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依托能源应急系统的现有资源,人们在短期内可以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能源供给危机,但代价巨大。当“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以更高频次在更广区域内出现时,我们就得着眼于长远,全面提升能源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韧性。 气候变化加剧
能源系统的脆弱性近两年,全球多个地区都“切身体会”到了极端天气气候给能源系统造成的冲击。2021年年初寒潮期间,我国华中地区风电出力大幅下降,其中湖南、江西的风电出力分别下降约19%、15%。今夏受罕见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四川部分主力水电站水库相继见底,8月中旬四川水电日发电量较7月初下降五成左右。而在法国,今夏96个省中有90个省处于干旱危机的边缘,水力发电减少了60%;15个核电站中,有11个建在内陆河流附近,由于冷却核反应堆的河流水位下降且水温升高,导致冷却困难,占全国总发电量70%的核电发电量跌至数十年来的低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能源系统尤其是电力系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从对能源需求的影响看,气温升高的变化趋势导致大部分地区冬季更为舒适而夏季更为不适,进而使得取暖需求降低而制冷需求增加。取暖和制冷大多由电力支撑,因此气温成为影响电力消费的主要气象因子。基于中国北方15个省份1961~201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中国北方采暖度日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与采暖季平均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88年以前,采暖度日均高于常年平均值(1981~2010年);1988年起,大多数年份采暖度日低于常年平均值。基于城市维度分析,从上海、广州和重庆的夏季降温度日变化特征可以看出,近30年以来,气温变化幅度明显加大,说明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增加。从对城市能耗的影响看,基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能源利用效率的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冬季取暖能耗降低,而夏季制冷能耗明显升高。就城市用电量而言,以2010~2015年为基准,全球平均气温如果升高1.5摄氏度,用电量将会增加3.3倍;升高2.0摄氏度则用电量会增加8.9倍;升高4.0摄氏度用电量将会增加10.2倍。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下的电力系统将越来越容易受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最终导致电力系统的脆弱性和风险增加。未来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对可再生能源资源、可再生能源发电场站基础设施及运营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对输电环节和用电侧需求产生不利影响。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较强的间歇性、波动性和不可控性(可减出力但不可增出力)、利用小时低等特性,而气候变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影响,在短时间尺度上表现为影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在长时间尺度上则表现为影响可再生能源资源。有研究表明,中国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水电受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威胁最大,面临的气候变化脆弱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更易受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我国的风、光、水能大型基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主要依靠西部水电、西部和北部超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北部大规模风电来实现。因此未来的输电将进一步强化目前的“北电南送”“西电东送”格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台风、雨雪冰冻等可能损坏各类电压等级的输配电网。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增加用电负荷,各类极端天气可能影响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增加电力系统调配难度,加大电力系统脆弱性。极端天气呈高发态势,
影响新能源发电效率总体上,气候因素中,高温、低温、干旱是主要的气候影响事件。拉长时间线,我们可以看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明显增多,这会进一步影响风光资源,继而影响风电和光伏发电效率。统计过去60年的数据,我们发现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多、极端低温事件显著减少。1961~2020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1~2020年平均为11.2天,1991~2020年平均为12.5天,较前30年平均增加了9.8天。1961年以来中国日—夜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增多、持续时间显著延长、覆盖面积显著增大,影响面积每10年平均扩大约76.40万平方千米。区域性干旱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1~2020年,中国共发生了185次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其中极端干旱事件16次、严重干旱事件39次;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偏多,90年代偏少,2003~2008年阶段性偏多,2009年以来总体偏少。极端少雨天气增多,特别是伴随高温热浪而快速发展的“骤旱”事件剧增。就风能而言,十余年来,基于气象站观测的中国风速长期变化研究发现,地面风速呈减小趋势。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年平均地面风速总体呈减小趋势,1961~2017年每10年减小约0.13米/秒,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为持续正距平(“距平”即与平均值的差距),之后转为负距平;二是四个季节风速都在减小,冬季和夏季风速减小最为明显;三是全国大部分地区风速都呈减小的趋势,风能资源丰富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风速减小明显,可达每10年减小0.2米/秒;四是从近地面到对流层整层年平均风速都在减小;五是年平均大风风速和日数都明显减小;六是小于3米/秒的小风风速在增加。就太阳能而言,1961~2017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接收到的年总辐射量趋于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10.7千瓦时/平方米,且阶段性特征明显。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中国平均年总辐射量总体处于偏多阶段,且年际变化较大;90年代以来,总辐射量处于偏少阶段,年际变化也较小。1961~2017年,中国平均年日照时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3.9小时。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上升趋势为主,80年代以后以下降为主。对于年内变化,以冬季下降最为明显。与1995~2014年相比,在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区域平均气温在21世纪中期升温将达到1.8~2.7摄氏度。中国不同地区年均气温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增温幅度具有一定区域性特征,增幅总体上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大,北方地区增温幅度大于南方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新疆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增温较为明显。与平均气温相比,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全球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对区域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大。将极端气候信息
