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推动全省工业领域数字化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导向目录(2023-2025年)(试行)
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引导企业重点围绕工业互联网应用、网络、平台、安全等体系构建,开展模式创新,加快工业领域数字化改造项目建设,制定本导向目录。
一、支持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
(一)工业企业内部网络建设
1.支持企业IT网络改造升级。包括建设和完善企业IT网络,科学部署和应用5G、无线Wi-Fi、千兆光纤网络,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于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改造升级,新建IT网络全面部署IPv6,支撑海量终端设备接入等。
2.支持企业OT网络建设。包括工业设备设施或在制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合理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增强信息交互和边缘处理能力,采用工业以太网、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无线、时间敏感网络(TSN)、边缘计算等新型网络技术,建设连接生产装备、仪表仪器、传感器、试验检测设备、物流设备、控制系统、管理系统等要素的企业OT网络等。支持智能机器等与IT网络的直达连接,支持通过各类无线技术实现各类设备的泛在连接。
3.支持企业探索IT网络与OT网络贯通融合。包括企业结合生产和服务实际,探索现场总线的工业以太网替代、IP技术在OT网络中的应用、新型智能网关部署和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IT/OT组网,推动IT网络与OT网络贯通融合等。
4.支持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推进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开展多元工业数据采集,建立多层级网络信息模型体系,推进跨系统互操作。
5.支持5G全连接工厂建设。推进典型场景推广应用5G技术,开展工业5G专网试点,提供5G网络改造应用孵化、测试验证等服务。
(二)工业企业外部网络建设
1.支持企业构建专网。包括企业利用NB-IoT、5G网络、互联网、专线等技术,构建连接多个厂区、工业智能产品、产业链伙伴的网络体系,支撑企业间、企业内部门间资源、能力和需求的协调对接,以及产品的远程监测、维护、服务和信息分析等。
2.支持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增强标识读写适配能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标识数据资源共享,包括建立标识注册、标识解析、业务管理、数据管理、安全保障等二级节点功能系统,实现与国家顶级节点的互联互通,具备必要的安全技术防护能力;通过二级节点对接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信息系统、企业节点等,促进供应链管理、重要产品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应用;提供标识备案、解析监测等公共服务。
3.支持企业参与网络标准制定。包括参与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软件定义网络、标识解析、工业系统与互联网协同、低功耗广域网、网络安全领域等重点方向的标准制定;提供相关标准试验验证环境等。
二、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一)企业级平台建设
1.支持企业构建数据采集互联体系和数据中心。包括建设和完善智能传感器、智能网关、工业控制系统、边缘计算等基础设施,创新单元级、系统级、平台级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实现海量数据的全面采集、实时处理和云端汇聚;开展边缘侧异构数据协议转换、数据采集、汇聚以及智能分析等,推进云端分析协同集成。
2.支持企业推进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包括加快内部计算机辅助(CAX、EDA)、过程控制(PCS)、制造执行(MES)、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应用的综合集成和云化改造迁移等。
3.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平台系统。包括开展大数据建模分析、应用支撑和开发能力建设,推进企业生产运营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工业经验知识模块化和工业机理模型、工业APP开发;推广应用协同研发、生产过程集中管控、产品质量管控、能耗综合管理、产品(设备)健康管理、产供销财一体化管理、生产经营管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数字孪生及模拟仿真等系统。
4.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包括围绕解决行业痛点,结合特定工业场景和专业软件库、应用模型库、专家知识库,推动前沿技术与工业机理模型融合创新等。
(二)行业(区域)级平台建设
1.支持优势龙头企业构建行业平台。包括基于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采集互联体系,构建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新型生产组织模式,促进制造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2.支持开展公共服务。包括为企业和用户提供供需对接、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贸物流、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等公共服务,优化区域制造资源综合配置效率。
3.支持智慧园区平台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资源与特色产业需求进行融合,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数字化赋能,推进政策、网络、平台、安全、标识、资源、应用进园区,打造智慧园区。
4.支持部署云化IT资源。包括围绕多场景共性应用需求,将工业技术、工艺知识和制造方法固化和软件化,聚力开发专用APP(工业软件),支撑行业(区域)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
(三)创新载体建设
