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双碳”战略落地、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等新形势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电力需求形势。充分考虑新形势下宏观经济、技术进步、能源转型、电力市场、气候气温等影响电力需求的因素变化趋势,采用“经济-能源-电力-环境”耦合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设置3个情景,深入研判“十四五”后三年中国电力需求增长趋势。结果表明,2023、2024、2025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9.1万亿~9.3万亿、9.4万亿~9.7万亿、9.7万亿~10.1万亿kW·h,“十四五”年均增速为5.2%~6.0%。
01
2022年中国经济、电力需求形势回顾
1.1 2022年经济形势分析
2022年,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中国国内经济受到疫情散发多发、极端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力促经济顶住压力企稳回升,宏观经济大盘总体稳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GDP比上年增长3.0%,增速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但低于政府工作报告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降至1977年以来次低水平。
从生产侧看,工业生产总体平稳。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较前两年平均增速下降2.5个百分点。上游产业生产形势明显好于中下游,受能源保供政策支撑,采矿业比上年增长7.3%,较前两年平均增速上升4.4个百分点。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3.0%、5.0%,较前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下降3.6、1.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乏力,接触性行业景气收缩明显。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较前两年平均增速下降2.7个百分点。
从需求侧看,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全年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2.8%、50.1%和17.1%。投资总体稳定增长,基建投资托底作用明显。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较前两年平均增速上升1.2个百分点。受“稳增长”系列政策有力支撑,基建投资比上年增长9.4%,较前两年平均增速上升8.8个百分点。助企纾困政策显效发力,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1%,总体延续较快增长态势。房地产市场景气深度下行,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比上年下降10.0%。消费累计负增长,线下消费收缩明显。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0.2%,较前两年平均增速下降4.1个百分点。分类型看,商品零售比上年增长0.5%,餐饮收入比上年下降6.3%。出口增速前高后低,受美欧滞胀、需求明显下滑影响,出口增速呈下降态势。2022年,出口比上年增长10.5%,较前两年平均增速下降1.8个百分点。8月以来增速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从中长期视角看,2001—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10.6%,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2019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逐步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实现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7.4%。2020—2022年,受疫情等影响,经济增速大幅放缓,GDP年均增速降至4.5%,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增速变化情况
Fig.1 Changes of China’s GDP growth rate
1.2 2022年电力需求形势分析从总量看,用电量增速较低。2022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8.6万亿kW·h,比上年增长3.6%,增速创2015年以来次低水平,月度增速受气温、疫情等影响波动较大。气温是拉动用电增长的重要力量,2022年,中国空调用电量对用电增长的贡献达到43.7%,拉动用电增长1.6个百分点。分部门看,产业用电增速全面回落,居民生活是增长主力。2022年,第一、二、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电比上年分别增长10.4%、1.2%、4.4%、13.8%,分别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0.1、0.8、0.8、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低速增长,主要受疫情、房地产景气度走低、出口走弱等多重因素影响;第三产业用电增速创历年低值,受疫情影响最为明显;居民生活用电增速创历史新高,是用电增长最主要动力,主要受酷暑极寒天气驱动。工业用电低速增长。2022年,工业用电比上年增长1.2%,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用电增速分别为1.2%、0.9%,采矿业形势转好,主要是保供政策自第三季度起持续发力。制造业大类行业中,装备制造、高耗能、消费品制造业用电分别增长2.5%、0.3%、–0.6%,消费品制造业增速转负,主要受出口走弱、房地产景气度走低、疫情等影响,其中木材加工、纺织业用电分别下降6.1%、6.0%;高耗能行业用电几乎零增长,主要受房地产景气度走低等影响,其中,黑色金属、建材用电分别下降4.8%、3.2%。生产性服务业用电增速相对较低。2022年,服务业用电比上年增长4.4%,其中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用电增速分别为3.7%、4.8%。由于2021年6月起清理比特币挖矿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增速仅2.4%。接触性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更为突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用电增速较低,分别为2.4%、2.7%、1.8%。
