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智能化政策正文

深圳: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推动电网等智能化改造

2023-02-20 13:57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关键词:智能电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2月20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2022年修订)》《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文件提出,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建设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鹏城智能体,打造泛在连接的统一门户、集约高效的智能中枢、标准统一的数字底座。构建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探索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实现全要素数字化、城市运行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以社会民生领域智慧平台建设为重点,建设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智慧化民生服务体系,打造“云上城市”。探索建立以社会基础信息大数据库为基础的智慧社会治理机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电网、地下管网等智能化改造,推广多功能智能杆、智慧水务、智慧燃气、智慧环保、智慧安防、智慧消防、智慧气象等应用。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30个

原文如下: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2022年修订)》《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2022年修订)》《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向市科技创新委反映。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23年1月17日

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2022年修订)

前 言

一、规划背景及意义

中国是世界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程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我国积极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同各国领导人一道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6年,我国先后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国发〔2016〕69号),明确提出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任务和建设创新示范区的具体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建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社会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突出问题,我们坚持依靠创新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其他城市提供示范。

二、规划适用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为广东省深圳市全域。规划期限为2017-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0年,中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26-2030年。

三、规划编制依据

1.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4.《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6.《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8.《“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9.《“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0.《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1.《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及行动方案(2020-2025年)》

12.《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13.《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14.《深圳市循环经济与节能“十四五”规划》

15.《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16.《健康深圳行动计划(2021-2030年)》

17.《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

18.《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19.《深圳市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21.《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2.《深圳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3.《深圳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十四五”规划》

24.《深圳市消防发展“十四五”规划》

25.《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十四五”规划》

26.《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十四五”规划》

27.《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

28.《深圳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

29.《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

30.《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31.《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

32.《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

33.《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

34.《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35.《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

36.《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

37.《深圳经济特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38.《深圳经济特区平安建设条例》

39.《深圳经济特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

40.国家、省、市相关专项规划及文件

第一章 发展现状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全市陆域面积1997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区和2个功能区。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768.16万人。

一、基础条件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突出的区位优势、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强大的产业基础和一流的营商环境,具备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良好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雄厚。1979年至2021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至3.07万亿元,成为国内第三个GDP突破3万亿的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从0.17亿美元增至3.54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4.9%,其中出口总额连续二十九年位居国内城市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13亿元增至9498.12亿元,年均增长2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0.17亿元增至4257.76亿元,年均增长27.3%,经济效益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7.37万元,人均GDP增长率为5.0%。

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率先提出并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构建并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力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推动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得到全面激发。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5.4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2件,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倍;5G技术、无人机、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1万家。科技创新有力助推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年保持在40%左右,2021年达1.21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55%,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2021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67.6%、63.3%,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达30.6%。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国家基因库、鹏城云脑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民生福利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全体市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万元,最低工资标准2360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365元/月,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居民平均预期寿命83.53岁,孕产妇死亡率1.91/10万,婴儿死亡率1.06‰,持续稳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全市幼儿园1896所,在园幼儿59.76万人;普通中小学818所,在校学生169.6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14所,在校学生17.97万人。医疗卫生机构5241家,其中医院145家,卫生机构床位数6.4万张,执业(助理)医师4.56万人。全市有各类公共图书馆733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5708.07万册,博物馆57座,美术馆13座。

绿色低碳优势显著。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等荣誉称号,是全国首个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成员城市。202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宣布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我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18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AQI优良率达到96.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9年全国前十;21个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全面达到Ⅳ类及以上,310条河流按河长占比地表水质优良率从22.9%增至50.0%,西部海域无机氮浓度同比下降9.2%,大鹏湾入选全国八大美丽海湾,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市绿化覆盖面积10.09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0%,拥有绿道2843公里。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绿色建筑总面积达1.47亿平方米,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约50万辆,其中推广纯电动物流车9.8万辆。全市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实现100%纯电动化。建成全国首个碳交易市场,截至2021年底,深圳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6517万吨,成交额14.58亿元,CCER成交量2852万吨,成交额3.43亿元。国际低碳城成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并获得美国保尔森基金会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颁发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