1.支持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包括整合市场化资源建设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工信”,直观展示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以及企业生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宏观数据,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撑。
2.支持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包括围绕产品设计、工艺优化、质量稳定、效能提升、节能降耗、产业链协同、个性化服务等典型业务需求和增值环节,整合现有生产经营业务系统和外部相关数据资源,构建基于客户、产线、工厂、设备、产品等对象的统一数据模型,开展大数据挖掘分析,体现大数据价值,重构大数据价值链。
3.支持工业APP开发和工业大数据应用创新。包括构建基础原理、工艺流程、软件开发等方面的专家知识库,开发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工业APP,促进工业知识的沉淀、传播、复用与价值创造;全面采集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客户与市场等方面数据,进行数据集成处理、建模分析和决策控制,促进工业企业产品创新、运营提质和管理增效。
4.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推广)中心建设。包括围绕设备和产品优化、业务和经营优化、社会化资源协作等应用场景,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建立符合当地产业需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搭建典型应用体验环境,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应用标准和技术工具,对外提供供需对接、培训推广等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
三、支持数字赋能深度应用
(一)行业企业数字化改造
1.支持企业结合需求开展系列、系统、精细的数字化改造。包括各工业细分行业的数字化改造内容,重点是省内十大工业行业企业。
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重点在配料、加工、装配、检测、装卸等环节开展数字化改造,推进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提升行业企业智能制造水平;支持“链主”企业联合行业联盟(协会)及第三方机构共建专业信息化平台,打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据链、信息链、要素链,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
白酒:重点在育种、种植、收储等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效率;在生产装备数字化、过程自动化、仓储智能化、智慧营销、追溯认证、标识解析等环节进行改造应用。
卷烟:重点推进烟叶加工技术提升和原料配比优化;开展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
煤矿:重点在采掘、运通、洗选、监控、图像识别、设备控制、机器巡检等环节进行改造和综合应用,实现少人化、无人化。
电网:重点在远程监控、无人机或机器人巡检、动态监测及响应、“源网荷储一体化”、全网统一调度等环节进行改造和建设。
化工:重点在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安全管理、节能减排、智慧仓储、智能巡检、产品溯源(标识解析)的数字化贯通;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环节对研发、生产、供应、管理、服务等进行协同改造;在服务化延伸环节进行化工产品定制化服务、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商业模式等改造。
冶金(含有色金属):重点在研发设计、工艺优化、设备管理、资源调度、质量控制与溯源、能耗控制、安全环保等关键环节开展数字化改造提升,推进远程控制、工业视觉、数字孪生等应用,推进基于平台的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实现效益最优化。
食品:重点在特色食品研发设计、生产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上改造,加强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溯源等环节与营销融合,通过加强质量管控,促进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打造现代化供应链。
医药:重点在研发设计、化合物筛选、实验分析、连续生产、包装等环节进行数字化应用,提升研发生产效率;在药材种植、加工、包装、仓储、分拣、流通等全过程监测管理;探索税控协同与集成一体化、大数据分析与监控、企业财税一体化集成应用;探索创新5G+智慧医疗、定制化医药、个性化治疗、5G双千兆工厂、视频AI、产品溯源、物流跟踪等模式。
建材:重点改造优化矿山开采、原料制备、破碎粉磨、窑炉控制、智能巡检、远程监控等工序,应用智慧AGV,加强能耗控制,优化研发设计,打通建材业和建筑业数据链,提升资源配置和市场服务能力。
电子信息:重点在数字化正向研发、智能生产排产和资源调度、柔性化个性化制造、全流程质量检验等环节改造升级,开展电子元器件材料基因工程、工业视觉检验、工业MES/ERP、标识解析等应用,加快5G、车联网、物联网等配套新型传感器件、智能终端配套元器件研发制造,创新服务模式。支持省内企业协作配套,重点支持省内企业相互间开展自动化装备、数字化产线、智能车间、黑灯工厂等改造服务。
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全面协同,实现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产品智能化,推进5G工厂、工业视觉、AGV、标识解析等应用推广,探索融资租赁、设备保险、供应链金融等产融结合模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基础设施等改造建设。
2.支持元宇宙、区块链的应用。鼓励企业在研发设计、虚拟装配、优化生产流程、设备维护、产品测试、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应用工业元宇宙,推进区块链在工业机理模型共享、安全认证、工业产品流通数据融通、生产线品控等方面的应用,加速制造业的生产率提升。
3.支持数字化创新平台应用。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技术创新、试验验证与产业化推广,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中心建设,形成全覆盖创新中心网络及应用。
(二)上云创新应用
