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1月29日,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武汉市空气质量改善规划( 2023-2025年)》的通知。
该《规划》在氢能方面指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强产业集群能源替代利用与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布局分布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氢能、地热等,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构建多元化、清洁型的能源消费结构。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依托宝武清洁能源公司在青山区布局氢源产业集群加快提升交通绿色低碳水平。落实《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在全市新增及更新公交通勤、物流、园林作业、环卫垃圾收集、高压清洗、渣士运输车辆等领域,率先示范推广采购氢燃料电池汽车。原文如下:
武环委〔2023〕4号 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印发武汉市空气质量改善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武汉市空气质量改善规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
2023年1月20日
武汉市空气质量改善规划(2023—2025年)
近年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但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秋冬季输入性重污染天气仍然存在,夏季臭氧污染问题凸显,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为全面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成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善空气质量工作,将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予以推进,“十三五”期间编制并实施《武汉市“十三五”拥抱蓝天专项规划》(武政办〔2017〕20号),系统推进“一升级、二优化、三提升、四压减、五强化”的工作任务,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完成“十三五”目标。
(一)空气质量逐年改善。
2016—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总体逐年下降,从5.28下降至4.16,下降26.9%;优良天数由237天增至309天,优良率由70.2%上升至84.4%,继标准修订后首次超过80%,提高了14.2个百分点;重度污染天数由6天减至2天。二氧化硫(SO2)整体平稳维持在10微克/立方米以下,二氧化氮(NO2)呈波动下降态势,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总体逐年下降。2020年,NO2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10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明显低于国家二级标准;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已接近国家二级标准。“十三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显著。
(二)全面完成“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约束目标及力争目标。
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9天,与2015年相比增加87天;优良率为84.4%,与2015年相比增加23.1个百分点;PM10平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下降40.8%;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与2015年相比,下降44.8%,均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
表1 “十三五”拥抱蓝天专项规划中空气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三)大气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认真落实“拥抱蓝天”年度行动方案,稳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大幅度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2020年,SO2、NOx排放总量比2015年分别减少33%、28%,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大幅下降。
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全面完成17座燃煤火电机组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半数以上的垃圾焚烧发电机组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脱硝提标改造;深入推进钢铁、焦化、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治理;完成覆盖全市1/3面积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燃煤锅炉、炉窑和散煤加工销售点整治;完成重点炉窑综合整治、大型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和油品储运销、干洗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等专项治理。
加强移动源污染管控。颁布实施《武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建立实施“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公安交管部门处罚”的联动执法机制;将全市域划为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促进老旧车淘汰、新能源汽车推广,累计淘汰黄标车12.5万辆、老旧车5万余辆,推广新能源汽车近9万辆。
强化面源污染防治。出台《武汉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开展工地文明施工整治和第三方抽查考评,建立实施建筑工地不文明施工行为联合惩戒、“十优”“十差”工地通报曝光制度;建设秸秆焚烧视频监控系统,监控覆盖面积2400余平方公里。
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生态环境部、省人民政府关于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要求,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明确预警条件、启动程序、响应措施及部门责任。建立工业企业应急减排项目清单并实施“一企一策”管理。建立预测预报系统,与气象部门建立紧密会商机制,常态化开展未来7天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实现污染“削峰降速”。
(四)圆满完成武汉军运会空气质量保障。
2019年,制发《关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筹备、举办期间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临时性措施的决定》《武汉市2019年秋冬季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组织大气污染排放企业制订“一企一策”。建立赛时空气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建成投用军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指挥调度中心。集成全市181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和省内其他8个超级站监测数据,升级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平台。军运会赛时期间,在本地持续静稳、高湿、高温天气条件和可能存在区域性污染传输的不利条件考验下,每日会商研判、全时段指挥调度,通过强化减排、严格执法、区域协作,实现保障期间全市空气质量连续21天保持优良,PM2.5、PM10、NO2、SO2平均浓度较2018年同期均下降20%以上,PM2.5、PM10达到2015年以来同期最低,圆满完成军运会赛时全时段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目标。
