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电力交易政策正文

山东:多频次开展省间电力交易 2024年接纳省外来电1300亿千瓦时以上

2024-05-13 14:40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关键词:省间电力交易电力负荷管理山东售电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山东省人民政府近日发布了关于印发“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在《风险防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中提到,保障电力稳定供应。超前研判全省电力供需形势,制定电力电量平衡方案及迎峰度夏、度冬专项保供方案,针对可能出现的供应缺口,提前落实应对预案。加快推进在建大型煤电、燃气机组、抽水蓄能等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进度,争取早建成、早并网、早见效,到2025年全省电力总装机达到2.3亿千瓦以上。强化机组运行管理,坚持机组检修“四方联审”,严控机组非计划停运和降出力,确保省内机组“应发尽发”。全力争取跨省区优先送电计划,多频次开展省间电力交易,2024年接纳省外来电1300亿千瓦时以上;到2025年,形成“五交四直”受电格局,接纳省外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

在《能源保障网(2024—2025年)》中提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网络体系,到2024年年底,电力总装机达到2.2亿千瓦左右,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亿千瓦以上,力争能源领域完成投资2000亿元左右;煤炭产量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原油产量2100万吨左右。到2025年年底,电力总装机达到2.3亿千瓦以上,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1亿千瓦以上;煤炭产量稳定在8500万吨左右,原油产量2100万吨左右,天然气综合保供能力达到400亿立方米左右,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增强电网支撑保障能力。围绕鲁北基地、烟威地区清洁电源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配套输电通道规划建设,逐步构建“东电西送”“北电南送”供电格局,满足新能源规模化发展需要。研究制定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建设标准,探索多种场景实施路径,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建设,建立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新模式。提升电网智慧化调度水平,加强电力调度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强化系统调度运行控制能力。

加强需求响应能力建设。积极推动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两年逐步实现10千伏及以上高压用户全覆盖。全面系统摸排全省可调节负荷资源,积极推进需求响应资源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持续提升需求响应能力,力争达到700万千瓦实际响应能力。

详情如下: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24年4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十大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

科技研发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

一、总体目标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突破3.5万家、2025年突破3.8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24年突破5万家、2025年突破5.5万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024年达到52%、2025年达到53%,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

1.强化新兴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面向钙钛矿、低空经济、新药创制、集成电路、磁悬浮等重点领域,围绕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一体化设计攻关任务,提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示范应用和迭代升级,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技术攻关产出的重大成果,符合条件的优先认定为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强化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强化未来技术跟踪预测,实施未来产业源头创新行动,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领域,每年组织实施20项左右前沿技术攻关项目,从创新源头和技术底层催生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跟踪支持优胜项目,孵化一批未来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新区联合龙头企业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加速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供给。支持龙头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搭建创新平台,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出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培育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平台,加强数字技术供给应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征集发布“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加快工业互联网、碳捕集运输封存利用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实施创新平台“筑峰增效行动”。

4.完善四级实验室体系。扎实做好崂山实验室服务保障,推动实验室规范化运行;推动崂山实验室组织重大科研任务,加强与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建设,打造海洋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全力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力争到2025年总数达到30家。完善省实验室布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新组建3—4家省实验室。聚焦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发展需求,推进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化重组和系统化提升,依托企业建设比重达到80%左右。(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

5.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完善重大科研任务直接委托制和“军令状”责任制,推动创新平台成为技术攻关的“总平台”“总链长”。推动省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升级,优化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模式,加速创新资源整合集聚,在重点行业领域打造一批标杆型创新平台。每年新培育认定省工程研究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各100家左右。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效能提升行动,支持重大平台加快集聚一流创新人才。(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6.推动科技园区质量提升。两年新建3—5家省高新区,力争国家高新区创建取得新突破。推动香港科学园在上合示范区建设山东分园。指导高新区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发挥高新区科技型企业集聚优势,支持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强化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体系化协同创新能力,推动每家高新区打造1—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基行动”。

