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变电工程政策正文

陕西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西安东、西安西750千伏变电站以及浐灞、曲江等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

2022-07-12 11:48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关键词:变电站输变电工程配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7月1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

《规划》指出,统筹能源供需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配电网网架提升、设备质量提升、智能技术提升等工程,强化电力调峰能力建设,推进西安东、西安西750千伏变电站以及浐灞、曲江、中心、万达等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构建都市圈坚强骨干网架。加快西安城区110千伏变电站布点,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积极构建坚强局部电网,加强应急电源建设,打造重点保障用户电网“生命线”通道,提升城市电网供电可靠性和防灾抗灾能力。加快新气源及其他气源项目和储气能力建设,推进西安液化天然气(LNG)应急储备调峰、天然气高压外环工程建设,启动都市圈高压管道、关中环线第三门站建设,提升天然气保障能力。积极推广光伏发电、地热能等新能源,推进铜川、渭南等热电厂长距离供热工程可行性论证,积极开展氢能运营试点示范。

原文如下: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

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人民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5日

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优化都市圈发展空间格局

第一节 强化都市圈核心区引领

第二节 推动形成东西、南北两条发展轴

第三节 推动重点功能组团发展

第四节 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第四章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 共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第二节 协同打造现代数字智慧都市圈

第三节 提升现代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第五章 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生态圈

第一节 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第二节 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第三节 共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第六章 促进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

第一节 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合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三节 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第四节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第七章 协同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

第一节 加快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

第二节 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

第三节 共同营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

第四节 促进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

第五节 拓展区域开放合作新空间

第八章 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第一节 共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节 推进环境协同治理

第三节 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九章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第一节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第二节 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第三节 共推高质量社会保障与就业

第四节 健全城市安全防控体系

第十章 共同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第一节 共同守护好历史文化遗存

第二节 合力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 提升都市圈文化产业竞争力

第十一章 共同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第一节 引导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第二节 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第三节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平台

第四节 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健全协同发展机制

第三节 强化监测评估机制

第四节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前 言

西安都市圈地处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西部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经济人口承载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大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要求,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主要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铜川市耀州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富平县,杨凌示范区,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3万亿元。

本规划是推动西安都市圈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和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规划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十三五”以来,西安都市圈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接近陕西省的1/2、西北五省(区)的1/4。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聚集壮大,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在3.9%左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数量居中西部前列,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日益显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向西开放战略支点作用日益凸显,拥有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中欧班列(西安)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进出口总额、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占西北地区62%和26.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2%,近年来人口净流入较多,在校大学生约110万人,人力资源丰富。与此同时,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都市圈相比,西安都市圈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不足,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区域产业协同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有明显短板,政策协同、要素流动、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仍需健全。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世界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中脆弱复苏,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仍是主流;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东部地区产业正在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都市圈集聚趋势比较明显;同时,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效应的释放,推动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

2015年2月、2020年4月、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西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为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高水平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有利于推动全国经济布局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加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支撑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华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放眼全国区域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西安龙头作用,坚持协调共进,推动跨行政区域合作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塑造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开放为支撑的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都市圈竞争力和同城化水平。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更好带动周边城镇联动发展,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立健全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提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和对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助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一体布局。着眼于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坚持一盘棋整体谋划,进一步发挥好西安的引领辐射作用,明晰各城市功能发展定位,强化分工协作、融合互惠、功能互补,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模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创新引领、开放支撑。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位置,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速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科学构建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各类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

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加强城市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将文化基因、文化标识融入城市建设过程,深化对外人文交流合作,打造中华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建设彰显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都市圈。

绿色发展、集约高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开发管控,保护好自然山水脉络格局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构建绿色化、低碳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行亩均效益评价改革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着力提高单位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

改善民生、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增加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引导在都市圈范围内均衡配置,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非省会功能有序疏解,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周边城镇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市间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健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网络化、多层次、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建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全面建成,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2%以上,“双链”融合达到更高水平,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分工有序、协作高效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基本形成。见山望水的生态保护格局基本确立,多层次区域生态网络不断健全,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34立方米/万元,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明显进展,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80%以上、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城市内涝问题全面解决,公共卫生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安全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共享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文化产业竞争力大幅增加,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的提高,区域协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到2035年,现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发展品质、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文化竞争力迈上更高水平,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功能进一步强化,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在全国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大幅跃升,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第三章 优化都市圈发展空间格局

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突出西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其他中小城市比较优势,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引导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快形成核心区引领、轴线带动、外围组团支撑的网络化、多层次空间发展格局。

第一节 强化都市圈核心区引领

都市圈核心区主要包括西安市中心城区,即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长安区(不含秦岭生态保护区);咸阳市主城区,以及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规划范围,国土面积约1923平方公里,占都市圈规划面积的9.3%。核心区是都市圈的人口、经济和创新平台、科教资源密集区,是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要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调、改革协同,推进都市圈核心区率先实现同城化,带动全域一体化发展。

推动西安中心城区瘦身健体。着眼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整体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和城乡发展新格局,统筹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合理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科学划定城市边界,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强度、人口密度,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等功能与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省市级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强金融商务、数字经济、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植入,注重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加快建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保护城市历史文脉,严禁在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挖湖造景,严禁侵占风景名胜区内土地,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砍伐老树,加强城市照明节能管理。

全面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围绕打造“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聚焦关键重点领域,建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体系,全面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实体经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增强金融、研发等高端服务功能,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平台经济等,提升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着力增强西咸新区创新效能,持续推进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加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高新嘉会坊等“夜长安”地标性聚集区建设,优化消费空间布局,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培育创建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交通物流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

