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9月13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规划提出,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巩固农村清洁取暖工程效果,逐步实现起步区取暖散煤“清零”。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遏制臭氧污染趋势,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完善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开展区域污染监测预警。严格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执行煤炭集中高效清洁利用。选择条件成熟区域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工程,完善分类指导的碳排放强度控制。
详情如下: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
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鲁政办发〔2022〕13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8月13日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务院以国办函〔2021〕44号文件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起步区四至范围、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支持起步区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政策。为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下简称“起步区”),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高点定位 擘画未来之城新蓝图
加快起步区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牢牢树立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知大势、明方向、抓机遇、勇作为,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大力度,确保起步区建设起好步、开好局,率先在黄河国家战略和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作示范、树标杆。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起步区西起济南德州界,东至小清河—白云湖湿地,南起黄河—济青高速,北至徒骇河,包括太平、孙耿、桑梓店、大桥、崔寨、遥墙、临港、高官寨8个街道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区域、泺口街道黄河以北区域,总面积798平方公里。
战略区位条件优越。起步区横跨黄河两岸,居于战略要津,位于承东启西、衔南接北的枢纽位置,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承环渤海,西通郑洛西,处在黄河流域和京沪经济发展轴的交汇地带,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重要支点,是促进黄河流域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战略枢纽。
生态环境本底良好。起步区位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降水丰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原生态资源丰富。黄河、小清河、徒骇河等多条河流穿流而过,鹊山龙湖、太平等湿地、湖泊星罗棋布,自然禀赋独特,生态安全地位突出。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初步形成景观效果,大寺河、青宁沟等河道综合整治初见成效,以绿色为本底的新城风貌初现。
新动能蓄势待发。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等中科系科研院所落地建设,济南黄河绿色研究院、山东可信云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机构先后成立,拥有临空经济区、新材料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国际招商产业园、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中欧装备制造小镇等一批高端产业园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加快集聚。
交通设施持续升级。京沪、京台、青银3条高速公路贯通其中,京沪、济郑、济青、石济等4条高铁在周边交汇,4F级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加快扩建改造,通达渤海的小清河复航工程加快推进,“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济南黄河凤凰大桥正式贯通,航天大道穿黄隧道、济南黄河大桥复线桥等跨黄河通道加快规划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资源加速集聚,水电气热及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加速完善。市民中心、城市展厅正式启用,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基本具备使用条件,黄河体育中心加快建设。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加快布局,成功引入山东省实验中学,初步形成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优质医疗资源快速导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北院区建设加快推进。婚姻登记、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幸福院等逐步到位。
第二节 机遇挑战
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从全国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长期向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同时,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周边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优质要素资源形成了强大“虹吸效应”。
从省市看,重大战略叠加优势凸显,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实施,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省市一体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形起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汇全省之智、举全市之力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形成省市一体化高位推动起步区建设体制机制。同时,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处于关键阶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亟待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够强劲,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
从起步区自身看,起步区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本底良好,“北起”战略加快实施,“一张白纸好作画”,跨河通道、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加快建设。同时,起步区还处于启动阶段,科技、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强,能源、土地、水等要素制约明显,将在一定时期内影响起步区的发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起步区必须始终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锚定目标、精准发力,努力破解瓶颈性障碍,消除制约性因素,前瞻性开展战略布局,抢占发展先机,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做出先行示范。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坚持未来眼光、国际标准、黄河特色,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按照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的“三步走”发展目标,建设着眼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城、绿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打造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
做好起步区发展各项工作,重点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新旧动能转换总抓手,强化创新在起步区建设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发展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前瞻布局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未来产业,建设优势特色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把起步区建设成为全面展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窗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提升起步区建设的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水平,创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注重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城市治理体系,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发展样板。
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保护作为起步区建设的先决条件、重中之重,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环境问题整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度节水控水,努力把起步区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坚持融入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和供给体系适配性,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和现代流通体系,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促进国际国内市场高效贯通。全方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增强国际交往功能,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摒弃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束缚创新创业创造的管理方式。勇于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突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好最优,持续推进政策制度创新,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动力,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正确政绩观,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用强有力的约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全面提高灾害防控水平,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放眼长远认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
第四节 战略定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践行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基本要求,建设黄河下游标志性生态廊道,在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作出新示范;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探索节水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打造节水典范新城,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上作出新示范;以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示范;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上作出新示范,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当好引领。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充分发挥政策集成优势和先行先试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高效集聚高能级创新资源,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高起点布局产业生态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引擎,为山东乃至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样板、提供借鉴。
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构筑多维立体、畅通高效的对外联通网络,打造国际通行规则先导区,加快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营商环境建设内涵,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强化与沿黄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家战略,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起步区建设与发展,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新城;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超前谋划智能基础设施,营造智慧未来生活场景,构建全域智能化环境,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智慧新城;塑造大美黄河风光、人文齐鲁风情、天下泉城风韵、艺术时尚风范的诗画园林特色风貌,打造儒风泉韵的诗意人居环境。
第五节 发展目标
按照“五年成形”目标,到2025年,起步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动能新、产业兴、生态美、居民富的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