1.支持业务应用上云。推动企业使用邮件、会议、通信等云服务,形成维护成本低、服务效率高的办公系统,提高办公效率;推动企业使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云服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推动企业使用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等云服务,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开发等云服务,在云端部署开发、设计环境,提升研发效率和创新水平;推动企业通过制造执行系统等系统上云,优化生产控制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和水平;推动企业数据整合,打造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营销、智能服务等应用,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2.支持设备产品上云。推动企业通过工业设备数据云端迁移,实现工业窑炉、工业锅炉、化工设备等高耗能流程行业设备上云,提高能耗管控能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推动企业柴油发动机、大中型电机、大型空压机等通用动力设备上云,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推动企业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上云,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设备使用效益;推动企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医疗设备、消费电子等智能化设备和产品上云,促进产品智能化升级,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3.推动平台系统上云。推动企业利用云数据库系统,实现各类数据跨平台、跨业务的协同管理;推动企业利用云端大数据平台开展数据资源集聚,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和协同应用;利用云上中间件服务,构建分布式系统架构,满足“互联网+”转型的需要;推动企业将海量物联网终端设备接入云平台,实现设备高效可视化在线管理;推动企业通过云上开发平台进行软件生命周期管理,快速构建开发、测试、运行环境,规范开发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企业利用云平台的计算资源,形成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等智能服务能力,提升业务智能化水平。
4.推动基础设施上云。推动企业使用云平台的各种弹性计算服务,实现计算资源集中管理、动态分配、弹性扩展和运维减负;推动企业使用云平台的块存储、对象存储等云存储服务,提高数据存储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企业使用云平台的虚拟专有云、虚拟专有网络、负载均衡等网络服务,高效安全利用云平台网络资源;推动企业使用云上主机安全防护、网络攻击防护、应用防火墙、密钥/证书管理、数据加密保护等安全服务,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三)推进模式创新应用
1.支持培育新型模式。根据细分行业共性和企业个性需求,创新数字化改造应用场景。推进智能化制造,加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力度,推动全流程动态优化和精准决策;加强网络化协同,构建贯通供应链、覆盖多领域的网络化配置体系;推广个性化定制,构建模块化组合、大规模混线生产等柔性生产体系;拓展服务化延伸,应用设备预测性维护、装备能效优化、产品衍生服务等模式;实施数字化管理,推进可视化管理模式普及,构建数据驱动、敏捷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
2.支持应用样本复制推广。加快推进“看样学样”,强化成熟一个样本、推广一个细分行业,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批量化复制推广成功样本到全省其他相同行业产业集群。
3.支持工业电子商务发展。推进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销售、服务平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平台集成应用,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推进面向行业或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推进制造需求和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
4.支持网络品牌宣传推广。推进建设面向工业企业的品牌宣传平台、APP(工业软件),开展线上展销对接、品牌营销、线上产品展示,提升贵州工业品牌影响力。
5.支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育企业数据驱动、网络协同、精细管理等新型能力,促进战略规划落地、业务模式创新和组织管理变革,快速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支持企业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
(四)绿色制造创新应用
重点推进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企业加快对能源产出、输配、消耗环节的设备数字化改造,建设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能源和排放数据自动采集上传,有效支撑能源计划、平衡调度、绩效考核、实时监控。加快能源管理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生产过程执行、决策支持(DSS)等系统的集成应用,逐步实现能源预测预警、智能调控和能效综合评估,支持建设一批绿色工厂。
(五)安全生产管理应用
推进企业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和安全生产监控平台,实现设备运行、安全生产关键部位在线动态监控与管理分析。推进重点高危行业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立覆盖关键装置、现场作业、人员、环境等全局化安全生产监测、预警、管理和应急体系,减少风险隐患,提升安全水平。
四、支持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一)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设
1.支持企业建立动态网络和无线网络安全防御机制。包括工业企业在开展工控系统信息安全自查的基础上,按照《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要求,提升防护能力,综合利用防火墙、VPN、隔离网闸、访问控制、入侵防御等边界防护设备和系统,对企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设施进行加固和完善,建立设备接入的信任体系,满足企业内网IP化、扁平化、柔性化部署需要。
