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近日,欧洲理事会通过了欧洲议会批准的《新电池法》相关协议,这一协议对所有在欧盟出售的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从上游的矿产、材料到生产、回收及再利用环节,涉及到便携式电池、工业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两轮电动车电池。
对于出口欧洲份额越来越高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来说,虽然还有一年缓冲期,但一旦“按章办事”的话,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等企业,即便谈不上伤筋动骨,合规成本的进一步抬高将不可避免。
欧洲一直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推动者,在风光新能源、储能方面走得也相对靠前。此次《新电池法》可以看作是绿色法规的升级版,更进一步在生产主体责任上明确了回收率、电池数字护照、碳足迹的各个环节。
这意味着,在明年7月全产业链碳足迹强制要求“公示”前,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还有很多门课要补上,甚至出口欧洲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也可能成为成本转嫁的对象。
戴上三重紧箍咒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锂电池出口额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德国、韩国、荷兰和越南,占了总出口额的62.6%。其中出口到德国、荷兰两个国家的总金额273亿元,超过美国的225亿元。
针对电池监管,欧洲由来已久。
早在2020年12月,欧盟就提出了电池监管提案,旨在取代欧洲现行的2006年的电池指令,并补充立法,形成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新电池法》孕育而生,2022年12月由欧盟委员会统一欧洲议会与欧洲理事会达成临时政治协议,欧洲议会与安理会签署并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20天后正式生效。
此次,欧盟《新电池法》将给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戴上三重“紧箍咒”。
一是设定最低回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标。
针对便携式电池、轻型车废旧电池、工业电池、SLI 电池和电动汽车电池,《新电池法》给出了不同阶段的回收目标。其中动力电池到2027年底达到50%,2031年底达到80%。而且针对电动汽车电池所涉材料规定了强制性最低回收含量水平,钴的含量最初设定为16%,铅的含量为85%,锂的含量为6%,镍的含量为6%。
二是提供电池碳足迹声明和标签。
其实,欧盟在碳约束政策有过相当多的“铺垫”,包括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绿色新政等。新法规要求容量超过2kWh的可充电工业电池、LMT电池和EV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企业需根据相关标准收集并计算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数据,包括上游原材料、产品生产、运输、报废和回收。2024年7月开始,这一法规将强制执行。
三是提供电池数字护照和二维码。
《新电池法》首次引入了电池标签、数字护照的信息披露要求,涵盖电池的容量、性能、用途、化学成分、可回收材料等信息。《新电池法》要求法规生效48个月,委员会应建立通用的信息交互系统,而每个投放市场的电动汽车电池应具有电子记录,即“电池护照”。这意味着,2026年,动力电池必须持有护照,才有资格在欧盟销售。
奥迪某100 kWh NCM811电池包的护照信息
摆在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面前的,将是回收率、碳足迹、数字护照的三重“紧箍咒”的拷问。目前来看,摘掉其中任何一个紧箍咒,完全符合欧盟的要求,都存在较大的难度。
对中国影响几何?
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四年,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欧洲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从2019年到2022年,份额从11.8%增至34%。
欧洲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根据能链研究院预测,欧洲2022年的电动汽车保有量为830万辆,2025年将达到2190万辆,2030年有望突破5000万辆,其中纯电车接近2900万辆,插电混动约2000万辆。以单辆车平均带电量50kWh计算,到2025年欧洲对动力电池的累计需求至少为680GWh,203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2000GWh。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要想在欧洲市场分走最大的蛋糕,《新电池法》是绕不过去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准入门槛,影响将是深远的。
比如在回收率方面,2018年我国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动力电池的维修更换阶段、回收阶段、报废阶段、所有人责任、收集、贮存、运输、阶梯利用等方面的要求。2020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次在法律层面对车用动力电池回收进行规范,建立车用动力电池等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废旧产品回收体系等。但对应欧洲《新电池法》,已有的法律法规仍然难以满足,存在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
其次是碳足迹方面,中国动力电池该“补"的课更多。
自2024年7月1日起,中国进入欧洲市场的电池产品,需要提供电池的型号、材料(回收占比)、不同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等信息,以及欧盟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报告,成本上的抬高是必然的。
数据显示,在欧盟碳约束机制下,未来中国动力电池出口的碳成本将达到100元/kWh,全产业出口碳成本增加接近百亿元。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方面尚缺乏积累,这是一道不小的门槛。从采矿、原料到正负极材料、电芯、系统,几乎涉及整条供应链,就每一个环节的碳足迹进行测量、认定,目前既没有成熟的数字化工具,又面临着政策不明确、标准数据库不统一、国际互认机制未建立等难题。
围绕着电池碳足迹,欧盟《新电池法》明确了统一的计算方法、碳足迹性能分级方法,以及最大碳足迹限值,涵盖了电池全生命周期。
