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年度重磅 | 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4):第一章 能源发展综述

2024-06-17 18:11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关键词:能源安全能源转型能源革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能源消费结构持续向清洁低碳转型

初步核算,2023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5.7%。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石油上升0.4个百分点,天然气上升0.1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低碳化趋势不变,低碳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升。分能源品种看,十年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由2014年的65.8%降至2023年的55.3%。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则是不断上升,由2014年的16.9%增加至2023年的26.4%。石油消费的比重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11 2014—2023年能源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12 2014—2023年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四、能源投资

1.国内投资情况

2023年,我国能源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据监测,全国在建和年内拟开工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约2.8万亿元。分类别看,常规项目和新业态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16%和152.8%。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28.5%、13.6%、22.5%。

◆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7.3%,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6.7%。

◆2023年新能源投资

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额超过6700亿元,云南、河北、新疆等3个省(区)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0%。风电完成投资额超过3800亿元,辽宁、甘肃、新疆3个省(区)陆上风电投资加快释放,广东、山东2个省新建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投资集中释放。

◆2023年电源投资

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9675亿元,同比增长30.1%。

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超过12%。在建核电项目全面推进,年内新核准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大型水电项目投资持续恢复向好。

◆2023年电网投资

电网工程完成投资5275亿元,同比增长5.4%。

◆2023年能源新业态投资

综合能源完成投资额快速增长,西北地区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加快推进。新疆、甘肃、湖南、山东、重庆、广东6个省(区、市)电化学储能投资高速增长。内蒙古、新疆一批绿电制氢项目有序推进。

表1-4 2014—2023年能源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单位:亿元)

16.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涉外投资情况

2023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16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7%,折合130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2240.9亿元人民币,增长28.4%,折合318亿美元,增长22.6%。

◆采矿业

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70亿美元,同比增加39%。

◆制造业

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279亿美元,同比增加2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31亿美元,同比减少12.5%。

《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密切关注国际能源形势变化,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高水平能源国际合作,增强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加强中欧在风电、智慧能源、储能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一批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示范项目落地实施。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五、节能降碳

1.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2023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不断优化。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不纳入能耗调控,加强绿证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为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做好充分准备。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在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的同时,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亿吨。2023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5%。

17.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13 2014—2023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目前,我国火电厂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烧、燃煤烟气治理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超低排放火电厂群。“十四五”前三年,全国完成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7亿千瓦,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低0.9%。

节能降碳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发布绿色低碳产业转型指导目录,扎实建设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支撑先进高效光伏电池、漂浮式海上风电、氢基竖炉冶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第三代核电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我国已建成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保持高利用率水平,风电平均利用率97.3%、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98%。

2.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能耗持续下降

2023年,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0.8%,单位合成氨综合能耗上升0.9%,吨钢综合能耗上升1.6%,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0.1%,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2%。全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与上年持平。

18.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14 2018—2023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情况

十余年来,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明显。烟尘排放总量由2013年的142万吨下降到2022年的9.9万吨,单位火电发电量的烟尘排放量由每千瓦时0.34克下降到0.017克;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由2013年的780万吨下降到2022年的47.6万吨,单位火电发电量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每千瓦时1.85克下降到0.083克;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由2013年的834万吨下降到2022年的76.2万吨,单位火电发电量的氮氧化物排放量由2013年每千瓦时1.98克下降到2022年的0.133克。

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攀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能够反映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据测算,202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1,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1.29。

19.png

注:2023年数据系计算所得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15 2014—2023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随着能效水平不断提升,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较低,较好实现了以较低的能源发展速度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十年数据来看,2015年0.19为近十年最低点,近几年来保持在0.5上下。2020年因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19年的6%下降到2.3%,造成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提升。2021年有所回调。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升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再度超过1。

4.碳市场活跃度大幅提高

2023年,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逐渐完善了碳排放交易体系,并且规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活动,碳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在2023年量价齐升,市场活跃度较2022年大幅提高。价格方面,碳价屡屡创下新高,碳价发现机制的作用逐步显现。2023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额为144.44亿元。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额25.69亿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额118.75亿元。2023年市场成交均价68.15元/吨,较2022年市场成交均价上涨23.24%。成交量方面,2023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为2.12亿吨,较2022年增长了3倍,交易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499.66万吨,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77亿吨。

表1-5 2023年全国碳市场成交数据

20.png

六、能源政策

1.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双碳”目标提出3年多来,我国夯实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截至2023年6月,两项工具余额分别为4530亿元、2459亿元。深化能源价格改革,推动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健全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政策。健全绿色电力交易体系,中电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绿色电力省内交易量53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9%。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相关资金4640亿元。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创新提速,支持“双碳”发展。

全国自愿减排市场加快建设 。2023年8月17日,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系统即日起开通开户功能,接受市场参与主体对登记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开户申请。10月以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造林碳汇(CCER-14-001-V01)》等4项方法学、《关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关工作事项安排的通告》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加快了CCER重启脚步。其中,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于10月19日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不仅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进一步作出规范,把一些时间限制加以明确表述,还对以前已备案但未申请减排量项目的处理作出了清晰规定,相关条款也约束得更为清楚。

“双碳”标准体系建设提速。2023年4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对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明确具体目标、搭建体系框架、确定重点内容,对解决碳排放数据“怎么算”、如何“算得准”,碳排放“怎么减”“怎么中和”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支撑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协调、全面的标准支撑。

碳达峰试点探索降碳新路径。2023年10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同时还明确了2025年和2030年的主要目标。1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包括张家口市等25个城市、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个园区。

2.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推进

2023年7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23年6月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全面阐述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理念、内涵特征,并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此外,《蓝皮书》还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包括电源侧、网络侧和终端侧的多层次布局。《蓝皮书》是我国官方发布的首部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文件,清晰描画了2023—2060年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图,有助于实现电力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的电力革命,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明确发展道路。

2023年9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在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及“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等新形势下做好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思路与策略。总体来看,本次《指导意见》立足于“电力系统稳定问题将长期存在”的认识,着重于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的稳定工作,从物理基础、管理体系和科技创新三方面对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建设提出多方要求,是继6月《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后,又一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整体构建和要素规划做详细指导安排的政策。

3.电力市场建设持续深化

2023年9月,《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出台,这是国家层面首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规则。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要求。2023年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多层次统一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中长期、辅助服务市场已实现全覆盖,23个省(区、市)启动电力现货市场试运行。电力市场交易规模稳步扩大,预计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5.6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3%,通过辅助服务市场挖掘调峰潜力超1.17亿千瓦、增加清洁能源消纳1200亿千瓦时。推动出台煤电容量电价政策,促进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

4.能源领域民营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意见》从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等8个方面提出31条举措。针对能源领域,《意见》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减碳技术和服务,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等领域投资力度,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这为进一步激活能源领域民营经济提供了指导。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全球共识,在新能源汽车、氢能、光伏太阳能、智慧物联网等领域,将催生庞大产业链和规模市场,民营经济迎来广阔市场空间。

民营经济占据国内生产总值半壁江山,在稳增长、促创新、增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策支持下,民营资本加大能源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布局,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扮演着“生力军”角色。《2023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榜单显示,有89家企业主营新能源业务,11家企业主营传统能源业务。以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是重资产产业,对资金需求规模大、数量多。一旦民营企业在资金方面出现问题,产品研发、扩产、日常经营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资金流动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安全查看更多>能源转型查看更多>能源革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