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能源煤炭政策正文

四川:促进煤炭工业集约发展 优化煤炭生产结构

2022-10-14 09:42来源: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关键词:煤炭煤炭消费煤炭供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促进经济低碳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10+3”现代农业体系,做优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全球泡菜出口基地、川菜产业和竹产业基地。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大天府菜油、天府龙芽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推进“鱼米之乡”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鼓励在规模种植基地周边建设农牧循环型畜禽养殖场,推动符合条件的地区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提升工业发展品质。加快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产业集群,做强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汽车制造、医疗健康产业基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汽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集群发展能级,培育产业新增长点。推动轻工、冶金、建材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支持老工业地区振兴发展和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促进5G、大数据、区块链、超高清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5万亿元,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展现代金融、科技信息、商务会展、人力资源、川派餐饮、医疗康养、家庭社区等支柱型和成长型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开展“天府旅游名牌”建设,提升旅游景区质量。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塑造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提升服务品牌核心价值。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鼓励碳监测、碳认证、碳盘查、碳金融、碳资产管理等专业服务机构规范培育和发展。

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做大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工业锅炉与电机系统、能量系统优化与余能回收利用、绿色照明与绿色建材等重点领域。发挥晶硅制造先发优势,推动成(都)乐(山)眉(山)晶硅光伏产业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自贡氢能装备制造先行区。加快发展锂电材料产业,优化动力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引进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以打造完善的绿色氢能产业生态为导向,突破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优化配置储氢、输氢、加氢等基础设施。统筹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培育储能产业链条和产业基地。

(三)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坚持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方向,推进“三江”水电基地、凉山州风电基地、“三州一市”光伏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流域、大渡河中上游4个风光水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统筹推进其他流域水库电站风光水互补开发,优先建设季以上调节能力水库电站,结合水利工程水资源再利用科学布局抽水蓄能电站,探索风光水互补联合调度运行机制和流域梯级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分布式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广太阳能生产生活设备,开展低碳零碳清洁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在川西等高温地热资源丰富地区规划建设地热能利用示范项目。到2025年,新增投产水电装机约2500万千瓦,水电装机约10600万千瓦,风电约1000万千瓦,光伏发电约22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约175万千瓦,地热能发电3万千瓦,非化石能源电力装机比重达到84.4%。

推动电网提档升级。统筹外送特高压直流通道建设,建成雅中至江西、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等特高压直流工程,优化提升既有输电通道利用率,不断减少弃水弃风弃光。加快川渝电力一体化发展,推进川渝电网特高压交流网架建设。优化布局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送出通道,完善500千伏主网架,加强220千伏、110千伏网架、联网工程和金沙江上游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提高电网对新型电力系统的适应性和供电保障能力。推动成德眉资一体化、成都东部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南充临江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电网建设。加强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促进多种类型能流网络互联互通和多能源形态协同转化,建设“源网荷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

促进绿色电能替代。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扩大和创新电力市场化交易。积极引导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商业消费、餐饮消费、家庭电气化等领域因地制宜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推动多个领域实质性替代着力提升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推动自备燃煤锅炉和电厂清洁替代,加快形成清洁、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消费体系。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稳定在70%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明显提升。加大对电能替代项目的融投资支持力度,鼓励将其纳入绿色信贷服务体系。深化输配电价改革,完善分时电价机制。推动电能替代项目有序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和区域碳普惠机制。

促进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稳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不再核准建设煤电项目,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推动煤电行业实施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制造“三改联动”,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管理。严控新上耗煤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合理控制冶金、建材等行业工业用煤,降低非发电用煤比例。减少农村散煤使用,推动秋冬季清洁供暖。加快推动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统筹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实施储气设施集约化、规模化布局。有序布局建设一批燃气电站项目,推动具备条件的建筑楼宇、产业园区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实现冷热电三联供。

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坚持节能优先方针,严格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探索开展用能预算管理,分解下达控制目标,开展目标责任考核。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提升。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节约、有序、合理用电。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审查,深化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专栏2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能源开发工程。建成乌东德、白鹤滩、叶巴滩、苏洼龙、两河口、杨房沟、双江口、硬梁包等水电站,继续推进拉哇、卡拉等电站建设,开工建设旭龙、岗托、奔子栏、孟底沟、牙根二级、丹巴等水电站。建成盐源大坝梁子、会东淌塘、普格则洛日、德昌腊巴山等风电项目。推进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和攀枝花市等“三州一市”大型光伏基地建设。建设白马燃机示范性项目等燃机项目。新建和扩建成都万兴、泸州市等15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川中下古生界—震旦系气藏、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川西常规气及长宁、威远、泸州区块页岩气产能建设。

