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曾鸣:以能源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革命纵深发展

2024-06-14 16:13来源:电联新媒作者:曾鸣 王雨晴关键词:能源安全新型能源体系能源革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政府工作任务中被列为首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今年恰逢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十周年,因此有必要探索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路径,以其为基础支撑和根本动力,推动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实现中国式能源现代化。

(来源:电联新媒 作者:曾鸣 王雨晴)

一、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聚焦能源领域,新质能源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能源技术革命性突破驱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开发、利用和转换效率,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其代表着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具有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融合的基本特征。

第一,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加快能源科技国产化自主创新步伐,推进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协同技术进步,准确把握引发产业技术变革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及时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以科技创新驱动能源产业创新,改造提升煤炭、火电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氢能、CCUS、核聚变等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推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为满足由新业态、新模式所产生的新型生产要素及传统生产要素创新配置要求,需进一步进行能源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使新能源、储能、能源大数据、新型能源管理模式等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第二,绿色低碳是发展底色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驱动,供给侧与需求侧共同发力,从多能源综合利用、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等多个方面,实现“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推动能源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具体而言,供给侧需以清洁能源技术、新型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多能源耦合利用技术、数智技术等为支撑,推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能源互联网等新模式发展,建设多能互补、多轮驱动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需求侧应坚持节约优先,重点发展新能源微电网、智慧综合能源系统、虚拟电厂、光储直柔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与低碳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碳排放强度降低。

第三,开放融合是重要途径

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的界限,需要在技术、产业、市场、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开放融合,促进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具体而言,在技术层面,跨领域技术深度交叉融合是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突出特点,能源领域应注重新能源技术及传统能源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深地深海深空等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创新技术解决方案,不断开辟出新的增长空间;在产业层面,应打破行业壁垒及上下游产业壁垒,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展,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合作,形成绿色能源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同时,发展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等新模式新业态;在市场层面,需建设全国统一能源市场及能-碳协同市场,促进多能源市场之间以及能源市场与碳市场之间的融合和协同发展,以市场化手段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在国际合作层面,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能源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随着能源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度、广度及强度的深化拓展,新质生产力的演变迭代周期将得以缩短,其国际竞争力也将不断提升。

二、新质生产力对能源革命的支撑作用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年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质生产力也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未来,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下,新质生产力将继续发挥对能源革命纵深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能源安全新战略取得新成效。

从能源供给革命角度来看,以新能源为典型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将促进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的形成,确立能源供给的清洁化和绿色化。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从能源资源安全与能源产业链安全两方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一方面,以智能电网、新型储能系统为代表的能源输送与储存基础设施的创新发展,将提高能源系统的韧性和灵活性,有效应对能源需求的波动和变化,显著提升能源安全保供能力;另一方面,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发展,将提升能源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能源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从能源消费革命角度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通过产业技术创新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终端能效水平,实现能源消费总量节约与能耗强度降低。同时,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等先进绿色能源技术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终端能源管理中的应用,将促进终端能源消费的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助力能源消费方式的变革,通过终端用能领域多能协同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碳排放强度降低。

从能源技术革命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新能源可靠替代、先进煤电、新型储能、CCUS、综合能源等能源前沿创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以及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的融合创新,将驱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由资源依赖型转变为技术主导型,向着清洁化、智能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全面助力能源安全保障及绿色低碳转型。此外,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改革科技体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将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能源技术革命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能源科技创新上下游联动的一体化创新和全产业链协同技术发展模式。

从能源体制革命角度来看,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产生新能源、储能、碳管理、能源大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及对应的新兴主体,新要素与新主体的出现将倒逼能源体制机制加速创新变革。通过高标准新型能源市场体系建设,以市场化手段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的能源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能源低碳高效运行。此外,绿色金融将发挥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牵引作用,进一步完善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体制,可释放能源发展活力,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从能源国际合作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有助于推动互惠共赢的国际能源合作,助力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扮演更积极角色。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将促进与国际能源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新能源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将有效抢占产业发展竞争制高点,提升我国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先进能源技术与能源高端装备“走出去”为基础,开拓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三、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与举措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基础支撑和根本动力,为纵深推进能源革命,建设中国式能源现代化,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以数字经济赋能新型能源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催生新型生产关系,以扩大高开放水平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着力培育与发展能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设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能源领域基础研究以及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推动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四位一体”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对新能源电力装备技术、储能氢能技术、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等符合能源现代化趋势、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先进技术给予长远谋划,对先进核能、新型非常规能源、大功率无线输电等颠覆性技术提前布局,抢占能源技术创新的制高点,打好新型能源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第二,着力推进产业创新,构建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

以科技创新驱动能源产业创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能源产业和产业链上,以绿色低碳高效为目标,在传统能源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提前布局一批先导性产业和颠覆性产业,完善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同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新能源优势产业延链,煤炭、石油等传统产业升链,氢能、新型储能、先进核能、CCUS等新兴及未来产业建链,保障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进而促进能源领域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合作,培育产业新经济增长点,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局面。

第三,深入推进能源数字经济发展,赋能新型能源体系

推动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能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能源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加强传统能源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相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智能电网延伸拓展能源网络潜能,推动形成能源智能调控体系,提升资源精准高效配置水平;二是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以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数字能源生态构建,释放能源数据要素价值潜力;三是推动能源装备智能感知与智能终端技术、能源系统智能调控技术及网络安全技术等共性技术突破,从能源系统网络安全、能源数据管理、数字化标准体系等方面健全能源与数字融合发展支撑体系。

第四,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依托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形成与能源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方面,从宏观层面制定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规划,为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明确方向,同时深化管理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建立健全政策机制和法规,着力打通束缚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另一方面,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新型能源市场体系,形成可体现新能源、储能、虚拟电厂、电动汽车等新型要素多维价值(包括能量价值、可靠性价值、灵活性价值和绿色价值)的市场交易机制,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能源资源配置的效率。

第五,全面推进国际合作,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遵循互利共赢原则深化国际能源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发力,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推动国际新型能源技术研发和能源绿色协作,深化能源基础设施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同时,依托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发挥我国新能源产业优势,推动新能源、第三代核电、特高压等先进技术装备“走出去”,在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开拓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安全查看更多>新型能源体系查看更多>能源革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