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近日,扬州市政府印发《扬州市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方案》提出,重点培育和前瞻布局高性能合成纤维、电子专用材料、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材料等战略和前沿材料。其中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材料。依托奥克化学等,重点发展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等锂离子电池专用溶剂,丁苯乳胶/苯丙胶乳等新型电池专用胶黏剂/密封胶。依托纳力新材料,重点发展先进复合集流体的研发和生产,补强新能源材料产业链。
全文如下:
扬州市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2023-2025年)
“十三五”以来,全市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上下游协同共生、耦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形成,成为产业强市的重要增长极。为加快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打造高水平新材料产业体系,根据《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提质发展先进功能材料、培育壮大关键战略材料、前瞻布局前沿材料为攻坚重点,聚焦高性能合成材料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加强关键核心工艺、技术和装备攻关,努力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标准,推动全市新材料产业供给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体系安全化。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产业规模方面,集群规上企业开票销售达1850亿元、全部工业开票达2000亿元;技术创新方面,创成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650件,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累计达140家。全市新材料产业“3+N”高质量发展体系基本建成(“3”:提质发展三大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先进化工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绿色建筑材料;“N”:重点培育和前瞻布局高性能合成纤维、电子专用材料、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材料等战略和前沿材料),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显著优化,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完善,全力打造长三角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
二、重点发展方向
(一)先进化工材料
以烯烃、芳烃深度耦合产业链为主线,以扬州化工园为主阵地,以高性能合成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1. 关键单体原料。重点推进仪化、远东仪化PTA项目加快建设,扩大聚酯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积极引导布局聚酯类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提升深加工产业规模和深度,重点发展苯酚/丙酮、双酚A、环氧氯丙烷(ECH)、1,3-丙二醇(PDO)、丁二酸酐(SAA)等产品链。
2. 高性能合成材料。依托中化仪征新材料产业园,发展电子信息、风电新能源、环保涂料和绿色胶黏剂等高性能环氧树脂及其配套的环氧活性稀释剂、固化剂和配方料等;开发高端聚酯PTT及其关键中间体PDO、生物降解材料PBAT/PBS用关键中间体SAA、高活性多功能聚烯烃材料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增加氰酸酯树脂、粉末涂料专用树脂等。依托仪征化纤,发展熔体直纺智能化涤纶短纤、绿色高粘共聚酯切片等,着力发展差异化、功能化、智能化系列PET、PETG、PBT、PTT等聚酯纤维与工程塑料,加快发展PBAT、PBS、PLA等生物基或生物可降解材料,大力发展ABS、PPS等改性塑料、耐热耐压导电功能性材料等。
3. 新领域精细化学品。依托扬农集团、四新新材料、住精科技等,加快发展新材料改性助剂,干强剂、湿强剂等造纸化学品和消泡剂、特种蜡、氟精细、增塑剂等高端专用化学品。
(二)特种金属材料
推动宝应县、高邮市、江都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高性能铝合金、大口径耐低温无缝钢管等一批先进金属材料,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力度,深耕高纯金属、高品质铜材、高品质铝材、特种钢材、无缝钢管等领域。
(三)绿色建筑材料
推动江都区、邗江区、宝应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依托海螺水泥、和天下节能科技、宝胜系统集成科技、晶鑫新材料等重点企业,研发推广大断面隧道窑和自动焙烧技术、高孔洞率烧结保温砌块单层干燥系统等技术,重点发展专用水泥与混凝土,保温装饰一体板、隔离式保温板等新型墙体保温材料,多功能金属-陶瓷、氧化物-非氧化物高温复合材料、高温相变储能材料等长寿耐火产品。
(四)关键战略和前沿材料
1. 高性能合成纤维(芳纶、聚乙烯等)。鼓励中化高纤、仪征化纤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批次稳定性,推进间/对位芳纶、杂环芳纶及芳纶纸、芳纶蜂窝和UD布等复合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开发基于高性能纤维的复合材料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高性能纤维原料配套条件,保障高品质对苯二胺、对苯二甲酰氯、特种二酐和二胺单体等关键原料的供应。
2. 电子专用材料。围绕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大阳日酸、长连电子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用特种电子气体、湿电子化学品、光刻胶、封装材料、混合液晶和电子化学品助剂、绝缘清漆、电子级高纯金属以及锗、镓等半导体金属,完善产业链条。
3. 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材料。依托奥克化学等,重点发展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等锂离子电池专用溶剂,丁苯乳胶/苯丙胶乳等新型电池专用胶黏剂/密封胶。依托纳力新材料,重点发展先进复合集流体的研发和生产,补强新能源材料产业链。
三、重点措施
(一)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打造高水平产业园区载体
1. 推动园区产业链补链强链。进一步优化调整全市“一园两区多点”新材料产业布局,以扬州化学工业园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打造高端新材料产业基地。放大扬州化学工业园“金字招牌”,立足发展烯烃芳烃深度耦合的高性能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效新能源材料,加快推动聚酯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支持化工园区在有条件的邻近区域共建产业拓展区,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调耦合发展。支持园区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吸引优势企业入驻,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
2. 提升园区规范化智慧化水平。推动扬州化学工业园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园区,积极参与示范样板园区创建试点。按照化工园区“六个一体化”的理念进行整体发展和提升,完善园区内配套设施,合理空间项目布局。完善园区封闭化管理系统,鼓励在化工园区外集中规划建设办公、科研等非生产职能配套区。加快实施智慧园区建设,建立具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智慧化管理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3. 解决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启动化工园区扩容事宜,提前论证研究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划内“一园多片”的建设模式,既满足规划限制、环境敏感区域避让的需要,又切实破解未来十年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空间受限难题。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划内明确1-2个复配型项目集聚区,重点引进高端新材料企业,推动集聚发展,形成集群效应。条件成熟时候,考虑高端化工产业链集群、未来产业发展和地区传统产业等因素,报省批准新设化工园区。加大支持园区外化工重点监测点企业强链补链延链和安全环保提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工艺技术水平。