7.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支持研发投入占比高、复合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硬科技”的“三高一核心”中小企业,推动快速成长为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组织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改造升级科研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共用情况一网通览、创新券在线支付,着力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8.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开展“惠企政策进万企”活动,全面推行研发投入后补助、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等惠企科技政策“免申即享”,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到2025年实现科技领军企业信息库入库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双破千,力争更多企业纳入国家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支持龙头科技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60项左右重大产业攻关项目,企业牵头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全力支持企业成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链主”。(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9.培优科技金融生态。完善“鲁科贷”“鲁科担”“鲁科保”等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推动完善人才有价评估模型,规范发展“科技人才贷”等专属信贷产品,着力构建以科技人才为中心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深化科技股权投资改革,推行“先投后股”项目支持机制。加强“科融信”平台建设,支持金融机构推出科技金融产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融资。深入开展企业上市培育行动,挖掘科技创新领域优质企业潜力,积极推动纳入全省上市后备资源库,推动“硬科技”企业、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到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深化金融伙伴机制,支持为科创企业匹配“金融辅导员+科技特派员”,提供精准有效服务。(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委金融办、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金融监管总局青岛监管局)

(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硕果行动”。

10.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推广机制,一体化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评价和运用转化。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深入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科技成果“先试用后转化”。支持高校、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为科研成果提供概念验证、二次开发、工艺验证和中试熟化等服务。(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

11.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山东科技大市场建设,畅通各类创新要素,打造辐射黄河流域、联动全国的“点—链—网”创新生态系统。面向16市开展分级市场、专业化市场建设,构建“山东科技大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引进培育高层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加强高端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牵头单位:省科技厅)

12.开展高水平科技交流合作。发挥黄河科创联盟作用,聚焦沿黄省(区)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实施一批联合攻关重大项目,吸引一批高质量成果和高端人才落地。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两年布局建设10家省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争创2家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支持跨国公司在我省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在海外开展跨国并购,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发挥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载体作用,加大优势领域新技术、新模式及成套技术产品对外推广应用,培育拓展新市场。(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商务厅)

三、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省科技厅牵头负责科技研发创新行动计划落实,深化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省有关部门、单位按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协调解决行动计划实施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形成工作合力。(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有关部门、单位)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财政科技投入支持,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保障行动计划实施资金需求。强化行动计划相关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供给,对纳入省重大项目清单的科技创新项目新增用地实行省级统筹保障。(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

(三)强化督导落实。完善山东科技政策服务系统,推动政策精准推送、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建立行动计划工作台账,落实定期调度机制,跟进掌握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加强政策效果评估,动态征集、及时解决执行落实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确保各项举措扎实落地、见到实效。(牵头单位:省科技厅)

人才引育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

一、总体目标

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和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力争用2年时间,新增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2300人左右,吸引集聚青年人才140万人以上;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件,加快实现人才发展由规模增长向效能提升、生态优化转变。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构建“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高标准创建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有序推进人才集聚节点布局建设。围绕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人才集聚能力提升行动,实施一批人才引领特征明显的重点项目。深化平台节点协同联动,建立多层级、多领域合作机制,推动人才共育共引共用。深入开展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探索人才集聚、产才融合的路径模式。(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配合单位:省委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各市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二)深化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实施11条标志性产业链融合赋能行动,定期梳理紧缺人才目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标志性领军人才引进“三张清单”,每条产业链每年协同攻关3—5项重大核心技术需求。探索实施“四链”融合千企提升行动,省市联动支持重点企业精准引育人才。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实施金润工程助力“四链”融合行动,健全“山东科技大市场”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建立“四链”融合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发布情况报告,常态化推出典型案例,加快形成一批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委金融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各市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三)大力集聚培养战略人才力量。聚焦加速布局海洋、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三大重点领域以及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引育集聚战略人才。实施顶尖人才集聚三年行动,完善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实施机制,推进国际顶尖科学家工作室建设,在重点领域集聚若干顶尖人才。深化实施泰山人才工程,扩大泰山学者团队专项,鼓励跨单位跨领域组建大团队、实施大项目,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实施青年人才集聚齐鲁行动计划,建立优秀青年科学家培育库,开展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行动,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博士后工作的若干措施,完善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青年人才支持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省在站博士后突破1万人。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行动,推进省级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争取承接工业和信息化部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国家试点,争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组织“工程师+技师”团队开展企业工程技术攻关。(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省科协,各市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四)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海外英才集聚行动计划,优化提升“外专双百计划”,大力实施“海外工程师”支持计划。依托人才创新发展大会、“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项目洽谈会等,宣传山东人才发展环境。(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外办、省委台办、省委港澳办、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团省委、省科协,各市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五)培育壮大新型人才力量。实施技术经理人扩量提质行动,扩大全省高级技术经理人库,每年新增50人以上。建立专业化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全省技术经理人队伍规模达到8000人以上。制定支持技术经理人发挥作用的若干措施。动态修订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条件,推动高校、科研单位、医疗卫生机构拓宽技术转移转化人员职业发展空间。(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

