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应用综合政策正文

河南焦作:做优做强储能材料、新型储能产业 加快前沿新技术突破发展

2023-03-16 14:11来源:焦作市人民政府关键词:新型储能电池储能储能材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月2日,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焦作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规划》中提到,要做优做强优势主导产业。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按照“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思路,以多氟多、佰利新能源等企业为引领,进一步突破动力电池高比能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材料等关键技术,实现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高倍率充放电、循环性能好、长寿命性能的纳米级磷酸锂材料和微米级三元材料、隔膜材料规模化发展。开发满足储能应用需求的微米级、亚微米级磷酸铁锂材料,大幅降低储能生产成本。

氢能及新型储能产业,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创建为契机,加快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创新研发。依托伟祺新洁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研究开发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大规模制氢技术和高效率低成本膜反应器制氢和氢气纯化技术,形成标准化的加氢站现场制氢模式并示范应用。谋划建设氢能产业园,积极发展制氢装备、核电消氢装置、运氢装备、储氢装备、加氢网络、氢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和氢燃料电池储能。依托中国汽研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构建覆盖氢能全产业链的检测平台和数据平台,对示范运营全过程进行技术支撑及安全预警,创建国家级燃料电池汽车检验检测技术创新研发平台。规划布局氢能源公共交通,打造全国氢能源示范基地。

原文如下:

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焦作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焦作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10月26日

焦作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再造发展优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焦作新篇章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的攻坚时期。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意义重大,既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力支撑,更是建设现代化焦作、应对全球变革与挑战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焦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氢能等未来产业也呈现迅速发展态势,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4.7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1.6%,比2015年提高8.9个百分点。初步建成全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子级化学品、超硬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等研发和产业化处于全国上游水平;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市新兴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

——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多层次良性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43家,是2015年的4.3倍;万人专利拥有量5.74件,是2015年的2.14倍,居全省第3位;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省级创新平台313家、院士工作站20个,省科学院科创园落户我市。双创发展成效显著,建成国家星创天地3个、国家孵化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个、省众创空间5个,双创市场主体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骨干企业竞争优势明显。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多氟多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健康元吸附分离聚合物材料结构调控与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开源制药公司由单一PVP生产企业转型为基因测试、癌症筛查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龙佰集团成为全国唯一掌握氯化法、硫化法两种工艺的钛及钛深加工企业,拓展进入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

——特色产业链发展开始显现。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网联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推进“五链”融合,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站区化工新材料、马村区生物医药、示范区电子信息、武陟县医药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实施了百亿级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一批重大工程和上下游配套项目,产业链关键环节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前沿新技术加快突破发展。氢能与储能等领域具有先行优势,开始呈现突破发展态势,成功入选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城市群,引进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提高清洁能源汽车和配套关键零部件测试评价能力,促进关键技术研发,填补河南省国家级一类汽车检测机构空白,提高中原地区汽车测试评价技术与研发能力。

二、发展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加速演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出新问题、带来新挑战,也迎来新机遇、指明新方向。

——新一轮科技革命注入发展新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前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多个技术群相互支撑,全面涌现的链式发展局面正在形成。众多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级渗透扩散,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众多领域实现加速发展,并以革命性方式对传统产业产生全面冲击。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类脑科技、区块链、石墨烯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纷纷步入加速成长期,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跨领域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带来新希望和新契机。

——国际环境动荡带来发展新挑战。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长期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在经济增长减速带来的各类压力持续释放的过程中,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各类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全球产业合作格局重构,国际分工体系全面调整,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都在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日本推行“第四次工业革命”计划等,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间的国际竞争正越来越从错位竞争向正面竞争转变。

——国内经济发展步入转型新阶段。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从过去的以主要依赖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为主,转向更多地依托扩大内需长期战略,加强国内市场的经济技术联系,特别是与本地的存量产业资源高效协同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立足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着眼中原城市群建设全局,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加快布局发展特色细分领域的引领性产业,创造更大区域价值。

