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关于我市节能降耗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能源局局长 王力平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我市节能降耗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2年节能降耗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国家、省能耗双控核算原则,202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3.75%,优于全省平均水平,超额完成2022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的预期目标。一年来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标准谋划节能降耗工作。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政府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把节能降耗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节能相关工作作出批示指示,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奋力走好绿色低碳先行之路。二是加强统筹谋划。紧紧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制定《宁波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统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三是加强目标管理。差异化合理确定各区(县、市)能耗强度、节能量、新上可再生能源等年度目标,并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评各地高质量发展、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依据。
(二)严格能评审查,把好节能降耗源头关。一是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对能耗强度超过0.52吨标准煤/万元的新上项目,严格落实能耗等量置换要求。对不符合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2022年否决多个“两高一低”项目,节约能耗指标15万吨标准煤。二是提升节能审查工作效能。强化能效标准引领和约束作用,指导项目在可研或设计阶段积极开展能效对标,改进节能措施,因地制宜应用屋顶光伏、余热余压等。2022年,全市共完成288个节能审查项目,合计投资2438亿元,新增等价值综合能耗358万吨标准煤,新增总产值2772亿元,对推动我市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加强能评事中事后监管。2022年对15个项目节能验收和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合理核减能耗指标3.85万吨标准煤。
(三)创新能效管理,不断提升节能工作精细化水平。一是试点用能预算管理。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度重点行业企业用能预算管理的通知》,对7个重点高耗能行业348家企业试行用能预算管理,纳入预算管理能耗总量2285.8万吨标准煤,为下一步建立完善区域用能预算管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严格能效对标。制定出台《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的行动方案》,对炼油、乙烯、烧碱、钢铁等11家企业的22条生产线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制订能效对标和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方案,计划2023年全部达到能效基准水平,力争2025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截至2022年底,低于能效基准水平的1条生产线已经关停,镇海炼化、万华氯碱入围国家能效领跑者。三是深入挖掘节能空间。推广节能技术产品,实施年度重点节能改造项目计划,经第三方审核,共计29家企业完成40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实现节能量26.9万吨标准煤。四是严格节能执法监察。制定《2022年全市节能监察计划》,共计完成158家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察任务,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17份。开展夏季空调温度专项监察,检查公共建筑单位24轮(次)264家,为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发挥重要作用。五是建设智慧能源系统。采集全市各类能源数据,建设智慧能源服务系统,截至2022年底已有3239家重点用能企业接入,实现全市能源生产、消费情况“一屏展示”,能源管理数字化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加强部门协同,重点领域节能取得新进展。一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以石化、铸造等行业为重点,深入推进绿色制造评价工作。2022年,获评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各20家,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和全省各地市第一位,建成三星级绿色工厂686家、市级绿色园区3个。整治“低散乱污”企业1979家、高耗低效企业1452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451家,腾出用能空间44.6万吨标准煤,在全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考核评价中获评第一档。二是推进交通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集装箱海铁联运145.2万标箱,新建码头岸电设施10套,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886辆,主城区公交车实现100%新能源化,更新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5306辆,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7%,顺利通过“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动态评估。三是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制定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2022年新增建筑光伏装机18.6万千瓦。深入推进《宁波市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计划(2021-2025)》,2022年新建民用建筑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77%。对20个公共建筑项目进行能源审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41.5万平方米。四是强化公共机构节能。推进全市公共机构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和低碳化运行管理,完成公共机构建筑屋顶太阳能光伏抢建和电力需求响应改造。2022年全市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分别同比下降8.16%、4.29%,创建省、市“零碳”公共机构11个,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覆盖率达99%。五是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立项支持“高适应性光伏储能逆变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等10余项绿色低碳科技项目,新培育绿色低碳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余家。
