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从2002年国家发布关于电力体制与电力市场改革的五号文件开始,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已历经21年。虽然电力市场体系越来越复杂,交易品种更加丰富,交易规模越来越大,但市场机制其中主要是价格机制却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交易价格总体上以市场的方式却按政府管制目标或者在较窄的上下限范围内形成。与国外成熟电力市场相比,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呈现特殊的扭曲状态。下面针对六个具体问题提出深化电力市场机制改革的六点建议。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作者:叶泽)
建立“价格=成本”的
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价格=成本”,因为如果价格小于成本,企业不会生产,或者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降低产量直到“成本=价格”;如果价格大于成本,企业会增加产量争取更多收益,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直到“价格=成本”,才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如果人为地限制价格,如价格“该高不高”或“该低不低”,都会产生额外的资源优化配置损失。实际交易价格与成本(即按市场经济规律形成的价格)差异越大,资源优化配置损失也越大。
“价格=成本”在电力市场中有着复杂的具体表现形式。假设电力供求平衡,在中长期市场中,价格等于相应周期的平均供电成本;在现货市场中,价格等于相应时段的边际供电成本。当电力供不应求时,价格等于用户失负荷价值或机会成本。当电力较小程度地供过于求时,价格等于供电变动成本。当电力严重供过于求需要机组停电时,价格等于发电机组停机综合成本。供求不平衡情景的价格形成,可以按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进一步区分。
国外成熟电力市场一般只针对电力短缺情景,按用户失负荷价值设置很高的价格上限,如批发市场平均价格100倍的价格上限,根据市场理性原则,从有利于用户的角度不设置价格下限。市场主体在很大的价格变化范围内根据成本制定报价决策,电力市场机构在成本测算的基础上对市场主体报价的合理性进行检测和处置,使电力市场报价与成本相当,确保电力市场竞争处于最优效率的状态。国外成熟电力市场在价格上限很高的情况下,并没有系统地出现发电企业报高价获取超额收益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力市场没有开展发电成本、用户失负荷价值和发电机组停机损失等测算工作,也缺乏“价格=成本”的自觉意识。实际操作中,简单地把原先政府核定的不同电源上网电价当作平均供电成本,考虑燃料价格联动因素后形成了“基准价格(1+上下浮动比例)”的价格上下限。无论目前情景下这种办法形成的成本与实际成本是否一致,这种成本也只是年度平均成本甚至多年平均成本,原则上仅适用于中长期年度交易,不适用于月度交易,更不适用于分时段交易,尤其不适用于现货市场交易,完全不适用于电力供求不平衡的特殊情景。由于这个原因,目前我国中长期合同分时段分解或现货市场价格基本上参照政府目录分时电价政策执行,电力供求平衡状态对交易价格产生的影响很小,现货市场发现价格机制基本上不存在。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电力交易机构及相关机构,对电力系统分时供电成本、用户失负荷价值和发电机组停机综合成本等进行测算,形成电力市场交易的参数数据库及动态调整机制;明确不同电力市场、不同供求平衡情景下的价格形成机制,确保不同情景特别是极端供求平衡状态下的“价格=成本”,充分发挥电力市场价格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基于分时供电成本和机会成本测算结果,在电力市场中设置市场主体报价合理性检测及处置机制,市场主体报价高于成本的按成本取值,报价低于成本的按报价取值。
完善现货市场下中长期合同
分时段分解的建议
现货市场试点省份为了实现中长期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衔接,要求市场主体在现货市场交易前(如D-3前)对中长期合同按一定的规则(如电费不变等)进行分时段分解或交易,并根据中长期合同分时段分解或交易结果与现货市场交易结果做差价合同结算。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市场主体参与意愿低,而且中长期合同分解曲线、价格与现货市场负荷曲线及价格吻合度低。
在集中式现货市场,中长期合同是只用于结算的金融合同,功能是规避风险;现货市场全电量物理出清,功能是发现价格和实现电力电量平衡。中长期合同分时段分解或交易相当于把金融合同物理化或现货化,与现货市场全电量物理出清重叠,这在理论上没有必要。实际上,按照现货市场主体电费结算公式,即“现货市场电量×现货市场价格+中长期合同电量×(中长期合同价格-现货市场价格)”。如果中长期合同价格经过分解或交易后与现货市场交易电量和价格一致,中长期合同价格-现货市场价格=0,中长期合同电量在市场主体结算中也就不起作用了。这样,在强调中长期合同也要通过分时段分解或交易释放价格信号的同时,中长期合同规避价格风险的作用也失去了。因此,集中式现货市场下不需要进行分时段分解或交易。中长期合同签约比例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高比例中长期合同虽然有利于市场主体规避价格风险,但是会削弱价格信号;低比例中长期合同不利于市场主体规避风险,但却有利于释放价格信号。
以“日清月结”结算模式为基础,建议对集中式现货市场模式下的年度分月、月度中长期合同不进行日分时段分解或交易,而按月与现货市场交易进行差价合同结算,即市场主体批发市场月结算电费=年度分月和月合同电量之和×合同价格+(现货交易电量-年度分月和月合同电量之和)×现货市场加权平均价格。月内中长期合同交易参照执行。通过实际数据测算分析中长期合同分时段分解与按上述建议不分解的电费结果发现,中长期合同分时段分解会造成电费结算结果的不唯一性,由此说明中长期合同分时段分解不仅理论上不成立,操作上也不可能。
建立需求响应市场交易机制