从中长期视角看,2001—2010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12.0%,其中前5年受经济高速增长拉动,年均用电增速达到13.0%;后5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增速高位回落至11.1%。2011—2019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6.3%,其中前5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用电量增速持续下降;2016年起受高耗能生产恢复、夏季高温天气、电能替代稳步推进等影响,用电增速连续3年上升;2019年受中美经贸摩擦、凉夏暖冬天气影响增速有所回落。2020—2022年,用电量年均增速为6.0%,各年增速受疫情、基数等影响波动较大,如图2所示。
图2 中国全社会用电量与增速变化情况
Fig.2 Changes of China’s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the whole society and growth rate
02
“十四五”后三年影响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宏观经济
1)国际经济。预计全球经济将于2023年触底,2024—2025年持续回升。2023年,新冠疫情全球卫生紧急状态有望结束。多国进一步放开防控乃至正常化,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制约进一步减弱。乌克兰危机、能源短缺、美欧流动性收紧等因素,将会拖累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在经济增长、物价和金融稳定之间面临多重困境,其中欧盟受乌克兰危机、能源短缺等持续影响,经济前景更不乐观;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承压,出口受全球经济下行拖累。2023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9%,较2022年10月份的预测略微上调0.2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2.7%降至2023年的1.2%,约有90%的发达经济体2023年经济增速将放缓;大约一半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3年经济增速将低于2022年,预计2023年将增长4.0%(见表1)。随着中国经济重新开放,在经济活动和流动性恢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将在2023年回升至5.2%。IMF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于2024年回升至3.1%,2025年将进一步上升至3.4%。
表1 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经济增速预测结果
Table 1 Forecast results of the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2)国内经济。未来5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在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基础设施、消费升级等方面仍有明显增长优势,经济发展将进入质提量增的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引领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制造强国战略下中国制造业占比在较长时期相对稳定,传统行业加快绿色转型、高技术制造业逐渐成为发展主体。扩大内需战略下内需潜力充分释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三驾马车”来看,预计有以下趋势。①促消费政策加力与疫情防控全面放开,消费增速将稳步恢复,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提出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经济、就业恢复,居民收入回升,各种消费场景快速修复,消费增速恢复、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创新共同推动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壮大繁荣,消费作为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性日益上升。②基建投资仍是重要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合理增长,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投资的财政金融环境仍然偏宽松;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基建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金融16条”等政策进一步助力房地产市场风险化解,房地产投资将企稳回升;外需拉动减弱、盈利转负掣肘制造业投资,国内产业升级加快支撑制造业投资温和复苏。《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将从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各类设施补短板、新基建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投资空间,将促进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增强投资增长后劲。③外需动能减弱,出口增速承压下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一方面,发达经济体2023年经济放缓,将严重拖累中国外需增长,同时受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外迁规模增大,东南亚、南亚、拉美等地区承接中国产业转移,替代中国出口份额;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不断扩容和发展、RCEP价值逐渐显现等积极因素,对中国贸易稳定增长起重要支撑作用。