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迈上新台阶,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增长潜力充分释放,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总人口规模达到65万人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发展新动能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数字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显著加深,人才吸引力、竞争力、创新力大幅提升,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旧动能转换经验。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超过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
新城框架全面拉开。“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空间布局框架初步形成。跨黄河通道和城市交通路网便捷畅通,商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各类服务设施持续升级,数字孪生城市底层架构基本搭建完成。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明显增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十三五”末提高10%,小清河、徒骇河、大寺河等主要河流水质逐步达到Ⅳ类;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三五”末降低20%。
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升。综合保税区、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健全,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良性互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完善,内外兼顾、多向并进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更高水平满足,高品质、数字化、多样化、个性化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便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按照“十年成势”目标,到2030年,起步区核心优势基本塑成,城市综合功能基本完善,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率先成势。交通通达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具备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枢纽功能;城市服务功能趋于完善,形成具有辐射周边区域能力的城市商圈;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十三五”末提高15%,各行业用水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率先建成全国节水典范城市引领区;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功能不断增强,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开放合作载体;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显著增强,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引擎功能有效显现。
按照“十五年成城”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经济活跃、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魅力宜居、共治共享的绿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塑成全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典范。体制机制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驱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能,基本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成为全国重要自主创新策源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放门户地位和作用全面凸显,成为承接南北、联动东西、协同沿黄、链接全球的重要战略支点;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全面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将起步区打造成为智慧、灵感、梦想的最佳实践地,更多新兴产业在这里跃变成长、发展壮大,建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生长的“热带雨林”;打造成为全球投资、贸易、创业的最优目的地,营商环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辐射全球的链接网络越织越密,建成全球高端要素的“配置中枢”;打造成为充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最美居住地,街区富有韵味,建筑可以阅读,景观独具风貌,处处充盈着生活的温度,建成幸福黄河的“最美家园”。
第二章 拥河而兴 构建科学合理空间新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突出黄河气概、时代气象、齐鲁气派、泉城气质,科学谋划空间功能布局,促进产城河融合发展,建设成为传承性、地域性、艺术性、人文性有机统一的新城典范。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按照“控红、增绿、扩蓝、留白”的理念,科学确定开发边界、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空间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和地下空间,努力把短板弱项转化为特色优势,形成规模适度、空间有序、用地节约集约的国土空间格局。
优化“三生”空间布局。有序调整农业布局,在北部集中布局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在南部和生态隔离带保留部分都市农业用地。合理布局生态空间,沿主要河流、湿地、湖泊打造生态廊道、生态斑块,构建起步区网络化生态系统。城市空间沿黄河组团式布局,小城镇结合原镇驻地合理布局,特色小镇结合生态空间有机布局,避免城市无序蔓延,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绿。实行战略留白,为重大发展战略决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科学划定并严格管理规划控制线。加强耕地保护,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它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严禁开展与其主导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开发利用活动。促进城镇空间集约节约,以城市组团、小城镇及特色小镇为主体,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科学确定开发时序,强化启动区(大桥组团)济南城市副中心、黄河北岸地区服务中枢功能定位,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总部经济区、都市阳台、文化馆群等功能载体建设,积极引导各种资源向启动区集聚。聚焦创新、开放,加快推进崔寨、国际招商产业园等重点片区建设。
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不断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蓝绿空间占比不少于70%,彰显“城即园林”特质。促进城乡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分类控制城市组团、特色小(城)镇、村庄开发强度,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空间风貌,满足不同功能承载要求。
第二节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综合考虑起步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现状条件,坚持生态优先、均衡发展、宜居宜业,优化功能分区,形成“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空间布局。
一纵,即泉城特色风貌轴。规划建设黄河湿地公园、科创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徒骇河郊野公园,连接千佛山、趵突泉、明府城、大明湖等历史标志节点,形成“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的独特风貌轴,构建城市大轴线空间。
一横,即黄河生态风貌带。以黄河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脊梁,依托水系、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保护黄河独特自然生态和景观,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打造联系黄河两岸的生态文化纽带。
两核,即沿黄河两岸分别布局打造城市科创区、临空经济区两个核心功能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定位,布局高端载体、集聚高端产业、汇聚高端要素,率先打造起步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带动起步区加快开发建设,形成两岸互动、拥河发展的总体态势。
五组团,重点发展大桥、崔寨、桑梓店、孙耿太平、临空五大城市组团。
大桥组团。定位为济南城市副中心,建设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城市公共文化馆群等公共服务设施群。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技研发、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高端服务业,积极引进大型央企、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或国际销售网络,搭建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创新平台,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
崔寨组团。定位为高新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先进动力装备、氢能源、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智慧物流、会展博览等高端新兴产业。引进中科院科研院所资源,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园区。建设数字经济和智慧物流产业园,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智慧物流中心。布局国际博览城、国际会议中心、齐鲁国宾馆等重大会议会展平台,建设北方地区高端会展目的地。
桑梓店组团。定位为高端制造产业基地,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现存的化工、物流等产业实施提升改造或搬迁。依托新材料产业园,聚焦纳米生物材料、超导材料、氧化铝纤维胶体材料等先进材料产业,建设国内领先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加快引进机器人、数控机床、精密仪器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孙耿太平组团。包括孙耿、太平2个街道,定位为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加强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力度,重点发展现代绿色建筑、生态旅游、都市农业等绿色产业,推进国家黄淮海分子设计育种中心、济南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等高端平台建设,打造以农科示范、特色农业体验为主的绿色产业集群。
临空组团。包括遥墙、临港、高官寨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区域,定位为临空产业集聚区。依托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统筹欧亚班列开行,推动空港、水港、铁路港、公路港“四港联动”,联动济南(商河)通用航空机场,重点发展航空运输服务、航空维修与装备、保税物流与空港物流、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智能制造等产业,打造临空装备及涉空服务业产业区、临空高科技及国际物流产业区。
第三节 促进产城河融合发展
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走“拥河建城、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全力推动两岸互动、水城共融、人地和谐。
推动产城互促互兴。推动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探索形成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创新发展高效统一的新模式。结合产业类型对空间布局的不同要求,优化城市功能组团内部格局,均衡布局产业基础设施和商住配套设施,建设一批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空间集聚的新型产业社区,吸纳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支撑高端高效新兴产业发展。遵循边界清晰、功能明确和便于管理的原则,以2—3平方公里为规模控制标准,划定综合服务型、宜居生活型、现代产业型、科研创新型、生态田园型等不同开发单元。增强用地属性的兼容性,鼓励地块内建筑物功能混合或同一建筑物竖向混合,实现多元功能植入。
促进城河共兴共荣。创新沿黄空间利用模式,防范黄河水之害、破除黄河水之弊、大兴黄河水之利、彰显黄河水之善,充分释放黄河作为城中河的生态景观价值,构建城市建设与黄河的弹性联动关系。划分生态保育区、创意展示区、水源地保育区、水岸生活区、郊野休闲区等功能板块,在泺口、鹊山龙湖湿地、百里风情区等形成互动区域,打造一系列以黄河为主题、低密度低强度的文体科教及绿色经济设施。加强对黄河大堤外片区开发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对黄河两岸空间充分“留白”,保障足够的生态开敞空间。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和安全需要,增强城市规划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构建组团式、田园化的布局形态,推动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村民与市民协调发展,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加强片区设计,合理确定容积率、绿地率、地面渗透率等规范性要求,做好留白增绿文章,推动城市精明增长。开展城市设计,统筹建筑布局,协调景观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加强建筑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管控,畅通视觉廊道,塑造开敞空间,还山水于民,打造最美天际线。制定起步区城市家具导则,提升城市家具标准化、人性化、特色化水平。
第三章 生态优先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典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城区。