(五)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589万千瓦,同比增长29.2%,占全市电力装机比重24.4%,较2021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4%,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8%。一是光伏方面,全年光伏建成并网134.16万千瓦,超额完成省下达年度指标,总装机达到477.19万千瓦,新增装机数量和累计装机数量位居全省首位。特别是2022年5月起实施公共建筑光伏抢建行动,仅用6个月时间抢建公共建筑光伏10.73万千瓦,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二是风电方面,协调推进象山1#海上风电场(二期)工程和涂茨海上风电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合计容量80万千瓦,谋划深远海风电示范项目。三是储能及新能源方面,组织申报浙江省“十四五”第一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开工朗辰新能源独立储能电站等3个项目;推进氢能示范应用,建成国内最大的东华能源8000方/小时氢气充装站;有序推进充电设施“镇镇通”,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专项治理,年度完成新建公专用充电桩超6500个,累计达到16078个,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384%。
(六)加强节能宣传,营造绿色低碳社会风尚。一是丰富活动形式。去年6月以“绿色低碳,节能先行”主题举办全市第15个节能宣传月活动,利用“甬派”新闻客户端、宁波节能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广泛普及节能降碳基础知识;组织首届“节能低碳·你我同行”优秀节能宣传作品征集及评选,各区(县、市)、有关学校和单位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和宣传重点,在活动中普及节能重要意义、宣传低碳发展理念,推动践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二是推广技术产品。举办“能效引领、绿色低碳”主题论坛,发布我市年度十大节能典型案例。聚焦绿色高效制冷、化工行业系统能量优化、红外成像可视化节能诊断等主题举办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介会,组织一批优秀节能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公益节能诊断。三是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全市能源系统业务培训活动,分析全市“十四五”能源工作形势,解读能评政策最新要求,讨论双碳背景下产业转型发展机遇和路径。依托市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开发能源业务综合培训模块,扩充培训课件库,开展线上培训。四是开展精准服务。面对去年夏季历史性极端高温天气等多因素叠加影响,开展“电力需求侧响应”,调节夏季尖峰用电近4000万千瓦时,累计发放省级补贴1.38亿元;发布节电倡议书,市级相关部门靠前服务、科学调度,平稳推进有序用电,将电力供需缺口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全市社会经济运行平稳有序。
二、当前节能工作形势与困难
(一)节能边际收益不断下降。近年来,随着全市节能工作不断深入,乙烯、烧碱、聚氨酯、有色等主要高耗能产品单耗已经进入低位,部分装置已达到能效标杆水平,节能潜力逐步收窄。受限于个别行业自身特性、技术水平限制等客观因素,进一步节能挖潜需对主体工艺装置改造更新,涉及投资较高,边际收益趋于收窄,企业改造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待提升。
(二)能耗供需平衡存较大缺口。一直以来,我市能耗要素保障处于紧约束状态。按照省下达我市“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GDP年均增长7%测算,我市“十四五”能耗增量指标仅为728万吨标准煤。在扣除国家单列能耗550.9万吨标准煤的情况下,全市一产、二产、三产、居民生活“十四五”期间增量需求分别约为3、895、199、213万吨标准煤,总量达到1310万吨标准煤,供需缺口约582万吨标准煤。
(三)重点领域节能存薄弱环节。交通、建筑等重点用能领域节能提效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如岸电使用方面,存在船舶用电制式不统一、经济性不强(船舶低硫燃油发电成本约为0.6元/千瓦时,使用岸电成本约0.7元/千瓦时)等问题;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既有公共机构建筑仍存在较大节能改造空间,但因改造资金缺乏、合同能源管理投资回报期长等因素,节能改造尚未全面启动,需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动难,以老旧住宅小区增设屋顶光伏为例,该项内容已纳入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基础项目,且实行了发电财政补贴,但因涉及主体较多,居民思想不统一而实施困难。
三、2023年全市节能工作安排
围绕年度能耗强度同比下降4%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能耗要素保障。建立完善全市能源要素优化配置工作机制,坚持全市“一盘棋”,推动能耗要素向产业带动性强、技术水平先进、绿色低碳的“大优强”企业和“绿新高”项目倾斜,全力保障列入国家、省、市重点产业项目能耗要素需求。
(二)深化用能预算管理试点。依托“节能降碳e本账”,深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能预算管理试点,保障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倒逼能效水平较低的企业节能改造和转型升级。
(三)全面推进能效诊断。聚焦全市404家7大重点行业1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分年度分批次全面完成能效诊断,推动企业精准靶向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服务企业降本增效,2023年力争完成117家。
(四)加强节能技术推广。研究出台锅炉、空压机、热电联产等重点设备(行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深入挖掘存量用能空间。推动重点区域内能源资源梯级利用,提升工业园区整体能源利用效率。2023年,力争通过节能技术改造腾出用能空间30万吨标准煤以上,降低企业用能成本5亿元以上。
(五)加快发展新能源。积极稳妥推进海岛清洁能源项目,持续推进“风光倍增”计划,加快“光伏+”十大工程建设,推进加氢站、抽水蓄能电站、充电桩、储能等项目建设,力争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提高到25%以上,新建公(专)用充电桩1600个,新建加氢站1座。
(六)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耗。严格落实《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的行动方案》,持续推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提升能效水平。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腾笼换鸟”提效增容。制定《关于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推动既有公共机构建筑改造示范,新增建筑屋顶光伏装机12万千瓦以上。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持续推进交通运输装备、运输结构、运输组织效率、低碳基础设施等交通全链条迭代升级,制定岸电奖补政策,扩大岸电使用规模。
