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材料正极材料政策正文

四川攀枝花:引导氢能与储能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等产业深度融合

2022-11-22 13:56来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键词:氢储能电池储能储能调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空间布局。依托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因地制宜、集聚集约、特色鲜明、长远兼顾的发展理念,形成“一中心两区多点”氢能产业发展及应用空间布局,支撑攀枝花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1.一中心:氢能及碳中和研发中心。

在钒钛高新区建成“氢能及碳中和研发中心”,以氢能应用研究为导向,由政府引导,依托有关企业,开展燃料电池系统集成、高密度储运氢技术、高性能高抗积碳阳极新材料及关键零部件研究、氢能关键装备研究,开展多元化氢能示范,打造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氢能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中心。

2.两区 “一主一辅”。

“一主”——氢能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在钒钛高新区引进氢能产业链制造企业,重点发展钛双极板、可再生能源制氢装备、储氢罐、掺氢管道、液氢设备、有机液态及金属固体储氢的关键零部件及产业,掺氢、纯氢冶金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攀西地区氢能装备制造高地。

“一辅”——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示范区:依托攀枝花可再 生能源丰富的优势,在西区格里坪特色产业园区率先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制氢为重点产业,引进燃料电池电堆研发制造企业,打造有机液态储运氢、固态储氢、氢管网中试基地。

3.多点:氢能示范应用点。

依托氢能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氢燃料电池重卡、城市氢能社区、行业氢能应用等示范点,推动氢能多元化应用,打造“中圈层”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区的重要节点。

在攀枝花东区、西区各建一座综合能源站,满足氢能公交重卡、环卫、物流的用氢需求。随着氢能汽车示范应用的稳步推进、米易县、盐边县、仁和区等多座加氢站落地建设,实现加氢综合能源站向国道、省道等主要交通干道和重点产业园区覆盖,打通攀枝花—凉山—雅安—成都绿色氢路,攀枝花—昆明、攀枝花—丽江、攀枝花—大理等氢能示范线路。同步开展氢能冶金、绿氢化工、分布式能源等示范试点应用。

(三)协同发展。从空间角度,攀枝花地处川西南、滇西北6个市州的几何中心,与凉山、云南省昭通市、云南省楚雄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南省丽江市5个市州的直线距离都在200千米左右,其中,凉山、丽江正加速布局氢能产业。攀枝花作为金沙江区域“中圈层”区位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节点优势适宜顺势而为,打造“中圈层”氢能核心枢纽,将“中圈层”打造为氢能生态圈。

“外圈”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滇中、黔中城市群均在积极发展氢能应用 并配套建设氢能基础设施,攀枝花可在150千米范围内的高速沿线布局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可实现“中圈层” 双向干线货运及客运“氢路”。

同时,攀枝花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中圈层”氢能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并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走廊建设,主动对接滇中、黔中城市群氢能发展战略,进而融入国内国际氢能大市场,形成互补互促、协同发展的氢能产业布局。

五、重点任务

成立氢能及碳中和研发中心 加快氢能供给网络建设,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分布式能源系统、氢能冶金等示范项目建设,形成氢能产业集聚区和氢能示范康养区,带动突破氢能及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零部件技术。布局氢能制、储、输、用和装备制造产业全链条、全要素发展,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点,实现城市绿色低碳,推进攀枝花市“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建设。

(一)推动“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

氢作为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理想媒介,通过水—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能够加快构建多能互补应用生态,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上网质量和消纳水平,切实推动能源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充分发挥攀枝花丰富的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优势和钒钛、钢铁、石墨等材料制造优势,推动“水风光氢储”五位一体、多能互补、协调发展,推动“资源+氢能+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氢能企业带动配套产业落户攀枝花,引导氢能与水风光资源开发、储能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绿色交通等产业深度融合。

稳步推进金沙江、雅砻江水电基地开发,打造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统筹加大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推动水风光多能互补发展。加快推进“抽水蓄能、水资源配置、新能源开发”三结合项目建设。积极探索钒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建设。实施氢能+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示范项目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产业基地建设、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应用示范,培育百亿级锂电池、钒电池储能产业。开展“氢能+清洁能源”“氢能+康养”“氢能+储能材料”示范项目建设行动。到2030年,“水风光氢储”等绿色低碳产业营业收入实现1300亿元。到2035年,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攀枝花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靓丽名片,形成一批有竞争实力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绿色低碳产业营业收入实现2000亿元。