第一节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始终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统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优化生态肌理和风貌,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系统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连通湖泊水系和湿地公园,优化生态格局。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深入实施河湖清违、划线定界、秀美河湖、精细管护、共管共享行动,加强小清河、徒骇河等重点河道治理,保护河道自然岸线,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推动鹊山龙湖湿地等重要生态节点保护和修复,恢复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加大煤炭采空区治理力度,稳步推进退塘还河,严控人工造湖。实施齐济河、牧马河、青宁沟风沙片区综合治理工程,邢家渡干渠清淤弃土治理、徒骇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等,提升生态系统水分保持能力。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濒危稀有物种和种质资源保护,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强化各类自然保护地、郊野公园、生态廊道等鸟类栖息地、鸟类迁徙通道的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捕滥猎行为,为鸟类栖息、繁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大黄河生态“纽带”保护力度,科学划分水源涵养区、水源培育区、合理利用区、生态净化区等,全方位提升河湖生态系统质量。以畅通黄河流路、保证黄河安澜为前提,统筹起步区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依托黄河、小清河、徒骇河、大寺河等水系,加快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打造人河城相协调的生态风貌廊道。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采用近自然绿化及多种混交方式,以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造林,加快推进桑梓店—大桥—崔寨—回河生态森林带建设,打造集中连片、相互贯通、林城相融的大型城市森林带。
第二节 推进黄河滩区综合整治
建立综合管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黄河滩区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和治理,加强黄河岸线资源利用管理,推动黄河滩区绿色发展。
保护黄河岸线资源。以黄河防洪安全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划分岸线功能区,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建立更加完善的岸线资源保护长效机制。严格限制自发修建生产堤等无序活动,持续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行为,消除河道、滩区以及工程管理范围内违章行为。在符合河道工程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结合防汛交通需求,实施堤顶道路提标改造,加强堤防日常管护、堤岸维修养护和堤防绿化,增强堤防防洪抢险、观光休闲、城市交通等综合功能。加强黄河水沙综合利用,实施引黄泥沙治理工程,开展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试点。
加大滩区生态整治力度。统筹黄河滩区生态和农业空间,依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和基本农田划定,推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实行滩区国土空间差别化用途管制。系统开展黄河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滩河林草综合生态系统,构建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立足滩区资源优势,合理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严厉打击非法开矿采石、挖砂等破坏生态行为,维护滩区生态安全。
第三节 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严守土壤环境底线,加强预防监督,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塑造良好城乡环境。
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划定水环境优先保护单元、水环境农业污染源重点管控单元、工业污染控制单元和水环境一般管控单元,严格执行相应单元管控要求。开展入河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工作,对合法合规的纳入监管,对违法违规的进行封堵。开展生态护岸改造及底泥清淤疏浚,增强水体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有效控制河道内源污染。推进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和污水厂建设,持续提升收集处理能力,确保园区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在引黄灌区开展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推广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和污水应治尽治。小清河、徒骇河、大寺河等主要河流水质逐步达到Ⅳ类。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重点,围绕扬尘源、移动源、燃煤源、工业源四大类污染源,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提高扬尘监管标准,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强化移动源污染控制,严格执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巩固农村清洁取暖工程效果,逐步实现起步区取暖散煤“清零”。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遏制臭氧污染趋势,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完善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开展区域污染监测预警。
严守土壤环境安全底线。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等制度,减少新增污染。因地制宜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用地污染土地的风险管控和修复,推进固体废弃物堆存场所排查整治。强化水土保持和农田防护,通过土壤侵蚀控制和城市径流控制保护自然生态,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智能化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完善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流程,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
完善环境治理机制。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保护清风廊道、清水通道,统筹推进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乡建设和生活污染防治。严禁新建“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和项目,提升传统产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广泛开展环保信用评价工作。
第四节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充分释放生态产品价值。
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全面调查、动态监测、统一评价制度,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的界定办法及确权登记的组织模式、技术方法和制度规范,重点界定河流、森林、荒地、水库、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丰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类型,合理界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依托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以生态产品产出能力为基础,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场景,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转化、可持续。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探索建立资金补偿之外的其他多元化合作方式。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游憩等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协调统一。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成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探索构建覆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态积分体系。通过租赁、置换、地役权合同等方式推动商品林赎买和公益林收储,鼓励企业、个人出资开展碳汇林建设。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科学构建GEP核算体系,实现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生态产品抵押和质押贷款等绿色金融业务,推进绿色证券化产品、绿色资管产品等发展,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强化生态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利用物联网和区块链等信息化手段,健全生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强化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育跨领域跨学科的高端智库,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创新研究。
第四章 四水四定 探索量水而行发展新模式
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第一节 强化水资源供应保障
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建设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合理利用黄河水、充分利用长江水、应用尽用再生水、保护利用地下水、调蓄利用雨洪水,全面提升水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基于水随人走、水随经济和产业调整的原则,近期在山东省和济南市范围内调整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并统筹考虑南水北调二期通水,调增起步区用水红线指标,更好保障用水需求。全力增加水资源储备,形成常规水源、应急水源、战略储备水源三级保障,建立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城乡一体、多源互补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用水分类分质供应。增强水资源调蓄能力,科学论证并适时推进调蓄水库、区域水网等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地表、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清查工作,保障起步区水资源安全。
健全水务设施体系。实施现代水网与防洪排涝示范工程,推进调蓄水库、区域水网等水资源调配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就近供水、多源供水”的供水体系。利用鹊山、稍门等调蓄水库向起步区供水,建设好饮用水备用水源,研究论证太平水库及配套供水设施建设、徒骇河拦蓄工程、鹊山水库沉沙池扩建、邢家渡灌区一级沉沙池恢复利用,新建大桥水厂、临空水厂,推动崔寨、孙耿、太平水厂的划转与改造。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规划实施分质供水,在重点区域推进直饮水工程。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雨污水管网,保留、扩建现有污水处理厂,推进建设大桥、崔寨、桑梓店污水处理厂和临空经济区综合污水处理厂,探索推广分散式生态化的污水处理技术。
高标准利用再生水。科学规划和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编制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推动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新建雨水系统全部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制,建立再生水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平台,建设深度处理设施,合理布设再生水回用管线系统和回用水泵站。积极推广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废水循环使用,根据工业、农业、环卫、绿化景观和生态补水等不同需求,实施以需定供、分质用水。
第二节 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
按照“区域适水规划、组团因地节水、单元精细管理”的基本原则,将节水要求全方位、全过程纳入起步区规划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节水示范引领区。
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大力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广泛应用农业节水技术,大力推广低压输水管道,规模化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农业精准灌溉节水增效新技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增长。实施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灌溉设施节水改造,配套完善计量设施,减少渗漏水损失,提高用水效率,创建设施完善、管理科学、节水高效、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深挖工业节水潜力。编制产业负面清单,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用水工艺和设备。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统筹园区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开展节水型园区试点。大力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全面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推进行业开展水效对标达标行动,鼓励建设一批水效领跑者企业和节水标杆企业。强化节水管理,推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推进企业间水资源梯级利用,探索建立第三方节水评价机制,推动重点行业及年用水量超过5万立方米的企业开展节水评价与诊断。
