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氢能制氢其他市场正文

氢能企业扎堆融资 钱从哪来?

2024-01-22 09:21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氢能氢能融资氢能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加氢站、输氢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到电解槽等核心设备更新,再到全产业链技术突破以及氢能产品终端市场推广,方方面面都需要资金,钱从哪来?资金池怎么填?金融杠杆如何用?

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期间,多家氢能企业融资提速且扩容明显。去年12月,河南金源氢化正式登陆港交所,苏州福氢氢能完成A+轮数千万元融资。今年1月,浙江蓝能完成5轮融资并正式启动上市辅导,有望上半年完成IPO申报;阳光氢能完成A轮融资,金额达6.6亿元人民币。

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过2000家企业成立了氢能产业相关业务。从加氢站、输氢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到电解槽等核心设备更新,再到全产业链技术突破以及氢能产品终端市场推广,方方面面都需要资金,钱从哪来?资金池怎么填?金融杠杆如何用?

形成六维支持体系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石化经研院”)对2030年氢能产业投资需求进行测算发现,电解水制氢需要新建320万吨产能,将新增约4500亿元投资;氢燃料电池汽车需要新增14万辆,将新增约1500亿元投资。加氢站建设方面,如果新建1400座加氢站,总投资将在200亿元左右。以上三个方面的总投资需求可达6000亿元以上,单靠氢能企业自有资金远远不够。

中石化经研院研究员任佳宁分析指出,现阶段氢能发展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六维支持体系,即国家战略、财税政策、组织机构、产品体系、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这个体系将在战略引领、财税补贴、国际层、国际合作等层面,更好地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三大战略定位,并提出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氢能发展,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氢能,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

地方政府在氢能发展方面也出台了大量财税政策支持,目前已经有20个省市发布氢能相关的规划或财政政策,对氢能领域的补贴也在不断加码,吸引社会资本通过金融手段投入氢能产业。

氢能产业研发投入大、行业赛道新、发展速度快,初期面临风险不容小觑,但盈利却不是很明显,如果运用银行传统评级授信模型,很难评估企业真实情况,就很难获得贷款资金。随着宏观调控工具不断创新,以此激发金融行业支持绿色产业的积极性,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绿色产业,在氢能产业投融资环节发挥关键作用。

中游环节是资本重仓热点

随着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不断完善,氢能产业金融支持工具也愈发丰富。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已覆盖投资类、融资类、保险类、碳市场类等,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贷款、股权投资、绿色基金等。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目前,股权融资、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是氢能产业开展投融资的主导方式,上、中、下游端均呈现出投资规模增量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轮次早期化的显著特征。”

孙传旺介绍说,具体而言,以燃料电池制备为主体的中游环节是资本重仓的热点领域,投资规模在各环节中居领先地位,大额、超额项目持续涌现。“制-运-储”构成的上游环节充当氢能产业投融资扩容的新增长极,内外资金要素协同效应渐趋释放。下游应用领域则为氢能投融资布局延链补链强链提供了巨量潜能空间。

股权融资对于初创型企业,尤其是初期现金流不明确的企业而言非常重要。任佳宁指出,股权融资能够帮助企业挖掘发展潜力,有助于提升公司估值水平,是一个双赢举措。2023年我国氢能领域股权融资投资约88亿元。

从国际上来看,股权融资对氢能项目投资已遍布产业链上中下游,而我国投资却主要集中在氢燃料电池,随着氢能产业链发展,股权融资会逐步向产业链各个环节拓展。

孙传旺表示,股权融资工具有助于规避其他绿色金融工具融资期限错配和风险收益失衡问题,充分满足氢能产业巨大存量市场和高企增量市场投融资需求,适配氢能产业规模大、周期长投资特征,可有效激励氢能产企实现技术突破与降本增效

相较绿色信贷与股权融资,绿色基金资金来源更为广泛,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扩充氢能产业发展“资金池”,分散氢能产业项目投资风险,构建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政策和金融工具双管齐下

“新能源领域研发需要大量投入,好技术离不开好政策、好资本。”北京未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才华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投资风险大、间接成本高、产品结构单一是氢能产业当前主要挑战。孙传旺指出,氢能产业规模化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技术路线与应用路径仍存不确定因素,各环节经济性、安全性有待提升,短期投资回报率缺乏保障。同时,绿色金融标准同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缺乏有效衔接,各级各类主体开展氢能项目投融资面临较高披露、认证和评估成本。

政策引导与金融杠杆双管齐下,才能进一步为氢能产业资金池引入更多“活水”。“对我们这种初创企业来说,虽然有前沿技术和专利加持,但在实际引入资本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就像没有财务数据支撑,投融资很难跟进等,需要政策机制引导。”苏才华坦言。

针对如何利用绿色金融工具和产品“助跑”氢能,业内认为,一方面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结构,夯实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增强政策支持保障能力。

“考虑氢能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融资需求,我们需要推动专项金融产品创新,丰富绿色信贷产品层次品类,针对氢能各环节项目加强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组合式融资工具研发。”孙传旺表示,“同时,还应该尽快出台绿色金融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文件,依托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绿色金融与氢能产业协同发展试点,强化对地方政府和绿色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与监管约束,注重绿色金融风险监测管控,夯实绿色金融风险资金储备,打造氢能产业项目风险综合分析系统,强化风险识别和应急处置能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氢能查看更多>氢能融资查看更多>氢能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