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应用发电侧政策正文

山西朔州市碳达峰行动方案:打造新型储能全产业链

2024-01-26 09:45来源:朔州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储能电池储能材料储能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月6日,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朔州市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打造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吸引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系统集成(PACK)工厂、储能系统集成工厂、电动矿卡及电动工程机械总装厂等上下游企业落户朔州,着力打造集储能产业上游原材料和基础设备部件生产、中游技术系统集成、下游市场应用及回收再利用于一体的完整储能产业链,重点支持平鲁打造千亿级低碳硅芯产业园区。引进一批技术先进的储能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建设钢材、合金等原材料,压缩机、膨胀机、换热器、储罐等核心设备生产在内的储能产业基地。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和集聚效应,积极引入储能材料生产、氢能电池生产制造龙头企业。

开展储能关键技术研发。加强“风光火储”技术研发,建立储能电池、太阳能、风能等研发平台,加强多种技术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结合的储能系统设备研发。加快推进储能电池研发生产,打造储能电池核心技术攻关、锂电子电池核心产业和钒液流电池生产装备基地,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加快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商业化发展,围绕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加强在储能电池集成系统、核心电池材料研发等技术交流合作。(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储能规模化应用。以储能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储能设施在生产生活各领域应用,探索和开发多种储能应用场景,积极推动源网荷储项目布局建设,以储能消费带动储能产业发展壮大。优先鼓励和支持在新能源聚集区和送出断面受限区域布局一批高起点、集约化、规模化的共享储能电站。结合电网网架结构对储能的需求,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申报、投资、建设和运营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的储能系统。

原文如下:

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朔州市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

朔政办发〔2024〕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朔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朔州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朔州市碳达峰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共朔州市委朔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朔发〔2023〕12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我市碳达峰行动,制定本方案。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回顾

朔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朔州作为“煤炭大市”的基本市情,深入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扎实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以“两山一河一流域一泉域五水库”为主战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为朔州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朔州建设,夯实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全面增强。“十三五”时期,朔州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总量实现大幅提升,质量效益稳步提高。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5亿元,年均增长4.8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占比5.8:40.0:54.2。工业增速全省领先,经济效益持续向好,产业投资占比达到60.9%。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服务业发展态势强劲。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稳步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已现雏形。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三五”时期,朔州市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工程”,对标对表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效果显著。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78,全省排名第2。PM2.5平均浓度下降率为17.8%,圆满完成“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深入推进。“十三五”时期,朔州市实施“生态立市、稳煤促新”战略。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现有煤矿64座,总产能1.96亿吨/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煤炭洗选能力3.62亿吨/年,发运能力超2亿吨/年;电力总装机容量规模1732.47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规模占比达38.05%。煤炭先进产能占到91.6%,在建运营电力总装机和风电装机规模均居全省第一。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29%,平均每年下降3.26%。稳步推进煤炭消费减量等量替代,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升,市、县建成区全部实现清洁取暖,农村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60%。能源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十三五”时期,朔州市开展桑干河清河行动,推进“四水共治”,主要河流流域的生态治理与修复成果显著。怀仁市率先实现宜林荒山全域绿化,“朔州绿”成为朔州的亮丽名片。矿山生态修复不断加强,推进以采煤沉陷区、露天开采区、山体裸露区“三区”治理为重点的大规模复垦工程,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60%以上,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发展环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形势复杂严峻,风险挑战和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朔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碳”重大战略决策,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从面临的机遇和自身的优势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嘱托,为朔州市推进转型发展定向指航。山西省大力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扎实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从“煤老大”到“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历史性跨越,为朔州市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变革和能源革命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引导和支撑。朔州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近年来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科技创新不断突破,绿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大幅改善,高质量转型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六新”发展导向为朔州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总体来看,朔州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产业基础实、市场空间大,区域合作广,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具备良好基础、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

但必须看到仍然面临的一些风险和挑战。长期以来,由于独特的资源禀赋,朔州以资源立市,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逐渐形成了过度依赖煤炭、产业结构单一的发展路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煤电等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带来的碳排放压力依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仍有许多卡点瓶颈。近年来,朔州煤炭工业资源整合,电力工业及各类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这些产业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对全市环境容量和低碳发展带来挑战。虽然朔州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现状短期很难根本逆转,产业发展仍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新兴产业的技术成熟度和应用场景范围的提升也有待时日。总体而言,全市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实现碳达峰目标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认真落实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减排和安全,统筹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统筹本地排放和能源输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兼顾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生态保护和居民生活,全方位深入推进碳达峰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朔州碳达峰十大行动,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走出一条以低水平碳排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助力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建设,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全省一盘棋推进碳达峰做出朔州贡献。