(二)强化项目支撑引领,加快重大项目达产达效
4. 深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发展。进一步深化与中化、中石化等合作,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实现“再造一个仪化”,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央地合作示范样板。推动与中石油的沟通合作,争取将我市作为长三角的重要产业基地。推动与远东集团、大连化工深度合作,做大做强台资企业扬州基地。加强与香港建滔集团深度合作,积极打造建滔华东地区重要生产基地。
5. 加快推动在手重大项目落地。“清单化”推进在手的仪化300万吨PTA、远东仪化200万吨PTA、中化新材料产业园、虹石新材料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奥克股份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和环氧衍生绿色低碳新材料加快落地。积极推进扬州石化搬迁入园、转型发展项目,打造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的示范样板。
6. 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开展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招商,依托产业链图谱,通过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等途径,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切实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加强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先进国家的精准对接,鼓励企业与拜耳、巴斯夫等行业巨头交流合作,通过产业配套优势吸引国外龙头企业及其配套厂商加盟,力争在我市建设生产基地。
(三)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产业创新资源集聚
7.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重点支持南京大学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发展,支持扬农集团“总部经济”建设,推动中化国际新材料研究院建设,服务材料科学领域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研究成套技术,推动产业链、化工园区的上下游企业,政府的资金以及科研院所的资金和技术有效结合、协同创新。
8.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针对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加强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支持企业建设提升技术中心,加强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扬农集团等龙头企业承担省内中试项目/中试基地建设试点,探索创新联合体及工程实验室等管理模式,实现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9.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关键技术突破为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推动力,重点突破立足于烯烃芳烃深度耦合的高性能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高效新能源材料及其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化工生产中二氧化碳捕获与应用的碳中和技术开发等,发展填补空白的新材料产品。支持南京大学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建设化工新材料本质安全生产公共技术平台,开发与应用提升化工新材料本质安全生产(如连续流化工技术)的核心技术,持续促进绿色高端安全发展。
(四)坚守安全发展底线,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10. 提升产业本质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构建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推动安全环保整治与新材料产业发展互补融合、协同共进。做好应急管理部“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试点工作,全力保持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为D级。推进老旧装置改造工作,加快先进适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11. 加快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产品上下游利用、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培育一批绿色工厂。强化能耗、安全、环保等标准硬约束,努力建成全省大气、水、危废污染治理的示范园区。加大新材料产业与其他行业的技术耦合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及节能减排水平。
12.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仪化PTA龙头项目为牵引,加快布局一批产业链下游企业,构建“PTA-聚酯-纤维、工程塑料-纺织服装、包装材料-聚酯回收再利用等”的全要素体系。以中化新材料产业园为核心,加快推进新上PBAT、PTT、高性能特种环氧树脂等一批高端纤维、树脂项目,打造中化最具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发挥烯烃芳烃深度耦合产业链优势,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企业产品间的上下游协同,加快培育支持高成长性企业,着力打通“内循环”,建立从基础资源到面向终端消费的产业链条。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推进。充分发挥全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作用,建立扬州市化工行业协会,推进“政、产、学、研、金、用”深度融合,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金融对接,加快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建立全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咨询服务委员会,对全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布局、重大规划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建设等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二)强化政策扶持。充分用好市级工业发展扶持资金,建立化工产业发展项目库,对符合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新材料运用保险保障,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用足用好土地政策,对新材料企业优先安排供地、灵活提供用地、定制个性化厂房,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投入产出效益。积极引导企业在搬迁改造、转产发展、技术升级、危险废物处置、场地环境修复等方面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