(二)建立清洁低成本氢源供给高地。依托攀枝花市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前期优先发展工业副产物(氯碱生产、焦炉煤气)制氢,稳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建立清洁低成本氢源供给基地,打造西南乃至全国氢能高地。

初期以成本较低、纯度较高的氯碱工业副产氢、焦炉煤气制氢作为氢能供给首选方式,支持欣宇化工开发氯碱下游产品、向下游延伸产业链,稳步扩大氯碱生产规模,支持攀钢、龙蟒佰利联两个10万吨氯碱生产项目落地;支持川能投焦炉煤气制取氢气,积极推进焦化企业现有产能综合利用,力争焦炉煤气制氢产能达到2.35万吨/年。

逐步扩大电解水制氢规模,充分发挥攀枝花市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支持有关优势企业开发域内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西区格里坪工业园区或钒钛高新区开展大规模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研究具备条件的水电站试点建设水电站制氢示范项目;围绕主要货运线路和矿山企业等主要运输装卸场景,试点建设小规模制氢加氢一体化站。以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氢能供应网络。

(三)着力打造氢能输运网络。以高压气态储运为切入点,配合甲醇储运氢、有机液态、低温液态、固态储氢、管道运输等多元化方式,依托优势企业推动钢制、钛制储氢压力容器、氢气液态储运等产业发展;在攀枝花试点配置氢能管网和阀站阀室,打造氢能输运网络。

在攀枝花市域内,着力强化长管拖车、高压管排车等短距离氢能输运工具布局,统筹规划高效、低成本的氢能输送网络,实现市域内氢能供需网络连通,氢能应用可及可达。

在对外氢能输送方面,强化攀枝花“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地 位,深耕“中圈层”氢能网络建设,与凉山州 云南省丽江市等金沙江区域“中圈层”市州联动协同,推进配置氢能管网向“中圈层”区域特别是临近县域延伸,开展液氢储运、输氢管道、甲醇等运氢载体储运等大规模氢能储运设施协同建设。推进 “攀枝花—凉山—雅安—成都绿色氢路”“攀枝花—丽江—大理滇西北氢走廊”建设,逐步打通成渝贵昆“外圈”及南亚、东南亚等国内国际氢能输送通道。

(四)加强氢能应用示范和推广。以燃料电池车辆作为氢能应用的突破口,并逐步拓展到交通、电力、化工、冶金等领域多元应用。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破解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瓶颈,完善加氢站的规划与建设,探索加氢、加油、加气、充电合建站模式,鼓励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点网络改扩建加氢设施;拓展多元化氢源渠道,加大氢能分布式能源应用示范,加大氢能在应急保供、应急调峰、热电联供的应用力度,大力推进氢储能的示范应用,加快实现产业化。

一是氢能交通领域示范:近期以交通运输作为氢能主要应用场景,以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在城市公交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发展矿山氢燃料电池重卡,长途氢燃料电池货车,城市氢燃料电池货车等应用,积极探索发展燃料电池工程机械、旅游客运等方面的示范应用。支持鼓励国有平台公司、产业链优势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

专栏3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工程

打造物流运输示范线。以金沙江区域经济圈建设为契机,依托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开通攀枝花到昆明及“中圈层”其余城市的燃料电池中重卡物流运输示范线,助力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开通公交示范线。依托攀枝花公交集团,在东区、西区、钒钛高新区开通多条氢能公交示范线,探索在盐边县开通国际运动康养·温泉度假区氢能公交示范线。

开展氢能旅游大巴应用。依托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开展氢燃料电池观光车示范,重点打造氢能生态旅游景区示范区,融入“攀大丽(香)”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发展。

开展氢能工程机械示范。引导企业开展氢能工程机械在矿山、城建等领域示范应用,在新建矿山试点开展氢能车辆、氢能工程机械替代,打造氢能化、绿色化矿区。

开展氢能环卫城建运输。引导鼓励环卫企业、混凝土生产和运输企业、渣土运输企业优先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

开展氢能轨道交通示范应用。依托攀钢集团货运轨道专线 进行内燃机氢能化改造。

二是氢能分布式能源应用示范:利用攀枝花的氢源优势,在富氢地区开展氢能分布式能源应用示范,力争由20kW逐步扩展到100kW,最终扩展到MW级;同时在攀枝花市开展氢能备用电源示范,力争在未来3年内实现备用电源数目不低于20个(每个备用电源平均以10kW计)。

