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能源石油国际正文

国际能源研报(2024年5月):美国加征关税影响几何

2024-05-27 13:55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杨永明关键词:原油天然气能源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本期核心观点

✦ 5月14日,美国白宫宣称将对包括电动汽车、电脑芯片、医疗用品在内的一系列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拜登政府将继续保留其前任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关税政策,并加大对其他商品的关税力度。新措施将影响价值180亿美元自中国进口的商品,作为中国出口“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均在此次美国提高关税的产品清单上。这意味着美方挑起的“关税战”已经拓展至中国具有优势的新兴产业领域。此次加征关税不仅影响了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也将对全球供应链和国际贸易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 作者:杨永明)

✦ 4月30日,欧盟委员会官网发布电动车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草案及附件,公开征求意见至5月28日。该草案是2023年8月正式生效的《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的配套细则,主要对计算和验证电动车电池碳足迹的方法进行补充规定。随着欧盟动力电池碳足迹规则征求意见稿的公布,动力电池碳足迹的计算和管理再次成为全球电池产业关注的焦点。在绿色新政大框架下,欧盟规划和建立与贸易挂钩的全球碳标准体系,影响深远。如果其他行业的产品也借鉴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全球碳足迹管理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进入5月,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风险溢价”继续消退,原油市场供需关系更趋平衡。此外,美元指数持续在近3个月高位水平运行,也对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产生打压。考虑到美国通胀数据持续反弹,降息预期延后,将对原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以及美国原油产量增长、部分“欧佩克+”成员国生产超出配额,也将一定程度抵消减产对油价的支撑作用,预计短期内油价将震荡偏弱运行。

✦ 欧盟酝酿针对俄罗斯的第14轮制裁,此次涉及俄罗斯的天然气,欧盟计划禁止俄罗斯LNG利用欧盟港口中转。俄罗斯是目前欧盟市场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LNG供应国。欧盟能源监管合作署警告称,虽然欧盟对LNG的需求可能在今年见顶,但为避免能源冲击,欧盟仍需从俄罗斯进口LNG,欧盟很难在自身能源安全与削减俄气采购以打击俄罗斯经济方面取得平衡。分析认为,一旦欧盟实施制裁措施,将对俄罗斯LNG出口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俄罗斯将不得不彻底改变其LNG出口策略,全球LNG价格或将大幅波动。

✦ 风能成为英国2024年第一季度最大发电来源,法国启动海上风电项目助力实现气候目标,沙特1.1吉瓦风电项目落户日本丸红,创造全球最低风电成本。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能报告》,2023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117吉瓦,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当前,风电行业已进入加速增长时期,不过,各国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层面仍存在诸多挑战。

美国对华电动汽车等加征关税

5月14日,美国白宫宣布,将针对中国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产业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美方针对的产业包括:半导体、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产品、关键性矿物、钢铝和医疗设备等。其中,针对中国产半导体的关税税率从25%上调至50%,部分钢铝产品的关税税率从0~7.5%上调至25%,太阳能电池的关税税率从25%上调至50%。

据悉,拜登政府此次调整对华关税的重点是中国新能源相关产业,尤其是电动汽车面临的关税将成倍增加。通常情况下,美国对进口乘用车征收2.5%的关税。2018年,特朗普政府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产汽车加征25%的关税。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拜登政府将把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加征关税税率提高至100%,这意味着,中国产电动汽车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将面临高达102.5%的关税税率。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持续高增长,一系列的壁垒和挑战也接踵而至。从欧盟对中国出口到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到如今美国政府的加征关税,这一系列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无疑加剧了中国车企走出去的难度。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绿色转型,对于技术先进的绿色产能需求巨大。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带动相关产品出口加速增长。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近30%。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正是应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然而,就在不少国际人士为中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点赞的同时,有些美国政客在大选之年出于一己私利鼓噪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还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竞争力与所谓“政府补贴”挂钩关联。此次美国加征的新关税就在着重打击中国当前领跑出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对电动汽车征收100%关税,针对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对美国出口;对锂离子电池征收25%关税,是对整车上游的遏压;对天然石墨和永磁体加征25%关税,则是对更上游的材料限制。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产品的优势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依托庞大国内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通过市场充分竞争和技术迭代创新而形成的,是中国企业自身不断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要看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经济绿色转型,是国际社会的一致倡议和共同实践,世界各国都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相关产业发展。有些国家更是通过立法对新能源产业提供大量补贴,如美国《基础设施和就业法案》安排75亿美元资金支持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通胀削减法案》规定对最终在北美组装的电动汽车提供每辆最多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从全球市场来看供需关系,绿色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当前新能源产品的全球产能还不能满足未来市场需求,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顺应了未来发展大势,为全球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绿色、智能的生产生活体验,有助于世界各国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目标。目前,中国新能源产能不仅没有过剩,反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次美国挑起的关税战,不仅影响了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也将对全球供应链和国际贸易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多次证明,各国之间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才能打通血脉、焕发生机。彭博社指出,过去10年美国采取的钢铁保护主义措施,并未阻止美金属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反而增加了其他领域成本,降低了行业竞争力。现在,有的国家又试图以“产能过剩”的名义对别国新能源产业构建贸易壁垒,也很可能再次伤害其国内企业利益和民众福祉。保护主义导致全球要素资源和产品供需错配,无疑将进一步增加有关国家国内物价压力、延缓降通胀进程。