(二)基本原则

稳妥有序、安全降碳。守住安全底线,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新能源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坚持先立后破,发挥好煤炭“压舱石”和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切实保障我市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民生改善,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积极化解各类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安全降碳。

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坚持全国、全省一盘棋,发挥我市能源保供基地的战略作用,坚决完成能源保供任务,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可靠、安全。立足全局,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和减排、本地排放与能源输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转型蹚新路与推进碳达峰等重大关系,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促进各阶段任务相互衔接,确保如期实现目标。

源头管控、节约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重点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稳步提高碳生产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碳排放源头。

双轮驱动、协同发力。统筹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形成有力的技术驱动和有效的激励约束。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发挥政府推动改革创新的引导作用,着力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化机制,为技术研发推广和落地见效创造良好环境。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筑结构明显优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统筹推进,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电力、煤炭、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左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双1600万千瓦”电力外送基地建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达到省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基本完成。重点用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煤炭消费逐步减少,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8%左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达到峰值。

三、重点任务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碳达峰贯穿于朔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聚焦碳达峰“主战场”能源领域,深化能源革命试点,大力推动能源产业“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统筹碳达峰重点领域协同降碳,围绕山西省“三区三地”和朔州市“四大高地”的建设目标,重点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综合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夯实碳达峰基础性支撑,科技创新驱动、循环经济助力、碳汇巩固提升,全民行动支持,重点开展绿色低碳科技融合创新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强碳达峰开放合作,坚持内外畅通和区域联动,统筹国内国际资源要素,开展碳达峰区域协同联动,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经验交流合作,重点实施区域协调绿色发展行动。坚持系统观念,综合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奋力实现碳达峰目标,加快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1.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推动煤炭绿色安全开发。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为前提,优化煤炭开发生产布局,建立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开发体系。稳定煤炭生产,合理控制煤炭产能,实现煤炭供需平衡,加快煤矿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能置换和先进产能建设,持续扩大先进产能占比。坚持生态优先,构建煤矿资源开发新格局,完善矿区资源、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落实煤炭采选业清洁生产标准,降低资源开发过程环境扰动,推动现有煤矿改造升级为省级及以上绿色矿山,新建煤矿按照绿色矿山模式规划、建设和运营。严格智能矿山和智能综采工作面建设标准,重点推进大型煤矿开展系统性智能化建设,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项任务均需各县〔市、区〕以及朔州经济开发区贯彻落实,以下不再逐一列出)

完善煤炭洗选和分质梯级利用。进一步提高原煤入选率,加强重点关键选煤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应用,推动大型智能化选煤厂建设和现有选煤厂智能化改造。按照“总量控制、减量置换、环保优先、市场淘汰”原则,鼓励社会独立洗选煤企业(厂)采用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改扩建或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落后洗选能力,提高洗选煤企业(厂)先进产能占比。支持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低阶煤分质利用工业化示范,大幅提高分质利用清洁生产水平。(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煤炭综合储运能力提升。以增强能源安全战略储备为重点,推进储煤基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朔山联络线、经纬通达物流园区接北同蒲四线等铁路专用线建设,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推动国盛集团公司山西神头第二发电厂、大唐山西公司神头发电公司煤炭运输“公转铁”工作,加快新建货运铁路沿线装车点建设和设施改造扩能,提升路网运输能力。推广封闭仓储库、铁路集装箱等绿色运输方式,进一步提升清洁化运输水平。推动物流仓储设施智能化,开展全自动化物流运输,扩大物流即时监控和全程跟踪范围。(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重点领域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实施煤电“三改联动”,加快推动煤电机组节能提效升级和清洁化利用,严格新增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标准。开展汽轮机通流改造,大力推广煤电机组冷端优化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技术,开展锅炉和汽轮机冷端余热深度利用、机组能量梯级利用改造,提高煤电机组能效水平。推进煤电机组供热改造,优化已投产热电联产机组运行。新建机组全部实现灵活性制造,全面提升煤电机组调峰能力,提高低负荷下机组可靠性;现役机组灵活性改造应改尽改。引导建材企业提高现代化水平,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煤化工产业升级。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促进煤炭向高端高固碳率产品转化。积极对接科研机构,引进先进煤化工技术成果,积极推进中煤平朔集团公司年产100万吨煤制烯烃等煤化工项目;推进平鲁新耀300万吨/年、山阴锦晔100万吨/年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等项目,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方向转变。(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新能源