2022年,国家提出电力“保供稳价”,各省按照“需求响应优先、有序用电保底、节约用电助力”的原则,制定和实施电力需求响应办法。一方面,目前,各省需求响应工作,除个别省外,均由省级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如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智慧能源服务平台,甚至包括省级电力公司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平台等,电力市场与需求响应之间缺乏协调机制,甚至整体上处于独立或并列运行状态,在电力保供上没有形成合力,电力市场对需求响应资源的利用不够。另一方面,各省政府相关部门实施的需求响应补偿机制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补偿标准明显高于市场价格,需求响应主体本是尖峰负荷的责任者,高补偿标准下却成了保供“功臣”;二是电力市场与需求响应不协调。有些省市需求响应补偿标准折算成电量电价达到5~20元/千瓦时,而现货市场价格上限只有1.5元/千瓦时。如果现货市场价格上限提高到5~20元/千瓦时,可能不需要启动需求响应;三是诱导有负荷弹性的用户不参与市场削峰,而是维持甚至增加负荷需求,这样会形成削峰响应时越“响应”越缺电或填谷响应时越“响应”越过剩的逆反效果。
借鉴国外经验,建议调整需求响应实施主体,将各省电力需求侧管理机构与电力交易机构进行资源整合,由各省电力交易机构统筹需求响应资源。统筹电力市场与需求响应机制特别是补偿标准设计,引入失负荷价值定价办法,完善现货市场价格上限形成机制,建立与现货市场相适应的需求响应交易市场,统一、充分管理和利用灵活资源,提高系统响应能力。以认识需求响应补偿机制与电力市场价格上限形成机制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形成“电力市场优先,节约用电助力,需求响应配合,有序用电保底”的电力保供新机制。
建立零售市场比价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电力市场相对忽视零售市场。与国外零售市场售电公司向用户提供几百种售电服务电价套餐相比,我国电力用户相对“可怜”,售电公司仅提供最简单的中间商服务和按佣金及价差传导等收费方式。
明显落后的零售市场改革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认识误区。电力市场之所以取代传统的集中调度,是因为集中调度难以区别不同发电企业和用户的响应能力、成本和效用等,不能因此实施最优调度;而电力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及信号让市场主体选择,通过菜单消费原理,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够比集中调度更有效地实现面向发电企业和用户提供最优的发、用电安排。相比批发市场,目前我国零售市场更加缺乏市场主体充分选择的机制安排。
借鉴国外普遍实行的基于比价信息网站的零售市场竞争机制,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委托电力交易机构或者第三方机构具体实施,在零售市场建立比价竞争机制。具体做法有:一是比价网站的建设与运营。由电力交易机构将比价网纳入电力市场系统建设项目,可自营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运营,不向市场主体收费;网站要能够提供智能化比价服务。二是统一文本格式。由电力交易机构组织设计统一的售电公司报价文本格式、用户用电方案文本格式和比价信息报告文本格式。三是报价信息和比价信息的要求与使用。作为与用户结算的依据,售电公司的报价信息要真实可靠。比价网站提供的比价信息仅作为用户选择售电公司的决策参考,不作为用户与售电公司的结算依据,电力交易机构或委托的第三方对通过比价网站提供的比价信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四是建立售电公司报价和用户比价监管制度。考虑电力经营的公用性,售电公司必须提供报价,否则不得参与交易,甚至会被注销交易资格。不强制要求用户委托比价并进行比价信息决策,但要明确引导和督促用户比价。政府相关部门规定基于比价竞争的用户用电交易,等同于公开招标或竞争性谈判采购。五是建立相应的交易规则与市场监管制度。如售电公司公开报价信息虚假处理办法、不得串谋报价、比价信息有效期、用户更改售电公司周期与方便性、第三方机构管理、取消售电公司20%市场份额限制等。六是售电公司电价套餐设计。售电公司把零售市场与批发市场分开来,脱离价差传导模式,统筹产品(服务)、电价套餐及售电收入和购电成本,精心设计和制定售电公司自己的“目录电价”。
明确电网企业代理购电
为市场电及相关政策建议
电网企业代理购电不同于电力市场购售电模式,也有别于传统的统购统销购售电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有些工作按统购统销模式要求,有些工作则按市场交易模式要求,没有形成一个独立、规范的购售电模式。以电网企业代理工商业用户购电为例,一方面要求电网企业按市场化方式为暂时没有进入市场的工商业用户购电;另一方面,又要求这些用户尽快进入市场。这样,就提出了用户进入市场的判别标准问题;电网企业市场化售电不是市场电,只有发电企业的售电公司和独立售电公司的售电才是市场电。这种根据售电主体而不是根据价格形成机制判断用户用电性质的做法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符合国家政策允许电网企业售电的相关规定。
实际上,在成熟的电力市场国家,用户选择哪种售电公司包括由电网企业售电是市场主体的权利,也是零售市场竞争机制的一种制度安排。如果其他售电公司服务好,用户自然会选择其他售电公司;如果电网企业售电好,用户选择电网企业也无可非议,除非国家政策明确不允许电网企业售电。进一步分析,以保底供电为核心的电网企业售电目前在我国电力市场中确实有存在的必要,除部分用户暂时还缺乏参与市场的技术条件外,由于交易成本等原因还有许多小用户面临没有其他售电公司选择的问题;另外,大量市场用户在转换售电公司的过程中需要提供保底供电服务,电网企业提供这种服务最适合。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有优先用电需要保障,以及优先用电与优先发电之间的电力电量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只有电网企业才能解决。
因此,建议按照价格形成机制确定用户用电性质,将电网企业代理工商业用户市场化购电纳入市场电,这样既符合经济规律和相关政策,也实现了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的目标,还以规范的形式满足了目前售电侧市场实际存在的多种需求。同时,建议根据国家《售电公司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明确由电网企业成立独立的售电公司,从事以保底供电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售电经营服务。电网企业售电公司与发电企业及社会资本的售电公司在比价网上同台竞争,有利于促进售电公司开展增值性售电业务,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权。政府对电网企业竞争性业务和管制性业务应实行独立监管。
统一全国绿电交易
环境溢价标准的建议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许多省份的绿电交易锚定燃煤基准价形成环境溢价。由于实际燃煤机组市场交易价格按基准价加上下浮动机制形成,相对于燃煤发电交易价格,绿电交易中的环境溢价实际上很难保证,有时会出现绿电价格低于燃煤发电交易价格的情况。据有关资料,2022年全国绿电交易价格与燃煤发电机组交易价格基本相当;全国范围内绿电交易环境溢价为零。