从能源产业的角度来看,短期内,美国大幅上调关税对中国新能源相关产业影响有限。具体而言,在电动车和电池领域,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动车和电池企业并不依赖美国市场。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对美出口纯电动汽车仅326辆,出口额不到300万美元。直到2022年,中国对美出口纯电动汽车才突破1万辆,出口额也从未超过4.6亿美元。而从美方数据来看,中国产纯电动与混合动力汽车只占到美国进口新能源汽车总量的2%,占比远不及德国、韩国和日本。202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纯电动汽车大约1.24万辆,出口金额大约是23.55亿元人民币。预计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关税从目前的27.5%提高到102.5%,将导致这部分贸易量下降。但由于中国电动汽车目前在美国市场的“渗透率极低”,提高关税带来的近期影响微乎其微。尽管美国公布了加征关税的消息,蔚来集团和理想汽车在美国的上市股票在当天仍然分别上涨6.71%和1.16%。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在美国上市受到了华尔街的热烈回应,在挂牌后的头两个交易日一路攀升,在美国宣布征收关税当天收涨2.76%。美国股市的反应印证了上述评估分析。在光伏领域,目前,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幅度为33%至250%不等,还有14%的201保障措施关税。在这个基础上叠加301关税,从特朗普时期的25%涨到50%。在各种关税的压制下,目前中国光伏电池片和光伏组件对美国的出口量较小,金额分别约为334.7万美元和1314.7万美元。此次加征关税后,这部分出口量将继续承压下探,但光伏生产设备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豁免清单中,短期内会减缓高关税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实质性影响。

欧盟发布动力电池碳足迹规则草案

4月30日,欧盟委员会官网发布电动车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草案及附件(以下简称“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至5月28日。该草案是2023年8月正式生效的《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的配套细则,主要对计算和验证电动车电池碳足迹的方法进行补充规定。

《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是一套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法案,在电池的原料来源、电池管理系统以及回收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细则,并适用于在欧盟销售的所有类型电池。法案要求,未来在欧洲经济区销售的电池须具备碳足迹声明、标签及数字电池护照,且对电池重要原材料的回收比例提出了相关要求,而无法回收的部分,需经过严格的处理程序,确保其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在此过程中,针对整车、电池、稀有金属和其他关键组件,需要高效的绿色拆解回收技术,增加汽车组件的回收率;促进报废汽车的部分组件和材料的再制造与二手市场重复使用,提升材料的利用率等。自《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出台后,关于电池碳足迹的要求就受到全球电池产业的关注。为支撑该法案中对于电池碳足迹声明的要求,欧盟发布了此次的草案,以指导相关企业开展电池碳足迹核算及碳足迹申报。

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电力消费的碳排放会显著影响电池碳足迹,由于各国能源结构不同,电池在不同地区制造,碳足迹差别很大。该草案“电力建模”的章节明确表示,计算动力电池电力消费碳足迹时只默认基于“全国平均电力消费组合”或是“电力直连”。也就是说,除非电池企业使用直供电,否则其电力碳足迹应使用全国电网的平均值。目前中国国内符合该规则中电力直连要求的绿电只有自发自用的分布式光伏和分布式风电,且这部分电量非常小,无法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用电需求。而中国煤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在60%左右,远高于欧盟,如果采用电网平均碳足迹因子计算电力间接排放,那么同等条件下在中国生产的动力电池碳足迹肯定要比在欧盟生产的动力电池碳足迹高很多。专家测算后表示,使用全国平均电力消费组合计算,中国电力平均消费组合碳足迹比日韩等主要动力电池生产国也要高出20%以上。这对中国电池企业加强碳足迹的管理和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电池的废弃环节依然纳入计算范围。此次草案中只提到对报废车辆及电池运输等相关部分进行了豁免,这个生命周期阶段开始于电池或车辆被用户处理或丢弃时,当有关电池作为废物返回自然或回收进入另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时结束。此外,草案还提到了碳足迹声明格式、公告机构的核验等内容。随着此次草案的公布,动力电池碳足迹的计算和管理再次成为全球电池产业关注的焦点。

