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应用电网侧报道正文

2023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储能专题论坛在京召开

2023-11-23 19:33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关键词:新型储能储能市场储能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承办的2023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储能专题论坛于2023年11月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本次论坛聚焦“加速储能技术创新 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开设七场专题演讲,邀请了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中国能源研究会、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公司、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储能领军企业等单位研讨,线上近30,000+观众共同参与。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9月28日成立,是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科协直属学会)下设的二级专业分支机构,专委会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能源战略,紧密团结储能技术领域的广大专家、学者与科技工作者,打造储能领域高端智库,通过开展研究、咨询、服务、交流,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能源转型。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和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分别为论坛致辞,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主持此次会议。

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夏清,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电网公司调度控制中心教授级高工裴哲义,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专职委员特级战略专家郑耀东,以及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也出席了会议。

领导致辞

史玉波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同志在致辞时表示,面对复杂的国际能源形势变化,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在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提升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改善负荷需求特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储能在整个电力系统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正在得到进一步彰显,储能技术的创新和规模化布局与应用将对我国能源转型、电网格局、电源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能源研究会作为我国能源科技界的社会组织,将以国家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为指引,积极促进能源领域技术、应用的进步,推动能源领域的政策出台与实施。能源研究会发挥自身平台效应和高端智库作用,凝聚业界的力量,配合国家主管部门,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陈海生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在致辞时表示,2023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在中国能源研究会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果。其中包括,深度参与多项国家部委储能政策研究工作,推动切实可行支持政策。深度开展储能产业研究,为产业发展趋势提供参考。构建智汇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支撑中国科协、中国能源研究会开展储能学术研究及科普专著编写,促进储能技术和人才推广。未来,专委会将充分发挥储能高端智库作用,持续促成具有前瞻性、权威性的储能技术研究成果,持续贡献具有专业性、实操性的产业发展建议,为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场专题报告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秘书长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

刘为主持此次论坛

张运洲 国网能源研究院原院长

国网能源研究院原院长张运洲在《储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实践与思考》报告中表示,新型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未来形态和能源互联网新业态,将发挥关键作用,势必影响能源转型质量和电力系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水平。针对新型储能面临的技术、安全、经济、标准、产能、成本回收、使用率六大挑战,张运洲提出七项中长期对策建议:建设顶层规划、加强安全保障、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建立标准体系、完善市场机制,以及强化全局思维。他指出,必须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全局思考储能价值,深入探索新型储能与煤电、新能源及各类资源协调发展路径,按照稳中求进的思路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陈海生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在《储能技术最新研究进展》报告中表示,过去一年,中国储能技术与产业快速发展,储能技术研究不断活跃。各类储能技术都快速发展,锂电、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特别是新型储能规模增长迅速,单年新增新型储能已超过去十年装机总和,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产业链日趋成熟,主导全球电池供应链的趋势愈发明显,电池制造产能占全球的75%,正极和电解液产量占全球的90%。储能政策逐步完善。资本市场总体活跃。一级市场热度逐步提高,储能领域IPO数量多达120余起,二级融资110余起,总融资超过1000亿 。储能产业正在经历从商业化发展初期到规模化发展的转变,总体上大势已成,新的一年,有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大规模项目将成为常态,总体上中国储能未来可期。

陈彦桥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储能中心副主任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中心副主任陈彦桥在《区域储能商业模式研究》报告中,深度阐述了储能的发展现状以及新能源配储与独立储能的商业模式。针对各省份电力需求的差异,陈彦桥提出火电+储热、新能源配储+现货市场、共享储能+现货市场+容量补贴、共享储能+非现货市场、火储调频五种储能配置方案。他强调,以区域为主体统筹开展储能配置及商业模式研究,对合理规划建设新能源侧储能项目,提升储能调用率,充分发挥储能功能,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储能商业模式、国内储能调频市场收益尚比较可观,但市场需求有限,预测未来,储能参与调峰将是主战场,随着电力系统的变化,参与备用、爬坡、调压、黑启动等将会成为发展方向之一。

刘为群

南瑞继保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南瑞继保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为群在《构网型储能电站项目实践》报告中,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背景出发,详细介绍了构网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案例。他指出,储能变流器、SVG和柔直等电力电子设备都可以建成构网型,已建成的构网储能工程通过了现场黑启动、线路短路等现场试验,从试验结果来看,构网型储能构建电压频率、抗故障冲击等能力得到了验证。他总结,构网型储能技术能够发挥传统同步发电机电压源的支撑作用,可以提高电网的强度、稳定性和可调可控性,从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白宁

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储能所所长

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储能所所长白宁在《用户侧储能技术及应用场景》报告中,阐述了国家电投储能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用户侧储能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典型案例。其中提到,截至2023年10月底,国家电投集团共建设储能电站173座,总装机规模4941MW/11788.88MWh。电化学装机容量占比高达99%以上。各类储能技术路线中,最便宜的是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中最便宜的为锂电储能。用户侧储能技术路线的选择,需要基于不同应用场景和应用需求,对储能技术路线的储能密度、时长、调节特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强化安全风险方案是储能行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王志刚

华为数字能源中国区光储解决方案总监

华为数字能源中国区光储解决方案总监王志刚在《储能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报告中,从数字化赋能储能的角度切入,详细介绍了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创新技术。围绕储能系统性能、安全性和电网支撑性三大需求,介绍了智能组串式储能、AI BMS技术、光储发电机等解决方案。他表示,通过操作系统和自研数据库的底层安全可控,结合光储领域的SDS、IV诊断、SOC标定、数字化应用以及储能3D数字化展示等一系列创新数字化应用,能够最终实现更优度电成本的数字化管理的光储场站。

匡卫洪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总工程师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总工程师匡卫洪在《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设计与标准》报告中,详细阐述了电化学能电站的安全设计现状及标准情况,强调需要关注电站的电气安全、火灾安全、劳动安全设计。他提出,未来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设计的四个方向:深入研究火灾特性,制定行业防火规范;明确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的爆炸危险性及防爆设计原则;研究有效的灭火方式、设计参数,以及抑制复燃措施;开展设备级电池火灾报警设备技术规范的编制及设备认证。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速规划并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对于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3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储能专题论坛上,大家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数字化、虚拟电厂、安全标准以及项目实践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七场专题报告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为储能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储能查看更多>储能市场查看更多>储能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