2023年,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防控措施加快优化,对经济的制约影响将显著减小;存量、增量宏观政策将叠加发力;基数效应明显,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将明显好转,并有望超额完成5%的增长目标。考虑国际经济、疫情形势、房地产政策效果等不确定因素,预计2023、2024、2025年中国经济分别增长6.0%、5.5%、5.1%,如图3所示。第三产业主导地位持续增强,比重不断提升,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比重则呈现下降趋势,“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将更加巩固。到2025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7.4%、37.8%和54.8%(2020年价格)。
图3 中国经济增速预测
Fig.3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orecast
2.2 技术进步1)节能节电。节能节电对用电增长的延缓作用持续显现。2010—2021年,中国全社会节电量由1637亿kW·h上升到2800亿kW·h,年均增长5.0%,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2.3%~4.7%,其中建筑行业是节电量的重要贡献部门。展望“十四五”后三年,“双碳”战略下减少能源浪费、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是国家未来重点方向,在节能技术设备加快应用、节能意识增强等推动下,节能节电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对电力消费增长的影响将日益凸显,预计2023、2024、2025年,中国全社会节电量将分别达到2870亿、2940亿、3000亿kW·h。2)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将是拉动用电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预计2023、2024、2025年,新型基础设施(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桩)用电量将分别达到4242亿、5349亿、6791亿kW·h。数据中心方面,过去十年,中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年均增速超过10%,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和用电量将延续较快增长趋势,预计2023、2024、2025年数据中心规模将分别达到728万、815万、913万架,数据中心用电量将分别达到2647亿、3107亿、3640亿kW·h。5G基站方面,当前5G基站用电量规模相对较小,未来规模化应用后将成为电力消费的重要增长点,预计2023、2024、2025年5G基站数量将分别达到335万、456万、600万个,5G基站用电量将分别达到1115亿、1479亿、1946亿kW·h。充电设施方面,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充电需求不断增大,进而推动新能源充电桩发展,“十四五”后三年仍将延续这一趋势,预计2023、2024、2025年中国充电桩数量分别为291万、435万、650万个,电动汽车保有量分别为1600万、2250万、3000万辆,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分别为460亿、675亿、930亿kW·h。2.3 能源转型1)电气化。“双碳”目标下中国电气化潜力持续释放,成为拉动电力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2010—2020年,中国电气化率由18.6%上升到25.5%,年均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建筑领域电气化率相对较高。展望“十四五”后三年,在“双碳”目标推动下,中国终端用能将持续绿色低碳转型,消费侧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通过推广普及窑(锅)炉电气化、电转供热、电转动力等技术,工业领域替代电量规模仍将维持高位;通过推广普及港口岸电、电动汽车、电动轮船、电动飞机等,以及推广热泵、蓄冷蓄热等技术,交通、建筑领域替代电量维持良好增长态势。按照《“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有关要求,并考虑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考核等政策影响,中国电气化潜力将加快释放,成为拉动电力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预计2023、2024、2025年中国电气化率分别为28.8%、29.4%、30.0%。分领域看,2025年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电气化率将分别达到31%、55%、5%,建筑领域电气化率最高,交通领域电气化率相对较低但上升速度较快。2)新能源发展。新能源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拉动相关产业用电较快增长。新能源装备制造过程会产生一定电力消费,同时将拉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相关生产制造领域投资,对电力消费增长形成有力支撑。根据风机光伏设备新增装机容量,以及生产加工环节耗电量进行测算,2010—2021年,由新能源发展带来的用电量从38亿kW·h增加至547亿kW·h,年均增长27%,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从0.1%上升至0.8%。展望“十四五”后三年,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新能源将快速发展,新能源装机规模每年将增加0.9亿kW以上。预计2023、2024、2025年新能源发展带来用电量分别为918亿、1093亿、1300亿kW·h,对用电增长的影响将持续增强。3)电制氢。氢能是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电制氢将成为拉动用电增长的重要力量。“双碳”战略稳步推进背景下,作为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之一,来源丰富、绿色低碳的氢能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用电的影响将日益显著。预计2023、2024、2025年,中国制氢需求分别为3423万、3451万、3479万t,其中电制氢需求占比持续提高,分别为2.8%、3.4%、4.0%,制氢电量分别为476亿、629亿、832亿kW·h,电制氢对用电增长的影响将持续显现。