——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呼唤发展新路径。长期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但随着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产业与国际产业的技术代差在快速缩小,倒逼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依赖技术扩散红利向基础性创新、引领性创新转型,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更加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美好生活向往催生发展新需求。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产生了新变化,需要利用新技术以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满足新兴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发挥内需市场巨大优势,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融合化等手段,进一步催生发展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文化等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从而更好满足人们对智能、绿色、低碳、健康美好生活向往和需求。

整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加快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事关高质量发展大局,必须集中要素资源加快推进,努力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锚定“两个确保”、再造发展优势,突出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同向发力、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同频推进,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3大优势产业,抢滩占先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网联车等3大高成长产业,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氢能及新型储能、生命健康等3大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整体跃升,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中彰显焦作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体系建设,完善创新环境,汇聚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供给,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集中优质资源,支持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统筹培育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以点带面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实现系统性突破,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形成更多先发引领优势。

坚持开放合作。聚焦科技变革最前沿和产业发展新趋势,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优势区域,积极融入郑州“1+8”都市圈,吸引省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

坚持集聚发展。坚持集聚集约发展模式,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强健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加快形成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未来产业引领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基本形成具有自主技术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

产业规模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翻番,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未来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15%;在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一批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引领能力持续提升。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发展到20家以上,科技产业综合体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新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50个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规上工业企业“三个一”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巩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件,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整体效能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链条持续完善,集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智能装备、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车等6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打造10个以新兴产业为主的高端产业园区,培育2—3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全域统筹、相互支撑的战略新兴产业增长极。

企业实力快速攀升,龙头效应逐步增强。培育10家左右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3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型企业、200家左右科技成长型的小巨人企业和一批充满发展活力的小微型企业,形成现代企业发展梯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600家和1000家。

到2035年,未来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引领、要素富集、空间集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域,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0004.png

四、做优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聚焦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大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关联配套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全面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打造一批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集群。

(一)新材料产业。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材料、电子功能材料、高性能化工材料、先进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突出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着力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市场竞争力和技术支撑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1.锂离子电池材料。按照“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思路,以多氟多、佰利新能源等企业为引领,进一步突破动力电池高比能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材料等关键技术,实现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高倍率充放电、循环性能好、长寿命性能的纳米级磷酸锂材料和微米级三元材料、隔膜材料规模化发展。开发满足储能应用需求的微米级、亚微米级磷酸铁锂材料,大幅降低储能生产成本。

2.电子功能材料。坚持“产业高端、人才高层、技术高新、工艺高精”的发展原则,依托卓立膜材料、康耀电子、嵩阳光电等企业,利用膜基材规模及技术优势,加快发展柔性导电薄膜、IT0玻璃、3D曲面玻璃等光电信息材料,积极引进电子终端产品企业入驻,打造“基础膜材料—功能膜材料—智能显示终端”产业链条。依托多氟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用蚀刻剂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硫酸等电子级化学品。加速形成行业集中、空间集中、区域联动的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群,打造焦作特色“中原膜谷”。

3.高性能化工材料。依托孟州石化园区和新开源、中维特品等企业,构建“BDO(1,4丁二醇)—NVP(单体吡咯烷酮)—PVP(聚乙烯吡咯烷酮)”产业链条,积极在净水处理、食品防腐、抗艾滋药品等高端领域应用推广,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依托龙佰、三木等企业,构建“富钛料—钛白粉、树脂—高档涂料”产业链,推动建设钛锆新材料产业园、中站区绿色涂料产业园,打造绿色环保涂料生产基地。依托开元化工、昊华宇航等骨干企业,构筑“氯碱—多晶硅—环氧树脂—有机氯化学品”产业链条,积极发展联碱、PVC树脂、氯乙酸、氯化亚砜等盐化工新材料产品,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4.先进金属材料。依托龙佰集团硫氯耦合关键技术,打造富钛料—四氯化钛—海绵钛—钛合金链条,重点研发、引进大规格钛板、钛钢复合板、大型钛锻件、先进管材等,鼓励和支持企业向航空航天、舰船、生物医药、3D打印等高端领域拓展,向汽车、体育、建筑、电子产品、生活用品等民用领域延伸,抢占钛产业发展制高点和话语权,打造“中原钛谷”。依托广东兴发、奋安铝业、万方精密、天鹅铝业等龙头企业,围绕延链补链和产业提质,加快新型铝合金型材研发生产,大力推动向高强高韧铝合金、高端精深铝合金加工延伸,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星迈科技、凯诺电子、翔思新材料等企业,加快发展覆铜铝基板等新材料,做强焦作铝型材品牌。