对此,提供海外储能、充电桩、整车和零部件检测认证服务的中检能链总经理杜伟表示,目前,电池企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是国内外政策、标准的不统一,核算标准、碳排放数据库不统一,国内从标准到政策都是滞后于国际社会的;二是企业应对能力和态度不一致,在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保持了观望态度,并没有积极主动去应对,只有部分出口企业为了“达标”,投入成本进行碳管控;三是计算方法不同,导致结果不统一。当前国内碳排放因子未被国际认可,国际数据库中的中国碳排放因子数值偏高,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导致了出口产品核算碳排放强度要高于实际值,变相降低了我国汽车产业链碳足迹竞争力。
明年开始,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动力电池、电动汽车会被要求披露碳足迹等信息,相关电池企业、车企应该提前布局,应对即将到来“大考”。
杜伟表示,为应对法规带来的挑战,企业应该及早规划和部署,制定科学的碳目标和碳管理体系,根据法规要求了解并核算自身产品的碳足迹,开展低碳供应链及供应商管理。“这个过程中,专业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很关键,可以提供法规解读、应对策略规划、建立科学碳目标及碳管理体系、碳足迹碳核查报告编制及披露等服务,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其实,春江水暖鸭先知,早就走出去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嗅觉要敏锐得多,并行动起来。
早在2020年,欧盟《新电池法》刚有端倪时,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欣旺达等就未雨绸缪,着手应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经开始从上游的采矿、原材料、正负极、电芯、系统、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布局碳足迹、数字护照。
2023年4月,宁德时代发布零碳战略,将在2025年实现生产制造环节的碳中和、电池工厂全面零碳转型,2035年实现整个价值链碳中和,远景动力已在中、日、美、英、法和西班牙布局12大零碳电池生产基地,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也纷纷打造零碳工厂、园区。
长期看,欧盟的《新电池法》的实施也并非坏事,无论是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机制、数据统计体系的成熟,还是原材料提取技术、工艺的精进,以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评估,都能倒逼法律法规的健全。特别是当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在2025年接近5000万辆,回收利用、碳足迹认定等工作已是箭在弦上。
扎堆出海设厂
不管是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山雨欲来,还是《新电池法》的推出,这些都是欧洲绿色低碳发展的“面子”,保护和振兴欧洲产业,提振经济,才是“里子”。
1-5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企业
虽然欧洲电动汽车销量仅次于中国,占全球约四分之一,但在核心的动力电池产业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薄弱。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名中,中国有6家,韩国3家(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日本只有1家(松下),但欧洲在动力电池核心技术、产能储备等方面,都未挤进前十之列,存在感极低。
明眼人能看出来,为了确保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欧盟正通过一系列立法助力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打碳贸易壁垒牌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试图以碳约束机制重塑全球供应链价值。在动力电池之后,接下来强制要求电动汽车制造商披露新车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同样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并推高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欧洲的成本。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也参透了背后的玄机,纷纷开始在欧洲设厂。
来源:能链研究院
能链研究院统计,目前中国已经有11家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规划产能布局,已公布项目31个,规划产能600GWh,投资总额超过2600亿元。而且动力电池的海外设厂也跟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趋势保持了一致,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超过40%,比利时、西班牙、英国等均大幅增长,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海外布局产能的大部分也都位于欧洲。欧洲的桥头堡位置日益明显。
比如宁德时代在德国(主要为宝马配套)、匈牙利建厂,分别规划了14GWh、100GWh的产能,投资总规模超90亿欧元,预计2023年总产能达到180GWh;远景动力则在英国、法国、西班牙布局电池产能,预计竣工时间多为2024-2026年;蜂巢能源在德国,亿纬锂能在匈牙利,中创新航在德国、葡萄牙,今年6月底,国轩高科将欧洲首个电池生产运营基地放在了德国的哥廷根工厂,2025年国轩高科的全球产能规划为300GWh,其中海外高达100GWh。
比亚迪作为全球动力电池“老二”,海外建厂要慢一拍,不过有消息称,比亚迪已经考虑在西班牙建电池超级工厂,也在与法国、德国接触,探讨建汽车工厂的可能性。
短期看,欧盟《新电池法》会给中国企业形成一定压力,但长期看,反而能推动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进一步完善回收利用、碳足迹、数字护照等方面的举措,将更多产能布局海外,拿到全球绿色通行证。
这走的恰恰是当年日本汽车工业崛起的路。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融捷能源(YoungyEnergy)400kWh液冷户外柜、32kWh高压堆叠户储系统获得全球最知名的安全认证机构之一UL美华认证公司(ULSolutions)颁发的UL1973认证证书,标志着融捷能源液冷户外柜、户储系统在安全性、可靠性和技术性能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公司拓展全球市场奠定坚实基础。融捷能源400kWh
