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物联网政策正文

江苏昆山市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强能源电子产品布局

2023-07-14 16:45来源:昆山市人民政府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数据中心电力软件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数字产业空间布局

大数据和先进计算。依托昆山高新区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推动先进计算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发展安全可靠的高性能服务器产品。加快花桥大数据产业园转型升级,推动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业态向数字内容、平台运营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转型。

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依托昆山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二级解析节点,推进“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建设,打造昆山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产业应用生态。

工业软件。支持昆山软件园、花桥大数据产业园等,开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工业软件研发。

人工智能。支持昆山高新区开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昆山开发区发展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人工智能产业场景应用。

(三)先导产业

1.元宇宙

基础研究攻关。围绕元宇宙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鼓励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采用“揭榜挂帅”方式,对NFT、VR/AR/MR/XR、脑机接口、智能芯片、智能算法等元宇宙关键技术进行协同攻关,支持元宇宙领域的前沿技术突破。

硬件产品供给。光学模组领域,探索发展Pancake超短焦光学模组、自由曲面、BirdBath偏振复合光导阵列与衍射光波导等光学器件。显示器件领域,巩固提升薄膜晶体管(TFT-LCD)、低温多晶硅(LTPS)等显示面板工艺体系,前瞻布局4K以上快速响应液晶(Fast LCD)、硅基OLED、Micro/Mini LED等新型近眼显示器件。头戴显示设备领域,布局一体式、分体式等多形态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推动向低功耗、小体积、大视角、可变景深方向发展。面向制造、教育、文化、健康、商贸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发特定应用场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终端设备。

应用场景建设。依托周庄古镇、锦溪古镇等昆山地标,及昆曲、并蒂莲等城市名片,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打造具有昆山特色元素的元宇宙应用场景,打造一批会展、旅游、体育、商业领域的特色场景示范案例。

2.智能网联汽车

着力引培一批智能网联汽车企业,鼓励车载光学、车规级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精定位、人机交互终端等关键部件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发展应急制动系统、自动泊车系统、碰撞预警、限速识别、盲区识别、车道线保持等驾驶辅助总成类产品。支持汽车驾驶辅助系统、部分自动驾驶系统、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等软件研发,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加快智能驾驶及车路协同技术、车载环境感知控制器技术、基于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技术、数据安全及平台软件等关键技术攻关,探索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围绕智能整车设计、执行控制、车路协同等重点领域,加快汽车线控系统、智慧底盘系统、电驱动一体化总成等技术攻关,积极推动车用智能芯片和计算机视觉等产品研发与应用。

3.人形机器人

重点开展仿生感知认知、生机电融合、人工智能、视觉导航等技术研究突破与系统集成,鼓励行业组织建设软硬协同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开源创新平台,以开放的产业生态降低应用技术成本,支持企业强化商用场景和个人、家庭应用场景探索,加速智能制造、养老陪护等场景的应用培育。

4.增材制造

面向航空航天、汽车、家电、文化创意、生物医疗、创新教育等领域重大需求,重点发展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液态金属喷墨打印等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设备,高性能陶瓷、生物医学、食品等非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设备,鼓励企业聚焦材料、装备、工艺、软件等关键环节,加快激光器、振镜等关键零部件及相关智能软件研发,促进增材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主要任务

在产业技术研发上谋创新,在新兴产业布局上求突破,在产业生态培育上促提升,聚焦产业迭代升级和集群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以创新型企业和高尖端人才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多元组织,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产生价值为主要运行业务的高水平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力厚植临沪、对台合作新优势,全面提升制造业总量、质量和创新力,实现制造业综合实力新超越。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凝聚产业链新动能

高质量培育产业创新集群。有效调动市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照“打造特色创新集群,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智能制造普及率”的“一特三提升”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工业园区“二次开发”转型提升,围绕“2+6+X”产业体系,打造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个主导产业,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新能源、新材料、新数字六大新兴产业。各区镇结合产业创新集群特色优势,在全市特色园区定位上覆盖10个以上细分领域类型,努力形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效应明显增强、创新功能明显跃升、集聚辐射能力明显提升,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特色园区新格局。

高标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围绕“2+6+X”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打造光电显示标志性产业链,强化“原材料—面板—模组—整机—设备”全链条建设。培育集成电路产业链,巩固封测优势环节,推动设计和制造高端化发展,加强设备和材料配套能力。做强做大小核酸和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等产业链优势环节,提高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绘制产业链图谱,聚焦关键环节强链、立足优势产业固链、着眼核心技术补链,加快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建设完善产业链核心企业库和关键产品供需清单,动态跟踪百亿级龙头企业上游海外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供给情况。畅通供应链供需对接,打造一批供应链平台企业,探索开展关键零部件、重要原材料、核心技术的对接服务。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支持重点备品备件储备,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本地化、区域化配置,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