5.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富莱格、飞孟金刚石、天宝桓祥、大地合金等企业,加快提升大单晶金刚石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粗颗粒高韧性金刚石单晶、宝石级金刚石大单晶等高品级超硬材料,加快扩展金刚石应用领域,积极引进精密刀具和首饰加工制造商,大力发展精密刀具子产业链和珠宝首饰子产业链,着力打造集金刚石生产、精密刀具和人造金刚石首饰于一体的超硬材料全产业链。依托强耐建材、国隆实业、中安征信、飞鸿玻璃、安彩新材料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低碳节能型住宅模块、太阳能光伏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依托鑫诚耐火、金鑫恒拓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高温工业用高强防渗耐火浇注料、耐火喷涂料、耐火可塑料等不定型耐火材料以及高性能低蠕变高铝砖等一系列新型耐火材料,打造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新型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依托中铝中州新材料、维纳科技等企业,加快提升先进陶瓷材料工艺水平,重点发展精密陶瓷结构件、可穿戴设备壳体、陶瓷轴承、集成电路基板、高频绝缘材料等高端陶瓷产品,构建国内独具特色的先进陶瓷综合生产基地。

专栏1: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

1.锂离子电池材料:多氟多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关键材料项目、多氟多年产3万吨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项目、多氟多年产2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多功能锂盐项目、多氟多年产1万吨氟硅酸制氢氟酸项目、佰利新能源材料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佰利新能源年产20万吨磷酸铁项目、和兴化工年产15000吨高性能导电炭黑生产线扩建项目、集越纳米年产25000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年产10000吨NMP提纯项目、伴侣纳米年产8000吨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中炭新材料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专用负极材料深加工项目等。

2.电子功能材料:多氟多年产3万吨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项目、多氟多年产10万吨超净高纯湿电子化学品项目、飞鸿玻璃智能新材料玻璃产业园项目、晶锐光电年产5K公斤声光晶体及20万片器件材料生产项目、飞鸿光电150t/d特种电子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等。

3.高性能化工材料:三木集团年产30万吨合成树脂系列产品及年产5万吨苯酐产品项目、佰利联新材料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项目、中钛集团年产8万吨精细工业钛白粉项目等。

4.先进金属材料:龙佰集团年产12万吨钛材料产业园项目、奋安铝业年产18万吨新型高端铝型材二期项目、国钛科技年产3万吨钛及钛合金、不锈钢冷轧箔材深加工项目超伟电子年5000万平方米高导率铝基覆铜板项目等。

5.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河南安彩年产18万吨压延太阳能电池封装玻璃设备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河南路泰光学材料科技产业园项目、众成新材料年产2200吨纳米氧化锆粉体及先进陶瓷项目、金鑫恒拓年产5万吨高档不定形耐火材料和1万吨预制件改建项目、金鑫恒拓年产2万吨高技术陶瓷项目、天宝桓祥年产3万粒天然宝石改色及1亿克拉蓝宝石抛光用纳米级高品质金刚石微粉项目、万世新材的年产20万吨气凝胶防水材料项目、路泰光学科技年产3千万平方米光学薄膜项目(微棱镜光学材料)项目等。

(二)生物技术产业。抢抓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聚焦新型生物医药、现代中医康养、医疗器械、农业医药等若干细分领域,强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项目引进,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跨越式发展。到2025年,全市生物技术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生物制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生产制造基地和科技研发高地。