在绿色新政大框架下,欧盟规划和建立与贸易挂钩的全球碳标准体系,影响深远。在产业链本地化等多重考量下,以碳关税与新的电池法为代表,欧盟针对动力电池的一系列新规相继推出,提出了碳排放管理、原材料回收等诸多要求。这些政策为欧洲本地企业在竞争中提供优势,同时也给目前的市场格局带来改变。如果其他行业的产品也借鉴电池碳足迹计算规则,全球碳足迹管理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际原油市场“风险溢价”继续消退

进入5月,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风险溢价”继续消退,原油市场供需关系更趋平衡。此外,美元指数持续在近3个月高位水平运行,也对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产生打压。

在供应端,彭博社5月初的数据显示,欧佩克4月原油产量维持稳定,导致该组织的最新减产计划未能如期达成。伊拉克和阿联酋的日产量仍超出商定限额数十万桶。欧佩克5月13日最新公布的月度石油市场报告称,欧佩克原油产量在4月份减少4.8万桶/日,达到2658万桶/日。另据统计数据,沙特4月原油产量增加0.2万桶/日,至902.9万桶/日;伊拉克4月原油产量减少3.2万桶/日,至418.1万桶/日;伊朗4月原油产量增加1.4万桶/日,至321.2万桶/日;科威特4月原油产量增加0.6万桶/日,至243.6万桶/日;尼日利亚4月原油产量减少4.6万桶/日,至135.4万桶/日。伊朗石油部长贾瓦德•欧吉5月8日在国家电视台发表评论称,伊朗石油出口量达到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截至2024年3月19日的伊朗日历年中增加了相当于350亿美元的石油出口量。伊朗计划2024年将石油日产量提高30万至40万桶。俄罗斯方面,据官方数据计算,俄罗斯4月份原油产量941.8万桶/日,环比下降约21.9万桶/日,但仍比其与欧佩克达成的协议规定的水平高出约31.9万桶/日。彭博社收集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原油出口流量在近期呈现反弹趋势,有更多的船只离开了太平洋沿岸的科兹米诺以及北极地区的摩尔曼斯克等主要港口。截至5月初,俄罗斯年度原油月出口流量的平均值持续上升,且该平均值始终高于2023年全年的月出口平均水平。鉴于此,“欧佩克+”为防止供应过剩达成的减产协议尚未完全履行。“欧佩克+”将于6月1日召开会议,决定是否将目前的产量限制措施延长至下半年。

在需求端,沙特阿美5月5日宣布提高6月份销往亚洲、西北欧和地中海地区的原油官方售价,表明预期今夏需求将十分强劲。其中,销往亚洲的旗舰产品阿拉伯轻质原油价格提高至较阿曼/迪拜均价高2.9美元/桶。随着天气逐渐转热,美国即将迎来传统燃油消费旺季,在美国夏季假期出行增多、汽油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炼厂开工率将延续高位。美国汽车协会预测,今年美国夏季出行将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公路旅行次数将为2000年以来最高。因此这一背景下,后市对国际油价的利好将逐渐展现,尤其是6月中旬到8月中旬期间的利好支撑或最为明显,国际油价有望获得新的支撑。欧佩克在最新的月度石油市场报告中,维持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测不变,仍为225万桶/日;维持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测不变,仍为185万桶/日。欧佩克表示,强劲的航空旅行需求和公路运输需求将支撑今年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中国稳定的经济活动和强劲的旅游活动需求将支撑其2025年石油需求。

去年四季度,高盛、花旗银行、JP摩根等多家主流机构普遍预测2024年国际油价均价水平为每桶75~80美元,低于2023年的每桶82美元。但今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摆脱低迷态势,不断攀升,突破85美元/桶后甚至站上90美元/桶大关。与2023年四季度预测相比,全球经济复苏加速、“欧佩克+”延长减产周期、库存由升转降、地缘冲突激烈度提升、美联储降息时点后移等因素正在影响原油市场。

后续来看,油市仍面临两大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地缘风险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另一方面,“欧佩克+”产量政策对基本面有决定性作用,若三季度开始实施阶梯性增产,油价上行空间或受到抑制。考虑到美国通胀数据持续反弹,降息预期延后,将对原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以及美国原油产量增长、部分“欧佩克+”成员国生产超出配额,也将一定程度抵消减产对油价的支撑作用,预计短期内油价将震荡偏弱运行。