二、当前我市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改善取得的成绩一方面是大气污染防控工作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受疫情和有利气象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而疫情及有利气象条件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可持续。当前我市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污染物排放超出大气环境容量的问题未从根本上改变,秋冬季输入性重污染天气仍然存在,二氧化氮浓度较高,夏季臭氧污染问题凸显,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一)排放量超环境容量问题未改变,空气质量改善边际效应降低。
“十三五”期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延续了过去6年的改善势头,但幅度明显减小(2020年除外),改善成效还不稳定。2016年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9.4%,但2019年仅同比下降2.2%;随着臭氧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2019年空气质量已出现反弹的现象,优良率同比下降9.1个百分点。环境质量改善有其内在规律,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一定波动,低浓度水平下要进一步改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地形条件与气象条件不佳,输入型重污染天气易发。
武汉三面环山、一面毗邻平原,北有缺口,向南敞开,地势剖面呈盆状,容易形成气流停滞区。全年静风频率高,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方向,而东北方向正是我国重污染多发区域。静稳天气的频繁出现,来自东北方向的传输污染和自身的污染相叠加,导致我市较易发生重污染天气。
(三)结构、布局存在诸多短板,短期难以根本改变。
近年来,尽管加快了三大结构调整步伐,取得积极成效,但上风向产业结构偏重、煤炭消费总量较大、交通运输结构以公路为主,工业围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电力、钢铁、焦化、石化、水泥等重点行业产业体量大,且集中布局于主导上风向区域,其大气污染物排放占全市工业排放80%以上。煤炭消费总量仍然较高,煤炭消耗也集中于以上重点行业。运输结构和车辆结构总体不优,2016—2020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年增长率约10%,但公路运输占比基本保持在61%左右,铁路、水路等低排放的运输方式分担率还不足,区域内公路货运多以高污染的重型柴油车为主,但市内轻型物流配送、环卫车辆等新能源化水平较低。玻璃、水泥、整车制造、食品生产等运输量大的企业均分布于各区域中心,公转铁、公转水等措施难以实施,导致交通运输结构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二氧化氮浓度高仍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特征。
(四)复合型污染问题突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难度较大。
一方面,虽然近年来PM2.5浓度总体降低,但超标情况仍十分突出,在疫情期间大面积停工停产的背景下,2020年PM2.5年均浓度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微克/立方米,秋冬季输入性的大气重污染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且至今尚没有明确的臭氧污染控制的有效路径,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缺乏现成可用的最佳路径和可复制的经验模板。解决大气复合污染问题需要统筹多个领域,协同多项污染物减排,同时,随着治理工作纵深推进,各领域减排的难度不断增大,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面临巨大挑战。
(五)污染治理精细化程度不高,能力建设不足。
我市涉VOCs行业多,排放总量大,治理基础相对薄弱。相当数量中小企业有效治理水平不高,废气收集和处理效率低。VOCs监管体系不够健全,VOCs监督性监测和环境空气VOCs组分监测刚刚起步,企业自行监测质量普遍不高。基层便携式VOCs快速检测设备不足,熟练掌握VOCs污染防治技术、现场检查经验丰富人员缺口大,执法监管面临溯源取样难、固定证据难、技术手段薄弱等难点,违法案件查处难度较大。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实现精细化网格化管理缺乏保障。同时,空气环境决策科技支撑不够,特别是亟需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路径研究。
三、指导思想与目标指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为核心,突出“三个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与“五个精准”(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精准),坚持分级、分区、分时差异化管控,实施“三大结构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落实“三项协同”(PM2.5与臭氧污染治理、长效减排与应急减排、空气质量改善与气候变化应对),推进“两个现代化”(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助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良好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把握污染物排放季节性规律,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
坚持因地制宜和靶向治理。实施“一企一策”、“一园一策”、“一群一策”管理,对标先进城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源头防控、过程管理、末端治理和强化减排相结合。逐步建立分行业管理模式,借助智能化监管手段,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
坚持长效减排与应急减排并重。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实行差异化管控,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精细化水平,切实降低污染程度、保护公众健康。
(三)目标指标。
力争到2025年,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有效遏制臭氧污染趋势,温室气体排放得到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具体指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空气质量改善指标(6项),包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重污染天数;二是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2项),包括NOx和VOCs减排量。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7%;PM2.5、PM10、NO2和臭氧年均浓度分别达到36、58、41和161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下降至1天。NOx和VOCs减排量分别达到15100吨和7840吨。
表2 目标指标体系
注:*指标“O3日8小时最大浓度第90百分位数值”高于《武汉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3—2027年)》提出的“160微克/立方米”目标值,原因是2015年之前我市的主要污染物以颗粒物(PM2.5和PM10)为主,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多举措的实施,近几年我市PM2.5及PM10浓度显著下降,大气透明度得到提升,太阳辐射增强,为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反应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加剧了地表臭氧污染。目前,臭氧已取代PM2.5成为春夏季节的首要污染物,由于近地面臭氧的生成机理非常复杂,当前臭氧的防治仍处于探索阶段,臭氧达标的难度非常之大。
四、重点任务与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绿色升级。
