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综合市场正文

比亚迪领衔,理想、问界、小米爆发

2024-06-27 09:14来源:中工汽车网作者:韩梅梅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车企汽车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据中工汽车网获悉,6月25日,理想汽车发布了2024年第25周(6月17—23日)销量数据。具体来看,理想汽车周销量达1.17万辆,连续九周获得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在中国市场新能源品牌榜中排在第三,不敌比亚迪、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豪华品牌销量榜单中位列第五,依然保持上周水平。

1.png

数据显示,其理想L6车型在上市后的短短64天内,交付量已超过3万台,这一成绩无疑彰显了理想汽车强大的市场能力和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高度认可。

“我们对理想L6还是非常有信心的。”理想汽车董事长、CEO李想曾表示,“理想L6会成为理想L系列单月销量最高的车型,有信心在2024年提前挑战奔驰、宝马和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

销量,谁在挣扎

2024年,车企“以价换量”的激战持续。正如李想所说,“今年第四季度,20万以上的新能源市场会呈现头部三个品牌吃掉70%市场份额的结果,比燃油车更集中。”

新势力品牌方面:

理想汽车以1.17万辆的周销量继续领跑,且连续三周销量过万;问界单周销量为1.07万辆,被理想压一头,排名新势力榜单第二;蔚来以0.47万辆的销量,进入第三成了一大亮点。

其中,小米汽车的表现尤为突出,最新周交付量约为0.33万辆,暂列中国造车新势力第七,这也是小米汽车自交付以来,创下的最高单周交付成绩。

2.png

新能源品牌方面:

比亚迪以6.68万辆的销量领先所有对手,是接近后7家销量的总和,是理想汽车的5.70倍;此外,特斯拉1.74万辆、理想1.17万辆、问界1.07万辆、埃安0.91万辆、五菱0.81万辆,分列二到五名。其中,大众汽车以0.41万辆的销量排名第十,是前十中唯一的合资品牌。

3.png

豪华品牌方面:

宝马不出所望排名第一,销量为1.89万辆,较上周增长较大;特斯拉以1.74万辆排名第二;奔驰以1.47万辆销量位居第三;奥迪紧随其后1.43万辆排名第四;理想则不敌“BBA”处在第五名。

不过,比亚迪旗下腾势已连续两周落榜。而本土豪华四强“理想、问界、蔚来、极氪”豪华榜上已站稳脚跟。

4.png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理想汽车曾停止每周二发布周销量的行为。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改变可能是受销量影响。此时,理想汽车销量连续三周下滑,一直被问界压制。

随后,今年5月,理想汽车在停更几周后再次发布周销量榜单。彼时,理想汽车周销量达到0.53万辆,再度位列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

对此,理想汽车回应,“停发榜单后,很多用户在进店购买车辆时都会询问理想汽车的销量情况,产品的销量是很多用户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一线伙伴需要真实的数据向用户进行说明。”

同时,理想汽车透露,“在停发榜单的这段时间,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关于销量的信息,导致他们需要处理很多相关的问询。出于对外沟通的一致性考虑,理想汽车决定恢复发布销量榜单。”

市场,谁先上岸

问界和小米,正在搅动新势力的一潭春水。

今年4月,小米SU7就像一条“鲶鱼”,让所有车企都神经紧绷起来。仅仅在4月的首日,与小米SU7同处一个价格带的问界、小鹏、蔚来等部分车型降价,纷纷推出置换补贴优惠活动。就连一向习惯说“下周见”的FF创始人贾跃亭,也在微博发文为小米汽车的执行力和营销能力点赞。

而在爆款车型方面,问界明显更加强势。截止6月17日,问界新M7卖出10.09万辆,登顶中国市场新势力车型销量榜第一,成为2024年首款销量突破10万辆的新势力车型。

卷技术、卷价格、卷配置、卷权益……

当前,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和问界等车企已经稳住月销量破3万辆以上,小米、极氪和深蓝等众多后起之秀你追我赶。因此,头部三个品牌吃掉70%市场份额的结论并不是无稽之谈,竞争强度会相当激烈。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的持续上升,在于通过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极大地建立起了产品力的护城河,并在产品迭代和品牌建设的正向反馈中愈战愈勇。”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这样说道,“新能源车企之间、与燃油车之间,已进入到淘汰赛阶段,未来三年内将经历成本、技术和规模化的比拼。”

造车进入下半场,拼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技术去碳化。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强势突击;宝马、奔驰等“财大气粗”的跨国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都给新能源车企的未来带来了更多不确定;

其次,是技术数字化。在新能源为我们打开新大门的同时,整个行业也正在迈向数字化和智能互联,自动驾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研发方向;

最后,是模式商业化。车企对于品牌都有一个合理的定位,经过时间的固化后,定位也就相对清晰,目标群体也相对稳定。在此背景下,推出新的品牌,把产品通过不同品牌的区隔,实现更广泛的目标群体,能有效地实现增量。

2024年,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传统车企加速布局新能源、新能源车型持续与燃油车型抢占市场、消费者愈发理性,行业竞争势必会进一步加剧。造车新势力的压力只增不减,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新能源车企查看更多>汽车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