全球天然气市场延续脆弱平衡态势

近期,全球天然气市场延续脆弱平衡态势。美国地区,随着自由港项目原料气逐渐恢复,目前已基本恢复至1月水平,全美LNG加工量稳定在每日120亿立方英尺以上。需求方面,美国本土居民用气和商业用气量继续下降,因近期炎热的天气以及强劲的煤转气效应影响,使得美国本土发电用气量继续上涨。多重因素推动下,HH天然气期货价格小幅震荡波动。截至5月16日,美国HH现货价格为2.25美元/百万英热,同比下降1.3%,周环比上升14.8%。

欧洲地区,受益于天然气价格和电力价格下跌,工业尤其是能源密集型行业,自2024年年初以来,生产明显好转。通货膨胀率也随着能源价格下降持续下降,这也增强了民众的购买力,并支撑居民消费复苏。调查显示,欧元区春季温和复苏的迹象已经出现,4月份经济增长比近一年来更加强劲。同时,德国政府已将2024年GDP增长预测由此前的0.2%上调至0.3%,德国经济或正在走出疲软态势。由此预计,2024年,德国工业用气需求或出现反弹,进而也将带动欧洲总体的工业用气需求。截至5月16日,欧洲TTF现货价格为9.61美元/百万英热,同比下降5.4%,周环比下降0.9%。

亚洲地区,4月以来,南亚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地,以及东南亚泰国和越南等地接连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提振现货需求,并加剧了补货季节对LNG的需求。据统计,4月份的LNG实物交易量升至2024年的最高水平。5月第一周,孟加拉国、泰国和越南共完成了7批货物的招标,均为5月至7月间交付。另外,截至4月21日当周,日本LNG接收站库存水平205万吨,低于去年同期的256万吨,也低于近5年同期均值的219万吨。供应方面,4月30日,澳大利亚高更LNG项目3号产线因涡轮机故障出现停工,预计需要数周产线才能恢复。高更LNG项目为澳大利亚仅次于西北大陆架的第二大LNG工厂,共计三条产线,LNG年产能1560万吨。澳大利亚西部LNG出口份额中,亚洲市场占比高达91%。受此影响,东北亚市场以高价挺进5月,首个交易日涨至10.5美元/百万英热,6日进一步涨至10.8美元/百万英热。考虑到夏季用气高峰临近,市场随时需要进行补库,东北亚价格或将开启上涨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时间5月13日,欧盟策划针对俄罗斯的第14轮制裁,此轮制裁首次瞄准俄罗斯LNG出口,欧盟计划禁止俄罗斯LNG利用欧盟港口中转。此举或将成为欧盟在能源领域对俄罗斯采取的更为直接的限制措施。俄罗斯曾是欧盟的主要天然气供应国。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追随美国对俄罗斯石油等能源产品实施禁运或限价措施,试图摆脱对俄能源依赖。2023年欧洲经由输气管道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比前一年减少近六成。欧洲转而增加从美国的LNG进口,美国对欧洲的LNG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七成,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前,这一比例仅为三成。目前,俄罗斯通过欧洲向亚洲供应LNG,其中西班牙、比利时和法国是主要的中转站。此次酝酿的制裁一旦实施,将对俄罗斯LNG出口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俄罗斯将不得不彻底转变其LNG出口策略。叠加近期也门胡塞武装持续袭击红海附近的船只,全球船队正避开红海,改道绕行非洲好望,欧盟的潜在制裁将使俄罗斯航运物流进一步复杂化,可能导致全球LNG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近年来,地缘政治变化催生了新的能源供应链,尤其是俄罗斯、欧盟、美国和亚洲的LNG供应链的重塑。亚洲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LNG消费市场,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的需求将大幅增长;澳大利亚的LNG项目,加之新加坡LNG枢纽,可以满足未来10年亚洲市场大部分增长的需求。页岩气革命后,美国的LNG很快进入亚洲市场,但俄乌冲突之后,亚洲市场中来自俄罗斯的LNG供应量上升,美国LNG则更多地转向欧洲市场。行业分析认为,2024年,全球天然气市场需求持续复苏,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市场基本面呈宽松态势。但新地缘冲突、制裁与反制裁、极端天气、航道堵塞等非基本面因素或给LNG供应链平稳运行带来诸多挑战,市场走势充满不确定性。譬如,乌克兰危机陷入焦灼,巴以冲突及其外溢的红海危机仍在持续,美国迎来新一轮总统选举,以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问题依旧是大国博弈的焦点;俄乌天然气过境运输协议将于2024年底到期,若合同不能顺利续签,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将加快重塑。此外,气温是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近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若再次出现极端高温或严寒天气,国际气价将面临上涨风险。