(二)聚集科创中心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积极参与工业强基、产业基础再造等工程,主动承接产业基础提升相关重点项目。聚焦“2+6+X”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等“五基”领域的技术和产品攻关。聚集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创新资源及特色产业,突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引导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工业软件和整机企业协同攻关,加快基础产品应用推广和质量提升。支持企业参与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施一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研发一批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和重大成套装备产品。加强院地合作、校企联合,深入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深化“揭榜挂帅”、定向择优、联合招标等新机制,推动院所有效供给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量子计算、基因与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招引知名科研院所和研发团队落户,攻克一批前沿技术,抢占发展先机。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与大院大所战略合作,高质量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全覆盖。鼓励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及海外设立创新中心、异地孵化器等,拓展研发创新合作网络。鼓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中试基地,对科研成果进行中试研究与开发,提升产学研联合转化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强化国内外专利申请和布局,形成一批高价值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

加快高端创新载体建设。深化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分中心等在昆山布局,引进共建一批国家级重大研发平台。加快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城市创新区建设,加强昆山杜克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高效运作重点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强化产业技术精准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蒲公英科创产业园等,加快打造人才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高水平建设一批技术转移机构、中试平台、测试平台等,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三)突出智能制造引领,深化产业数字转型

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程,优化升级“智改数转”支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挥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进一步带动中小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改造投资力度,持续打造一批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深化开展数字化赋能行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推进工业软件云化部署,提升智能制造自主供给能力。鼓励有实力的智能制造装备、软件企业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提供高水平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和服务。

加强数字产业支撑。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5G、IPV6、量子通信等新型网络设施,支持利用5G、IPV6、工业无线等技术和装备改造升级企业内网。加快融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聚焦重点行业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速上线节点运营推广,加快在建节点对接上线,提升标识解析综合服务能力,强化节点产业生态构建。支持企业将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推进企业内部、上下游、跨领域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快数据资源协同与共享。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自建或与各电信运营商、云平台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推动工业APP向平台汇聚。加快“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建设,积极发展区块链即服务等新型模式,推动区块链在数字金融、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应用。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广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业态模式,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鼓励企业从传统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设计服务高端化发展。

(四)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扩大有效投资规模

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聚焦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高端环节持续发力,建设新兴产业优质项目库,加快引进一批引领性强、成长性好、带动性足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围绕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等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关键缺失环节、断链环节,引进更多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围绕重大项目,着力吸引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落地,打造良好产业生态。超前布局高精尖未来产业,支持类脑智能、量子科学、基因技术等产业化应用项目落地。推行绿色招商转型升级环境准入指导目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开展新一轮“千企技改升级”行动,每年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重点方向进行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技术改造活动。大力推动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作用,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优化重点项目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市领导挂钩联系推动重点项目制度,强化统筹协调,优化项目审批流程,保障要素供给向重大项目、优质项目倾斜。构建项目全生命覆盖、全要素保障的项目管理机制,对项目进行动态化、全过程管理,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五)培育优质企业梯队,夯实昆山制造实力

培育国内一流的大企业集团。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通过兼并重组、研发创新等方式,做大做强。围绕光电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小核酸和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打造一批根植昆山、技术领先、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在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等领域,培育壮大和精准招引一批总部型企业,打造具有昆山特色的总部经济高地。支持大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联合中小企业,深化上下游合作,构建创新协同、供应链互通的新型发展生态。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强化政策支持,打造一批专业基础好、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壮大从创新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到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推动高新企业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争取更多优质创新型企业入选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名单。深入实施民营企业总部培育工程,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做强昆山制造质量品牌。对标国际先进质量标准,引导企业开展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健全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机制。积极落实“苏州制造”品牌行动,培育一批“苏州制造”品牌认证高端产品、登峰企业。聚焦光电显示、智能终端、集成电路、信息通信等领域,深化“强芯亮屏”工程,打造昆山显示品牌。聚焦先进计算、工业互联网、区块链、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打造昆山数字品牌。聚焦新智造领域,支持企业申请省市级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擦亮昆山智造品牌。围绕智能终端、医疗用品、高端食品、母婴用品等消费领域,持续实施“三品”专项行动,推出一批国货精品。

(六)坚决落实能耗双控,筑牢绿色安全底线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改革,探索推进园区、重点行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完成对低端低效工业企业的改造提升或处置淘汰。加大差别化政策激励倒逼力度,扩大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实施范围,全面落实企业评价结果与涉企专项资金挂钩机制。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绿色制造示范工程,以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主要内容,打造绿色制造体系。推进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加强光电显示、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害物质源头管控,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制造业能源结构,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储能技术研发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氢能等绿色能源,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能耗监测,持续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工作,鼓励企业实施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培育一批“能效领跑者”和“水效领跑者”企业。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探索建设“近零碳”园区和工厂。