2.支持建设集中化企业信息安全综合防护平台。包括实现对工业企业IT资产、控制设备、重要数据、安全设备的统一管理,进一步健全工控安全管理制度、机制,提升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3.支持围绕工控网络存在的边界访问攻击、APT渗透攻击等安全风险,研究构建覆盖不同攻击类型的智能检测与溯源追踪安全体系架构。
(二)网络平台安全防护能力建设
1.支持采用各类必要的技术进行安全防护,包括平台企业加强对边缘层、IaaS基础设施、工业PaaS平台和工业SaaS应用的安全管理,采用权限管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安全接入网关、入侵防范、安全综合管理、安全智能感知等安全防护系统,提供统一灵活的认证、授权、审计等安全服务。
2.支持建立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包括建立工业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对内部现场设备数据、生产管理数据及企业外部供应链上下游、用户服务、市场环境等数据,采用不同技术进行分级保护,提升数据收集、存储、处理、转移、删除等全环节安全防护能力。
3.支持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流动管理机制。通过数据标签、签名、区块链等技术,加强对数据流动过程的监控审计,开展数据留存、数据泄露通报等,实现工业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
(三)工业信息安全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1.支持提供定制化安全服务。根据企业特点和实际需求,提供涵盖安全咨询、安全评估、安全检查、系统加固、应急处置等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2.支持建立安全态势感知和监测系统,为行业或区域企业提供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保障服务。
3.支持国产化适配能力建设,为贵州省涉密领域、非涉密领域的国产化替代提供技术和环境支撑,逐步形成良好的国产化替代适配生态。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14日,贝特瑞发布公告,公司董事长贺雪琴夫妇因涉嫌违法违规内幕交易“龙蟠科技”,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告显示,涉嫌违法违规的事实为:因贺雪琴内幕交易“龙蟠科技”及贺雪琴、罗某某共同内幕交易“龙蟠科技”的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第五十条、第五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14日晚间,恩捷股份发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恩捷于1月13日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签订《采购框架协议》。根据协议,2025年至2030年,北京卫蓝新能源将其80%的材料采购份额指定向上海恩捷及其关联公司采购,用于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隔膜和电解质膜。预计期间内将下达不少于3
根据ICC鑫椤锂电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三元前驱体产量为85.1万吨,同比增长0.7%;全球三元前驱体产量为96.3万吨,同比下滑1.7%,中国企业的全球份额从2023年的61.3%提升至2024年的64.4%。中国企业份额达到88.4%,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创下新高记录。从型号占比来看ICCSINO中高镍型产品渗透率在2024年
锂、钴、镍等金属矿产是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材料。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装机呈规模化增长,带动关键金属矿产资源需求倍增,其全球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日益凸显。车百智库发布《新国际环境下动力电池关键金属矿产博弈与我国供应链风险》分析了此类关键金属矿产的国际新形势。PART.0
随着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高镍、超高镍材料应用正被加速导入,助力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50Wh/kg,向400Wh/kg及以上进发。“公司研制的20Ah全固态电池基于超高镍三元正极和限域生长的硅碳负极体系,能量密度可达350Wh/kg,循环寿命2000次,目前已经建成了固态锂离子电池制造中试示范线。”近期,南都电源对
根据ICC鑫椤资讯统计,2024年锰酸锂出货量为11.5万吨,同比增长27.6%,保持较高的增速。这主要得益于上半年两轮车市场大爆发及全年数码市场稳中有升。从各企业出货量看,梯队效应明显。博石高科以超过3.5万吨出货量连续四年遥遥领先市场,位于第一梯队;新乡弘力、广西立劲、赣州捷兴出货量均超过1万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9日,帕瓦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答固态电池材料进展、给一些电池厂商送样测试的问题。帕瓦股份表示,公司深耕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高度重视固态电池的迭代趋势,充分发挥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对固态电池及相关正极材料、电解质及添加剂材料等进行了布局,在该些方向上已累计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白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隔膜出货量同比增长28.6%,达到227.5亿平米,其中湿法隔膜出货量达到174.9亿平米,干法隔膜出货量达到52.6亿平米。从不同类型隔膜出货量来看,EVTank统计数
过去一年,包括硅氧、传统研磨硅碳、新型多孔硅碳等在内的硅基负极,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消费电子端渗透率有所提升,动力电池端示范项目相继落地,产业链上下游也积极扩产。然而,在需求释放、性能突破与产能爬坡的多重推动下,行业仍面临着诸多掣肘与现实考验,有待进一步厘清其背后的驱动逻辑。与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7日晚间,天赐材料发布公告,公司及子公司特拉华天赐与Honeywell及其子公司AEM签署两份《股权购买协议》,拟通过股权购买和认购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合资公司旨在从事液体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等产品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根据协议,特拉华天赐将向Honeywell转让其全资子公司德州天赐49%