2.4 电力市场电力市场通过电价信号引导电力消费变化。从中长期看,电价差异重塑地区产业结构,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向电价相对低廉的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从短期看,电力市场通过电价信号引导用户自主做出用电时间、用电功率的安排和调整,进而影响负荷特性。通过对比各省分时电价执行前后分行业负荷曲线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分时电价政策执行效果。选择2022年4—6月作为分时电价执行后数据,为减少气温干扰选择2021年4—6月作为调整前数据。结果表明,受分时电价影响,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日峰谷差率平均分别下降2.4、2.1、1.8个百分点。展望“十四五”后三年,随着电力市场改革进程的加速推进,价格机制和技术支撑逐步完善,用户对市场规则、价格机制的适应度持续提升,可采取更为多元的负荷措施,对价格信号响应的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改善电网负荷特性,降低日峰谷差率。2.5 气候气温气候气温仍是影响电力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受空调保有量上升、电采暖设备推广等影响,气候气温对用电增长的影响愈发突出, 2010—2021年,中国降温采暖电量由1731亿kW·h上升到5081亿kW·h,年均增长10.3%,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8.2%。同时,气候气温因素也是导致用电增速波动的主要原因,受气温起伏较大等影响,2015、2018年降温采暖电量对用电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3.5%、27.9%。
展望“十四五”后三年,根据国家气象部门预计,2023年年初中国多地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夏季气温较常年同期大概率偏高,但考虑2022年酷暑极寒天气推高降温采暖用电基数,预计气温对用电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下降;2024—2025年,考虑到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出现概率增加,气候气温对用电影响将持续显现。受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电气化持续推进等影响,空调、电采暖等设备保有量和利用率有望进一步提高。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预计2023、2024、2025年中国降温采暖电量仍保持较大规模,分别达到6450亿、6912亿、7295亿kW·h。
03
“十四五”后三年电力需求形势研判
3.1 模型搭建
本文构建了新形势下的电力需求预测模型体系,包括经济预测、电力需求预测、电力供应预测、能源供需预测、环境等模块,如图4所示。新形势下模型主要从以下方面做了改进:一是充分体现经济-能源-电力-环境的内在耦合关系,在模型中依次预测经济总量与细分行业增加值、终端能源需求、全社会用电量、全社会最大负荷、电力供应、一次能源需求,并进行碳排放量核算,实现“双碳”目标下中长期用电量、负荷的一体化预测;二是在“双碳”背景下,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电气化、节能节电、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电制氢、电力市场、气候气温等因素对电力消费影响机理与未来变化趋势,并将其通过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充分纳入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中;三是细化分行业电力需求预测颗粒度,将行业细分维度由27个扩展到47个,在交通、非金属制造等行业内部进行进一步对用电类型细分,考虑的因素更多,例如交通行业从城市公共交通、铁路、水路、航空等4种交通类型分别搭建预测模型;四是构建了考虑多因素的负荷预测模型,将总负荷曲线细化到分产业基础/降温负荷维度,预测颗粒度更细致,通过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充分考虑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空调与电动汽车保有量等因素对基础与降温采暖负荷的影响。
图4 电力需求预测模型体系
Fig.4 Medium and long-term electricity demand forecasting model system
1)经济预测。根据新增长理论及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基于生产函数的预测体系,分析人口和城镇化、数字化等因素对劳动力、资本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预测中长期经济总量(GDP);应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考虑行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预测细分行业增加值(47个)。2)终端能源需求预测。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等因素,采用多元回归、产值单耗分析、产品单耗分析、趋势外推等方法,预测全社会与分行业非电终端能源需求(包括煤、油、气、热、氢等)。3)全社会用电量预测。在终端能源需求预测基础上,考虑电气化发展趋势、电能对其他能源品种的替代潜力,预测电能替代量;考虑宏观经济、节能节电、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发展、电制氢、气候气温等因素,分别预测经济影响电量、节电量、新型基础设施电量、新能源发展电量、电制氢电量、降温采暖电量;各因素电量相加,并与细分行业多因素回归预测结果进行校核,得到全社会与分行业用电量。4)负荷预测。①应用春秋季基础负荷法,将历史负荷曲线分解为基础和降温采暖负荷曲线。②建立基础负荷与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的拟合关系,预测基础负荷曲线。③建立降温采暖负荷与气温、空调和电采暖设备保有量的拟合关系,预测降温采暖负荷曲线。④将基础与降温采暖负荷曲线叠加,考虑分时电价对各行业峰谷差率影响,得到总负荷曲线,进而得到最大负荷。5)电力供应预测。通过电力时序生产模拟技术,得到新能源、传统电源等各类电源规模。6)一次能源需求预测与碳排放核算。以能源供应总成本最小为目标,以能源供需平衡、生产能力、加工转换能力、清洁能源发展等为约束条件,考虑各种能源技术的投资、运维费用、燃料成本等技术经济指标,优化求解得到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等一次能源。