推进城镇节水提质。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制定起步区供水管网建设实施计划,率先推行“双供双排”城市用水循环系统,更新改造落后供水管网,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专业化管理。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鼓励节水服务企业开展节水管理业务。加强水效标识管理,开展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升级公共区域和城镇居民家庭节水型用水器具,在园林绿化领域推广安装喷灌、滴灌设施。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开展节水进单位、进企业、进小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切实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强化节水技术研发与应用。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节水企业,采用“科研+试验+产业”三位一体模式,加快取用水精准计量、灌溉精准控制、管网漏损智能监测等关键节水技术研发。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节水技术与工艺创新,发展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节水服务。
第三节 提升水资源管理效能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起符合起步区水环境、水生态特征的严格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实水资源红线管理,科学核算起步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主导产业类型、水基础设施能力、水效标准。建立水资源预警长效机制,制定预警管理办法,搭建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平台。严格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和节水评价,实行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双控,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严格用水计划管理,强化取用水监督管理,实行常规水和再生水取水许可制度,从严控制新增取水审批,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禁止新增自备井。加大水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严肃查处非法取水、超计划用水等行为。
创新水资源高效利用体制机制。开展城市发展、产业布局、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等适水评价。积极搭建水资源管理平台,推动水资源管理信息互通共享,实现水资源统筹谋划、系统保障和精细管控。探索开展水权、排污权交易,用好财税杠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倒逼提升节水效果。建立基层用水统计管理制度,加强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补水四类用水户涉水信息管理。探索设置分行业用水效率准入门槛,从源头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
第五章 面向未来 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坚持把创新作为培育新动能的核心动力,高效集聚创新要素,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创新生态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走出一条科技资源汇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顺畅的发展之路。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实力
积极布局建设多元化创新创业载体,加快提升技术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水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打造科技创新之区。
对接全球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的高端创新要素导入,建立完善重大科技创新接续转化机制,推动实施创新引导工程,通过项目引进、场景搭建、主体培育,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在起步区加速转化。实施国际创新合作计划,积极融入京沪东(东京)首(首尔)创新网络,支持起步区企业、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和人才合作平台,与国际知名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建设国际技术转移聚集区。
打造重大基础研究平台。突出关键技术、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争取在起步区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承接实施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试点开展大科学装置预研任务,打造重大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引进更多国家级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起步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或在起步区设立前沿交叉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面向行业未来发展,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增强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
建设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连接的快车道,根据产业发展方向与创新需求,打造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中科院空天动力研究中心、燃气涡轮动力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共性技术支撑服务平台等平台载体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前瞻布局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应用技术研发。
推动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需求,联合山东大学、中科院计算所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面向细分产业领域的专业化众创空间。采用联合运营合作方式,引进36氪、创新工场、启迪之星、联想之星、MIT、YC等国内外知名孵化器专业运营商,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汇聚全球优质创业服务机构及创业团队。高标准创建一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发展网上创新工场、虚拟创新社区和数智工坊等新型孵化器,建设创业大学、创客学院、返乡创业孵化基地。
第二节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微观治理机制,构建创新市场化程度高、成果转化速度快、创新氛围活跃的发展格局。
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采用政府支持引导、政企共建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支持企业自建省级以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鼓励国家级创新平台、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以及专利基础信息等向社会开放共享。树立“以用立业、由智变金”导向,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实现知识创新、关键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工程化产业化研发、成果转移与规模产业化间的无缝链接。
加大对重点创新企业培育扶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型企业、高水平创业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建立完善覆盖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扶持政策体系,在普惠性财政支持、科技金融等方面综合施策,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大量涌现、创新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引导企业优化创新模式。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改善研发条件,完善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制度,形成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的良性机制。引导企业建设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领衔的实验室和专业团队,围绕战略性、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形成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开展创新型企业“大手拉小手”行动,推动大中小微企业联合创新、产业链协同创新。
第三节 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用优良环境吸引人才,用创新事业凝聚人才,广纳海内外高层次、创造性优秀人才,打造各类人才竞相涌入的创新创富高地。
加快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起步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引进一批世界顶级战略科学家、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职业经理人。加快搭建人才创新发展平台,加快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更加开放便利的海外科技人才引进和服务管理机制,加大海外引才力度,畅通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加快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以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为目标,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倡导“工匠精神”,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实施“与起步区共成长”青年引进计划,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社会各界等协同推进青年事业的工作机制,完善针对青年人才的普惠性政策,鼓励省内外高校引导支持应届毕业生在起步区落户就业创业,打造高层次人才“蓄水池”。支持起步区落地科研院所、企业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统筹落实博士(后)生活补助。抓好青年公寓、创业公寓建设,打造一批适合青年人的活力办公区和时尚社区,布局设立青年文化广场、青年社交平台、青年休闲娱乐等设施。策划举办起步区人才日、人才科技周等重大活动,组织开展青年社交和文体活动,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选择起步区、扎根起步区。
创新人才引育工作机制。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起步区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立项管理、一人一策、一队一策”的精准引进机制。建立开放融合、兼容并蓄的引才用才留才机制,引进培养一批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完善柔性引才政策措施,以股权投资、退休返聘、工作站点、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人才“为我所有”向“为我所用”转变。构建“经济贡献越大、奖励补贴越多”的人才持久激励机制,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科技人才按规定在起步区兼职兼薪、按劳取酬。支持开展优化非标准就业形式下劳动用工服务试点。加快发展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服务业,完善与人力资本价值相匹配的财富分配、资本对接、资源配置的多元化市场机制。
第四节 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夯实创新创业要素支撑,着力营造活力竞相迸发、产业加速迭代的创新生态系统。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增强体系能力为主线,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优化调整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增强科技规划对科技任务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探索实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以“赛马”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建立企业需求为主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新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对战略性科研项目实施经费滚动支持制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探索推进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试点。
完善创新政策扶持体系。推动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在起步区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多元化的机制,扩大基础研究资金来源。促进财政科技投入与银行信贷、创业投资、企业研发资金及民间投资的深度合作,构建创新专项资金“投补奖贴保贷”联动使用机制。健全政府科技资源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科研经费后补助、科技创新券等支持政策向起步区倾斜。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完善颠覆性和非共识性研究的遴选和支持机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深化科技评价机制改革,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跟踪和分类评价制度。