1.新药创制。突破发展创新药,依托焦作经济技术开发区、武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积极开展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开展重大疾病新药的研发,重点发展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创新药物,特别是采用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新药以及复方药物。加快推进健康元药业研究院、万方高端医药制造产业园等建设。积极发展高端仿制药,依托国药容生、豫兴康制药、平光制药、金华隆制药等企业,围绕临床急需、供应短缺、疗效确切的已经到期和即将到期专利药物,发展口服固体制剂、注射剂等一批品牌通用名药的仿制药,加强技术工艺、中间体等的研发和攻关,提高工艺制造水平和产品品质。大力发展新型制剂,依托武陟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焦作经济技术开发区、焦作国家高新区等,重点发展瑞舒伐他汀钙、辅酶Q10等市场潜力大、效益水平高的高端制剂,推动扩大米乐松、补骨脂注射液、绒促性素等产品竞争优势,延伸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推动成品药和原料药产业链条相互延伸,加快发展酶法7-ACA、微生物发酵法核黄素等一批高端原料药。支持骨干企业开发口服缓控释、透皮吸收、特殊包衣、靶向制剂等新品种、新剂型。

2.现代中药。充分发挥四大怀药产地优势,以怀药加工产业园、中草药科普观光园、沿黄滩区怀药种植经济带等为载体,积极发展道地药材。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生产企业、研究单位联合开展质量标准、炮制规范研究,进一步推进中药标准化、规范化、有机化生产,建设一批优质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示范标杆企业,塑造一批老字号品牌,打造一批地理标志品牌。充分发挥保和堂、同仁堂、怀山堂、武怀等老字号品牌效应,大力发展抗感冒类、虚证类、头痛失眠类中成药。围绕中药在疾病预防和慢性病、功能失调、疑难疾病治疗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挖掘经典名方,开发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中药新药,加快推动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依托温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武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中药有效成份提取、纯化和质量控制技术研发,发挥“四大怀药”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新型中药产品、配方颗粒药物和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产品,打造先进研发、制造配方颗粒生产基地,全面提高配方颗粒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为配方颗粒行业乃至整个中药工业的智能制造提供示范。

3.医疗器械及卫材。依托国药器械、河南建能、新港医疗器械等企业,加快医疗智能物流机器人、高性能医用制氧机、DR影像设备、家庭医疗器械等新医疗器械产品开发。支持医疗设备商和互联网企业合作,鼓励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智能技术为特色的健康信息服务产品。依托联盟卫材、国药器械等企业,做大做强药用敷料、脱脂纱等传统医用耗材基础,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医用耗材企业,加快推进向非聚氯乙烯、避光输液、自充停精密输液器等高端注射、输液耗材产品,以及血液回路、呼吸回路、心外手术体外循环管路、血液透析器等多样化、专业化的高端医用耗材领域延伸,做大做强医用耗材产业。

4.生物制造。依托广济药业、健康元、祺祥生物、利伟生物等重点企业,以发酵工程、酶工程为重点,支持生物材料、生物基化学品及生物质原料转化关键技术工艺的研发应用,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品,巩固提升头孢类衍生物制品。重点推进孟州高新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开发生产生物柴油、生物基燃料酒精等生物质能源产品。重点围绕生物基材、生物化学品发展,在原料利用、产品创新、加工工艺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生物制造工艺绿色化,增强生物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专栏2:生物技术产业重大项目

1.生物医药:新开源年产50000吨PVP聚合物、4000吨欧瑞姿、5000吨特种化学品项目,健康元生物医药研究院项目,新景新材料年产20000吨乙烯基醚及衍生物项目,赛科中药大健康生物科技园项目,广济药业(孟州)有限公司维生素生产基地项目等。

2.医疗器械与装备:国药怀川中原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河南建能年产10000套现代化医疗设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河南嘉屹达年产1000吨新型医用显色材料项目等。

3.配套服务:市医药健康科技园项目、海华医药5G+智慧物流园项目等。

(三)节能环保产业。加快节能环保产业与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加速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数字化、网络化、职能化转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构建产业间耦合、上下游衔接、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建成全省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1.节能环保装备。依托金结化工、中州装备、汇金智能环保等企业,重点发展热能转换利用设备、高效机电装置、电化学水循环系统、水泥窑燃烧系统等高效节能装备和技术。依托东锅城发,围绕垃圾焚烧炉排炉发电、污水及污泥处理设备、飞灰处理设备、餐厨处理设备、电控设备、机电成套设备、环保设备的研发、制造及成套环保设备总装,加快环保装备产业园建设。依托迈科冶金、格林沃特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烟气除尘脱硝,固体和危险废弃物分解回收、有色金属涡流分选等设备。依托三和水工、新水工等企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环保型工厂化混凝土搅拌楼站。