在绿电交易中,环境溢价形成机制是核心。把燃煤基准价作为锚定基准形成环境溢价,客观上无法保证环境溢价一定大于零。另外,目前绿电交易分省组织,各省环境溢价标准不统一也不科学。一方面,目前各省绿电证书由国家相关部门按电量单位统一核发,相同绿证电量的环境溢价标准却不同,这明显不合理;另一方面,各省出于保护本省用户利益的角度,会竞相降低环境溢价标准直至为零,这种机制违背了绿电交易的初衷。因此,有必要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全国统一的环境溢价标准。最后,绿电交易的环境溢价根据参与交易的新能源机组是否享受国家补贴而有不同的安排,没有享受补贴的机组可以获得环境溢价。这种机制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把环境溢价等同于补贴,并不合规。
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统一制定绿电交易环境溢价标准,在当年的中长期合同签订通知中明确。环境溢价标准可参考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附加标准、全国绿证交易市场、碳市场交易价格等核定,如0.019元/千瓦时。各省将绿电交易环境溢价的锚定标准改为相应月份的燃煤机组市场交易均价,绿电交易价格直接在燃煤机组交易均价的基础上加环境溢价形成。无论是否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补贴,所有环境溢价等额冲抵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或归国家所有。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3年04期,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近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印发《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工作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方案》聚焦光伏、风电、氢能三条重点产业链,健全协同推进机制,以成都、乐山、德阳等主要承载地为核心,牵引带动宜宾、眉山、广元、攀枝花、凉山、甘孜、阿坝等协同发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1日,四川甘孜州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甘孜州留存电量用户侧激励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文件明确,建立以度电税收、度电产值、计划执行率及吸纳就业为核心的效益评价体系,对综合效益突出的企业实施年度电量奖励和月度交易优先安排,促进留存
北极星储能网讯:近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征求优化工商业分时电价结构促进新能源消纳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政策意见通知》,其中拉大了峰谷电价上下浮动比例,同时取消早高峰时段、新增了午间低谷时段。文件提出,鼓励工商业用户通过配置储能(蓄能)装置、开展综合能源管理等方式,主动减少高峰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5年《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后,我国在价格改革领域的又一重要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深化价格市场化改革,优化价格治理体系。《意见》面向电力行业的价格机制改革部署了一系列重要工作
近年来,新疆依托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加快建设“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戈壁荒漠源源不断汇聚绿色动能,新能源及储能等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2024年年底,新疆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在西北地区省份中率先突破1亿千瓦,达到1.003亿千瓦。新能源电源大规模并网给电网调峰和系统安全稳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2025年一季度,在“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下,我国能源保供扎实有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记者调研发现,国家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浪潮下,越来越多民营企业逐“绿”而行,在加速布局能源领域中开辟发展新空间。阳春三月,湖北大冶。特变电工集团自主研发的±800千伏特高压
4月21日,山东省能源局印发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文件明确,2025年,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2000万千瓦左右,建成新型储能3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重点任务方面,新能源结构优化行动:1.加快发展风电。快速提升风电装机规模,减少电力系统调节压力。海上风电建成华能半
2025年宁夏光伏计划装机将超3250万千瓦,正处在政策驱动、资源加持、产业扩张的高速发展期。2025年4月18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指导下,由宁夏清洁能源产业促进会主办、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协办的“宁夏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发展暨新技术应用交流会”在银川成