(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发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省级培养基地作用,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新设一批适应“四新”经济发展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全省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达到60%以上。聚焦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10个以上省级未来技术学院、100个左右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和一批专业特色学院,积极争创国家级示范性特色学院。(牵头单位:省教育厅)

(七)推进人才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持续深化高校“五权下放”,推动进一步向二级学院、学术团队放权。深化拓展省属高校预聘长聘制改革,优化考核评价、聘用管理等配套政策供给。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突出代表性成果评价,强化横向课题、成果转化等评价指标权重。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和政策创新试点。积极争取纳入国家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地方试点范围,支持试点单位自主确定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范围,对自主确定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探索运用病案大数据评价临床医师技术能力办法。建立国有企业首席科学家制度。(牵头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配合单位:省委编办)

(八)加快布局建设一流人才平台。探索建立与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相匹配的高能级载体平台“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机制。推动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3个高等教育共同体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共享,积极引进外部优质科教资源。探索建设海洋领域高等教育共同体。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效能提升行动,优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精准配置政策资源,支持更大力度集聚人才、攻关技术、转移成果,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人才引领型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专家顾问团队,探索编制山东省人才引领型企业建设白皮书,总结推广人才强企典型案例,加强日常跟踪关注和监测评估。(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国资委)

(九)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举办国情省情研修、专家疗养休假活动,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出台加强新时代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提升全省人才服务体系。高规格举办山东人才创新发展大会,依托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活动打造一批标志性、融合性人才活动,省市联动举办一批人才节、创新创业周等特色活动,提升“以会引才”实效。支持有条件的市打造优质人才“微生态”,深度融合产业、金融、服务等各方面政策,吸引高端国际化优秀人才栖居创新创业。积极推进人才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品质活力城市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际人才社区,加大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剧院、音乐厅等设施供给,营造宜居宜业的浓厚文化氛围。(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配合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团省委、省科协,各市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人才引育创新工作,组织重点用人单位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强化工作推进落实。建立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人才引育创新行动常态化会商制度,加强工作协同。(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配合单位:省有关部门、单位)

(二)加强工作力量。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备案制度,配齐建强人才工作力量。分层次、分领域举办人才工作者培训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支持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省人才之家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人才工作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发挥省人才工作站、创新创业基地、各类园区等载体渠道作用,形成引育人才的工作合力。(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配合单位:省有关部门、单位)

(三)加强人才宣传。及时总结人才引育创新中的经验做法,在省主要媒体、《党员干部之友》杂志等定期推出专题报道。征集发布优秀宣传作品,组织中央媒体山东行活动,推动各市开展城市引才名片宣传塑造行动,不断扩大“人才山东”影响力。(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配合单位:省有关部门、单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省间电力交易查看更多>电力负荷管理查看更多>山东售电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