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换机制,构建“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引导国内外科技组织、标准化组织、检验检测及科技咨询机构来起步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加强对开展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机构的支持,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探索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开展企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拓展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渠道,增强知识产权支撑企业发展能力。建立快捷的新技术新产品准入机制,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体系,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直接融资作用,发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的带动作用。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制度。倡导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形成人人参与创新、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的局面。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宣传引导工作,在全社会凝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共识。
第六章 聚焦赋能 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培育新动能的核心抓手,聚焦新技术、发展新智造、打造新场景、催生新模式,发挥后发优势、保持战略定力,高起点布局产业生态链,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体,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积极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
构筑现代产业新支柱。积极吸纳和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平台,打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
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鲁政办发〔2022〕13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8月13日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国务院以国办函〔2021〕44号文件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起步区四至范围、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支持起步区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政策。为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下简称“起步区”),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高点定位 擘画未来之城新蓝图
加快起步区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牢牢树立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知大势、明方向、抓机遇、勇作为,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大力度,确保起步区建设起好步、开好局,率先在黄河国家战略和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作示范、树标杆。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起步区西起济南德州界,东至小清河—白云湖湿地,南起黄河—济青高速,北至徒骇河,包括太平、孙耿、桑梓店、大桥、崔寨、遥墙、临港、高官寨8个街道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区域、泺口街道黄河以北区域,总面积798平方公里。
战略区位条件优越。起步区横跨黄河两岸,居于战略要津,位于承东启西、衔南接北的枢纽位置,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承环渤海,西通郑洛西,处在黄河流域和京沪经济发展轴的交汇地带,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重要支点,是促进黄河流域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战略枢纽。
生态环境本底良好。起步区位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降水丰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原生态资源丰富。黄河、小清河、徒骇河等多条河流穿流而过,鹊山龙湖、太平等湿地、湖泊星罗棋布,自然禀赋独特,生态安全地位突出。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初步形成景观效果,大寺河、青宁沟等河道综合整治初见成效,以绿色为本底的新城风貌初现。
新动能蓄势待发。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等中科系科研院所落地建设,济南黄河绿色研究院、山东可信云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机构先后成立,拥有临空经济区、新材料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国际招商产业园、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中欧装备制造小镇等一批高端产业园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加快集聚。
交通设施持续升级。京沪、京台、青银3条高速公路贯通其中,京沪、济郑、济青、石济等4条高铁在周边交汇,4F级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加快扩建改造,通达渤海的小清河复航工程加快推进,“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济南黄河凤凰大桥正式贯通,航天大道穿黄隧道、济南黄河大桥复线桥等跨黄河通道加快规划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资源加速集聚,水电气热及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加速完善。市民中心、城市展厅正式启用,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基本具备使用条件,黄河体育中心加快建设。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加快布局,成功引入山东省实验中学,初步形成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优质医疗资源快速导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北院区建设加快推进。婚姻登记、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幸福院等逐步到位。
第二节 机遇挑战
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从全国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长期向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同时,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周边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优质要素资源形成了强大“虹吸效应”。
从省市看,重大战略叠加优势凸显,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实施,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省市一体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形起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汇全省之智、举全市之力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形成省市一体化高位推动起步区建设体制机制。同时,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处于关键阶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亟待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够强劲,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
从起步区自身看,起步区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本底良好,“北起”战略加快实施,“一张白纸好作画”,跨河通道、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加快建设。同时,起步区还处于启动阶段,科技、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强,能源、土地、水等要素制约明显,将在一定时期内影响起步区的发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起步区必须始终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锚定目标、精准发力,努力破解瓶颈性障碍,消除制约性因素,前瞻性开展战略布局,抢占发展先机,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做出先行示范。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坚持未来眼光、国际标准、黄河特色,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按照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的“三步走”发展目标,建设着眼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城、绿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打造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
做好起步区发展各项工作,重点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新旧动能转换总抓手,强化创新在起步区建设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发展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前瞻布局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未来产业,建设优势特色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把起步区建设成为全面展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窗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提升起步区建设的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水平,创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注重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城市治理体系,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发展样板。
坚持生态优先。把生态保护作为起步区建设的先决条件、重中之重,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环境问题整治,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度节水控水,努力把起步区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坚持融入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和供给体系适配性,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和现代流通体系,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促进国际国内市场高效贯通。全方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增强国际交往功能,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摒弃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束缚创新创业创造的管理方式。勇于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突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好最优,持续推进政策制度创新,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动力,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正确政绩观,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用强有力的约束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全面提高灾害防控水平,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增强一盘棋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放眼长远认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
第四节 战略定位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践行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基本要求,建设黄河下游标志性生态廊道,在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作出新示范;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探索节水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打造节水典范新城,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上作出新示范;以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示范;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上作出新示范,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当好引领。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充分发挥政策集成优势和先行先试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高效集聚高能级创新资源,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高起点布局产业生态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引擎,为山东乃至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样板、提供借鉴。
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构筑多维立体、畅通高效的对外联通网络,打造国际通行规则先导区,加快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营商环境建设内涵,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强化与沿黄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家战略,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起步区建设与发展,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新城;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超前谋划智能基础设施,营造智慧未来生活场景,构建全域智能化环境,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智慧新城;塑造大美黄河风光、人文齐鲁风情、天下泉城风韵、艺术时尚风范的诗画园林特色风貌,打造儒风泉韵的诗意人居环境。