(三)强化人才支撑。依托扬州大学、常州大学、南大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等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研究机构,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培养一批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发挥扬州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专业优势,鼓励与企业联合办学历教育,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培养体系。依托省市有关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建设一批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培养一批高技能技工人才和能工巧匠。
(四)营造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安全绿色发展理念宣传力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更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宣传、解读产业安全、环保、节能等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督促企业自觉抓整改、上水平、促发展。大力宣传企业转型升级的先进经验,发挥典型引导和带动作用,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本质安全水平提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文明的历史就是人类逐渐控制能量的历史。”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在《能量的现代理论》中如是写道。眼见百年过去了,人类控制能量的能力确实增强了吗?很难讲,至少在能源方面,棘手的情形依然层出不穷——我们目睹了2022年的欧洲能源危机,也看到了极地的冰山依然在不可逆地融
7月31日,江门市政府发布《江门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产值规模超500亿元,储能电池产能达40GWh,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达260万千瓦以上。力争培育产值超过100亿元企业1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大幅提升我市新型储
3月20日,重庆发布《重庆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征求意见稿)。文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型正负极材料、集流体材料、隔膜材料、薄膜电池、镁基储氢、液流电池材料等,实现关键技术迭代突破,形成具有较强自主能力的新型储能材料体系。重庆市新材料产业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月2日,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焦作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中提到,要做优做强优势主导产业。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按照“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思路,以多氟多、佰利新能源等企业为引领,进一步突破动力电池高比能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2月22日,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文件明确,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城乡扩绿增汇取得显著成效。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
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18日正式在重庆两江新区揭牌,将打造成为集前沿技术研发、综合测试和工程化验证、成果孵化为一体的高水平的国家级储能科技创新平台。同时,重庆两江新区签约引进7个储能相关项目,投资总额约109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储能材料学会主席潘复生介绍说,由于安全可靠的能
5月19日电(记者刘贤)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18日正式在重庆两江新区揭牌,将打造成为集前沿技术研发、综合测试和工程化验证、成果孵化为一体的高水平的国家级储能科技创新平台。同时,重庆两江新区签约引进7个储能相关项目,投资总额约109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储能材料学会主席潘复生介绍
铁电陶瓷具有储能密度高、放电速度快、贮存性能稳定等特点,在近代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传统铁电材料中钙钛矿结构的锆钛酸铅(简称PZT)系列是应用面最广的铁电材料,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实现储能和爆电换能的理想材料。但是,随着新技术对高性能铁电材料需求的增加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据外媒报道,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适合储能应用的新型高熵材料。他们在论文中报告,以最近设计的多阳离子过渡金属基高熵氧化物为前体,LiF或NaCl为反应物,用简易机械化学方法,制备多阴离子和多阳离子化合物,从而生成锂化或钠化材料。含锂的熵稳定氟氧基化合物(Lix(Co
近日,四川攀枝花米易县发布三举措培育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液流电池原材料钒钛等储能材料。⑴夯实基础。科学系统谋划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积极探索PPP建设模式,先后引进培育高兴技术企业6户,重点发展磷酸铁、碳酸锂、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新能源储能材料产业,目前,磷酸铁产能
11月28日,融捷能源锂离子电池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项目在南沙正式投产。作为融捷集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布局,广州融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融捷新能源”)将打造成为国内新能源产业新标杆。从去年10月,融捷新能源在万顷沙打下第一根桩,经过320天,融捷集团完成了项目规划、厂房兴建、设备
11月28日,广州融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融捷能源”)锂离子电池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项目正式投产。融捷南沙锂离子电池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占地约400亩,建设规划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规划储能与动力锂离子电池年产能35GWh,年产值约350亿元人民币。该项目主要打造
沧州明珠11月27日公告,公司孙公司沧州明珠锂电隔膜有限公司在河北省沧州高新区投资建设“年产5亿平方米干法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项目投资总金额3.5亿元,用于干法锂离子电池隔膜产品的生产。公司目前干法锂离子电池隔膜年设计产能1亿平方米,本项目建设完工达产后,公司干法锂离子电池隔膜年设计产
“双碳”战略下,绿色制造是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任务。2023年11月8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发布绿色制造名单,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榜“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榜单。近年来,蜂巢能源采购中心积极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供应商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回收料使用、原材料碳足迹等可持续
“汽车是在欧洲发明的,我认为它必须在这里得到改造。”这话出自马罗什·谢夫乔维奇(Maroefovi)之口,他是一位斯洛伐克政治家,也是欧盟委员会的副主席,负责能源联盟领域。如果有一天欧洲电池真的如愿做到了世界龙头,马罗什的名字必定会被写进历史。就是他,推动了欧洲电池联盟(EBA)的成立进而开