能源通道工程。建成雅中至江西、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规划建设金上至湖北多能互补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甘孜—天府南—成都东、阿坝—成都东、天府南—重庆铜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攀西地区至省内负荷中心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攀枝花断面加强工程、“三州一市”新能源汇集工程等500千伏及电网项目。优化布局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送出通道,实施相应的500千伏输变电加强工程。加快推进威远、泸州区块页岩气输气干线等天然气管道建设,新建攀枝花—凉山输气管道,进一步完善达州、乐山等末端区域供气管网。

电力替代工程。引导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商业消费、餐饮消费、家庭电气化等领域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重点实施燃煤(油、柴)锅炉窑炉、港口岸电、电烤烟、电火锅、机场桥载、冰蓄冷、电驱钻井、电驱压裂等电能替代工程。

节能改造工程。以工业锅炉、变压器、电机、风机、泵、压缩机、换热器、电梯等设备为重点,实施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和园区、城市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四)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严格工业项目绿色准入。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通过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推动区域、行业和企业落实煤炭消费削减替代、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要求,推动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根据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规定,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开展评估检查,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严禁违规“两高一低”项目建设和运行,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

加快工业能效水平提效升级。优化工业产品结构,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开发高附加值、低消耗产品。提升工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工业生产效率。鼓励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广能源托管模式。开展高耗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从单位产品能耗领先企业中遴选“领跑者”。到2025年,力争电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纺织、造纸、白酒等重点耗能行业能效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提升工业用能结构低碳水平。调整工业燃料结构,实施煤炭等量减量替代,鼓励玻璃、陶瓷、建材、机电、轻纺等重点工业领域实施电能替代。推动新建项目不再新建自备燃煤机组,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集中清洁供热,有序布局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光伏园区、光伏工厂,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鼓励园区、工厂积极参与绿电交易,推行“100%可再生能源”“100%可再生能源电力”模式。到2025年,工业煤炭消费稳中有降,电能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显著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9.5%以上。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严格落实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用地、产业政策和产能置换等要求,推动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巩固钢铁、水泥、煤电等领域去产能成果,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新增钢铁冶炼产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淘汰关停不达标落后煤电机组,提升煤电清洁高效水平。推行生态化、清洁化、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生产方式,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造纸、食品、机械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水平。积极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支持采取原料替代、生产工艺改善、设备改进等措施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加强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强化从原料到产品的全过程碳排放管理。

推动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其他行业自觉自愿开展审核。推进既有园区循环化改造,引进和建设一批与园区主导产业相符的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鼓励园区内企业间、产业间开展废物交换利用。加快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提升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文办设备等再制造水平,推动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20%,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专栏3 重点行业低碳转型工程

水泥行业。提升现有产能利用率,严控水泥熟料新增产能。鼓励采用电石渣、造纸污泥、脱硫石膏、粉煤灰、冶金渣尾矿等工业废渣等非碳酸盐原料替代传统石灰石原料,加快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发展散装灰泥、高等级水泥和新型低碳水泥。

玻璃行业。加快开发低辐射玻璃、光伏发电用太阳能玻璃等新型低碳产品,推广先进的浮法工艺、玻璃熔窑富氧燃烧、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

陶瓷行业。加快发展薄形化、减量化、节水型产品,研究推广干法制粉等工艺技术,加快高效节能窑炉、耐火材料和新型燃料的开发利用。

钢铁行业。严格控制产能规模和粗钢产量,推动产品升级,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焦炉煤调湿烧结余热发电、高炉炉顶余压余热发电、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建设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积极发展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短流程工艺,建设循环型钢铁工厂。到2025年,电炉钢占粗钢比例提升至35%。

有色金属。加强电解铝行业产能总量控制,应用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推广新型阴极结构、新型导流结构、高阳极电流密度超大型铝电解槽等先进低碳工艺。推动铜熔炼行业采用先进的富氧闪速及富氧熔池熔炼工艺、铅熔炼行业采用氧气底吹炼铅新工艺及其他氧气直接炼铅技术。

石化化工。优化石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降低行业能耗强度。加快合成氨行业先进煤气化技术、高效脱硫脱碳、低位能余热吸收制冷等技术推广。推进乙烯行业原料结构优化,重点推广重油催化热裂解等新技术。推动电石行业采用大型密闭式电石炉,重点推广炉气利用、空心电极等低碳技术。