三是氢能储存应用示范:利用攀枝花丰富的钒钛资源,促进钒钛的高质量发展,未来5年在攀枝花开展钒钛基材料固态储氢技术示范,力争从储氢容量50kg扩展到350kg,最终扩展到500kg,形成产业化产品。

四是氢能冶金、工业应用示范:支持传统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传统化工企业新增电解水制氢装置或第三方企业新建绿氢化工项目,为“中圈”“外圈”化肥企业供应绿色合成氨,为“中圈” 工业硅 单晶硅生产企业供应绿色甲醇,实现绿色化工示范。支持攀钢等钢铁冶炼企业开展氢能冶金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支持开展绿氢在钒钛磁铁矿分离提取中的应用示范。加大氢气作为粉末冶金、3D打印钛粉等高端制造业还原剂的推广应用力度。

(五)引导支持核心技术突破。强化氢能技术突破的科技

平台支撑。由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优化整合创新资源方面的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氢能产业聚集,加大共性技术能力供给;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依托市内外氢能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以及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以氢能应用研究为导向,开展燃料电池系统集成、高密度储运氢技术、氢能基础材料及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研究,开展多元化场景氢能示范,打造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氢能及碳中和研发中心。

加强氢能科技攻关课题的布局。针对氢能产业链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征集、梳理,特别是与氢能发展密切有关的PEM绿氢制备及其阴极电催化剂、阳极电催化剂、基于超声喷涂法等新型制备方法的膜电极制备、新型涂层材料及涂覆方法的双极板制备、钛基光解水制氢、焦炉煤气及工业副产氢气分离提纯、钒钛基固态储氢材料,燃料电池催化剂、氢冶金中氢气还原过程热量平衡、绿氢合成氨催化剂等关键核心技术等,加大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以及省、国家级科技项目中重点包装和推荐。

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重点针对当前绿氢成本过高的问题,跟踪国内低成本绿氢制备技术的进展,特别是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低成本制备绿氢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工艺,力争引进到攀枝花,降低绿氢制备成本,提高绿氢制备的技术经济性。

(六)加大氢能项目引进力度。以构建水、风、光、氢 储能五位一体、多能互补、耦合发展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圈为导向,围绕氢气“制取—储运—加注—应用”开展全产业链条招商着重在“建链条、强示范、聚集群”上下功夫,瞄准电解水制氢装备、氢储运装备、氢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系统集成、氢能汽车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行业知名企业,集中力量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不断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联动效应。

着力打造服务川西南滇西北、面向全国的“氢能产业示范城

市”。鼓励国内外氢能产业链重点企业在我市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和研发服务中心,重点招引高能级“500强”企业和细分行业“专精特新”企业,重点支持氢能领域外资项目和重大内资项目。在项目引进、企业培育、科技创新、融资租赁、示范应用、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灵活运用综合奖补、股权投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科研资助等多种手段给予支持。建立氢能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制氢厂、加氢站、氢燃料电池等项目用地、报建审批等事宜,着力为氢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七)扩大产业影响力。通过氢能产业集群优势,将制氢产品辐射至整个西南乃至全国,利用优秀的钛资源,钛双极板零部件及钛双极板电堆扩散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先进的储能产品辐射至全国,为可再生能源的储存提供竞争力产品。

打造“氢康养”品牌,根据氢抗氧化以及扩散性、渗透性极 强的特点,打造“富氢水”“氢水杯”“氢水机”“氢泡仪”等高端生活用品产业及医学研究、健康疗养基地。打造攀枝花“氢·康养” 休闲旅游,助力攀枝花构筑“两江观景、两河亲水、六湖连珠、花开满城”的蓝绿生态空间。

(八)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攀枝花丰富的光热、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优势和钒钛、钢铁、石墨等材料制造优势,推动“资源+氢能+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氢能企业带动配套产业落户攀枝花,引导氢能与水风光资源开发、储能新材料、新能源电池、绿色交通等产业深度融合。对投资规模较大的氢能产业化项目及有关应用项目,按照市场化方式匹配一定光伏或风电资源,推动氢能与产业融合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国资委、市经济合作局等单位和部门参与的氢能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推进应用示范、重大氢能产业项目建设。