近日,商务部就《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锂电正极、提锂技术的限制在列。根据相关文件,本次征求意见稿主要限制的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包括300MPa下粉体压实密度≥2.58g/cc,0.1C可逆容量≥160mAh/g,首次库伦效率≥97%的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方面限制出口的技术包括在300
1月16日,贵州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2025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其中明确,开展算电协同试点。探索建立电力网和算力网联动建设、协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数据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编制发布算力评估体系,完善数据中心用电保障机制。原文如下: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16日,盘州华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50兆瓦/300兆瓦时电化学共享储能项目EPC中标候选人公示。项目位于贵州省六盘水是红果开发区(两河新区)红腾路与凤汇路交叉口旁2020-LG-30-4号地块。第一中标候选人为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投标报价27640万元,折合单价0.921元/
近日,电建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贵州分公司大方县风光基地首批项目成功投运,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次首批投运项目为羊场镇光伏电站、凤山光伏电站、华中光伏电站、大山风电场,首批投运容量150兆瓦。作为贵州分公司第一个风光基地建设项目,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项目部全体人员与各参建单位齐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贵州电力市场2024年绿电交易电量完成3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5%,2025年年度绿电签约电量7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9%。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发布贵州能源大方2×66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1月14日—2025年1月26日(10个工作日)。环评报告(公示稿)显示:贵州能源大方2×66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选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采用2×660MW高效二次再热超
1月13日,贵州兴义市乡镇饮水安全及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特许经营权中标候选人公示。第一中标候选人:兴义市智晟水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报价:201000000元;第二中标候选人:贵州省晟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报价:200900000元;第三中标候选人:贵州中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报价:200810000元。本次特许经营
1月9日,贵州省能源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记者从会议上获悉,2024年,全省能源领域投资累计完成840亿元,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实现产值2800亿元以上、占六大产业基地总产值比重约30%,能源产业基础性战略地位作用巩固提升。2024年,全省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能源保障供应稳定有序、能源安全生产基础夯实、
日前,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4—2028年)》的通知。文件提出,推动能源化工、大数据等产业积极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实施5G网络加密行动,实现5G网络城区连续覆盖和重点场所深度覆盖,推动北斗应用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到2028年累计新建5G基
1月7日,贵安综合保税区实现从“一园一表”到“一企一表”的改造,成为贵州省内首个地市级政府部门联合发文开展非电网直供改造且实现企业装表到户的大型工业园区,园区企业预计用电成本将在现有基础上下降25%—35%以上。为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降低制造业企业负担的工作部署及南方电网公司关于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10日,遵义市政府发表文章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围绕省委、省政府全力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和打造“3533”重点产业集群相关要求,坚持“富矿精开”,依托全市铝、锂、锰、煤、页岩气等优质矿产资源及绿电资源,引进一批战略新兴产业。积极跟进电子科大长时储能研发
1月9日,贵州省政府印发《贵州省服务“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要求,大力提升研发设计、数智赋能、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节能环保、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文件还提出,持续加大节能环保服务供给。详情如下:省人民政府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