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报道正文

财政部:1-6月能源等领域累计新增发行专项债券802亿元!

2022-08-31 11:14来源:财政部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8月30日,财政部发布《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1-6月,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1万亿元。其中,能源、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等802亿元。《报告》提出,支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和市场调节机制。

扩大专项债券优先支持范围。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研究合理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在现有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生态环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基础上,明确将新能源、新基建领域符合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循序渐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研究出台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引导、税收调节、多元化投入、政府绿色采购等政策措施做好财政保障工作。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研究,推动重点领域、行业节能减排。健全绿色采购标准,加大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力度,采购规模占同类产品政府采购规模的比例达85%以上,指导绍兴等六个试点城市开展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应用推广试点工作,目前纳入试点的工程项目金额约1000亿元。完善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2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促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同时《报告》提出,支持稳定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助推内需潜力释放。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综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市场销售趋势以及企业平稳过渡等因素,平缓补贴退坡力度,明确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期限为2022年12月31日。

微信图片_20220831111113.png

综 述

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效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疫情反弹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企稳回升,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4%,主要指标止住下滑态势,实现正增长。

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适当降低赤字率,合理安排债务规模,保证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推动财力下沉,持续改善民生,严肃财经纪律,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一是加大减负纾困力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退税缓税并举。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支持,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撬动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阶段性缓缴社保费加力扩围。推动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加力,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64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64万亿元。

二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下调赤字率至2.8%左右。通过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支持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等重点项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领域及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持力度。

三是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与上年持平。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于2021年12月提前下达1.46万亿元专项债券额度,并于3月底前将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资金全部下达地方。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做深做细专项债券项目储备,用好用足专项债券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政策,优化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纳入重点支持范围,严格资金使用监管,不撒“胡椒面”,重点支持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扩大有效投资。1-6月,各地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1万亿元,基本完成发行任务。

四是推动财力下沉,支持基层做好“三保”工作。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近9.8万亿元、增加约1.5万亿元,增长18%、增幅比往年大幅提高。省级财政也最大限度下沉财力,支持基层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扩大范围,推动资金快速精准下达和使用。

五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推动建设节约型机关。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重点保障刚性支出、急需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1%。地方各级政府从严从紧,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切实做到节用为民。健全财政支出约束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不断完善过紧日子的制度体系,加强落实情况评估。

六是严肃财经纪律,整饬财经秩序。严格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扎紧制度“笼子”,坚决维护制度严肃性。管好用好财政资金,规范收支行为。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偷税骗税等行为。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遏制财务造假行为。组织开展地方财经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行为严查重处,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谋划增量政策工具,靠前安排、加快节奏、适时加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财政运行经受疫情等因素冲击,预算执行总体较好

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开局,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5%。3月份受国内外错综复杂形势、疫情等影响,当月收入增速同比回落至3.4%。4、5月份,叠加集中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等影响,财政收入有所下滑。随着疫情逐步好转、稳经济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6月份财政收入企稳回升,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3%,增幅由负转正。当月,全国共有25个省份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总体看,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一)受疫情等因素冲击,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有所下降。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2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累计增长3.3%,按自然口径同比下降10.2%。受疫情、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地区间财政收入分化比较明显。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中央、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7%、4.7%,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收入增幅分别为-1%、13.7%、16.5%、-3.5%。中西部地区收入增幅较高,主要是能源资源类行业增收带动,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分别增长44%、49.4%、34.7%、40.9%,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东部地区中,福建、山东、浙江保持平稳增长,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幅分别为6.7%、6.3%、4.2%;广东小幅下降0.5%,降幅比1-5月收窄2.5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增长8.9%。

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0.9%,呈逐步恢复态势,按自然口径下降14.8%。国内增值税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0.7%,其中,6月份下降1.1%,降幅比4、5月份明显收窄,主要是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等相关经济指标逐步改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等分别增长3.2%、8.7%、14.9%。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带动非税收入增加,上半年全国非税收入19657亿元,增长18%。

(二)保证财政支出强度,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

加大财政资金统筹,通过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保持适当支出强度。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支出12.89万亿元,同比增长5.9%,高于财政收入增幅。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630亿元,同比增长5.8%;地方支出113257亿元,同比增长5.9%。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支持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等的重点项目,加大对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领域及重大区域的支持力度。其中,科学技术支出4345亿元,同比增长17.3%;交通运输支出6355亿元,同比增长12%;农林水支出10383亿元,同比增长11%;卫生健康支出11259亿元,同比增长7.7%;教育支出19208亿元,同比增长4.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197亿元,同比增长3.6%。

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全国人大批准预算后,中央财政当天即完成部门预算批复,同时抓紧下达转移支付预算。截至目前,除据实结算等部分资金外,其他具备条件的转移支付已全部下达。密切跟踪地方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督促指导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推动资金和政策尽早落地见效。

(三)继续坚持过紧日子,财政资源更好用在刀刃上。

坚持把过紧日子要求贯穿预算执行全过程,既充分保障必要的支出需求,又从严从紧把好支出关口,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全力保障重点支出。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在中央本级支出已连续两年负增长的基础上,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下降2.1%。预算执行中,严控追加预算,部门新增急需支出优先通过现有预算统筹解决,对于确需动用代编预算的事项,从严审核并报国务院审批后下达预算。大力盘活部门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对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按规定收回统筹使用,避免资金沉淀闲置。按季评估中央部门过紧日子情况,将评估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督促树牢勤俭节约的意识。同时,指导地方政府也要从严从紧,确保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二、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多种政策工具协同组合,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不断加大减负纾困力度,上半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5074亿元、办理退税18455亿元,有效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减税退税政策加快落实。

一是增值税留抵税额提前大规模退还。聚焦小微企业和重点行业加大留抵退税力度。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6个行业纳入政策实施范围,并进一步扩大到批发和零售业等7个行业,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额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全年新增退税总额约1.64万亿元。加快留抵退税进度。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大幅提前中型和大型企业存量留抵退税时间。其中,微型企业、小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分别于2022年4月30日前、6月30日前集中退还;中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提前至5月1日实施、6月30日前集中退还;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提前至6月1日实施、6月30日前集中退还,确保政策红利加快释放。加强库款资金保障。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1.2万亿元,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已全部下达;建立留抵退税资金单独调拨预拨机制,逐月预拨、滚动清算,保障地方退税所需资金,并将资金纳入直达监控系统,确保资金及时退付。4月1日至6月30日,全国共为186.5万户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17222亿元,加上一季度继续实施此前出台的留抵退税老政策1233亿元,上半年共有18455亿元退税款退付到纳税人账户,已达去年半年办理退税规模的2.9倍,顺利实现留抵退税政策“大头落地”。

二是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其他减税降费政策延续实施。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将“六税两费”减免适用范围扩大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降至5%。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等政策。上半年“六税两费”优惠政策、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加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分别为纳税人减负830亿元、793亿元、477亿元。

三是特殊困难行业得到精准帮扶。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公交等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免征增值税。暂停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企业预缴增值税一年。延续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为稳定汽车消费,对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阶段性减半征收车购税,大约将惠及870多万辆乘用车。鼓励各地对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确有困难的纳税人给予减免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