纳入电力系统规划
随着全球变暖的继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将更高,影响区域将更广,适应和减缓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措施。减缓温升是一个长期过程,世界各国还需努力;而适应气候变化,则是我们当下就可做的。
8月10日,荷兰奈梅亨,驳船在瓦尔河上航行,持续的干旱和反复出现的热浪使河道的运营能力减少,阻碍了煤炭等大宗货物的流通。
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委于今年6月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具体到电力系统,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系统韧性。一是从系统规划、设施建设到调度运行以及电力交易的全流程,都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对“电源”影响的趋势性变化、极端性变化、区域性特征,并运用智能化手段将三者充分结合。二是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纳入常规的电力系统规划范畴。以往的电力系统往往将极端天气作为一种偶发因素考虑,在未来的电力系统规划里,应充分考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特别是要加强气象条件下复合特征的研究,同时结合区域性电力低出力分析,通过预报预测来建设抗灾型电力系统。三是在清洁能源的投资建设中,要充分结合长中短期气象监测信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要结合气候预测信息,加强电网互联以及集中式、分布式联动。
(作者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预计2025年新投产装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新投产装机规模突破5亿千瓦。到2025年底,预计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9.9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8.2%。”7月4日,由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2025年电力供需分析报告成果发布会”上,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五章电力行业发展本章作者王雪辰(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电力生产01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6.7%,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国全年电力系统运行保持稳定,供需总体平稳,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10
售电公司竞争新格局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深化,电力市场逐渐从计划模式向市场化交易模式转型,逐步形成现货市场与中长期市场并行的双轨制格局。在现货市场,市场电价以15分钟为间隔随供需实时波动,这种高频动态特性既创造盈利空间,也使售电公司面临量价精准匹配的挑战;而中长期市场,受政策调整、能源结
6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申报要求的通知》(内能源新能字〔2025〕361号,以下简称《通知》),成为国内首个响应《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以下简称“650号文”)的省份。《通知》充分以650号文精神为基础,对内
目前,煤炭市场呈现“供需两弱”的特征,长协周转加快,现货价格缓慢上涨。终端采购行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等到阶段性采购结束后,需求将逐渐转冷,煤价也将失去支撑。虽然正值传统用煤旺季,但实际成交有限,市场各方均保持谨慎观望态度。短期来看,在“高成本支撑、南方高温拉动”与“下游小批量采购
2025年过半,中国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迈出关键一步。6月底,中国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从之前只是按周、按月等短期开展交易变成可以每天不间断交易。现在,买卖双方可以在这个“电力超市”里根据需求随时跨省区买卖电力。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是中国首个连续运行的区域电力市场,交易范围
7月3日11时20分,江苏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4996亿千瓦,创历史新高。当日,江苏风光新能源发电出力达到6047万千瓦,也突破历史纪录,成为江苏电网顺利迎峰度夏的重要支撑。与2024年相比,今年江苏迎峰度夏负荷高峰早到来5天。面对持续高温的考验,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积极筹措省内外电力资源,加
7月2日,2025泰国可再生能源展览会(ASlASustainableEnergyWeek)在曼谷#xB7;诗丽吉王后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作为亚洲领先的可持续能源平台,展会汇聚了行业领袖、政策制定者和创新企业。首航新能源携户用、工商业、地面电站全场景光储解决方案惊艳亮相,凭借光储创新技术和系统集成优势赢得了业界高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3日,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增量配电网配电价格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明确,最高限价法。对于非招标方式确定投资主体的增量配电网项目,实行最高限价法。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以用户承担的配电网配电价格与上一级电网输配电价之和不得高于其直接接入相同电压等级对应的现行省
6月26日,国网甘肃张掖供电公司建设的“以电折水”水资源智慧管理平台上线试运行,为水务部门加强水资源监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统筹管理提供电力数据支撑。张掖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对区域经济和生态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网张掖供电公司充分发挥电力大数
“农村可再生能源每年可提供约73亿吨标准煤的能量,相当于当前全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12倍。”在国网能源研究院组织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农村能源大会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抛出的数据掷地有声。杜祥琬直言,“农村包围城市”是我国革命成功的核心战略,也是我国能源革命的优选
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为中国经济发
第五章电力行业发展本章作者王雪辰(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电力生产01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6.7%,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国全年电力系统运行保持稳定,供需总体平稳,电力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10
2024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2年度全国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以及区域电网排放因子数据,全国平均排放因子为0.5366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近年来,国家共4次更新了全国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0.5810、0.5703、0.5568和0.5366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新型电力系统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非化石燃料装机占比提升,