2.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依托河南永续、多氟多、鸿利再生资源、蓝天资源、恒昌贵金属等企业,加快突破绿色处理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废旧铅酸蓄电池、动力电池回收再生利用和梯次利用产业以及电子废弃物、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废旧轮胎等整体拆解与多组份资源化利用设备制造产业,推动城市矿产开发、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回收综合利用。

3.节能环保服务业。大力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工程承包、设施运营等服务,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节能环保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推行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效“领跑者”制度,深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化节能机制。探索建立环保服务信息平台,推动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等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加强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建立再生金属、废旧铅蓄电池、动力电池等回收利用和梯次产业服务体系,建成国内重要的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基地。

专栏3:节能环保产业重大项目

1.节能环保装备:三和水工年产180台干法环保型制沙设备项目、河南新水工年产200台/套定制式环保搅拌楼(站)项目等。

2.资源循环利用:市静脉产业园东部园区、西部园区项目、强耐新材低碳胶凝材料制备与制品固碳增强技术研究开发项目、蓝天资源年处理21万吨废旧轮胎无害化再生利用项目等。

五、培育壮大高成长产业

加强数字技术融合赋能,促进新兴技术加速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及网联车等领域扩展,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和综合优势,培育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新业态、新模式。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落实网络强国、数字经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为抓手,按照“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品质、链式集聚”的思路,以5G、智能制造、消费电子转型升级为导向,促进产业链整合,强化产业合作,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兴业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河南省重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

1.电子信息。依托皓泽电子、康耀电子、晶锐光电、福淼宜信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智能手机摄像头驱动马达、导电玻璃、显示模组等智能终端配件,推动产品向中大尺寸高分辨率显示模组、长短焦镜头、曲面与可弯曲显示屏等关键组件发展。探索智能终端产品,加强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与制造,发展行业应用电子终端产品,打造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制造基地。依托伯恩半导体、诚源半导体,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专用芯片制造封装研发及产业化,建设专用芯片产业和封装测试基地。依托鑫宇光、通号铁路电缆公司,重点发展光通信器件、5G光通信电缆等产品,进一步扩大光电通信产业规模。

2.大数据云计算。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统筹建设数据中心,加强大数据行业创新应用,以浪潮、蛮蛮云、移动(焦作)大数据中心等为依托,重点发展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大数据行业应用等领域,促进大数据与各行各业融合创新。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推动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云数据库服务、在线数据仓库服务、在线分析应用、技术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等服务,完善大数据服务产业链。充分利用焦作地处豫陕晋三省交汇处的区位优势,鼓励数据开发、应用、交易等产业发展,扩大云计算平台应用服务面,打造面向三省交界区域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3.人工智能。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与中科院计算所等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重点突破计算机视觉和图像识别、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与意图识别、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核心关键技术,鼓励建设支撑超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构建包括语音、图像、视频、地图等数据的海量训练资源库和人工智能基础资源服务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智能控制、智能信息检索、智能安防、人脸识别、机器视觉等领域的规模化商用。

4.信息服务。依托5G产业园、地理信息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整合华为、中纬、猪八戒、浪潮等信息服务机构,积极推进云计算、北斗、区块链相关技术和产业研究,加强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多领域的普及及应用,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做大做强。依托工业设计城,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工业设计的应用,围绕研发设计、生产调度和过程控制、业务管理等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应用,培育一批与本市产业紧密结合的优质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商。依托多氟多、中内配、风神轮胎等龙头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开发和推广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专栏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大项目

1.5G:市域5G基站建设项目、市5G产业园项目、博爱县5G产业孵化园项目等。

2.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伯恩半导体年产40亿只半导体成品管及年产140万片通信芯片项目、皓泽电子年产2000万片高端微型照相智能对焦产品项目、诚源半导体年产10000万只消费电子器材项目等。

3.大数据:市大数据中心、市“城市大脑”、市医保核心业务网、市智慧时空信息云中心、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项目、温县大数据建设项目等。

4.信息服务: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期、市5G产业园、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平台、市智慧水环境(防汛)平台等。