考虑碳排放因子,得到能源开采-加工转换-终端利用各环节的碳排放及总量。通过施加“双碳”目标相关碳排放约束,经过多次迭代,最终得到电力需求预测结果。3.2 情景设置针对“十四五”后三年影响中国电力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如宏观经济、技术进步、能源转型、电力市场、气候气温等,设置基准情景、加速发展情景、风险情景。1)基准情景。对应第2章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经济方面,大宗商品市场冲击犹存,美欧拉低全球经济增速;中国疫情防控重心由“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明显减弱;国内消费、投资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的支撑作用增强,2023、2024、2025年中国GDP分别增长6.0%、5.5%、5.1%。技术进步方面,需求侧节能增效稳步推进,节能技术设备持续推广应用,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数量稳步增长。能源转型方面,“双控”政策转变等驱动下,工业、建筑、交通等部门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新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氢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电力市场方面,用户对市场规则、价格机制的适应度持续提升,价格响应积极性增强。气候气温方面,气温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极端天气频繁发生。2)加速发展情景。经济方面,美欧通胀明显缓解,全球经济逐步恢复,新冠疫情全球卫生紧急状态结束,全球供应链顺畅度提升;中国国内经济基本摆脱疫情影响,三大需求全面修复,2023、2024、2025年中国GDP分别增长7.0%、6.5%、6.2%。技术进步方面,各部门进一步加大节能节电力度,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能源转型方面,电气化进程加速推进,新能源与氢能更大规模部署,能源结构进一步低碳化。电力市场方面,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参与价格信号响应的用户数量明显增多。气候气温方面,酷暑严寒天气经常出现,极端天气接连不断。3)风险情景。经济方面,乌克兰危机持续升级,美欧通胀居高不下,货币政策持续大幅收缩,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稳增长政策发力,投资的稳经济“压舱石”作用凸显,2023、2024、2025年中国GDP分别增长5.0%、4.5%、4.0%。技术进步方面,节能节电技术设备更新换代节奏放缓,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减弱。能源转型方面,用户电能替代意愿不强,新能源与氢能发展放缓,能源转型面临困境。电力市场方面,用户对电价信号响应积极性不足。气候气温方面,凉夏暖冬天气时常出现,降温采暖电量难以充分释放。3.3 电力需求总量预测
1)用电量。用电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2023、2024、2025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9.1万亿~9.3万亿、9.4万亿~9.7万亿、9.7万亿~10.1万亿kW·h,“十四五”后三年年均增速为3.9%~5.3%,“十四五”年均增速为5.2%~6.0%,如表2所示。
表2 “十四五”后三年用电量预测结果
Table 2 Forecast results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基准情景下,预计2023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为9.2万亿kW·h,比上年增长7.0%。从影响因素看,经济、节能节电、新型基础设施、电气化、新能源发展、电制氢、气候气温分别拉动用电增长6.9、–3.3、1.0、2.1、0.2、0.1、0.1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增速低位反弹,是用电增长主要驱动力,对用电增长拉动率比上年上升5.3个百分点;由于上年酷暑极寒天气导致降温采暖用电高基数,气温因素对用电增长拉动率减弱,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2024—2025年,经济社会因素对用电增长贡献减弱,技术进步、能源转型、气候气温等因素影响增强。预计2024、2025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9.6万亿、9.8万亿kW·h,比上年分别增长3.6%、2.8%,“十四五”后三年年均增长4.5%,“十四五”年均增长5.5%,较“十三五”年均增速下降0.2个百分点。
2)最大负荷。最大负荷增速将高于用电量增速。预计2023、2024、2025年,中国全社会最大负荷分别为14.3亿~14.7亿、14.9亿~15.7亿、15.4亿~16.6亿kW,“十四五”后三年年均增速为4.3%~7.0%,“十四五”年均增速为5.7%~7.2%,“十四五”年均增速高于用电量年均增速0.5~1.2个百分点,如表3所示。最大负荷受产业结构调整、空调与电采暖设备推广、气候气温等影响将更为突出,增速将高于用电增速。
表3 “十四五”后三年最大负荷预测结果
Table 3 Maximum load forecast results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基准情景下,预计2023、2024、2025年,中国全社会最大负荷分别为14.5亿、15.3亿、16.1亿kW,比上年分别增长6.5%、5.8%、5.4%,“十四五”年均增长6.6%。从空调负荷看,预计2023、2024、2025年中国空调负荷分别为4.2亿、4.6亿、4.9亿kW,占全社会最大负荷的比重分别为29.2%、29.8%、30.4%,空调负荷占比持续提升。从利用小时数看,2023、2024、2025年,中国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分别为6380、6249、6095 h,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当前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利用小时数相对较高的第二产业用电比重更高。3.4 分部门电力需求预测第一产业用电受农业现代化影响更明显,第二产业受工业结构调整、电气化、建筑业达峰等影响更显著,第三产业受经济发展阶段演进、电动汽车、数字化影响更突出,居民生活受家电普及率、气候气温影响更明显。预计“十四五”期间,三次产业与居民生活年均用电量增速分别为6.1%~8.3%、3.2%~3.7%、10.1%~11.6%、7.9%~9.3%,其中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增速较高,第二产业用电量低速增长。