推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统筹开发与市场消纳,推动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重点建设晋北风光火储一体化外送基地、忻朔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积极争取创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探索引进聚光光伏等新型光伏发电技术,重点打造一批光伏基地。结合新能源电力外送基地建设,在盐碱地、荒山荒坡等集中建设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利用采煤沉陷区中受损的未利用地推进光伏项目建设。创新推广‘光伏+’融合模式,在不占耕地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光互补和林光互补项目,发展装配式建筑光伏、光伏建筑工程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动光伏发电与建筑、交通、农业等产业和设施协同发展。(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有序推进风电发展。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系统配套、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风能资源开发。稳步推进一批风电项目建设,发展风电营运维修基地,支持推进一批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加强电网建设,提升调峰能力,优化调度运行,加快推动配套外送风电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促进区域内部统筹消纳以及跨省跨区消纳。(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其他清洁能源发展水平。加大生物质能源开发力度,加快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供热、规模化生物质天然气和规模化大型沼气等燃料清洁化工程,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稳步推进城镇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优化秸秆产收运储用布局,示范推广生物质直燃热电联产项目。在地热资源丰富的重点区域进行战略性布局,因地制宜合理推进浅层地热能利用,积极探索开展中深层地热能供暖示范工程和高温地热发电,逐步加大地热能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机构的应用。积极探索开展光热取暖工作。(市能源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推进煤电清洁低碳发展。坚持“先立后改、超超临界、不增新址”原则,依托晋北城镇圈打造晋北大型煤电基地,科学布局一批高参数、大容量煤电一体化项目。有序推动在建煤电项目投产,合理布局必要的民生热电和电网支撑项目。进一步扩大煤电联营规模,夯实企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基础。鼓励煤电企业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实质性联营。(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国网朔州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源网支撑能力。全力打造“电源朔州”,推进一批调节性电源点项目建设,优化送端新能源和其他电源的匹配比例,稳妥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并网,满足新增负荷及园区供电需求,保障电网整体安全稳定运行。积极争取特高压外送通道纳入国家规划,有序扩大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外送规模,进一步提高朔州外送电能力和外送电量。(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国网朔州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加强和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合理统筹新能源发电建设和电力灵活性调节资源供给,推动煤电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加快电源侧、负荷侧储能装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储能与现代电力系统协调运行。(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国网朔州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积极发展储能

打造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吸引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系统集成(PACK)工厂、储能系统集成工厂、电动矿卡及电动工程机械总装厂等上下游企业落户朔州,着力打造集储能产业上游原材料和基础设备部件生产、中游技术系统集成、下游市场应用及回收再利用于一体的完整储能产业链,重点支持平鲁打造千亿级低碳硅芯产业园区。引进一批技术先进的储能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建设钢材、合金等原材料,压缩机、膨胀机、换热器、储罐等核心设备生产在内的储能产业基地。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和集聚效应,积极引入储能材料生产、氢能电池生产制造龙头企业。(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储能关键技术研发。加强“风光火储”技术研发,建立储能电池、太阳能、风能等研发平台,加强多种技术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结合的储能系统设备研发。加快推进储能电池研发生产,打造储能电池核心技术攻关、锂电子电池核心产业和钒液流电池生产装备基地,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加快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商业化发展,围绕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加强在储能电池集成系统、核心电池材料研发等技术交流合作。(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储能规模化应用。以储能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储能设施在生产生活各领域应用,探索和开发多种储能应用场景,积极推动源网荷储项目布局建设,以储能消费带动储能产业发展壮大。优先鼓励和支持在新能源聚集区和送出断面受限区域布局一批高起点、集约化、规模化的共享储能电站。结合电网网架结构对储能的需求,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申报、投资、建设和运营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的储能系统。(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国网朔州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快布局氢能

提升制氢能力。基于朔州能源资源和产业基础,系统谋划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区域布局和重点方向。积极发展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与电解水制氢一体化技术、国产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突破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的高效离网宽功率电解水制氢技术瓶颈,打造立足于本地清洁能源的绿色氢气供应体系。积极开展微藻、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等减排项目应用示范。充分利用现代煤化工工业副产氢资源,布局工业副产氢提纯与应用相关技术与产业,大力发展氢气提纯技术,提升工业副产氢价值,实现氢能低成本供应。(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由点及面、由专用向公用发展思路,合理配套、适度超前推进加氢站布局建设。重点推进高速公路和主要国、省干道沿线布局加氢基础设施网络,优先建设城市公交、物流、环卫车等专用加氢站,鼓励开展油、电、气、氢综合能源站示范推广项目。积极引进国内氢气储存材料与核心设备生产企业,着力发展液氢存储、运输和装备产业。在加氢站试点建设高压加氢设备、液氢加注设备等,满足千辆级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推进高效、智能氢气输送管网建设和运营,建设与新能源发展示范城市相适应的网络架构。(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电池查看更多>储能材料查看更多>储能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