(五)强化绿色低碳建设运营

提升建筑绿色低碳水平。持续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完善建筑绿色低碳标准规范体系,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发展和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鼓励优先使用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的绿色建材,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立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标准体系,推进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和示范基地建设,深化成都、绵阳、宜宾、广安、甘孜、凉山等地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鼓励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倡导绿色装修,鼓励选用绿色建材。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推广空气源等各类电动热泵技术。提升新建厂房、公共建筑等屋顶光伏比例,鼓励凉山、攀枝花等具备条件地区在建筑中推广应用太阳能。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加快推进既有城镇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和统计分析,逐步实施能耗限额管理。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推广农村炊事、热水等电气化。

推进商业场所低碳运营。推动商店、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等建筑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推动照明、制冷和制热系统节能改造,加强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技术应用,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循环利用,建立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开展绿色商场示范创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设置绿色产品专柜,推动大型商贸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和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鼓励消费者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到2025年,力争40%以上大型商场初步达到绿色商场创建要求,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实践。

建设节约型公共机构。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能源管理。采购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省直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要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淘汰采暖锅炉、食堂大灶等燃煤设施,实施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率先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提供供电、供热和制冷服务。2025年,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单位建筑面积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20年降低5%、4%、7%。

实施绿色生活创建。将低碳理念全方位融入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行动。以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为重点,强化能耗目标管理,采购节能、低碳、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推行绿色办公。鼓励家庭优先购买使用节能电器、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节约用电用水,实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培育绿色校园文化,打造节能环保绿色校园。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采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合理布局建设公共绿地,培育社区绿色文化。

(六)推广绿色低碳交通运输

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全过程。打造轨道上的智慧都市圈,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轨道交通建设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提高重点区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水平。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加氢基础设施,提升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水平,形成适度超前、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稳步构建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体系,落实新建(改建、扩建)港口同步设计、建设、投运岸电设施,提高岸电设施使用率。到2025年,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205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0.8亿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共享交通和智能交通,推进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等设施建设。打造适宜慢行的城镇出行体系,打通断头道路,优化过街设施,建设连续通畅、安全舒适的步行道、自行车道网络,提高慢行渗透率。

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广采用铁路、水路、管道等清洁方式运输大宗物料和产品,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运输“公转铁”和“公转水”,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综合运输网络,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发展长江干流、岷江、嘉陵江等内河水运。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推广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高效运输方式,促进铁水联运、公铁联运和江海联运,推动适水货物集装箱化运输,提高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打通“最后一公里”。坚持公交优先,构建城际和城市绿色出行体系,推动客运铁路公交化运营。到2025年,城区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65%,成都都市圈实现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1小时通勤圈。

推广低碳环保交通工具。实施“电动四川”行动计划,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气化替代,加快淘汰老旧落后营运客货车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以上。增加电能、氢能、航空生物燃料等绿色能源供给和使用,推进靠港飞机、船舶使用岸电。推广新建标准船型船舶,应用新能源公务船艇,鼓励未达到强制报废年限的老旧运输船舶、餐饮船提前拆解,力争建成20个零碳平安渡运示范点。到2025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

(七)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控制能源活动排放。坚持“限小扶大、增优汰劣”,促进煤炭工业集约发展,优化煤炭生产结构,严格按照矿区总体规划控制煤炭产能总量,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健全煤矿退出机制。加快煤层气高效抽采和梯级利用,坚持煤矿井下与地面抽采利用瓦斯并举。开展超低浓度和风排瓦斯综合利用,提高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率。开展废弃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防止关闭矿井瓦斯逸散。到2025年,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5亿立方米、利用量3亿立法米,煤矿瓦斯(煤层气)抽采利用率达到60%以上。控制油气系统甲烷排放,减少油气开采、加工、输送及储存等各环节甲烷泄漏,加强放空天然气回收利用,减少无组织排放。推进油气生产、处理和储运业务全系统甲烷泄漏监测和甲烷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到2025年,单位油气当量甲烷排放显著降低。