基准情景下,预计2025年,三次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占比分别为1.2%、61.6%、20.4%、16.7%,其中第二产业较2020年下降6.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居民生活占比分别上升0.1、4.3、2.2个百分点,如图5所示。
图5 分部门用电量占比预测分析(基准情景)
Fig.5 Predictive analysis of the proportion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by department(benchmark scenario)
第一产业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上升,预计2023、2024、202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亿、10.7亿、10.8亿kW,智慧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电气化稳步推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将驱动第一产业用电较快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第一产业年均用电增速为7.1%。第二产业方面,从工业看,高耗能行业加快进入平台期,预计2023、2024、2025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分别降至21.1%、20.9%、20.8%,新能源汽车、电子设备制造、航空航天等装备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将驱动工业用电结构持续优化;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电气化技术加快推广普及,预计2023、2024、2025年电炉钢产量占钢铁产量的比重达到13.2%、14.1%、15.0%。从建筑业来看,房地产行业趋于饱和,基建投资增速逐步回落,将导致建筑业用电低速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第二产业年均用电增速为3.4%。第三产业方面,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未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将继续上升并超过70%,第三产业用电结构将持续优化;电动汽车加快推广普及,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数据中心、5G基站规模加快扩张,将驱动第三产业用电较快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第三产业年均用电增速为10.7%。
居民生活方面,中国大型家电普及率与利用率仍有较大上升空间,预计2023、2024、2025年每百户空调拥有量分别为130.9、135.6、140.2台,极端天气频发下居民降温采暖电仍具较大规模,将带动居民生活用电较快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居民生活年均用电增速为8.5%。
04
结论
本文回顾2022年中国经济、电力需求增长情况,充分考虑“十四五”后三年影响中国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利用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对“十四五”后三年中国电力需求增长形势进行研判,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在疫情防控措施加快优化、存量增量宏观政策叠加发力、上年基数等影响下,2023年中国经济运行有望整体明显好转,预计GDP增速为5.0%~7.0%。2024、2025年,预计中国GDP分别增长4.5%~6.5%、4.0%~6.2%。
2)用电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技术进步、能源转型、电力市场、气候气温等因素对用电增长影响将增强,预计2023、2024、2025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为9.1万亿~9.3万亿、9.4万亿~9.7万亿、9.7万亿~10.1万亿kW·h,“十四五”后三年年均增速为3.9%~5.3%,“十四五”年均增速为5.2%~6.0%。
3)最大负荷受产业结构调整、空调与电采暖设备推广、气候气温等影响将更为突出,增速将高于用电增速。预计2023、2024、2025年,中国全社会最大负荷分别为14.3亿~14.7亿、14.9亿~15.7亿、15.4亿~16.6亿kW,“十四五”年均增速为5.7%~7.2%,高于用电量年均增速0.5~1.2个百分点。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秦线检修结束后,铁路运力恢复,贸易商加速出货避险,报价松动,市场看空情绪浓厚。需求端,持续疲软,华南汛期水电出力增强;叠加民用电负荷偏弱,沿海电厂日耗增幅不大,电厂库存可用天数维持高位,仅刚性采购压价为主。节后,预计在电厂高库存压制下,采购意愿低迷,成交维持量价齐跌,且跌速加快
4月21日,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承建的新疆重能石头梅2×1000兆瓦煤电项目1号机组点火吹管圆满完成。本次点火吹管历时4天半,过热器吹扫第99次、100次连续两次打靶合格,再热器吹扫第105次、106次连续两次打靶合格,吹管效果达到行业优秀水平。项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巴里坤县三塘湖镇三塘湖矿区
2025年4月28日,西班牙与葡萄牙遭遇了欧洲近20年来最严重的全国性停电事故,5000万人陷入黑暗,交通瘫痪、医疗停摆、社会秩序一度混乱。这场持续近20小时的大停电不仅暴露了西班牙能源转型的深层矛盾,也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敲响警钟。一、西班牙电力系统的现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与脆弱性并存西班牙
4月28日,重庆市发改委将《关于合川双槐电厂三期扩建工程项目核准内容变更的批复》文件挂网。根据批复文件,该项目名称由“合川双槐电厂三期2×1050MW机组扩建工程项目”变更为“陕煤电力合川2×1000MW清洁煤电扩建项目”;项目业主从国家电投集团重庆电力有限公司变更为陕煤电力(重庆合川)有限公司
导读:近日,欧洲遭遇近年来最严重的大停电,情况如何?应对进展?究竟为何?本文先作初步分析和探讨。(来源:叶春能源作者:叶春)北京时间2025年4月28日18:33(欧洲中部夏令时12:33),西班牙与葡萄牙突发全国性停电,并迅速蔓延至法国南部、比利时及安道尔,影响人口超5000万。此次停电导致交通瘫
