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2023年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综述

2024-03-05 16:55来源:能源新媒作者:徐进关键词:能源行业可再生能源煤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核”来运转

作为唯一依靠原子核内蕴藏能量的新型发电方式,核电的清洁基荷能源属性日益得到重视。自2019年国家重新开启新增核电机组的审批之后,我国核电业务重新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新型技术不断迭代,呈现出“核”来运转之势。2023年我国核电核准数量再次延续高景气,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两次核准山东石岛湾、福建宁德、辽宁徐大堡和广东太平岭、浙江金七门核电项目共10台机组,按一台核电机组投资额约200亿元,预计总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这是2022年核准数量达到10台机组之后再一次“大手笔”,也2019年以来我国连续第五年核准新的核电项目,充分表明我国核电正处在稳定发展的政策周期中。2023年12月6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商业示范工程圆满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3年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5台,在运装机规模5691万千瓦,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2%,仅次于美国和法国,位居世界第三位;全年发电量43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1%,占我国当年总发电量的4.86%,排在第4位;当年新增投核电装机规模仅为138万千瓦,同比增长-39%。目前在建核电机组24台,在建装机规模近2800万千瓦,世界最大。另外,我国在核聚变(俗称人造太阳)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实现了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距离可控核聚变目标又近了一步。还有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工程—“暖核一号”在2023年全面建成,实现了我国核能商用供热的新突破。

8.png

我国业已形成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电产业链,掌握了核岛和常规岛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发展壮大了一批为核电配套的装备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了每年8至10台套核电主设备制造能力,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机组关键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率已达85%以上。2024年预计核电项目建成投产4台机组,新增装机500万千瓦左右。同其他电力品种不同的是,基于核能的特殊性以及核电技术的复杂性,核电的行业准入和市场壁垒很高,长期以来我国的核电开发运营基本上维持在中核和中广核双寡头竞争格局,近几年华能集团和国电投也双双迈入了“核门槛”。

“氢”装上阵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因其零排放、高热值等诸多优势,被称为未来能源革命的先锋。我国氢能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现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和生产工艺,年制氢产量近4000万吨,是世界最大的制氢国,累计建成加氢站近300座,位居世界第一。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布局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

2023年我国氢能产业取得大突破的一年:在制氢端,以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基地项目全面建成投产为标志,首次实现了绿氢工业化规模应用场景,还有一大批风光制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总投资超3000亿元。在储运端,首条“西氢东送”管道纳入国家规划,中国石化的全长400多公里“西氢东送”纯氢管道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石油首个氢气管道项目—玉门油田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在管输销售环节全面打通,国内首次全尺寸掺氢天然气管道封闭空间泄漏燃爆试验日前成功实施。在应用端,南方电网率先在广州和昆明同时实现固态氢能发电并网,首次将光伏发电制成固态氢能应用于电力系统;国内最大规模商业化运营氢能通勤车在深圳市正式交付中国中车首台“宁东号”氢动力机车正式下线等。

9.png

当前制约氢能发展面临的最大“痛点”是成本居高难下,降本是推动氢能未来发展的最大利器,这也是我国近年氢能获得突破性进展的最大推动力。譬如,在制氢端,中国能建招标采购的生产绿氢核心设备的电解槽价格总体要比西方便宜2到5倍;在应用端,将氢转换为电的氢燃料电池中的核心部件—电堆的成本已从早期的售价20000元/千瓦左右降到目前的4000至5000元/千瓦。随着新一轮能源革命扑面而来,作为这场革命的主角之一,氢能源被称为“零排放”的重要解决方案,将会呈现出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柱产业。

“储”精蓄锐

2023年是我国新型储能突飞猛进的一年。从装机规模来看,仅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新投运装机规模就达到865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全年新型储能新增投运装机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增长超过260%,相当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730万千瓦/ 1590万千瓦时)三倍。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到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新型储能在我国总储能装机的占比从2022年底的21%增长到了2023年底的40%。从发展方向来看,发电侧和电网侧储能的新能源配建是新型储能发展的主要方向,累计装机占比超过90%(在电源侧应用占比49%、电网侧应用占比43%);电动汽车车网互动则成为用户侧储能的主要形式,占比降到8%左右。从储能类别来看,磷酸铁锂电池的主导优势持续扩大,在新型储能装机中的占比高达97%以上,其他的新型储能技术比如飞轮、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的发展虽也取得一定的新突破,但占比依旧很低。

10.png

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我国新型储能发展也面临不少隐忧,可谓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是技术更迭的隐忧,具有原创性、突破性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多,在设计软件、标准等方面缺少话语权,电池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的安全风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二是“内卷化”的隐忧,储能市场未“富”先“衰”,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产能过剩日益突出,产品同质化严重,赛道越来越拥挤,本来刚刚兴起的储能产业便已进入了残酷竞争的红海中;三是经营上的隐忧,市场机制和盈利机制还不完善健全,成本疏导存在困难,据有关权威机构调查分析,目前电化学储能项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数只为12.2%,新能源配储系数仅为6.1%。总之,新型储能作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俨然成为行业发展的“香饽饽”,但其发展决不能图一时之利,要谋长久之功,只有那些拥有核心技术、综合实力强的企业,才能剩者为王,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而言之,2023年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牢牢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火水风光生核氢”等各发电模式齐上阵,全面开花,凭借“八路神仙、各显神通”的气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创造诸多世界之最,取得了非凡成就,推动了我国由电力工业大国向电力工业强国的华丽转身。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行业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煤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