5.工业互联网:蒙牛5G智能制造智慧工厂、多氟多5G数字化控制中心及智慧工厂、中原内配“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汉河电缆搬迁及数字化改造等。

(二)高端装备产业。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按照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国际化和服务化发展方向,加快突破提升以矿山装备、工程装备、车辆装备、造纸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农牧装备等产业为重点的智能制造核心关键技术,构建完整的智能制造产业链条,带动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

1.矿山装备。依托科瑞森、佰辰重工、神华重机、龙佰智能装备等企业,按照“成套化开发、绿色化发展、智能化改造、服务化转型”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隧道掘进装备、长距离空间曲线输送设备、大型智能矿山破碎设备、智能选矿设备等大型矿山智能化开采成套设备,不断完善矿山采掘设备、矿山提升运输装备、矿山安全装备、机电通风设备、矿物加工冶炼设备等五大产业链条,推动我市矿山机械装备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大型成套化发展。

2.工程装备。依托厦工机械、城盾科技、泰鑫机械等企业,加快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装备上的应用,重点发展拱架安装台车、喷浆机器人、三臂凿岩台车、喷浆泵车、盾构机等隧道开挖和地下空间工程大型成套智能化施工装备,推动工程机械装备向高端化、节能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造纸装备。充分发挥“中国造纸装备制造基地”优势,依托大指造纸、沁阳一机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大型高速宽幅纸板机、高速文化用纸机、生活用纸机等成套造纸装备,加快推进造纸装备向自动化、数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工艺技术研发与造纸装备制造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造纸装备整体上水平,带动造纸全产业链做优做强。

4.农机装备。依托龙昌机械、泰利机械等企业,以饲料机械成套设备、中小型小麦联合收割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多功能园田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深耕深松整地机械等为重点,加快应用数字、网络、自动控制等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性能,实现故障及作业性能实时诊断、远程监测和自动控制,推动农业机械向智能化、自动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5.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面向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电气、食品加工、医药生产、轻工纺织等行业发展需求,以中原智信、百维激光、福沃自控、正旭科技等为重点,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和增材制造装备等三大核心领域,加快开发锻造、焊接、切割、搬运、码垛、打磨、喷涂、装配等工业机器人产品及其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突破发展伺服驱动器、传感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逐步构建“零部件制造、本体集成、系统集成、行业应用和维护服务”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条。依托平原光电、河南正旭、国钛科技等企业,着力打造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基础材料制造—建模工具及软件开发—激光快速成型设备等3D设备制造及应用产业链。加快传统装备制造行业智能化改造力度,扩大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装备使用范围,提高装备制造生产线的智能化程度,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6.汽车零部件产业。坚持以零促整,实现零部件升级与整车发展协同,持续推进国家级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升级增效。依托风神轮胎、中原内配、瑞庆汽车发动机、中轴集团、强力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围绕发动机、车桥、车轮、汽车电子、车架等5大领域,做精做优绿色轮胎、气缸套、国六发动机、凸轮轴等拳头产品。积极承接国内外汽车整车装备配套产业转移,吸引企业本地化布局,壮大企业群体。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提高同步开发、专业制造和规模配套能力,引导企业协同攻关零部件系统集成、动力总成、轻量化、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专业化分工明确、社会化配套协作、规模化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

专栏5:高端装备产业重大项目

1.矿山装备:世邦集团年产5000台(套)高端智能矿机设备产业园项目、河南龙佰智能化矿山装备和化工装备项目、弘亚机械年产10万套综合机械化设备项目、神华重机年产40套矿井智能化综合采掘设备制造项目等。

2.工程装备:佰联实业郑北智谷智能产业园项目、河南城盾智能城市地下管廊智能盾构机及配套环保设备项目、焦作铁路电缆轨道交通线缆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幸福河水工年产50000吨水工金结设备项目等。

3.造纸装备:江河纸业特种纸及造纸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等。

4.机器人及数控机床:百维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艾顿机床年产300台光纤激光切割机项目。