提升安全治理水平。鼓励工业企业加大安全技术改造力度,采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降低安全生产风险。深入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开展从产品到技术、工艺、设备、从业人员、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全方位、全过程整治,全面提升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和本质安全水平。对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重大火灾的工业企业,在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中直接调整为D类。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加强安全(应急)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安全(应急)产品供给能力,加快先进安全(应急)装备推广应用。

(七)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向东接轨上海,向西融入苏州主城,向北联动太仓,向南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产业创新合作联动发展,完善虹桥-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仓等地区合作新机制,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融入G60科创走廊,支持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苏州)建设。当好融合沪苏发展行动先锋,积极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深度融入上海产业生态圈,加速上海研发成果昆山产业化,配套上海产业链分工合作,探索设置“反向飞地”,成为上海高端资源要素溢出的重要承载地。积极融入苏州市域产业统筹协调发展,促进昆山与苏州各板块竞合发展。探索与苏中苏北地区共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发展“飞地经济”,加快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建设。

深入对台产业合作。彰显对台合作“第一城”优势,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发挥好地方层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示范作用,支持在两岸贸易便利、科技交流、金融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瞄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台资优势领域,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全面放大台资产业集聚优势。鼓励台资企业参与本地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提高昆台产业链融合度。深入推进昆山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汇聚两岸金融资源,以丰富普惠的金融产品和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鼓励优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高效运作台商发展基金等,鼓励台资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高质量举办两岸(昆山)产业合作论坛等昆台产业交流活动。

高效引进全球优质资源。聚焦“2+6+X”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拓展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招商合作,精准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外资投资向合资经营、投资并购、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多元化转变,鼓励外商以利润转投资等增资形式扩大产能。支持更多跨国公司在昆设立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鼓励海外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在昆设立研发创新中心,支持跨国公司与大院大所在昆合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推动生产与研发良性互动。做强昆山高新区、昆山开发区、昆山德国工业园等对外合作载体,推动区镇外资载体平台高端化发展。

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建设昆山宏鑫(埃塞)产业园等境外产业基地和经贸合作园区。支持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的重大产业项目合作,推动高端装备等优势产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输出。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全球布局创新链、产业链,围绕装备、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开展国际并购,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各部门协作,加强区镇(园区)联动,定期召开推进会议,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统筹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重大事项,确保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顺利完成。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督,开展年度跟踪、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动态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加强规划及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健全政府与企业、协会团体等组织沟通交流机制,鼓励动员各类市场主体、智库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规划实施。

(二)强化政策精准支持

加强对产业重点环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支持,扩大“拨改投”使用范围,提高产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标先进地区,进一步优化升级在科技创新、“智改数转”、企业培育、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用好昆山市产业发展投资母基金,扩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高效运作昆山天使投资基金,形成分工明确、协同发展的国有出资基金运作格局,合力推动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扩大财政风险补偿资金规模,充分发挥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作用,拓展融资渠道覆盖面,降低制造企业融资成本。

(三)加大人才引培力度

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科创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构建以“头雁人才”为引领,双创人才、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支撑发展的新格局。实施“昆玉薪传”计划、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等,选树优秀民营企业家典型,培养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队伍。优化专业技术人才引培、留用机制,盘活资源,打造一批高水平工程师队伍。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政策,加强领军型高技能人才引进。深化产教融合,支持新型职业技术资格评定,开展企业学院建设试点,增强职业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实训基地等载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依法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活动,维护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健全需求精准对接机制,进一步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四)保障产业用地供给

结合苏州产业用地更新“双百行动”,划定不低于18.28万亩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实施存量产业用地更新计划,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鼓励区镇政府、国有公司以土地回购、合作开发、使用权作价入股等模式,通过拆除重建、改造提升等多种方式推进工业区改造升级,盘活存量用地。加快布局产业基地、产业社区,推动小微产业园整治提升,促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深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改造后工业区入驻项目在项目准入、用地供给、批后监管和后期评价等方面加强全过程监管,严格落实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项目退出机制。

(五)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破解企业投资障碍、提升亲商护商服务、规范监督执法行为等方面,进一步健全企业困难协调和帮扶机制,擦亮“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探索营商服务新模式新机制,打造营商环境“昆山方案”的升级版。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一窗办结”“多规合一”,持续推动审批提速,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位,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金融服务等各类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数据中心查看更多>电力软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