(七)强化全社会节能宣传。开展“文明餐桌”、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旧物置换、“互联网+回收”、节电换电费等行动。组织全市第16个节能宣传月系列活动,广泛普及节能降碳知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文/本刊记者张越月特约撰稿陈昊南林熙熙黄子琪从出行到餐饮,从住房到医疗,过去几年中,各类共享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渗透至生活的诸多领域,提高了资源使用的效率,也创造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车网互动也可被视作一种特殊的共享平台,它通过整合电动汽车和电网资源,实现了能源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9日,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征求《广东省市场化需求响应代理合同(2025版)》意见的通知,广东电力交易中心依托广东电力市场零售合同标准范本,修编了本范本,优化调整签约主体范围,扩充完善使用说明条款,简化需求响应代理套餐模式,对等增加双方权利义务,细化明确交易模式说
一图读懂|浙江电力市场化响应结算原则算例解读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30日,江苏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提到,园区内储能容量≥日均用电量的8%,园区内电力需求响应能力≥日均用电量的8%。原文如下:《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建设零碳园区对提升企业和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6月30日,江西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公布2025年江西省电力需求响应参与用户名单的通知。根据《江西省能源局关于开展2025年电力需求响应报名工作的通知》(赣能运行字〔2025〕28号)要求,为深入挖掘需求侧管理潜力,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电力供应缺口,经企业自主申报、市级初审、省级复审和
2025.6.23-2025.6.27一周电力市场热点主要看点:1、两地“136号文”省级承接方案正式发布2、江西分时电价调整:午间2h深谷电价下浮70%3、涉嫌伪造原件!广东通报对4家售电公司采取风险管控措施4、2025年5月全国交易绿证2987万个5、首笔黑龙江绿电送天津交易达成......一、前沿政策1、两地“136号文”省
6月26日,宁波前湾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2025年宁波前湾新区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方案》。其中提到,根据省电力公司预测,今夏全省全社会最高负荷约1.33亿千瓦,最大用电缺口800万千瓦,新区约占1/100,即最大缺口8-10万千瓦。方案中明确移峰填谷方案安排:1.方案安排2025年新区移峰填谷方案共安排移峰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26日消息,宁波前湾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2025年宁波前湾新区电力保供专项补贴实施方案》,《方案》提到,临时性区域调峰(虚拟电厂)补贴标准,在响应下达时段内有效响应,有市场出清补贴价格的在浙江省电力交易平台成交价格基础上新区财政另外补2元/千瓦时,区域自发邀约响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13日,新疆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与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联合印发《关于提高新能源发展韧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通知》(新发改能源〔2025〕327号),其中明确提出:在调峰辅助服务补偿上限由0.7元/千瓦时下调至0.262元/千瓦时的基础上,新疆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期间,电力调峰市
6月26日,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等4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电力负荷管控措施和绿电近零碳微电网群建设补贴实施办法》的通知,对2025年至2028年迎峰度夏(冬)期间,注册地在景宁县,企业有效参与由供电公司发起的移峰填谷、集中检修且拥有独立用电户号、满足计量采集要求的
一图读懂|四川需求侧市场化响应操作解读(日前响应交易)
7月的浙江热浪袭人,电网负荷曲线持续攀升。7月4日,浙江全省最高用电负荷达12173万千瓦,冲破1.2亿千瓦大关的时间较去年提前了整整15天,杭州、绍兴等地电网负荷更是刷新历史纪录。据浙江省能源局预测,今夏浙江午峰和晚峰最高负荷将分别达到1.33亿千瓦和1.17亿千瓦,同比增长7.8%,电力保供面临“用
迎峰度夏以来,江苏用电负荷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7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公司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较计划时间提前了44天,为区域能源供给提供重要电力保障。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大幅提升,火电的托底保障和
新能源主导地位凸显——中电联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解读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2024年电力行业发展中,新能源主导地位持续凸显,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电量突破万亿千瓦
电力工业关系国计民生,电力行业统计分析是监测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其中,电力生产消费统计数据不仅反映电力需求和供应情况本身,也反映电力供需平衡的基本状态,结合历史统计数据还能反映电力供需波动变化的总体趋势。同时,分行业的用电需求及其变化情况,在反映各行业用电需求的同时也反映行业
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并网风电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其中陆上风电4.8亿千瓦,海上风电4127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8.9亿千瓦,
近期,受全国多地高温闷热天气和经济增长双重因素驱动,各地电力负荷快速攀升。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创历史新高(2024年为14.51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接近1.5亿千瓦。入夏以来,华东地区以及蒙东、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6个省(区)电网负荷也
山东省作为国内储能发展的先行区域,其政策环境持续引导着独立储能项目的运营形态与收益模式深刻演进。在电力体制改革深化,尤其是电力现货市场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山东独立储能项目已从早期主要依赖容量租赁和容量补偿的单一模式,逐步转向更为复杂多元、与市场波动紧密关联的运营格局。本文旨在解读现