在国家“双碳”战略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西电东送南通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这条连接云南、贵州、广西与广东的能源主动脉,其电力供需格局正在遭受新的挑战: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西电东送南通道供受两端地区电力需求迅猛增长,2024年广东省发用电差额飙升至2165.7亿千瓦时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给电力系统带来了诸多挑战。储能作为一种能够实现电能时间维度转移的关键技术,对于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稳定性和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成为其实现商业化运营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储能参
基本情况当地时间4月28日中午,西班牙和葡萄牙发生了大规模停电事故,两国多个地区的电力供应中断,波及超过5000万伊比利亚半岛民众,交通、通信、医疗等关键领域受到影响。此次停电覆盖西班牙本土近70%地区,持续时长从数小时至3天不等,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超200亿欧元,并引发连锁社会反应。当天,西班
据Eco-Business报道:在两年前的COP28气候大会上,各国签署了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部署增加三倍的承诺,这一宣布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和媒体关注。当时,在东南亚国家中,只有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没有做出这一承诺,而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则支持了这一协议。然而,该地区总体上并没有以科学家们所
当地时间28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发生大范围停电,多个城市受到影响。各路原因纷说:【官方】葡萄牙国家电力公司REN:1.这次停电可能由于西班牙电网故障引起,由于西班牙内陆地区极端的温度变化,超高压线路出现异常振荡,而振荡使电力系统之间同步失败,从而导致整个欧洲互联网络出现连续故障。2.法国西
“鸟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一道总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令人瞩目,环绕塔里木盆里,有许多大文章可作,其中一篇便是南疆主网架建设的加快推进。”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新疆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新型电力系统规划研究中心专责于国康向记者介绍南疆主网架的建设思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山西大同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大同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明确,到2025年底,市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用能、用煤效率持续提升;风、光等可再生电源装机规模大幅提高,新型电力系
自“双碳”目标确立以来,央国企凭借资金与资源优势,迅速成为新能源装机领域的中坚力量。然而,2024年起,国家电投、南方电网、三峡集团等央国企相继出售转让新能源资产,其中涉及多个光伏项目公司。北极星统计了2024年以来国家电投、国家电网、中广核、东方电气、中电建、中核、中煤、中国中车集团、
电力市场设计和运营涉及电气、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电力市场设计需要跨学科的创新,电力市场建设需要全行业的共识。为填补学科之间知识的鸿沟,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助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特开设“电力市场小课堂”,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来源:走进电力市场作者:华南理工大学荆朝霞)
4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2025年一季度工作会暨提质增效动员部署会,这也是邹磊履新后召开的第一个周期性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指出,国家能源集团要实现从“大而全”到“强而优”的转变,这也是国家能源集团重组7年半来对自身的一次重大审视和战略转向。重组巨擘诞生:从“合并”到“第一”的跨越2017年
为主动响应电力市场化改革趋势,精准对接用户多元化需求,进一步降低工商业用户用电成本,江苏省近期创新推出优化版工商业分时电价政策(苏发改价格发〔2025〕426号)。新政策以“市场导向、用户为本”为核心,通过动态电价机制引导供需双侧高效互动,既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更推动电力市场繁荣发展。此
《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下文简称《规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对调频、备用等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电网调节能力,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与高效。《规则》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五大发电2025年一季度会议陆续召开,部署了二季度重点工作。整理如下:国家能源集团4月21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2025年一季度工作会暨提质增效动员部署会。会议指出,2025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刻把握生产经营改
2025年毫无疑问是国内电力市场经历巨变的一年。一方面,136号文的出台,新能源全面入市,取消强制配储。另一方面,现货市场进展迅猛,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各类经营主体陆续入市参与交易,市场活力被进一步激发,交易模式日益多元。改革带来的震荡致使市场生存法则重构,售电企业不再仅仅是简单的