控制工业活动排放。严格控制硝酸产能,改进硝酸生产工艺,从源头减少氧化亚氮排放。鼓励实施硝酸生产过程氧化亚氮排放消减工程,推广二级处理法控制氧化亚氮排放,鼓励新建硝酸生产设施采用三级处理法氧化亚氮分解技术。控制工业生产过程含氟气体排放,支持一氯二氟甲烷生产线稳定运营三氟甲烷销毁装置,推广铝电解生产过程全氟碳化物减排技术,加强电力设备六氟化硫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控制农业活动排放。推广低温室气体排放高产水稻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控制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提高耕地保护水平,加强耕地建设和管理,控制土壤中的氮含量在合理区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化肥减量化行动,以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产业强镇等为载体,推进化肥减量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养殖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广“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高效种植业”,开展猪、牛、羊、兔等家畜粪便及秸秆发酵产沼气并回收利用,控制生物质厌氧发酵产生甲烷逸散。到2025年,化肥使用量保持零增长,有机肥推广面积达到6000万亩,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以上。

控制废物处理排放。提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因地制宜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或稳定运行,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大城镇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统筹规划布局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有效控制生活垃圾填埋量,加强垃圾填埋气收集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露天焚烧的温室气体排放,发挥好秸秆耕地保育、种养结合功能。到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65%以上。

专栏4 控制甲烷排放工程

天然气(页岩气)甲烷减排工程。减少新井测试放喷过程中火炬燃烧,推动天然气采输井站常规火炬熄灭,推广边远井试采气回收技术。推广不放空检维修工艺,减少施工过程天然气放散量。推广光纤预警系统及次声波泄漏监测系统等泄漏监测技术。

煤层气开发利用工程。探索推动芙蓉等矿区关闭煤矿残存煤层气资源开发,开展煤矿井上下立体化联合抽采瓦斯试验示范,建成川南筠连矿区、古叙矿区、芙蓉矿区煤层气(煤矿瓦斯)产能1.5亿立方米/年。

(八)增强自然空间碳汇功能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定量评估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冻土、农田等生态系统在减排增汇中的作用。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推进科学国土绿化,抓好宜林地造林和退耕还林,加强长江廊道、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等区域绿化,加强沙化、干热河谷、石漠化等脆弱地区生态修复,有机融合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自然生态系统,发挥大水面生态养殖的碳汇渔业功能。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做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加快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开展绿美乡村行动,发展庭院林木经济,实施珍贵树木种植保护计划,推进村内绿化、围村片林和农田林网建设。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等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推进草原“一张图”管理。增强湿地储碳功能,加强泥炭地保育。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到2025年,森林蓄积量达到21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6.2%。

推动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科学评价林草碳汇发展潜力,逐步建立覆盖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碳汇监测网络。建设林草碳汇项目信息化平台,完善林草碳汇项目开发机制,加强林草碳汇项目管理,促进林草碳汇交易,树立四川林草碳汇品牌形象。引导国有林保护局、国有林场(草场)先行先试,采取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推进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实施。探索林农和牧民小规模林草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开发乡村林草碳汇产品。支持乡村振兴、森林经营、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森林城市、湿地等林草碳汇项目示范。到2025年,林草碳汇项目总规模力争达到3000万亩。

专栏5 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工程

川西南发展片。包括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实施干热河谷和工矿废弃地综合治理,通过生态脆弱区域植被恢复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固碳增汇,重点开发造林碳汇项目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适度发展草地碳汇项目,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助推脱贫攻坚林草碳汇品牌。

川西北发展片。包括阿坝州和甘孜州。大力实施沙化土地、干热河谷和退化草地生态治理以及湿地恢复,通过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和提高林草质量增加碳汇,重点开发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造林碳汇项目,适度发展湿地碳汇项目和草地碳汇项目,培育大熊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碳汇品牌。

川东北发展片。包括巴中市、广元市、达州市、南充市和广安市。以秦巴山区为主实施森林、竹林经营提质增效,通过提升林草质量固碳增汇,重点开发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适度发展竹子造林碳汇项目和竹林经营碳汇项目,培育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林草碳汇品牌。

川南发展片。包括宜宾市、泸州市、乐山市、自贡市和内江市。大力实施造林竹和竹林经营,通过扩大竹林面积和质量固碳增汇,重点开发竹子造林碳汇项目和竹林经营碳汇项目,适度发展森林经营碳汇,培育四川竹林碳汇优势品牌。在泸州市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川中发展片。包括成都市、绵阳市、雅安市、眉山市、遂宁市、德阳市、资阳市。大力实施森林经营,通过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固碳增汇,重点开发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探索发展城市森林碳汇项目。

四、强化风险意识,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强化气候变化风险理念,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监测预警,采取有力措施减轻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逐步提高脆弱领域、脆弱地区和脆弱人群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一)开展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