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程度高。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出台实施“营商环境改革20条”“降低实体经济成本28条”“扩大工业有效投资26条”“外贸稳增长25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36条”等系列措施,连续两届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率先启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检察官职业化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成立深圳国际仲裁院、深圳知识产权法庭等机构。前海深港合作提速,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汇丰集团华南总部、首家港资控股基金公司等1894家港企在深落户。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在扩大投资开放、金融制度创新、法治环境改善等领域的改革领先全国,部分领域已接近国际自由贸易水平。

二、存在问题

深圳是国内最年轻的超大型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遗留问题和新问题相互交织、叠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制约,亟须在发展中加以解决。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深圳地域面积较小,发展空间和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深圳处于国内能源运输通道和供应链的末端,能源自给能力较弱。水资源对外依存度高,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多,水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城市治理能力亟待提升。深圳经济总量大、人口高度密集,特别是高层建筑多、城中村多、地下空间和轨道交通密布、桥隧复杂,风险隐患较多,城市安全运行面临较大挑战。历史遗留违法建筑量大面广,不仅挤占了大量的发展空间,而且存在安全隐患。机动车辆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现象比较严重。社会发展转型期的新群体、新行业、新组织不断出现,激发社会矛盾的因素增多。总体来看,深圳城市治理水平与新时期新形势的更高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相对不足。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突出短板。作为快速成长的新兴超大型城市,深圳教育、医疗事业底子薄、起步晚、需求大,近年来虽然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但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方面还是存在较多欠账。与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相比,深圳教育、医疗等领域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供需矛盾突出,每千人病床数和三级甲等医院数量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原特区内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16年原特区外地区GDP总量占全市GDP比重的49.13%,人均GDP、地均GDP分别为12.25万元/人、6.07万元/平方公里,分别仅为原特区内地区的1/2、1/4,特别是原特区外在城市面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等方面仍明显落后于原特区内。“西密东疏、西强东弱”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仍然严重,东部地区的罗湖、盐田、龙岗、坪山、大鹏土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一半,而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市约1/3。深汕特别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互联互通程度较低,整体发展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支撑相对不足。与硅谷、波士顿等世界创新中心相比,深圳的科技创新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国家布局的行业性大院大所和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对较少,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相对较少;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相对较少,高等院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少,难以有效满足国际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需要。

三、机遇挑战

当前,深圳正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可持续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是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近年来,全球都在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审视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凝聚。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明确了2030年前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掀起了新一轮可持续发展浪潮。

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支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不同领域科技创新加速融合,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智慧城市、绿色低碳、生命健康等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科技创新正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也将为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深圳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不仅是粤港澳地区自身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将为深圳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深圳必须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主动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城市,与国内外城市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但也要看到,当前深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影响可持续发展进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动力相对不足与逆全球化等各种风险交织在一起,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将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变数。

二是大国战略博弈制约国际合作交流。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造成国际混乱失序因素明显增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持续高企,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纷纷重新厘清自身定位、资源条件、内外战略,力求更好地因应变局、维护利益、确保安全,大国的战略取向和政策推进普遍呈现强调自主、推陈出新、强势进取的特点,大国合作明显下降、竞争明显上升。

三是科技“双刃剑”特性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凸显。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类世界和大自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新冠肺炎疫情等大规模传染性疾病、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使得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消解科技负面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紧迫。这些都给深圳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双改”示范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认真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深圳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先锋城市,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对标国际一流城市,主动寻找差距和不足,针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依靠创新解决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坚持人民主体、多方参与。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充分发挥深圳市场发达的优势,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体制机制,加大对社会事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领域科技创新多元投入的力度,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典范建设,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体系,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推动城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坚持改革开放、合作共赢。以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关键抓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增强服务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为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深圳智慧”。

三、战略定位

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瞄准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持续奋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创新驱动引领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组建由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系统解决方案。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绿色发展样板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市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线,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率先打造超大型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普惠发展示范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夯实民生基础,补齐发展欠账,健全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努力让市民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更具安全感的社会环境,率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