1.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新建涉工业炉窑的建设项目,原则上要进入园区或工业聚集区,配套建设高效环保治理设施。新、改、扩建煤电、钢铁、焦化、铸造、水泥、平板玻璃、建材、石化、化工、煤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项目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以及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区域污染物削减等相关要求;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采用清洁运输方式。严控新增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溶剂型涂料、油墨、粘胶剂等项目。
2.加快淘汰重点行业落后产能
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定期开展全面清查,分类处理各类违规在建项目,严控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全市新增排放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烟粉尘按国家、省要求实施总量指标替代。新改扩建大气污染物项目按绩效引领性或B级及以上绩效企业标准建设,其中,涉VOCs排放项目,无国家、省挥发性有机物行业排放标准或绩效排放限值的,项目车间或生产设施排气筒非甲烷总烃按照电子工业不超过50毫克/立方米,其他行业不超过60毫克/立方米进行控制。
开展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综合整治。结合各区产业特征,针对特色企业集群,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建设清洁化企业集群。落实省下达的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年度任务。按照“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实施治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环保治理水平。
3.全面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提级改造
综合考虑企业生产工艺、燃料类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果、无组织排放管控水平及大宗物料运输方式等,实施差异化管理,树立一批行业标杆企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对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编制技术指南》,推动不少于3家企业创建A级绩效企业,大力推进B级及以上和绩效引领性企业创建工作。所有完成B级及以上绩效提级企业可全部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在重污染天气应对、生态环境执法检查、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对标杆企业予以支持。对热效率低下、敞开未封闭,装备简易落后、自动化程度低,无组织排放突出,以及无治理设施或治理设施工艺落后等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企业,依法责令停业关闭。以涉VOCs企业为重点,推进清洁生产审核。
4.优化含VOCs原辅材料和产品结构
大力推进源头替代。加快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低VOCs含量源头替代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企业扶持。到2025年底前,汽车整车制造底漆、中涂、色漆全部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推进建筑行业源头替代,室外构筑物防护和道路交通标志、市政工程、房屋建设、维修和装修工程全部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新、改、扩建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含VOCs产品使用项目,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应使用低(无)VOCs含量的原辅材料。对生产、销售领域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产品建立常态化产品质量抽检机制,每年至少开展2轮次抽检,对生产、销售不符合VOCs含量限值标准产品的,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5.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持续推动国家级园区和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加快实施企业技术改造,策划推动一批企业绿色化改造升级项目。壮大绿色产业规模,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积极支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节能环保领域骨干龙头企业和高端产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掌握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扩规增容、提质增效、集聚发展。积极推行节能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社会化监测等新业态。
(二)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
1.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持续降低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和电力使用比例。大力争取省内新增电力、三峡水电配额和西南水电、西北光伏、西北风能等清洁电力补给,全力推进陕北-湖北±800千伏、荆门-武汉1000千伏两个特高压工程(武汉段)及其配套500千伏送出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江北、江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超高压进城),完成木兰、江夏、凤凰山、道观河4个500千伏主变扩建工程。提高“直达负荷中心”承接能力,推动我市电源自主供给力和完备的电网体系走在全国前列;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工作;推行工业供气价格优惠政策。供电部门会同发改、经信等部门加快实施“电气化+”工程,每年替代电量不少于14亿千瓦时,为中长期“绿电”成为主要能源消费形态奠定基础。
加强产业集群能源替代利用与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周边城市能源以补充我市能源需求,改善市内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鄂州电厂、东西湖区与汉川电厂热电联产工程项目建设。以热负荷为中心,启动汉口西部燃机热电联产、长江新城热电联产项目等一批电(热)源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布局分布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氢能、地热等,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构建多元化、清洁型的能源消费结构。建成投产龙源黄陂刘家山风电场项目、江夏安山液化天然气储备库扩建项目,全力推进白浒山液化天然气储配基地项目建设,将我市打造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沿江LNG接收中心。全力推进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
2.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
严格控制新增高耗能项目,推动钢铁、石化等企业布局优化调整。严格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开展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重点用煤企业要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禁止新建燃煤设施,严格控制重点用煤企业产能。依托宝武清洁能源公司,在青山区布局氢源产业集群。严格控制发电用煤,逐年增加“外电入汉”比例,统筹有序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探索将武汉晨鸣乾能热电有限责任公司2台燃煤机组作调峰备用机组处置。加快升级现役煤电机组,推进煤电供热改造和节能降耗改造,煤电平均供电煤耗下降到297克。鼓励企业掺烧焦炉煤气、城市固废、生物质燃料、污泥,推进余热余压综合利用。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开展乙烯装置急冷水烟气余热利用、碳四凝液余热利用、苯塔丁烯塔热联合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到2025年,除钢铁、电力、石化行业及水泥熟料企业以外,其他行业燃用煤炭单位全部清零。
3.积极开展燃煤锅炉关停整合