严格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对大熊猫、川金丝猴、白唇鹿、黑颈鹤等濒危野生动物及康定云杉、西昌黄杉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性保护,强化就地(原位)、近地、迁地(异位)、种质资源保护和放归自然,加强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以各类自然保护地为依托,完善自然保护地网络、基础设施和管理机构,着力构建全省“一轴五屏”的自然保护空间格局。到2025年,9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90%以上极小野生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提升森林生态恢复力。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林业观测站网,加强气候变化对林业影响的监测评估。根据气温、降水变化合理调整与配置造林树种和林种,增加耐火、耐旱(湿)、抗病虫、抗极温等树种造林比例,提高乡土植物和混交林比例,合理配置造林树种和造林密度,优化林分结构,构建适应性强的人工林系统。健全“五位一体”的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系统,推进森林草原火灾分级分区分类整治,营造生态经济效益兼具的生物隔离带。加强松材线虫病、草原鼠虫害防治等科研攻关,强化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重点抓好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林草有害生物防控,严防重大植物疫病疫情。

加强草原湿地修复。推广实施人工种草、禁牧休牧轮牧,严格控制草地载畜量,有序推进川西地区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恢复和提高草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固沙能力,加大草原虫鼠害监控和防治力度,控制毒害草危害,有效保护草地资源。实施大若尔盖、长沙贡玛、海子山、泸沽湖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完善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开展川西高原湿地保护修复。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大型湖库的滩涂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珍稀湿地植物天然分布区等重点地区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到2025年,天然湿地有效保护率达到65%以上。

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营造沿江沿河水土保持防护林带。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遏制江河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加强川西北高原湿地、泥炭地等生态保护,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探索开展生态移民,减轻脆弱地区环境压力。实施长江上游干热河谷生态治理,开展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岷江—白龙江等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试点。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林草植被。到2025年,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8%。

专栏6 林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工程

以川西北高寒草原为重点,加强严重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建设草原防灾减灾预警监测体系。实施大熊猫、川金丝猴等濒危野生动物和康定云杉、西昌黄杉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工程,建设人工种群保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基因库。

(二)实施水资源适应性配置

推进水网工程建设。构建以引大济岷和长征渠引水两个特大型工程为骨干的水网体系。加快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亭子口灌区一期、李家岩水库、红鱼洞水库及灌区、沉水水库等大中型工程,开工青峪口水库、三坝水库、毗河供水二期、李家梁水库等工程,推进罐子坝、青龙嘴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和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建设。推进乡村水务工程,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小型水库设施,加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缺水地区节水开源等节水行动。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配管理,加强中水、雨洪等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完善跨区域作业调度运行决策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区域人工增雨(雪)作业。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河流生态流量,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强河湖岸线管理,保护修复河湖缓冲带和河流自然弯曲度,保留并逐步修复城市河网水系。

(三)促进产业气候适应型发展

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网,构建实时互联互通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平台。调整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培育和推广高光效、耐高温、抗寒、耐旱、抗病虫害作物品种,推广抗逆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粮油、茶叶、花椒、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探索开展气候友好型低碳农产品认证。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大力推广节水灌溉、集雨补灌和农艺节水。稳步推进耕地轮耕休耕制度试点,推广旱作农业,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根据气候变化趋势逐步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适度提高复种指数。坚持草畜平衡,实行以草定畜,探索基于草地生产力变化的定量放牧、休牧及轮牧模式。建设人工草场和饲料作物生产基地,筛选具有适应性强、高产的牧草品种,优化人工草地管理。加强饲草料储备库与高寒地区保温棚圈等设施建设。

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综合评估气候、水文、土地、生物等自然禀赋状况开发旅游资源,调整优化旅游设施建设与项目设计,有序开发伴随气候变化而新出现的气象景观、植物景观、地貌景观等开发新的旅游资源。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加强对受气候变化威胁的风景名胜资源及濒危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把握气候变化条件下新的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增强自然生态、避暑越冬、阳光康养、冰川冰雪旅游等自然依托型业态气候韧性。加强冰川冻土保护,探索开展减缓冰川消融试验。利用气候变暖延长适游时间的机遇,充实旅游产品和项目,推动在环贡嘎山、大小相岭、龙门山、大巴山、大娄山南坡区域和青藏高原东缘的较低海拔宽谷地区、攀西地区打造山地运动、阳光康养、冰雪游乐、温泉度假产业集聚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查看更多>煤炭消费查看更多>煤炭供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