第五节 发展目标
按照“五年成形”目标,到2025年,起步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动能新、产业兴、生态美、居民富的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
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迈上新台阶,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增长潜力充分释放,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总人口规模达到65万人以上,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发展新动能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数字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显著加深,人才吸引力、竞争力、创新力大幅提升,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旧动能转换经验。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超过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
新城框架全面拉开。“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空间布局框架初步形成。跨黄河通道和城市交通路网便捷畅通,商业、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各类服务设施持续升级,数字孪生城市底层架构基本搭建完成。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明显增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十三五”末提高10%,小清河、徒骇河、大寺河等主要河流水质逐步达到Ⅳ类;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三五”末降低20%。
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升。综合保税区、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健全,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良性互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完善,内外兼顾、多向并进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更高水平满足,高品质、数字化、多样化、个性化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便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按照“十年成势”目标,到2030年,起步区核心优势基本塑成,城市综合功能基本完善,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率先成势。交通通达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具备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枢纽功能;城市服务功能趋于完善,形成具有辐射周边区域能力的城市商圈;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十三五”末提高15%,各行业用水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率先建成全国节水典范城市引领区;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功能不断增强,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开放合作载体;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显著增强,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引擎功能有效显现。
按照“十五年成城”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经济活跃、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魅力宜居、共治共享的绿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塑成全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典范。体制机制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驱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能,基本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成为全国重要自主创新策源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放门户地位和作用全面凸显,成为承接南北、联动东西、协同沿黄、链接全球的重要战略支点;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全面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将起步区打造成为智慧、灵感、梦想的最佳实践地,更多新兴产业在这里跃变成长、发展壮大,建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生长的“热带雨林”;打造成为全球投资、贸易、创业的最优目的地,营商环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辐射全球的链接网络越织越密,建成全球高端要素的“配置中枢”;打造成为充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最美居住地,街区富有韵味,建筑可以阅读,景观独具风貌,处处充盈着生活的温度,建成幸福黄河的“最美家园”。
第二章 拥河而兴 构建科学合理空间新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突出黄河气概、时代气象、齐鲁气派、泉城气质,科学谋划空间功能布局,促进产城河融合发展,建设成为传承性、地域性、艺术性、人文性有机统一的新城典范。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按照“控红、增绿、扩蓝、留白”的理念,科学确定开发边界、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空间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和地下空间,努力把短板弱项转化为特色优势,形成规模适度、空间有序、用地节约集约的国土空间格局。
优化“三生”空间布局。有序调整农业布局,在北部集中布局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在南部和生态隔离带保留部分都市农业用地。合理布局生态空间,沿主要河流、湿地、湖泊打造生态廊道、生态斑块,构建起步区网络化生态系统。城市空间沿黄河组团式布局,小城镇结合原镇驻地合理布局,特色小镇结合生态空间有机布局,避免城市无序蔓延,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绿。实行战略留白,为重大发展战略决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科学划定并严格管理规划控制线。加强耕地保护,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它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严禁开展与其主导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开发利用活动。促进城镇空间集约节约,以城市组团、小城镇及特色小镇为主体,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科学确定开发时序,强化启动区(大桥组团)济南城市副中心、黄河北岸地区服务中枢功能定位,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中心、总部经济区、都市阳台、文化馆群等功能载体建设,积极引导各种资源向启动区集聚。聚焦创新、开放,加快推进崔寨、国际招商产业园等重点片区建设。
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不断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合理确定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蓝绿空间占比不少于70%,彰显“城即园林”特质。促进城乡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分类控制城市组团、特色小(城)镇、村庄开发强度,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空间风貌,满足不同功能承载要求。
第二节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综合考虑起步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现状条件,坚持生态优先、均衡发展、宜居宜业,优化功能分区,形成“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空间布局。
一纵,即泉城特色风貌轴。规划建设黄河湿地公园、科创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徒骇河郊野公园,连接千佛山、趵突泉、明府城、大明湖等历史标志节点,形成“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的独特风貌轴,构建城市大轴线空间。
一横,即黄河生态风貌带。以黄河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脊梁,依托水系、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保护黄河独特自然生态和景观,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打造联系黄河两岸的生态文化纽带。
两核,即沿黄河两岸分别布局打造城市科创区、临空经济区两个核心功能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定位,布局高端载体、集聚高端产业、汇聚高端要素,率先打造起步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带动起步区加快开发建设,形成两岸互动、拥河发展的总体态势。
五组团,重点发展大桥、崔寨、桑梓店、孙耿太平、临空五大城市组团。
大桥组团。定位为济南城市副中心,建设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城市公共文化馆群等公共服务设施群。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技研发、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高端服务业,积极引进大型央企、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或国际销售网络,搭建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创新平台,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
崔寨组团。定位为高新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先进动力装备、氢能源、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智慧物流、会展博览等高端新兴产业。引进中科院科研院所资源,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园区。建设数字经济和智慧物流产业园,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智慧物流中心。布局国际博览城、国际会议中心、齐鲁国宾馆等重大会议会展平台,建设北方地区高端会展目的地。
桑梓店组团。定位为高端制造产业基地,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现存的化工、物流等产业实施提升改造或搬迁。依托新材料产业园,聚焦纳米生物材料、超导材料、氧化铝纤维胶体材料等先进材料产业,建设国内领先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加快引进机器人、数控机床、精密仪器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孙耿太平组团。包括孙耿、太平2个街道,定位为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加强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力度,重点发展现代绿色建筑、生态旅游、都市农业等绿色产业,推进国家黄淮海分子设计育种中心、济南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等高端平台建设,打造以农科示范、特色农业体验为主的绿色产业集群。
临空组团。包括遥墙、临港、高官寨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区域,定位为临空产业集聚区。依托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统筹欧亚班列开行,推动空港、水港、铁路港、公路港“四港联动”,联动济南(商河)通用航空机场,重点发展航空运输服务、航空维修与装备、保税物流与空港物流、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智能制造等产业,打造临空装备及涉空服务业产业区、临空高科技及国际物流产业区。
第三节 促进产城河融合发展
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走“拥河建城、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全力推动两岸互动、水城共融、人地和谐。
推动产城互促互兴。推动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有机结合,探索形成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创新发展高效统一的新模式。结合产业类型对空间布局的不同要求,优化城市功能组团内部格局,均衡布局产业基础设施和商住配套设施,建设一批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空间集聚的新型产业社区,吸纳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支撑高端高效新兴产业发展。遵循边界清晰、功能明确和便于管理的原则,以2—3平方公里为规模控制标准,划定综合服务型、宜居生活型、现代产业型、科研创新型、生态田园型等不同开发单元。增强用地属性的兼容性,鼓励地块内建筑物功能混合或同一建筑物竖向混合,实现多元功能植入。
促进城河共兴共荣。创新沿黄空间利用模式,防范黄河水之害、破除黄河水之弊、大兴黄河水之利、彰显黄河水之善,充分释放黄河作为城中河的生态景观价值,构建城市建设与黄河的弹性联动关系。划分生态保育区、创意展示区、水源地保育区、水岸生活区、郊野休闲区等功能板块,在泺口、鹊山龙湖湿地、百里风情区等形成互动区域,打造一系列以黄河为主题、低密度低强度的文体科教及绿色经济设施。加强对黄河大堤外片区开发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对黄河两岸空间充分“留白”,保障足够的生态开敞空间。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和安全需要,增强城市规划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构建组团式、田园化的布局形态,推动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村民与市民协调发展,建设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加强片区设计,合理确定容积率、绿地率、地面渗透率等规范性要求,做好留白增绿文章,推动城市精明增长。开展城市设计,统筹建筑布局,协调景观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加强建筑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管控,畅通视觉廊道,塑造开敞空间,还山水于民,打造最美天际线。制定起步区城市家具导则,提升城市家具标准化、人性化、特色化水平。