5.关键零部件:风神轮胎大规格宽体自卸车用工程子午胎提质增效项目、中轴股份年产100万件高档发动机凸轮轴项目、耀鹏科技年产200万只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项目、奋安铝业年产4万吨汽车轻量化及工业铝型材项目等。

(三)新能源及网联车产业。加快开发新一代更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更长循环寿命的动力电池以及电池系统集成和管理技术,提高动力电池成组和控制总成供货能力;发展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和控制、驱动系统总成,突破能量分配与优化控制、高速减速器、电池快速充电等关键技术,完成技术积累,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专用车整车制造。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破解推广应用瓶颈,建设面向全市公交、社会和私人领域的充电设施网络。

1.新能源电池。以多氟多技术领先优势为依托,以规模化、链条化为方向,在扩大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开发新一代更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更长循环寿命的动力电池,进一步扩大全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持续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等方面的行业影响力。

2.新能源整车制造。以御捷电动车、多氟多新能源、中原内配等龙头企业为基础,整合全市汽车装备企业资源,建设纯电动专用车生产线,在电机、电控、电源管理、整车操作系统等关键环节,共建研发平台,开展协同创新,搭建产业链条。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生产项目,提高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打造集电动汽车研发创新、整车生产、协作配套、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3.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在深化公交和出租行业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更新的基础上,加大公务、环卫、邮政、物流、通勤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鼓励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围绕公共交通充电设施、公共机构充电设施、社会公共充电设施、居民住地充电设施、城际充电设施5个建设环节,以“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为切入点,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鼓励专业充电服务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大数据等技术,推进实现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的能量和信息的双向互动。建设完善充电服务云平台,对电动汽车运行、充电设施运行进行远程监测,为用户提供充电导航、停车位预约、充电终端预约、充电服务费结算等服务。逐步提升充电设施高新科技含量,鼓励高转换效率、高适用性、人工智能化等新兴充电技术及装备研发,积极探索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充电、无人值守自助充电、全自动接触式在途充电、无线充电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以中国汽研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黄河交通学院为基础,围绕产品研发、中试、技术咨询等业务开展合作,着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产学研用示范、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中心等服务平台,带动形成一批高质量互联网企业、高质量服务企业、高质量生产制造企业和高质量管理运维企业,进一步延伸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服务产业链条。聚焦技术创新、成果孵化、生态构建,加快成立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联盟,重点在动力电池、网联汽车大数据、智能汽车、智慧交通等产业寻求突破,着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产学研用示范两大基地,打造千亿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名片。

专栏6:新能源及网联车产业重大项目

1.新能源汽车:多氟多年产6GWh/年动力锂离子电池组项目、耀鹏信息科技年产200万只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项目、黄河交通学院汽车整车10米法半电波暗室及其测试系统项目等。

2.智能网联及应用示范:中汽研国家智能清洁网联汽车检验检测基地项目等。

六、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超前谋划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立足焦作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聚焦前沿新材料、氢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链群,不断拓展未来产业体系。

(一)前沿新材料产业。按照“着眼未来、强化研发、加快应用”的发展路径,做大做强氟硅材料、特种橡胶、合成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建设多氟多氟基功能新材料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先进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的产业技术研发趋势,争取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相变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碳基新材料、气凝胶材料等战略性前沿材料在我市布局生产。

(二)氢能及新型储能产业。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创建为契机,加快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创新研发。依托伟祺新洁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研究开发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大规模制氢技术和高效率低成本膜反应器制氢和氢气纯化技术,形成标准化的加氢站现场制氢模式并示范应用。谋划建设氢能产业园,积极发展制氢装备、核电消氢装置、运氢装备、储氢装备、加氢网络、氢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和氢燃料电池储能。依托中国汽研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构建覆盖氢能全产业链的检测平台和数据平台,对示范运营全过程进行技术支撑及安全预警,创建国家级燃料电池汽车检验检测技术创新研发平台。规划布局氢能源公共交通,打造全国氢能源示范基地。

(三)生命健康。依托新开源等重点企业,加快高通量全基因测序技术、焦磷酸测序技术、PCR检测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等基因检测工具的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开发各种特殊目的的基因检测,促进从高效率、低成本、高普及率等角度研发最有效、最经济的检测方式。依托焦作国家高新区等重点园区,推进智慧诊疗、健康管理、生物安全治理等重点领域应用示范,促进生命健康产业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预防化发展。