11月21日,在项目现场了解到,衡川锂离子电池隔膜一期项目8条涂布线调试完毕,4条基膜线的工艺管道、设备基础板正在安装,气体回收、液相回收等配套设施同步安装,200余名工人正在为明年4月试生产做准备。据悉,衡川新能源年产30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项目,总占地面积36.7万平方米,总投资110亿
11月22日,准格尔旗人民政府与常州硅源新能材料有限公司就年产2万吨硅碳负极材料项目举行签约仪式。项目总投资22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国内产能第一的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常州硅源新能材料有限公司是全球少数几家可以批量化生产硅碳负极材料的企业,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研发、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十大新兴产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光伏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101.9亿元,同比增长79%,已超过2022年全年规模;锂离子电池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43亿元,同比增长53.3%。近年来,安徽省先后诞生了全球首台35kV中压直挂光伏逆变器
紫建电子在与投资者互动时表示,将继续聚焦新兴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进一步拓展新客户、新渠道、新领域,巩固和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借助在产业配套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资源优势,积极捕捉新兴领域和海外市场的发展机会(比如储能电源、AR/VR、游戏手柄等市场领域),为公司带来新
11月17日上午,力神电池新一代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开工仪式在苏州高新区圆满举行。此次开工的新一代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基地新增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将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提升研发创新能力,目标产品重点应用方向为电动工具、两轮车和智能家居,总体规划年产7.3GWh21700型号圆柱型
美国电池制造的结果显示,电池总成本为94.5美元/kWh,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为64.5kgCO2eq/kWh。材料使用占成本的69%,占综合环境影响的93%。(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国际能源小数据ID:gh_fcc26c741888)与此同时,能源需求占全球生产总值的35%。最初,湿法冶金回收会使总成本、全球潜能值和环境影响增加
企查查显示,近日,山西明瑞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包含:电池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新化学物质生产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贝特瑞、山西北方明星新能源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11月15日,甘肃省政府印发《甘肃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3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实力、集群效应、创新能力实现新发展,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速20%左右,不断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建设成为国内重要、西部领先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地。其
11月8日,贵州省工信厅发布《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布局,全省项目、企业、产业加速集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加速融合,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磷
9月16日,福建理工大学宁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东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举行。中国工程院郭孔辉院士、福建理工大学校长童昕教授,市领导徐光忠,开发区领导郑家滨等出席揭牌仪式。据悉,福建理工大学宁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由福建理工大学与宁德市人民政府、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宁德时
日前,厦门市政府印发《于印发进一步稳增长转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提出,用好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效益,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以锂电池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全文如下:
界面涂层材料和固态电解质材料研发商陕西瑞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智新能源”)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和天使+轮融资,由萃英创投、湖南湾田集团、西北工业大学联合投资。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迭代、生产设备扩充和初代产品交付等。瑞智新能源成立于2021年,是西北工业大学新能源电池领域首
9月25日,光谷咖啡创投与业内高容量钠离子电池磷碳负极材料领域领先企业武汉固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光谷举办投资签约发布会,助推固理新能源再上新台阶。据悉,由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及博士团队创建的武汉固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研发设备和基础材料研究的科技型公司
9月7日,海创循环与湖北东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国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葛洲坝荆门水泥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新能源材料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合作协议书》,规划在荆门建设5万吨/年锂电池回收利用项目。
8月21日重庆发改委公布2023年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详情如下: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2023年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的通知为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作,经各区县(自治县)申报、专家评审、综合审核,认定两江新区新型显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集成电路、两江
近日,宜丰时代志存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经营状态由存续变更为注销。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法定代表人为林美娜,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含碳酸锂系列产品、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该公司由宜春时代新能源资源有限公司、志存锂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持股,前者为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