5月22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三年行动计划指出:1、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绿色化”转型。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深入推进“绿效码”应用,推进存量低效数据中心节能降碳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23日,孚能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固态电池进展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半固态电池方面,公司已获得广汽、东风、三一、一汽解放、美国头部eVTOL客户、国内头部飞行汽车客户、上海时的、吉利沃飞等多个客户认可,是行业内最早实现半固态电池产业化的企业之一,具备充分的技术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5年5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T/CSAE434-2025),该标准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定义,要求离子传递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技术分界。这也是国际上首次以标准文件形式明确“全固态电池”概念。近年来,全固态电
全球首次百台无人纯电动矿卡“华能睿驰”在内蒙古伊敏露天矿正式投入运营。作为该项目动力系统的独家供应商,瑞浦兰钧以领先的动力电池技术为“华能睿驰”提供核心支撑,助力实现矿山运输环节零碳化,为全球绿色矿山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本次投运的“华能睿驰”无人电动矿卡集群,由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文/武魏楠5月21日欧盟委员会今日正式提交提案,拟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Regulation(EU)2023/1542)中关于经济运营商电池供应链尽职调查义务的实施时间(原时间2025年8月18日)推迟两年,新生效日期定为2027年8月18日。欧盟委员会表示此举旨在为企业和监管机构提供更充足的准备时间,以应对供应
“3.29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后,小米汽车与雷军便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电池安全问题更是再度引起热议。近日,小米突然入股了一家固态电池企业——合肥因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新增小米旗下瀚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强邦新材、合肥市包河区科创种子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股东,注册资本由100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重庆市发改委5月22日正式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指出:统筹提升能源安全供应能力。夯实市内电源基础,加快推动两江燃机二期等天然气发电、合川双槐三期煤电项目,加快云阳建全、丰都栗子湾、奉节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全力推进外电入渝工
5月22日,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文件提出,健全以治水治气为牵引的“九治”生态治理体系。打好治水攻坚战,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新建改扩建进度,全域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打好治气攻坚战,严格控制PM2.5浓度。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协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22日消息,孚能科技,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上,采取氧化物/聚合物复合体系与硫化物双路径并行规划。氧化物/聚合物复合体系固态电池与已有技术路线高度匹配,借助涂覆技术逐步减少电解液含量,正按规划有序推进从半固态、准固态至全固态的演进。硫化物路线固态电池则直接聚焦零电解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18日,在新一代重卡换电生态发布活动上,宁德时代提到,在零碳转型和物流降本的双重挑战和机遇下,未来3年重卡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实现50%的电动化率,并现场发布了75#标准化换电块以及该产品三大核心优势。并且,将在2030年建成覆盖全国80%干线运力的“八横十纵”换电绿网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1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人大代表《关于推进电池护照体系建设提升电池产业绿色贸易竞争力的建议》的答复。其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试点。将结合产品数字护照实施总体部署及试点推进,在国家总体标准体系布局下,围绕数据采集、行业应用等地方性特色要求,探索利用标准创新联合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发布公告2025年第3号(总第35号)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批准发布2025年第三批团体标准,现予公告:1、《电池护照指南》(T/CIAPS0049—2025),本文件提供了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数据管理的信息披露指南,旨在指导企业为其生产的电池产品生成电池护照,以便于对
当地时间5月7日,Intersolar&eesEurope2025在德国慕尼黑开幕,欣旺达储能正式发布搭载625Ah大容量储能电芯的NoahX3.0大容量液冷储能系统(以下简称NoahX3.0)。从电芯到系统,欣旺达储能以全链路创新,推动大容量储能系统迈向更高密度、更低成本、更智能、更极致安全的新阶段,NoahX3.0将于2026年开启
2023年8月17日,欧盟新电池法正式生效,对电池企业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严格约束,涵盖碳足迹、回收责任、材料使用、安全标准等多个维度。其中,储能电池属于工业电池范畴,从时间节点来看,进入欧盟市场需要在2026年2月前提供产品碳足迹报告。具体来看,欧盟新电池法要求电池制造商必须提供包括电池材料
What|什么是“绿电直连”?“绿电直连”在我国并非新概念,从《“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发改能源〔2021〕1445号)提出的“新能源直供电”,到《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4〕1537号)提出的“绿电直供”,再到《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
欧盟新电池法的实施,给中国动力电池出口带来了巨大挑战。近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苏发改能源发〔2025〕115号),为中国电池产业打开了一扇“破局”之门#x2014;#x2014;绿电直连供电。这一模式不仅让中国企业成功绕开了欧盟的碳壁垒,更以“物理