完成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武汉中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武汉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武汉鑫运伦能源工程有限公司、武汉东西湖旭东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淘汰或改燃。
4.实施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
督促不能稳定达标的炉窑进行整改,推动治理难度大的炉窑改用电炉窑。推动热电联产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化石燃料加热、烘干炉(窑)改燃或淘汰工作。
5.严格煤炭质量监督管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21日,中民(辽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到辽宁大石桥市洽谈氢基新能源清洁燃料项目并进行签约。在签约仪式上,李子恒与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了协议书,标志着辽宁大石桥市在氢基新能源清洁燃料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进一步加速了向绿色、可持续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型。期待氢基新能源清洁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21日,彭州市绿色氢能装备与材料科技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彭州绿氢中心”)在成都正式启动。作为国内首个权威第三方电解水制氢核心部件检测机构,彭州绿氢中心公布了投入运行后第一份检测报告“碱性电解槽电极1000小时实测数据”,标志着国内制氢测试平台已具备电解水制氢核心组
11月19日,飞驰科技举办了以“氢能出海驱动未来”为主题的全球首款氢能大巴出口以色列及欧洲交付仪式。活动现场,以色列客户、领事以及佛山市南海区发改委领导、合作方Allenbus及飞驰科技的多位领导共同出席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此次飞驰科技氢能大巴交付以色列,标志着公司的全球业务版图又增添浓墨重
2024年11月21日,北京未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昌平成功首发具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EMCat.HER阴极催化剂、AEMWEHER阴极电极、AEMWEOER阳极电极三款产品。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先进能源产业处处长金鑫、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国际绿氢组织高级顾问李北葵、三峡发展公司联合事业部总经理张杺玹、京能
近日,全球首例大型固态储氢设备从外高桥四期码头装船出运,标志着我国在解决氢气长距离、大规模运输等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对氢气在各垂直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和促进氢能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氢能作为一种二次清洁能源,具有高能量密度、清洁低碳、安全环保等特点,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占据重要地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20日,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迎来了首批官方指定用车——吉利醇氢电混汽车的发车仪式,活动在吉利晋中基地隆重举行。350辆吉利第4代帝豪醇氢电混汽车将作为哈尔滨第9届亚冬会官方指定用车,投入到亚冬会服务中,为本届亚冬会提供安全、低碳的出行方式。据了解,这是甲醇汽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就“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柔性制氢系统签署合作协议,阳光氢能将为项目提供16套1000Nm/hALK柔性制氢系统。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江苏海通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茅洪菊,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新能源技术小组组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20日晚间,永安行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适技术”)65%的股权。本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及关联交易,不构成重组上市,不会导致永安行的实控人变更。永安行的主要产品包括公共自行车系统、共享电动车系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19日,内蒙古华电氢能产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王新宇,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储能技术服务、风力发电技术服务、电气设备修理、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华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二研究所与广州公交集团于广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新能源技术、智能运维、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新共识,同时,我所旗下武汉威迈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与广州公交集团客轮有限公司签订共同建设大湾区新能源船应急保障中心合作协议。所长桂文彬,副所长李明勇,广州公交集团党委
11月18日,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田中国”)与普洛斯中国在上海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宽在氢能产业生态领域的合作,携手助力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专长,通过协调资源配置、开展业务合作,在氢能产业的
11月15日,由秦创原总窗口企业,陕西同尘和光低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建设的0.5吨/天小型撬装液氢试验平台正式开工。项目采用高效、低能耗的液化系统,为液氢生产提供可靠的冷量保障,同时配置液氢薄膜罐和球罐的组合方案,大幅提升了液氢储存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024年11月8日,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广州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行驶碳普惠方法学(2024年试行版)》。原文如下: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广州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行驶碳普惠方法学(2024年试行版)》《广州市餐饮外卖行业无需餐具碳普惠方法学(2024年试行版)》的通知各有关单位: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024年11月11日,中汽协会发布2024年10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其中,2024年10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1和563辆,同比分别增长19.2%和18.8%。1-10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679辆和4695辆,同比分别增长25.9%和27.4%。根据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8日,湖北省政府官网正式公开了《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2027年)》。解读如下:原文如下:省经信厅解读:《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现对《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4日,安徽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征询社会公众对《安徽省加氢站管理办法(暂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共40条。