“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投资开发狂飙突进。2021-2024四年时间里,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到636.33GW,是此前十数年累计装机规模的2.5倍。在装机规模大幅攀升的同时,光伏投资商阵营也出现多轮转换,从2024年各企业风光装机数据中,可以看到哪些新变化?最新装机数据五大发电集团曾是光伏项目开发主力,尤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1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文件明确,2025年,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2000万千瓦左右,建成新型储能3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文件提出,大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支持采用就地就近消纳、绿电交易、虚拟电厂、分布式自发自用
文/赵云灏作者供职于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崔正湃姚冬作者供职于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成为完善全国电力统一大市场,支撑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2024年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绿色电力交易专章》(发改能源〔2024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全国首个地市级绿证绿电碳业务服务中心在浙江杭州揭牌成立。该中心由杭州市发改委批复同意,依托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和国网(杭州)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组建和实体化运营。据了解,近些年,杭州鼓励新上项目、存量高耗能项目、外向型企业通过购买绿证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2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5年《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后,我国在价格改革领域的又一重要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深化价格市场化改革,优化价格治理体系。《意见》面向电力行业的价格机制改革部署了一系列重要工作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1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文件明确,2025年,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2000万千瓦左右,建成新型储能3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文件提出,大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支持采用就地就近消纳、绿电交易、虚拟电厂、分布式自发自用
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铁塔巍然耸立,源源不断的绿电通过大电网送向千家万户。近年来,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锚定“双碳”目标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要求,立足新能源高占比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电力市场机制优化升级。随着甘肃电力中长期市场连续运营创新突破、现货市场正式运行、多品种
国家能源局4月18日发布一季度绿色电力证书相关数据,共核发绿证6.62亿个,相当于662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取得“身份证”。其中3月份核发绿证1.74亿个,同比增长9.39倍。截至2025年3月底,累计核发绿证56.17亿个。绿电是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统称。它如同能源领域的“纯净水源”,通过特高
近期,我国主要新能源基地频繁遭遇极端天气挑战:4月中旬,华北出现历史罕见12级以上大风;西北部分地区PM10浓度突破5000微克/立方米;南方局部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这些极端天气不仅大幅降低新能源发电设备运行效率,更导致发电量骤降,直接威胁电力交易履约安全。与此同时,国
4月17日,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疆电外送电量达到3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创下自2010年实施疆电外送以来首季最高纪录。其中,新能源外送电量达到79亿千瓦时,占到总外送电量的24%,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2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88万吨,为全国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注入强劲
2025年一季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奋力开创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单位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工作部署,抓紧抓实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电网头条今天
136号文件就市场体系、结算机制、政策协同三方面为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136号文件以“价格市场形成、责任公平承担、区分存量增量、政策统筹协调”为总体思路,推动新能源公平参与市场交易,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完善电力市场体系。截至20
早在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便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以此为既定目标,新能源入市步伐明显加快。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达346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38.4%,较2020年提高14个百分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2025年3月,国家能源局核发绿证1.74亿个,同比增长9.39倍,其中可交易绿证1.44亿个,占比82.26%,涉及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7.07万个,本期核发2025年2月可再生能源电量对应绿证1.60亿个,占比91.66%。2025年1-3月,国家能源局共计核发绿证6.62亿个,其中可交易绿证4.56亿个。其中风电2