全球风能市场进入加速增长时期

4月25日,路透社援引智库Ember数据显示,英国2024年一季度风力发电总量为25.3太瓦时,占英国总发电量的39.4%,高于化石燃料发电量的23.6太瓦时,成为最大的发电来源。英国海域面积广阔,且大风天气频繁,适合海上风电作业。2020年10月,英国公布了海上风电发展目标,提出到2030年拥有40吉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2020年11月,英国政府发布了“绿色工业革命10点计划”,进一步加大漂浮式海上风电场的部署。2022年4月,英国政府又发布了《英国能源安全战略》,提出到2030年实现50吉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新目标。

5月3日,法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旨在扩大海上风力发电规模的计划,旨在国际竞争中超越邻国,并加快达成气候目标。该计划是实现2035年将法国海上风电装机提高6倍的宏伟目标的一部分,对于近年来一直面临成本上升和供应链约束困扰的法国海上风电行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提振。法国政府表示,将于今年9月宣布未来10年新一轮适合海上风电的区域,并在今年年底前宣布地中海新浮动风电场的招标规范。2022年2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一揽子能源计划,表示法国将在能源生产领域大规模推出新项目。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到2050年法国将建成50个海上风力发电场,风电产能达到40吉瓦。马克龙认为,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海上风电,将与核电一起成为法国能源复苏的两大支柱。法国政府计划于2025年启动10吉瓦海上风电项目建设,预计2030至2035年,十多个海上风电场将率先运营发电。

5月21日,沙特与日本在日本举行的“沙特-日本2030愿景商业论坛”上签署了总装机高达1.1吉瓦的PPA购电协议,约定的电价远低于20美元/兆瓦时。该采购协议由日本丸红株式会社(Marubeni)与沙特电力采购公司(Saudi Power Procurement Company)签署。其中,600兆瓦的Al-Ghat风电场平准化度电成本约为0.0156美元/千瓦时(折合人民币约0.1129元/千瓦时),500兆瓦的WaadAl-Shamal风电场平准化度电成本仅为0.017美元/千瓦时(折合人民币约0.1231元/千瓦时)。与日方达成协议后,沙特宣称其风电成本为全球最低。这两个风电项目是“沙特国家可再生能源计划”目标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利用沙特王国各地的可再生能源,取代目前在电力生产部门使用的化石燃料。2023年12月,沙特宣布每年将新增2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在2030年前总装机要达到130吉瓦。近两年,沙特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迅速增长,从2022年的700兆瓦增至现在的超过2.2吉瓦,还有超过8吉瓦和13吉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正在开发中。预计到2030年,沙特可再生能源将占到全部能源的50%左右。

4月,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2024年全球风能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突破了1000吉瓦的里程碑,同比增长13%。其中,新增陆上风电装机106吉瓦、同比增长54%,新增海上风电装机10.8吉瓦、同比增长24%。2023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甚至超越了当年美国全部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的总和。与此同时,全球能源转型的呼声愈发强烈,各国政府也纷纷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在去年年底的COP28上,近200个国家的政府达成共识,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3倍,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报告指出,2024年将是海上风电拍卖创纪录的一年,预计将有超过60吉瓦的海上风电装机通过拍卖和租赁程序获得。美国有0.81吉瓦和0.924吉瓦的两个项目已达成协议;英国将提供8亿英镑支持海上风电项目,预计将支持约4至6吉瓦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发。2024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之前的纪录,达到130吉瓦。根据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未来5年全球风电市场预计每年平均增长9.4%,5年内全球可能新增791吉瓦的风电装机容量,相当于在2028年之前每年新增约158吉瓦的装机容量。

此外,报告还指出,全球风电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各国通胀压力加剧、供应链脆弱等问题,同时全球社会和经济不稳定性加剧,地缘冲突持续,全球对化石燃料的投资仍在增长等因素也对风电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呼吁各国及时调整风电相关发展政策,推动电网投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应更加关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鼓励技术创新;建议各国政府加强全球风电供应链合作。在全球风能理事会看来,风电供应链环节中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可能威胁到气候目标、能源安全以及公平转型目标,尤其是贸易保护主义、限制性贸易政策以及扭曲竞争都可能导致风电产业增长放缓,更可能推高风电成本。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原油查看更多>天然气查看更多>能源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