四、主要目标

积极探索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深圳路径”,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创新引领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争当可持续发展先锋,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

(一)2020年发展目标。

到2020年,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探索形成深圳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典范城市,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深圳经验”、贡献“深圳智慧”。到2020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如下:

——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改革开放和创新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形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4件。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产生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成长一批世界领先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形成一批全球价值链高端产业集群。

——民生幸福城市质量更高。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全面融合发展,建立全市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280万平方米。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水平,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7岁以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100%,注册志愿者总人数达到180万人。

——现代化城市更加安全便捷。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建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城市资源保障供应得到强化,城市安全运行得到有力保障,建成区发展能级不断提高,市容环境质量、城市品质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率先迈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经济时代,实现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公益性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环境治理取得实质成效,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资源水平大幅提升,实现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和全面提升,万元GDP水耗控制在7.5立方米以下,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建立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体系,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

——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培育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管理方式、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活动更趋频繁,成为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和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二)2025年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成为可持续发展国际先进城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创新联合体引领作用,绿色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安全高效的城市运行体系不断优化,市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引领示范的创新高地。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5%-6%,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8件,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一流,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迈向中高端,成为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均衡便捷的公共服务和安全高效的智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建成一批优质医院和学校,社区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市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建设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数字孪生城市和鹏城自进化智能体,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态实现协同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成为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376万平方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万元,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53岁以上。

——绿色低碳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优质的山海资源得到有效保护,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18微克/立方米以下,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控制在135微克/立方米以下,万元GDP水耗控制在6立方米以下。加强红树林湿地保护,高水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公园布局体系更趋完善,城市公园与公共开敞空间便捷可达,城市绿道和生态连廊互联互通,市民绿色福利大幅提升。

——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作为移民城市的多元、活力社会特质不断延续,始终保持移民带来的吸引力与城市活力,各类人群的社会融合全面加深。依托香港、澳门在科教、金融、物流、贸易、文化、国际交往等方面的优势,深港澳之间在产业创新、科研教育、社会交往等方面广泛深入合作。国际化旅游、休闲、健康等品质服务能力得到强化,国际文化交流的层次与频度大幅提高。

(三)2030年发展目标。

到2030年,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可持续发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能级跃居世界城市前列。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资源配置功能显著增强,国际交流更加广泛。建成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形成一系列可以向全球推广复制的可持续发展经验,努力为我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卓越贡献。

——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经贸实力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化商业、医疗、教育等基础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为国际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在国际事务中的组织和参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形成链接全球的交通枢纽,港口航运发展转型,邮轮母港建设加快,国际航空枢纽、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巩固。

——蓬勃包容的国际创新城市。全面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基础研究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显著提高,解决重大科学问题能力明显提升,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支点,以及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创新枢纽和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战略力量。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6%-6.5%。

——宜居协调的绿色家园城市。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常态,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PM2.5年均浓度达到15微克/立方米以下,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创新低碳城市。

——繁荣公正的活力共享城市。建成全域通达的城市轨道网络、多样化的公共交通服务及高效转换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运转效率和交通公平性全面提升;优质教育、健康等服务领域的供给得到根本改变,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436万平方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万元,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73岁以上;城市包容度显著提高,包容多样经济和多样文化的社会格局共存、共生、共享、共荣,形成强大的全社会凝聚力。

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建成国际湿地城市,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绿色生产方式更加完善、绿色低碳循环水平显著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市民群众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到本世纪中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城市发展更加成熟更具魅力,经济社会环境更加协调更可持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实现新的全面跃升,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佳例证”,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最佳窗口”,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磅礴力量的“最佳示范”。

(规划总体框架图详见附件)

表1 深圳可持续发展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10435473.png

10435473.png

注:

①2020年指标值为2018年制定本规划时的目标值;

②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下降指标以2015年的数据为基准年;

③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数值未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而2020、2025、2030年数值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建设更具国际影响的创新活力之城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能电网查看更多>数字化查看更多>基础设施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