2015年电改9号文出台开启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已历经十年,处于改革潮头的南方区域从独具特色的省级市场发展为创新融合的区域市场,走过了一条破冰、融合、发展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之路。正可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重温十年改革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来源:电联新媒作者:梁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0日,国家能源局新疆监管办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新疆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本规则适用于新疆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新疆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所有成员必须遵守本规则。新疆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主体具体指新疆省调直调、参与疆内电力电量平衡,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0日,国家能源局新疆监管办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新疆电力中长期交易实施细则部分条款修订稿》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新疆电力中长期交易实施细则》(新监能市场〔2022〕93号)第一章第四条修改为:规则所称电力中长期交易主要是指符合注册基本条件的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
自2015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以下简称“电改9号文”)发布以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已走过十载峥嵘岁月。这份被誉为“新电改”纲领的文件,系统提出了“全面实施国家能源战略,加快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甘肃能源公告,2024年,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控股股东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甘肃电投常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常乐公司”)66.00%股权,主营业务新增火力发电业务,已发电控股装机容量达到753.97万千瓦,同比增加113%。同时,不断强化对电力中
加强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全力保障经济社会用电需求;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高服务品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要;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动力活力……一季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持干字当头、开拓进取,推动各项工作开局良好
市场主体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载体,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作用举足轻重。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市场的基石则在于培育先进的市场主体。当发电企业开始研究负荷曲线,当售电公司开始重视天气预测,当
“2024年,山东电力交易中心完成市场化电量42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8%。服务经营主体数量超过4万家。绿电交易电量2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3月26日,在山东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召开的公司“三会”上,山东电力交易中心董事长、党委书记李锋全面总结2024年工作时,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其蓬勃
自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贵州列为全国第一批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以来,经过近9年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电力市场建设和市场化交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基本构建了体系完备、竞争充分、健康有序的中长期电力市场。同时,圆满完成7轮次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贵州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有序推进,为贵州能源
在山西电力交易大厅里,一场“春天的交易”正在进行——山西电力市场正式启动2025年3月至8月连续电力交易,这是全国首次开展的中长期多月连续撮合交易,标志着山西电力市场化建设又实现重要突破。“市场经营主体可提前6个月锁定电价,高频次博弈让价格发现更透明。”山西电力交易中心交易部主任弓建华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10年来,广东电力市场实现了从“价差传导”向“顺价联动”、从“只降不升”向“能升能降”、从现货“间断运行”向“连续运行”等根本性突破,从2015年全国第一个实现中长期集中交易,到2019年全国第一个开展现货结算试运行,再到2021年全国第一批现货市场“转正”,广东电力市场为电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