《电力监管条例》(国务院432号令,以下简称《条例》),是2005年5月1日起实施的,至今已满二十年。《条例》是在2002年中国开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支撑新成立的国家电监会有效开展监管工作而拟定的重要法规。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原国家电监会和原国家能源局合并,组建新的国家能源局
在能源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传统煤电企业正通过战略性重组寻求突破。淮河能源4月21日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控股股东淮南矿业持有的淮河能源电力集团(以下简称“电力集团”)89.30%股权,交易价格为116.94亿元,本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此项交易完成后,叠加前期摘牌获得的10.70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2025年,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迎来十周年。(来源:微信公众号“电联新媒”作者:赵克斌)2017年,甘肃成为全国首批8个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之一;2024年,甘肃成为全国第四个转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今年4月底,甘肃电力现货市场连续不间断结算运行整四年。回头看,把新能
4月30日,江苏分时电价新政颁布。靴子落地,一时让整个工商业储能圈躁动。最大争论在于,工商业用户分时电价计价基础从下游“到户电价”调整为上游“用户购电价”,尽管浮动比例提高,但峰谷/平谷价差缩小,进而削弱了工商业储能的套利空间。虽然有征求意见稿“打预防针”,但正式落地让“收回成命”的
在国家能源局的正确领导下,华中能源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和能源监管工作会议部署,围绕深化电力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总目标,建立健全与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川渝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相适应的区域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华中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深化区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进一步推进,中国新能源装机比例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4亿kW,同比增长20.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1亿kW,同比增长13.9%,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36%。目前,通过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carbonemissiontradingmarket,CET,下文简
储能后市场时代正在到来,产业链企业准备好了吗?储能“后市场”时代正在到来。何为储能后市场时代,业界普遍认为,以新能源全面入市的“136号文”为重要节点,以储能运营、运维等为特征的后市场加速到来。从运营角度看,136号文之后,储能项目的收益从依赖“容量租赁费+行政补贴”转向市场化交易,包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一季度,内蒙古自治区发电量达2127亿度、增长4.5%,用电量达1344亿度、增长3.1%。新能源发电量达732亿度、增长40.8%,占总发电量34.4%;可再生能源消纳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6%,高于国家下达目标值5个点以上,相当于每用3度电里有1度多是绿电。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孟姜镇北营子村房屋白墙灰瓦,道路干净宽阔。村北就是角山长城。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登长城、参观村史馆、品农家饭、采摘大樱桃。4月25日,冀北秦皇岛供电公司孟姜镇供电所所长孟令楠和员工徐东泽、曹洪利来到北营子村,检查为该村供电的配电变压器,并义务为民宿、餐馆等用电量
4月29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与江苏能源监管办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苏发改规发〔2025〕2号),通过优化上网模式、简化备案流程、保障接网消纳、规范整村开发、强化安全管理,多维度破解分布式光伏发展痛点,为企业、投资者及从业者注入信心。上网模式
4月29日,山西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第二次征求公众意见的公示。文件提出,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工商业光伏,自发自用电量占年发电量的比例应在50%以上,鼓励通过储能等方式优化涉网安全与电网友好性。年自发自用电量占发电量的比例未达到要求时,调
一季度全国能源供应充足,消费保持增长,供需总体宽松,价格稳中有降,能源生产和用电增速呈现积极信号。在4月28日举行的国家能源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表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能源生产稳步增长,规上工业原煤产量12亿吨,同比增长8.1%;规上工业原油产量5409万吨,
“感谢你们专门上门来解释我们这个月电费电量异常的问题。”4月29日讷河市克山农场客户因为新增了一台空调,感觉本月的用电量异常,网格员收到信息后,带着客户每月电费清单到客户家中面对面解答异常情况。为精准分析客户用电诉求,提升办电便利度,优化办电体验,讷河市供电公司以全面推进网格化服务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4月2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与《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共同构筑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三个主要交易品种,标志着三大交易品种的规则顶层设计基本建立。通知提到,电力现货市场连续运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