据贵州电力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贵州电力市场签约绿电电量107千瓦时,同比增长282%。这段数据“切片”是贵州省绿电交易电量快速增长的缩影。近年来,随着绿色电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绿色电力交易机制的持续完善,贵州省绿电交易电量连续多年成倍增长,有效满足了经济社会绿色电力消费需求,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公布的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名单中,江苏交出亮眼答卷:常州入选试点城市,南京“宁电通”全场景V2G示范项目、无锡源网荷储全要素协同车网互动综合试点项目成功入选,这标志着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在推动能源变革、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进程中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
7月1日,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无锡市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能力,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开展
作者:陈海生1李泓2徐玉杰1徐德厚3王亮1周学志1陈满4胡东旭1林海波1,2李先锋5胡勇胜2安仲勋6刘语1肖立业7蒋凯8钟国彬9王青松10李臻11康飞宇14王选鹏15尹昭1戴兴建1林曦鹏1朱轶林1张弛1张宇鑫1刘为11岳芬11张长昆5俞振华11党荣彬2邱清泉7陈仕卿1史卓群1张华良1李浩秒8徐成8周栋14司知蠢14宋振11赵新宇16
6月30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通知指出,依托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建立无锡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完善虚拟电厂运营管理制度,统筹市级、区级虚拟电厂和公共建筑、充(换)电设施、数据中心等具体场景虚拟电厂建设工作,逐步推进新型储能、分布式光
一、内蒙古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背景是什么?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新能源上网电价实行固定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也没有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责任,矛盾日益凸显,亟需深化改革。202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
又到迎峰度夏时,煤炭价格会否大涨?#x2014;#x2014;煤炭市场研报(2025年6月)(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刘纯丽)#x25C6;5月关税冲击显现,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多数指标实现超预期增长。“两重”“两新”政策效能持续释放,产业转型升级提速支撑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另一方面,中美关税摩擦对部分中下
电力市场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型的深刻变革,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推进,电力交易的盈利模式正从单一差价套利转向多元化增值服务。一度电在电力市场交易中有多少利润?成为电力产业链上各环节参与者,尤其是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售电公司关注的核心问题。(来源:北极星电
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了6月30日~7月4日的一周电网项目动态。广东“零碳岛”智能微电网项目6月30日,大湾区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岛”智能微电网项目在担杆头片区隆重举行并网仪式。该项目总投资675万元,构建了以208千瓦光伏发电为核心,集成430千瓦时储能系统、25千瓦微风发电机及智能充电设施的综合微
7月4日,面对龙岩地区持续高温橙色预警、整体用电负荷明显上升的形势,国能龙岩发电公司迎“峰”而上,加强运行监盘、设备维护,及时消除设备各类隐患,切实提升设备管控水平,全力保障迎峰度夏期间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该公司认真贯彻落实迎峰度夏机组安全运行方案部署,以风险预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抓手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3日13时09分,山东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1.1483亿千瓦,较去年度夏最高负荷增长31万千瓦,首创今年度夏期间历史新高。据了解,当天山东电网新能源出力也创下历史新高,达6079万千瓦!其中光伏出力5009万千瓦,风电出力1070万千瓦,新能源出力约占同日电网最高负荷的53%。据统计,截
近年来,随着风电、光伏等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占比不断攀升,电力系统固有的“刚性”调节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来源:中国能源观察作者:王睿佳)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7月3日11时20分,江苏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4996亿千瓦,创历史新高。当日,江苏风光新能源发电出力达到6047万千瓦,也突破历史纪录,成为江苏电网顺利迎峰度夏的重要支撑。与2024年相比,今年江苏迎峰度夏负荷高峰早到来5天。面对持续高温的考验,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积极筹措省内外电力资源,加
上海于6月29日出梅后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最高气温超39摄氏度,用电负荷持续增长。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密切关注气温及负荷变化,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为确保高温期间上海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国网上海电力加强对各级站点、线路、设备的特巡工作,并运用在线监控、无人机飞巡等数字化手段,实时掌握电
“出梅”之后,浙江今夏首个持续高温晴热天气随即袭来,全省局部地区最高将超过40℃。高温笼罩之下,用电负荷也“水涨船高”,浙能电力省内统调68台火电机组“火力全开”,近万名员工奋战在保供一线,全力以赴保障全省社会生产稳定、居民清凉度夏。快随小编一探能源保供最前线打开一线浙能人的夏日热血
热浪来袭,电力迎峰度夏大幕开启。截至目前,南方电网最高电力负荷2.4亿千瓦,同比增长6.1%,比历史最高负荷仅差1000万千瓦。据南方电网预测,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南方电网最高电力负荷将达到2.7亿千瓦。6月30日,南方电网公司2025年22个迎峰度夏重点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建设线路总长度达1.1万千米,输电
入夏气温逐渐攀升,一年一度的迎峰度夏电力保供直面大考。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虚拟电厂对“增强电力保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来源:中国能源观察作者:杨苗苗)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布式电源、可调节负荷、储能等各类分散资源,形成具
又是一年迎峰度夏季。数据显示,截至7月1日,今夏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已13次超过1亿千瓦。随着梅雨消散,副高北上,高温成为主导。气象部门预测,本周浙江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将超过38#x2103;,意味着浙江电网进入常态化负荷过亿阶段,迎峰度夏电力保供进入关键时刻。这几年,高温引发电力供应紧张,持
2024年7月,“电能质量管理员”作为国家新职业之一,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并被标识为“绿色职业”。这不仅体现出国家对电能质量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折射出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电能质量关乎千家万户。正值夏季用电高峰期,记者来到浙江宁波,采访了3名电能质量管理员。他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