(二)完善产业政策。制定全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在项目引进、企业培育、科技创新、示范应用、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建设加氢站项目,理顺加氢站建设及企业用氢审批机制,为氢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夯实人才基础。加强氢能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集聚氢能领域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式,鼓励大专院校开设有关课程,培育一批复合型人才及各类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以氢能产业化重大项目为依托,培育一批领军型复合人才;鼓励企业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按攀枝花引进人才有关规定享受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研究津贴等优惠政策。探索建立氢能产业人才信息数据库、人才供需信息服务平台,为氢能领域专家、科技人才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

(四)强化项目招引。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加大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力度。遵循市场导向,以引进氢能产业龙头企业为目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招商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围绕制氢、储氢、运氢、氢能应用、氢能有关装备制造等涉氢全产业链,着力引进国内外技术先进、实力较强的领军企业、科研机构落户。

(五)加大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支持设立氢能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助力氢能产业发展。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协同企业争取国家、四川省工业发展补助资金在首台套设备应用推广资金。在氢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加氢站建设、氢气加注、氢燃料电池及零部件制造以及氢能产品购置、分布式能源建设与示范项目等方面争取有关资金和补贴,促进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六)保障安全发展。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安全发展。严格执行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应急部门负责做好氢能生产企业的生产存储安全监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做好加氢和制氢设施的施工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管理部门负责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和监管;公安交管、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做好氢气储运环节的安全监管;其他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做好有关工作,确保氢能产业安全发展。

七、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氢能具有清洁无碳、来源广泛、能量密度大等优点,相较传统化石能源,氢气利用后产物只有水,不产生任何副产污染物。

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任务和目标,至规划目标年,氢能将在公交、物流、城际大巴、矿山车辆、工程机械、分布式电站、备用电源、绿色化工、氢能冶金等各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一是化石能源制氢项目的建设运营将增加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废气的排放;二是项目建设中,会产生烟尘、噪声污染;三是氢能装备的生产会产生并排放有机废气、COD、悬浮物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通过实施各类环保措施,将会降低氢能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氢能可作为零碳排放的化石燃料替代品、绿色清洁的化工原料、高密度无污染的储能介质,助力打造环境友好型综合能源体系,助力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环境正效益。

(二)环境保护措施。

1.合理布局项目选址。

在实际选址时,应规避有关法律法规禁止建设的区域。在开展制氢项目建设过程中,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关于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导的通知》和《四川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等规定中的布局要求。

2.加强项目建设期污染治理。

项目土方工程施工阶段主要采取洒水降尘措施,对现场所预留的土方堆齐,采取密目网严密遮盖措施。并经常洒水以防止浮土起尘。运土车辆采用封闭式运输车,在现场大门口设置车辆清理冲洗台,车辆经清整冲洗全封闭后方可出场。严禁车辆带泥砂出场,运输过程中防止遗撒扬尘,并跟踪检查。

建筑施工垃圾采用容器吊装或袋装运输,不随意抛撒扬尘,施工垃圾必须及时清运到指定垃圾站,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污染。对商品混凝土运输加强防止遗撒的管理,要求运输车卸料溜槽装设活动挡板,必须清理冲洗洁净后方可出场。

3.加强噪声防治。

在施工期,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避免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避免夜间施工,将对周边居民影响降到最低。在生产过程中,鼓励选用低噪声设备,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在设备布置时远离人口密度大的场所,如办公楼、居民住宅,远离办公用房,保证厂界噪声达标。

附件:国内氢能产业链重点企业汇总

附件

国内氢能产业链重点企业汇总

一、产业链上游

(一)氢气制备。

电解水制氢: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川投攀枝花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苏州竞立制氢设备有限公司、山东赛克赛斯氢能源有限公司等。

化石能源制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凯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亿利洁能股份有限公司等。

(二)氢气纯化。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亚联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吴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制氧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二、产业链中游

(一)氢气储运。

气态储运: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天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巨化集团有限公司、佛吉亚斯林达安全科技(沈阳)有限公司、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等。

低温液态储运:张家港富瑞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等。

固态储运: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镁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氢储(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有机液态储运:武汉氢阳能源有限公司、杭州聚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等。

(二)氢气加注

加氢站建设: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金通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雄安科融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厚普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加氢站设备: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鼎恒盛气体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天高隔膜压缩机有限公司、江苏恒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厚普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开原维科容器有限责任公司等。

三、产业链下游

氢燃料电池: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锋源新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滩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清能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

氢燃料电池整车: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字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燃料电池双极板:北京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喜马拉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弘枫实业有限公司等。

四、高校及科研院所

四川大学、东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氢能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氢储能查看更多>电池储能查看更多>储能调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