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强战略统筹,发挥西咸新区引领和纽带作用,完善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事业发展等一体化规划和布局,在都市圈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开放便捷、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推动市政、能源、信息等对接联网。按照板块相近、布局合理、功能明晰原则,优化西咸新区各新城与西安各大开发区、咸阳高新区和咸阳经开区产业发展格局,合理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协作配套、联系紧密、特点鲜明的产业功能单元和生态圈。不断完善西咸新区体制机制,推动西咸新区聚焦国家级新区设置的初心和使命,对标国内先进国家级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激发发展活力。

第二节 推动形成东西、南北两条发展轴

东西向发展轴。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交通大通道,发挥西安龙头引领作用和咸阳、渭南、杨凌、兴平等城市支撑作用,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和经济联系,壮大沿线节点中小城市发展规模,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构建东西联通都市圈各功能板块和节点区域的经济发展轴。加快富阎产业合作园、西渭东区、渭临经济协作区等跨区域先行协作区建设,建立健全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助推西安与渭南加速融合发展。推动西安与咸阳相向发展、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功能全方位对接。支持兴平融入咸阳主城区发展格局,拓展咸阳城市发展空间。完善杨凌示范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西安与杨凌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南北向发展轴。依托西延高速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大通道,发挥西安核心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高陵、阎良、富平、三原、耀州等节点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形成高效串联西安、渭北和铜川的南北向经济发展轴。加强城市产业基础承载能力和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积极承接西安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航空、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等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增强对都市圈发展的支撑作用。创新跨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鼓励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等国家级开发区“走出去”,创新“一区多园”“飞地经济”等发展模式,共建共享产业发展、项目招商等平台资源,带动沿线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节 推动重点功能组团发展

着眼都市圈整体性功能布局,积极推动重点毗邻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打造一批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都市圈特色功能组团,积极培育都市圈发展重要支点,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联动发展格局。

富平阎良组团。加快富阎一体化发展进程,编制富阎一体化发展规划,健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在统一土地规划管理、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打造西安渭南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强力推进富阎产业合作园建设,创新运营管理模式,积极承接航空制造、新材料、食品加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产业转移,壮大产业发展规模。以石川河治理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设全省人居环境示范区。

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发挥毗邻西安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推动西安经开区与三原高新区、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协同发展、一体布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产业协作配套体系,提升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培育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千亿级产业发展功能组团。加强城市功能规划建设,积极布局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和平台,加快提升县城建设发展水平,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本地化生活就业,促进人、城市、产业融合发展。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完善协作机制,统筹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布局,推动西安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咸阳临空经济带实现错位互补、有机融合、一体化发展,共同做大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等产业体系,打造全省产业发展新平台。加强航空口岸功能建设,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发挥自贸试验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放大综合保税区溢出效应,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统筹推进“港产城人”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统筹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布局,共同建设现代化航空新城。

临渭华州组团。提升渭南高新区内涵式发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和政策环境,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集聚,大力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及增材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产业,提高主导产业发展质量,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临渭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区建设,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耀州组团。持续提升铜川新区城市功能水平,推动耀州老城区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增加绿色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开展嵌入式社区综合服务,强化城市精细化治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不断壮大城区人口规模,提升城市发展活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支持铜川高新区提级扩能,增强资源集聚转化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汽车配套、生物医药、航天卫星等新兴产业,实现“腾笼换鸟”。

杨凌武功周至组团。发挥杨凌示范区引领辐射作用,着眼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生态圈,全面推进产业发展协作共兴、创新平台协同共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种子、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物流电商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高校、研发机构、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的发展联动,加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特色板块。优化西安主城区与该组团的交通网络连接,更好适应快速通勤需求。

乾县礼泉组团。发挥区位交通便捷、生产要素富集等比较优势,持续强化产业载体平台建设,积极发展食品加工、文化旅游、新型建材、先进制造等产业,大力引进高能级项目、重大平台,积极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做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快推进礼泉融入咸阳主城区发展,推动乾县县城功能提升和品质提升,主动承接西安、咸阳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增加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供给,大幅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水平,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县城。

推动鄠邑、蓝田、临潼等秦岭北麓县区在严格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条件下,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绿色康养、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积极吸引创新要素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完善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建设生态化水平,注重体现山水风貌特色,加强城市设计引导,建设绿色发展、宜居宜业、交通便利、职住平衡的特色功能板块。

第四节 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优化提升中小城市。优化提升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兴平、富平等中小城市,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合理增加城市数量,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适当扩大城市规模,不断优化都市圈城市规模结构。加强规划引导,推动中小城市立足发展基础,主动承接西安市功能疏解和产业链转移,共享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和发展平台,不断强化在都市圈中的协作配套能力和发展支撑能力。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支持富平、三原县城建设示范地区先行先试,着力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不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统筹都市圈县域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县域产业开发园区整合升级,编制“一县一策”事项清单,引导都市圈各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做大做强1—2个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发展。强化镇级综合服务功能,发展壮大一批产镇相融、宜居宜业的中心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县域副中心或新型小城市。完善政策举措,加强资金要素保障,全面推进2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试点,形成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发挥好都市圈区位条件较好、产业形态多元、创新要素富集等优势,以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为重点,促进产城人文融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

第四章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以强化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统筹推进都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小时通勤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融合衔接、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共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完善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构建一体化、多层次的都市圈内引外联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推进西安至鄂尔多斯、西安至重庆、西安至十堰等高速铁路规划建设,加快完善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骨干网络。优先利用郑西、西成、银西、陇海等既有铁路资源,有序推进西安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通勤客流提供高效率、大运量、公交化运输服务。加快西安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推进西安市轨道交通建设提质增效。推进西安东站规划建设,促进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变电站查看更多>输变电工程查看更多>配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