2月18日,第27届ENEX波兰国际可再生能源展览会在波兰凯尔采隆重启幕,作为东欧地区最有影响力的能源展会之一,吸引来自全球各地储能上下游厂商参与。欣旺达动力携全系列储能电芯产品亮相本届展会,并带来了储能系统等解决方案。314Ah储能电芯全场景解决方案标杆欣旺达动力314Ah储能电芯成为全场焦点,
标准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储能产业穿越周期的刚性需求。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等专家在内多次公开呼吁,在现阶段,储能应该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以标准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标准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对于储能产业来说,“高可靠不是拍胸脯的承诺,需要扎实的理论模型、真实的数据支撑和
2027年2月18日起,进入欧洲的大部分动力电池需持有一份合格的数字“电池护照”。11月7日,全球电池联盟(GBA)公布了2024年“电池护照”试点项目结果,共10个项目,其中6个项目为车用动力电池。该试点项目共8家电池企业参与,中国企业6家,分别为宁德时代、弗迪电池、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
近日,全球电池联盟(GBA)揭晓了备受瞩目的“2024年电池护照”试点项目入选结果。欣旺达与点链科技、上汽大通携手打造的LFP电池护照项目,以及与理想汽车联合打造的另一LFP电池护照项目,双双跻身10个项目试点之列,成为同时有2个项目入选的两家企业之一。GBA于2022年作为非营利组织成立,是能源存储
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的任务要求,持续建设“两大基石”和“三项制度”,推进我国碳足迹核算标准的规则国际交流互认,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新质
近年来,北欧地区凭借可再生能源的高渗透率与电网稳定性需求,成为全球储能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芬兰政府于2021年发布《国家电池战略2025》,明确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及循环经济模式,打造全球领先的电池产业集群,目标在2025年前推动储能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当前,芬兰储能项目已从辅助服务市场延
随着欧洲能源转型进程加速和极端天气频发,区域内电网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当地时间4月28日中午,西班牙和葡萄牙突发大规模停电事故,导致交通、通信、医疗等关键领域陷入混乱,影响范围波及超过5000万民众,周边法国、意大利等国亦受影响。此次停电事件再次暴露了欧洲电网的脆弱性,同时更暴露出欧洲
2023年8月17日,欧盟新电池法正式生效,对电池企业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严格约束,涵盖碳足迹、回收责任、材料使用、安全标准等多个维度。其中,储能电池属于工业电池范畴,从时间节点来看,进入欧盟市场需要在2026年2月前提供产品碳足迹报告。具体来看,欧盟新电池法要求电池制造商必须提供包括电池材料
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碳排放成为国际贸易的关键考量因素,碳壁垒逐渐兴起。在此背景下,绿电直供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力供应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引发广泛关注与探讨。绿电直供,简单来说,是指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直接向终端用户供电的模式。其核心在于电力的绿色属性,通过建设专用线路或借助智能
2025年,迟迟未能推进的绿电直供、隔墙售电或将迎来规模化落地。新能源消纳问题愈发严峻,出海贸易绿色壁垒逐渐高筑,在绿电供给和需求方迫切寻求匹配的情况下,绿电直供的呼声高涨,从中央文件强调,到地方试点,新能源和电网的博弈开始有了突破。2月13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锂离子电池设备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设备市场规模为1331.4亿元,同比下降28.8%,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EVTank在白皮书中表示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主要原因包括:(1)2024年以
北极星储能网讯:1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决定下达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和国家标准外文版计划,共计89项。其中包括国家标准计划《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电能存储系统用锂离子电池》,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归口并主管。规定了电能存储系统用锂离子电池产品碳足迹的
近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苏发改能源发〔2025〕115号),在全国率先启动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连接电池企业和绿电电源的绿电专线创新试点。旨在通过“绿电直供”模式,提升企业绿电消纳能力,推动全省绿色低碳发展。首批5个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
欧盟新电池法的实施,给中国动力电池出口带来了巨大挑战。近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苏发改能源发〔2025〕115号),为中国电池产业打开了一扇“破局”之门#x2014;#x2014;绿电直连供电。这一模式不仅让中国企业成功绕开了欧盟的碳壁垒,更以“物理
贯彻实施能源法,推动能源法治再上新台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是能源领域一部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填补了能源领域法律法规顶层设计的空白,为实现能源安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中电联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1.什么是多年期绿色电力购电协议?答:绿色电力交易指以绿色电力和对应绿色电力环境价值为标的物的电力交易品种,交易电力同时提供国家核发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用以满足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等出售、购买绿色电力需求的交易。多年期绿电购买协议指新能源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含所属售电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