原文如下:安徽省加氢站管理办法(暂行)(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发改高技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北京市五环路内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优先通行的通告,文件支出,将针对氢能源等新能源载货汽车实施分车型、分时段、分区域的通行便利措施,以有效促进降本增效并加速货车新能源化。《通告》规定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1日,成都经信局官网发布了《拟承担2024年度成都市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项目的示范应用联合体牵头企业公示》。其中,东方电气、四川荣创、成都新研,负责500台燃料电池商用车的推广项目。文件显示,2024年度成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项目共分为5中类型,分别为:燃料电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正式印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临港新片区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建设奖励申报工作的通知》。奖励标准如下:1.鼓励氢燃料电池汽车“多拉快跑”。行驶里程超过1.25万公里的中型货车、机场用车、港口用车,经认定后奖励1万元/辆;行驶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据外媒报道,近日,现代汽车美国公司宣布召回2019-2024年在北美销售的Nexo车型,由于热激活压力释放装置(TPRD)存在缺陷,故障部件可能会在车辆停放时导致氢气泄漏和火灾。据现代汽车证实,美国多达1545辆汽车和加拿大多达23辆汽车可能受到影响。此次召回是由于汽车的热激活泄压装置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冀中装备石煤机公司“石煤”氢能源系列环卫车再推新品,一种可用于一年四季的18吨氢燃料电池四季洗扫车研制成功。新下线的18吨氢燃料电池四季洗扫车是公司氢能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也是公司推出的第三款氢燃料电池环卫车。该氢能洗扫车集洗扫、吸尘功能于一体,作业模式一键自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024年10月12日,中汽协会发布2024年9月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其中,2024年9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1辆和210辆,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4倍。1-9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188辆和4133辆,同比分别增长40.6%和44%。根据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0.7万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21日,中民(辽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到辽宁大石桥市洽谈氢基新能源清洁燃料项目并进行签约。在签约仪式上,李子恒与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了协议书,标志着辽宁大石桥市在氢基新能源清洁燃料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进一步加速了向绿色、可持续能源发展模式的转型。期待氢基新能源清洁
近日,全球首例大型固态储氢设备从外高桥四期码头装船出运,标志着我国在解决氢气长距离、大规模运输等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对氢气在各垂直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和促进氢能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氢能作为一种二次清洁能源,具有高能量密度、清洁低碳、安全环保等特点,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占据重要地
11月18日,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田中国”)与普洛斯中国在上海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宽在氢能产业生态领域的合作,携手助力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专长,通过协调资源配置、开展业务合作,在氢能产业的
近年来,鄂尔多斯全面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全国氢能生产应用示范基地重要部署,紧紧围绕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目标任务,抢抓氢能产业进入市场化临界点战略机遇,扎实推动“一链、两网、三平台”建设,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交通、化工、电力等领域绿色氢能替代应用,加快构建我市绿色低碳体系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阳光氢能(包头)有限公司于2024年10月2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杨威,注册资本1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制造;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制造;金属加工机械制造;机械零件、零部件加工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阳光电源旗下阳光氢能科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四川省经信厅针对《关于加大氢能产业示范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进行了答复,其中指出将切实推动政策内容落地落实,突破政策制约,在攀枝花、雅安、甘孜、阿坝、凉山等地,打造一批集中式、规模化水风光发电制氢工程,推动氢储能与多种形式储能协同发展,为新型能源体系和战略腹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措施》在项目推广、技术产业化等提出了多项资金扶持措施,包括:对承担国家、北京市重大科技和产业专项且符合经开区发展方向的,给予最高1:1的资金配套,每个项目支持金额最高为2000万元。对符合支持条件的首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13日下午,临湘市与华能湖南岳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氢通(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能长江环保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签署《生物质+绿电制氢+氨+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临湘市与5家企业在氢能领域深度合作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1月16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深地盐穴大规模储氢项目在叶县开工,该项目为亚洲首个深地盐穴大规模储氢项目。据悉,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叶县利用丰富的盐资源,过去采盐后无用的盐穴,未来可用于压缩空气发电,或储存天然气、氢气等。项目地区是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联合盐化公司矿区优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与华电北方新能源公司签订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总投资37.57亿元,规划建设风电装机规模42万千瓦、光伏5万千瓦,年产氢气2万吨,配套建设输氢管道约20公里,从明安镇并入达茂旗至包头市氢气长输管道进行消纳,着力打造氢能产业基地。
11月15日,现代汽车将携旗下氢能、电动化及高性能N品牌在内的多款产品集中亮相2024年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展现现代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全球领先的技术实力与在华发展的最新成果。其中,现代汽车最新氢燃料电池概念车INITIUM也将继10月全球发布之后首次亮相中国。现代汽车集团海外首家氢燃料电池研发、生产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