第三章 生态优先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典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城区。
第一节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
始终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统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优化生态肌理和风貌,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系统提升区域生态功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连通湖泊水系和湿地公园,优化生态格局。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深入实施河湖清违、划线定界、秀美河湖、精细管护、共管共享行动,加强小清河、徒骇河等重点河道治理,保护河道自然岸线,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推动鹊山龙湖湿地等重要生态节点保护和修复,恢复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加大煤炭采空区治理力度,稳步推进退塘还河,严控人工造湖。实施齐济河、牧马河、青宁沟风沙片区综合治理工程,邢家渡干渠清淤弃土治理、徒骇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等,提升生态系统水分保持能力。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濒危稀有物种和种质资源保护,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强化各类自然保护地、郊野公园、生态廊道等鸟类栖息地、鸟类迁徙通道的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捕滥猎行为,为鸟类栖息、繁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大黄河生态“纽带”保护力度,科学划分水源涵养区、水源培育区、合理利用区、生态净化区等,全方位提升河湖生态系统质量。以畅通黄河流路、保证黄河安澜为前提,统筹起步区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依托黄河、小清河、徒骇河、大寺河等水系,加快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打造人河城相协调的生态风貌廊道。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采用近自然绿化及多种混交方式,以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造林,加快推进桑梓店—大桥—崔寨—回河生态森林带建设,打造集中连片、相互贯通、林城相融的大型城市森林带。
第二节 推进黄河滩区综合整治
建立综合管理长效机制,扎实推进黄河滩区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和治理,加强黄河岸线资源利用管理,推动黄河滩区绿色发展。
保护黄河岸线资源。以黄河防洪安全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划分岸线功能区,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建立更加完善的岸线资源保护长效机制。严格限制自发修建生产堤等无序活动,持续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行为,消除河道、滩区以及工程管理范围内违章行为。在符合河道工程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结合防汛交通需求,实施堤顶道路提标改造,加强堤防日常管护、堤岸维修养护和堤防绿化,增强堤防防洪抢险、观光休闲、城市交通等综合功能。加强黄河水沙综合利用,实施引黄泥沙治理工程,开展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试点。
加大滩区生态整治力度。统筹黄河滩区生态和农业空间,依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和基本农田划定,推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实行滩区国土空间差别化用途管制。系统开展黄河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滩河林草综合生态系统,构建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立足滩区资源优势,合理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严厉打击非法开矿采石、挖砂等破坏生态行为,维护滩区生态安全。
第三节 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严守土壤环境底线,加强预防监督,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塑造良好城乡环境。
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划定水环境优先保护单元、水环境农业污染源重点管控单元、工业污染控制单元和水环境一般管控单元,严格执行相应单元管控要求。开展入河排污口的溯源整治工作,对合法合规的纳入监管,对违法违规的进行封堵。开展生态护岸改造及底泥清淤疏浚,增强水体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有效控制河道内源污染。推进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和污水厂建设,持续提升收集处理能力,确保园区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在引黄灌区开展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推广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和污水应治尽治。小清河、徒骇河、大寺河等主要河流水质逐步达到Ⅳ类。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重点,围绕扬尘源、移动源、燃煤源、工业源四大类污染源,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提高扬尘监管标准,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强化移动源污染控制,严格执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巩固农村清洁取暖工程效果,逐步实现起步区取暖散煤“清零”。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遏制臭氧污染趋势,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完善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开展区域污染监测预警。
严守土壤环境安全底线。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等制度,减少新增污染。因地制宜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用地污染土地的风险管控和修复,推进固体废弃物堆存场所排查整治。强化水土保持和农田防护,通过土壤侵蚀控制和城市径流控制保护自然生态,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智能化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完善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流程,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
完善环境治理机制。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保护清风廊道、清水通道,统筹推进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乡建设和生活污染防治。严禁新建“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和项目,提升传统产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广泛开展环保信用评价工作。
第四节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充分释放生态产品价值。
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全面调查、动态监测、统一评价制度,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的界定办法及确权登记的组织模式、技术方法和制度规范,重点界定河流、森林、荒地、水库、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丰富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类型,合理界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依托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生态产品权责归属。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以生态产品产出能力为基础,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场景,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可转化、可持续。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探索建立资金补偿之外的其他多元化合作方式。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游憩等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协调统一。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成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探索构建覆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态积分体系。通过租赁、置换、地役权合同等方式推动商品林赎买和公益林收储,鼓励企业、个人出资开展碳汇林建设。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科学构建GEP核算体系,实现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生态产品抵押和质押贷款等绿色金融业务,推进绿色证券化产品、绿色资管产品等发展,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强化生态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利用物联网和区块链等信息化手段,健全生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强化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育跨领域跨学科的高端智库,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创新研究。
第四章 四水四定 探索量水而行发展新模式
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第一节 强化水资源供应保障
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建设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合理利用黄河水、充分利用长江水、应用尽用再生水、保护利用地下水、调蓄利用雨洪水,全面提升水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基于水随人走、水随经济和产业调整的原则,近期在山东省和济南市范围内调整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并统筹考虑南水北调二期通水,调增起步区用水红线指标,更好保障用水需求。全力增加水资源储备,形成常规水源、应急水源、战略储备水源三级保障,建立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城乡一体、多源互补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用水分类分质供应。增强水资源调蓄能力,科学论证并适时推进调蓄水库、区域水网等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地表、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清查工作,保障起步区水资源安全。
健全水务设施体系。实施现代水网与防洪排涝示范工程,推进调蓄水库、区域水网等水资源调配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就近供水、多源供水”的供水体系。利用鹊山、稍门等调蓄水库向起步区供水,建设好饮用水备用水源,研究论证太平水库及配套供水设施建设、徒骇河拦蓄工程、鹊山水库沉沙池扩建、邢家渡灌区一级沉沙池恢复利用,新建大桥水厂、临空水厂,推动崔寨、孙耿、太平水厂的划转与改造。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规划实施分质供水,在重点区域推进直饮水工程。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雨污水管网,保留、扩建现有污水处理厂,推进建设大桥、崔寨、桑梓店污水处理厂和临空经济区综合污水处理厂,探索推广分散式生态化的污水处理技术。
高标准利用再生水。科学规划和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编制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推动城镇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新建雨水系统全部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制,建立再生水设施运营维护管理平台,建设深度处理设施,合理布设再生水回用管线系统和回用水泵站。积极推广雨水利用、中水回用、废水循环使用,根据工业、农业、环卫、绿化景观和生态补水等不同需求,实施以需定供、分质用水。
第二节 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
按照“区域适水规划、组团因地节水、单元精细管理”的基本原则,将节水要求全方位、全过程纳入起步区规划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节水示范引领区。
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大力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广泛应用农业节水技术,大力推广低压输水管道,规模化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农业精准灌溉节水增效新技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增长。实施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灌溉设施节水改造,配套完善计量设施,减少渗漏水损失,提高用水效率,创建设施完善、管理科学、节水高效、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深挖工业节水潜力。编制产业负面清单,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用水工艺和设备。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统筹园区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开展节水型园区试点。大力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全面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推进行业开展水效对标达标行动,鼓励建设一批水效领跑者企业和节水标杆企业。强化节水管理,推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与节水措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推进企业间水资源梯级利用,探索建立第三方节水评价机制,推动重点行业及年用水量超过5万立方米的企业开展节水评价与诊断。