七、实施产业支撑四大专项行动

(一)产业集群培育行动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扩能改造、项目开发、兼并重组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主导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园。

2.打造特色新兴产业链。围绕新材料、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优化产业链发展布局,推动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链发展协同,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探索更加有效的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和产业链垂直管理架构。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补链强链延链育链,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引进培育一批引领型“链主企业”和具有“撒手锏”产品的配套企业,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生产体系,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和全产业链掌控能力。

3.强化园区承载能力。大力推动生产要素聚集和优化配置,将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承载区,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着眼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聚区,以“标准地”形式实施靶向精准招商,聚力引进支柱型、引领型世界500强企业和产业链引擎型项目,加速培育形成若干国家、省级高端产业集群。

(二)创新体系构建行动

1.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全面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补助政策,拓展优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大企业牵头建设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2.推动前沿领域创新突破。围绕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突破钛锆、电池材料、原料药等特色优势领域“四基”短板和“卡脖子”环节,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链。

3.打造高效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中心等具有高层次资质的研发和检测机构,建设一批起点高、范围广、辐射强的国内一流开放性公共研发平台。加快建设科技产业综合体,支持发展以“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研发产业、以“办公室”为载体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等“三室经济”,打造“竖起来”的科技产业园。支持河南理工大学等本地高校院所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室。

4.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运用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科技成果到焦作转移转化。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基础平台等向全社会开放,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公共研发服务。

(三)引才引智引资行动

1.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怀川英才计划”,完善“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和“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推行“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等灵活用才方式,探索年薪制、股权制等激励措施,激发科研人才创新动力。

2.常态化开展院(校)地合作。支持龙头企业与中科院、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创新人才共享模式。充分发挥黄河交通学院、焦作大学、焦作师专、河南工信学院、焦作新材料职业学院等市内高校院所人才培养基地作用,争取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为市内各级创新主体培养适合本地需要的科技创新青年人才。

专栏7:重大创新创业平台

焦作智慧岛、焦作产业技术科学院、河南科学院(沁阳)科创园、多氟多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强耐新材与理工大合作建设河南省绿色低碳产业研究院、中科院“四大怀药”产业研究院、健康元生物医药研究院、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焦作科技创新综合体、科技总部新城、中原智慧教育装备研究院、腾云数字经济产业园、华为新基建运营中心、地理信息产业园、创基智谷等。

(四)产业生态优化行动

1.加大项目用地保障。科学划定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工业用地红线,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用地。在全市开发区内探索试点点状供地和“标准地”制度,重点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鼓励建设高标准厂房,大力推广“工业上楼”工改工模式,建设集设计、研发、生产为一体的工业大楼,最大限度拓展产业空间,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

2.强化财税金融支撑。鼓励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多元化市场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带动各地和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等各类基金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中长期资本。推广“信易贷”新型融资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长期限、低成本信贷资金支持。贯彻落实国家、省推广应用新兴产业各项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支持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构建对外开放体系。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大对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对外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大力引进全球研发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与海外院校、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吸引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

八、保障措施

聚焦关键领域,优化产业生态,完善与各县(市、区)、各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确保“十四五”各项重大任务顺利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动任务措施落地。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政策措施,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上下对口原则,研究制定各相关产业发展措施,确定具体任务目标。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树立尽职免责导向,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容错机制。

(二)加强监测分析。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监测机制、评价制度和考核体系,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完善新兴产业政策落实和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及时开展规划评估,规划实施过程中遇有宏观经济形势重大变化、科技创新重大新态势或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保障规划灵活有效实施。

(三)加强项目管理。坚持“项目为王”,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分类指导,建立动态管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大项目储备库,“十四五”期间实施重点项目100个,规划总投资500亿元。加强招商引资,采取专题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和展会招商等方式招引企业、资金和人才。优化重点项目审批程序,探索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完善重大项目监管平台和项目分级分类协调推进体系,实行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

附件:焦作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大工程项目清单

焦作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大工程项目清单

0005.png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储能查看更多>电池储能查看更多>储能材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