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11日消息,2025年1月至6月,广东绿电交易电量8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2%。绿电指电力在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其主要来源包括太阳能、风力、生质能、地热等。新能源在广东蓬勃发展,截至2025年6月底,广东省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超7850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
7月9日,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宣布,我国已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这一突破的背后,是我国电力资源配置格局的历史性重塑。回望来时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构想历经二十余载接续探索。2002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最新消息!2025年1-6月,广东绿电交易电量8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2%。绿电蹭蹭上涨的背后,为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普通人如何在“绿电”大风口下找到自己的参与方式?#x2193;#x2193;#x2193;新能源汽车,秒变充电宝让“绿电”更“稳”更“有力”除了正在建设的新能源储能站之外每辆新能源汽车都有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10日在北京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认为,综合考虑用电增长、电源电网投产等情况,以及气温等不确定性因素,预计2025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呈现总体平衡态势。202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同比增长5%至6%。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85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
入夏以来,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蒙东电网供电负荷呈波动上升趋势,7月11日,蒙东电网供电负荷创历史新高,达862万千瓦。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超前制定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方案,开展了大电网安全稳定措施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持续加强新能源、储能等各类电源涉网管理;严格执行度夏运行方式,保持网
连日来,全国各地持续高温。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最大用电负荷近日达到14.67亿千瓦,创历史新高。迎峰度夏电力保供进入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充足的电力供应?火电绿电齐发力煤炭在能源保供中扮演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角色。安徽淮南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在数百米深井下,采煤机正从
近日,陕西省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带动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继7月14日全省用电负荷突破历史极值后,7月15日17时25分,陕西电网用电负荷达到4371万千瓦,今夏第二次创历史新高,较前一日增长3.0%。同日,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和西咸新区电网用电负荷也接连创历史新高,其中西安电网最大负荷达到1306
7月11日晚,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统一指挥下,山东144座新型储能电站在晚高峰精准启动,集中向电网输送电能,最大放电功率达803.59万千瓦,相当于济宁市度夏期间的用电负荷水平。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比例不断提升,它的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加剧了电网平衡难度。以7月5日山东电网
7月的浙江热浪袭人,电网负荷曲线持续攀升。7月4日,浙江全省最高用电负荷达12173万千瓦,冲破1.2亿千瓦大关的时间较去年提前了整整15天,杭州、绍兴等地电网负荷更是刷新历史纪录。据浙江省能源局预测,今夏浙江午峰和晚峰最高负荷将分别达到1.33亿千瓦和1.17亿千瓦,同比增长7.8%,电力保供面临“用
迎峰度夏以来,江苏用电负荷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7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公司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较计划时间提前了44天,为区域能源供给提供重要电力保障。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大幅提升,火电的托底保障和
连日来,全国各地持续高温。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最大用电负荷近日达到14.67亿千瓦,创历史新高。迎峰度夏电力保供进入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充足的电力供应?火电绿电齐发力煤炭在能源保供中扮演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角色。安徽淮南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在数百米深井下,采煤机正从
7月以来,华中区域持续晴热高温天气,用电负荷快速攀升,电力供需平衡紧张,华中电网最大用电负荷在7月7日达2.19亿千瓦,同比增长2.9%,今年首次创历史新高。截至10日,全网及四省用电负荷已累计7次创历史新高,河南、湖北、江西三省均两次创新高,分别达到8607、5612、3756万千瓦。华中省间电力互济交
7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着眼于高水平打造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配套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革命老区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化工基地,也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经济社
围绕区域内旅游旺季用电负荷大等特点,冀北秦皇岛供电公司加速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开发数字空间保电系统,持续提升保电智能化水平和响应速度——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渤海之滨,旅游资源丰富,每年旅游旺季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也使得用电负荷攀升,加之夏季高温、雷雨等
四川正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和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示范区。国网四川电力深入推进电力数据共享共用,开发系列能源电力大数据产品,提升负荷预测准确率和碳排放量测算精准度,服务公共机构、重点企业等节能降碳。7月2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数字化工作部员工应用四川省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的“电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