推进城镇节水提质。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制定起步区供水管网建设实施计划,率先推行“双供双排”城市用水循环系统,更新改造落后供水管网,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专业化管理。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鼓励节水服务企业开展节水管理业务。加强水效标识管理,开展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升级公共区域和城镇居民家庭节水型用水器具,在园林绿化领域推广安装喷灌、滴灌设施。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开展节水进单位、进企业、进小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切实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强化节水技术研发与应用。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节水企业,采用“科研+试验+产业”三位一体模式,加快取用水精准计量、灌溉精准控制、管网漏损智能监测等关键节水技术研发。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节水技术与工艺创新,发展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节水服务。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11月1日消息,山东八一煤电化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枣庄八一水煤浆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杨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纪委纪律审查和枣庄市监委监察调查。
本周,市场交投氛围冷清,下游采购基本以刚需为主,且压价现象严重,实际成交很少。贸易商对后市情绪判断走弱,需求端未有明显改善前,市场整体以谨慎观望为主,短期内价格将维持小幅回落走势。一旦进入11月上旬,部分前期减产煤矿恢复生产,生产和销售增多,市场供大于求压力将加大,产地煤价有回落可
全球能源价格走势分析报告(2024年10月)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赵君陶核心提示国际原油市场:10月,中东地区地缘冲突再度升级,原油价格受此影响呈现上涨走势,但原油整体供应过剩的基本面无法支撑原油价格持续上涨,而美国原油库存增幅超预期,以及欧元区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更是让市场担忧情绪不
环渤海港口动力煤市场先稳后跌,交投僵持,贸易商看涨情绪减弱。铁路“增量补欠”,全力增运煤车,环渤海港口库存持续攀升;其中,秦港库存已接近600万吨。下游需求释放较弱,整体市场成交较少,上下游报询盘差距仍存,以谨慎操作为主。环渤海港口高库存压制下,后期价格或将偏弱运行。(来源:鄂尔多
10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通过准东煤电公司大井矿区三号矿井、大井矿区南北露天矿探矿权申请审查并完成公示,保证了下一步矿产资源开发的合法性,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国神公司资源保有、开发奠定了基础。该公司三号矿井总面积为133.9平方公里,地质储量55.77亿吨,于2005年9月首次取
临近供暖期,终端电厂日耗有所提升,补库需求释放,叠加前期封航积压,秦港下锚船一度跃升至26艘。但拉煤船舶主要以长协为主,市场采购不足,对煤价支撑一般。经过快速装运,港口下锚船有所减少,显示了需求的低迷。(来源:鄂尔多斯煤炭网作者:郭晓芳)本周,港口煤炭交割延续了上周后半程的低迷走势
近日,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进入供暖季以来,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高效完成了白音华区域约1700万吨“暖心煤”的发运工作。在科尔沁草原上,通辽地区农牧民占全市人口半数以上,对于缺乏集中供暖的他们来说,烧煤取暖是过冬的主要方式。为了确保“暖心煤”能够尽快送达农牧民手中,国家电投内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10月23日,中煤能源(雄安)有限公司成立,注册地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建设大街220号卓凯盛鑫孵化基地3022-2室(自主申报),法定代表人为王国元。注册资本10亿元,经营范围含煤炭开采,非煤矿山矿产资源开采,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建设工程施工,输电、供电、
环渤海港口市场暂稳运行,报价相对持稳。经过阶段性的补库释放后,下游询盘热度回落,贸易商挺价情绪受挫,出货积极性较高。而电厂日耗整体仍处偏低水平,且库存相对安全,补库持续动力不足,少量刚需采购还盘偏低,成交再次陷入僵持。目前距寒冬尚有时日,下游需求难有明显释放,市场供需宽松格局或将
10月29日,中国中煤与北京化工大学在中国中煤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举行工作会商。中国中煤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与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刘贵芹,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见证签约并出席工作会商。中国中煤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倪嘉宇,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峰分别代表双方签
近年来,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火力发电企业以及煤化工企业,国家能源集团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实现了从守“黑金”到展“新绿”的转变。今年上半年,国家能源集团实现煤炭产量3.1亿吨,销量4.3亿吨;铁路运输量2.9亿吨,两港装船量1.3亿吨;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055号建议的答复国能建电力〔2024〕79号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截至2023年底,
9月22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传江在总部与来访的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南藏族自治州委书记吕刚,州委副书记、州长尕玛朋措举行会谈。双方就进一步深化能源合作、助力乡村振兴进行友好交流。海南州委常委、秘书长张继宗,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孙军霞参加会谈。张传江
近日,中节能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对外投资公告,通过了《关于投资建设中节能木兰200MW风电+清洁供暖项目的议案》,同意投资建设木兰项目,木兰项目总投资为152335.30万元。木兰项目总装机容量200MW,项目可研设计安装40台单机容量5.0MW的风电机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场内集电线路、新建一座220kV
近日,青海省能源局会同省财政厅下达2024年清洁供暖省级奖补资金投资计划7000万元。项目涵盖海北、玉树、果洛、黄南州清洁热源改造,以及直热式电锅炉加装蓄热装置。今年清洁供暖奖补资金项目计划完成供暖改造面积55.27万平方米,受惠群众六千余户。下一步,青海省能源局将继续组织各市州做好清洁供暖
3月21日至3月22日,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刘明胜到国核示范、山东总公司(山东院)、中国电力山东能源调研。国家电投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卢洪早在国核示范参加调研。在国核示范,刘明胜了解了安全生产情况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情况。刘明胜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
迎着浩荡东风,“两会时间”再度开启。3月4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开好今年的全国两会,乘高质量发展之势、集攻坚克难之智
为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抓好农村沼气安全生产管理和北方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技术服务工作,近日,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在京举办了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培训班。此次培训以线上形式举办,重点围绕农村沼气、太阳能光热光伏、秸秆能源化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为解决弃风弃光及燃煤燃气带来的大气环境污染等问题,京津冀地区率先启动北方清洁供暖工作。清洁取暖是保障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缓解雾霾污染的重要途径,亟需解决煤改电利用率偏低问题较为突出、配套支持政策亟待完善、电采暖技术路径待优化等问题。将北方清洁取暖规划落到实处,最大化发挥政策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11月7日消息,2023年北京市市两批“煤改电”工程均已完工,在供暖季前投用,共涉及5个区88个村近3万户。2023年8月,北京市发改委批复2023年第一批“煤改电”工程资金申请报告,支持怀柔、密云两区共10个乡镇59个村开展煤改清洁能源工作,覆盖近2万户居民,改造变压器443台,敷设电缆
10月27日,甘肃省首个高校综合能源项目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顺利投入使用。该项目由国网甘肃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承建。当天上午,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智慧能源管控室,值班人员监测着设备的实时数据,通过查看用能量、能耗指标等各项数据,分析设备的能耗情况。该管控室被称作“能源驾驶舱”,值班人员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0月12日,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吉林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张海军,昆仑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汉民到访吉电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才延福与张海军、吴汉民就吉林中部氢能产业发展项目及长春掺氢燃机清洁供暖供热等项目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才延福对张海军、吴汉民一行
10月28日上午,国家能源集团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落实李强总理在宁夏调研时的讲话精神。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主持会议并讲话,党组副书记王敏,党组成员傅振邦、杨鹏、冯来法、王益民、闫国春出席会议。会议指出,习近平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煤电转型发展,持续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来源:电联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国家赋予煤炭的重大使命,是系统推动煤炭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兜底保障。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将持续发挥“规模兜底”“转型兜底”“风险兜底”三重兜底保障作用。近日,国家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兜底保障能源安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促进传统产业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共同抓手。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发改运行〔2024〕1345号,以下简称《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
9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其中提出,到2030年,煤炭绿色智能开发能力明显增强,生产能耗强度逐步下降,储运结构持续优化,商品煤质量稳步提高,重点领域用煤效能和清洁化水平全面提升,与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
9月2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发改运行〔2024〕1345号,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到2030年,煤炭绿色智能开发能力明显增强,生产能耗强度逐步下降,储运结构持续优化,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徐矿集团坚持煤炭、电力、煤化工一体化、绿色化发展,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转型实践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国有企业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案例集》。煤炭开采更高效。全面推进矿井机械化
9月19日,国家能源局在北京组织召开煤矿智能化建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近年来煤炭增产保供、煤矿智能化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行业转型发展等方面工作成效,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分析煤炭发展面临
9月13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工作推进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集团公司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贯集团党组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意见,一体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集团公司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4个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详情如下:国家能源局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4个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能源主管部门、科技厅(委、局),国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