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统揽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洞察国内外能源发展大势,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系统阐述了推动能源革命的战略路径和基本要求,指明了我国能源发展的前进方向。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能源战线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持之以恒推动能源转型变革,积极推进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和变革性实践,相继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推动能源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有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是发展的刻度,更是奋进的脚步。由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编写的《能源高质量发展十年成就报告》,系统总结分析了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我国能源发展总体脉络,展现了能源发展辉煌历程。报告以能源领域“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主线,分为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科技、能源体制改革、能源国际合作五个篇章,回望我国能源发展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将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谱写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中能传媒研究院”公众号将陆续推出《能源高质量发展十年成就报告》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01能源消费篇
能源消费清洁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杨永明)
十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我国能源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节约和消费结构优化成效显著,能源与生态环境友好性明显改善,能源绿色发展推动碳排放持续下降,切实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一、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十年来,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节能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绩效评价体系,强化节能降碳增效政策保障力度,完善能耗“双控”与碳排放控制制度,建立健全节能降碳市场化机制,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一)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工作落实
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7.2亿吨标准煤,相比2013年能源消费总量41.7亿吨标准煤,增长15.5亿吨标准煤,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2023年,一产、二产、三产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7.1%、38.3%、54.6%,相比2013年8.9%、44.2%、46.9%的占比格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低能耗产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我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在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的同时,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亿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亿吨。
碳排放控制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15年下降了18.8%,顺利完成了“十三五”下降18%的目标任务,较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23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与上年持平。十年来,我国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约30亿吨,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超千万吨。
节能降碳规制标准持续完善。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严格新上项目能效准入。实施“十四五”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完成71项国家节能标准制修订,提升30个行业、43种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有力支撑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基础更加坚实。节能降碳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发布绿色低碳产业转型指导目录,扎实建设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支撑先进高效光伏电池、漂浮式海上风电、氢基竖炉冶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第三代核电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二)完善能耗“双控”与碳排放控制制度
能耗“双控”是指对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是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促进节能降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进行了重点说明。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一项重要措施,既能节约能源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十三五”期间,国家在“十一五”“十二五”节能工作基础上,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国务院将全国“双控”目标分解到了各地区,对“双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十四五”以来,能耗“双控”制度不断调整完善,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考核,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双碳”目标任务的衔接。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同时指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022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相继发布,保障高质量发展合理用能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用能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对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作出部署。碳排放“双控”将成为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的重要制度。
(三)建立健全节能降碳市场化机制
我国逐步建立完善政府有力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体制机制,更好激发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在科学合理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建立用能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交易制度,开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2016年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在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四川省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工作,2017年12月正式批复四省开展试点工作,我国用能权交易市场正式进入试点发展阶段。“十四五”以来,在总结试点省份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文件要求推动用能权交易市场建设。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推动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具体实施方案。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等文件不断强调用能权交易在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23年,中央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中多次提及用能权,将其作为市场化改革中重要的环境资源要素。自地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省份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在用能权交易机制的各方面积极探索,搭建适合本区域的用能权交易制度框架。截至2023年底,各试点地区已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开展用能权交易提供政策指导,积累了各具特色的试点经验。
启动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建设从地方试点起步,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2017年末,经过国务院同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7月16日,在前期7个试点省市市场多年运行的基础上,全国碳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上线交易正式启动,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一上线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2021年底第一个履约周期收官之际,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达99.5%,成交均价42.85元/吨。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交易方式以大宗协议交易为主,累计交易量3.7亿吨,占比达83.7%。通过近10年的试点实践及近3年的集中攻坚,全国碳市场已初步形成了要素完整的全流程制度框架,碳价格发现机制初步形成,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初显,全社会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
推进绿色电力证书交易。2017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开始试行绿证核发和自愿认购制度。当时核发绿证的对象是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明确用户可通过购买绿证作为消费绿电的凭证。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对我国绿证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明确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绿证相关管理工作,对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截至2023年11月底,累计核发绿证超1.75亿个、交易绿证7744万个,初步推动全社会形成了较好的绿色电力消费意识。2023年12月,国家能源局召开绿证核发工作启动会,首批核发绿证约1191万个,涉及项目1168个、发电企业755家。随着绿证核发全覆盖工作的推进,我国绿色供应维度更广、绿电消费意识更强。
二、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十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在结构上由以煤炭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煤炭消费比重持续降低,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提高,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进程加快,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
(一)有效扩大非化石能源消费
煤炭消费量占比持续下降。十年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13年的67.4%降至2023年的55.3%,下降12.1个百分点。而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升,由2013年的15.5%增至2023年的26.4%,增长10.9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增量约三分之二来自于清洁能源。
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达6.8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3.6%,为我国如期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5%的庄严承诺、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积极贡献。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2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9.1%,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主要流域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达到97%、97%、98%;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量约5000万吨标准煤。在近年来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长26%的条件下,我国新能源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总体保持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
(二)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持续推进。通过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替代、上大压小、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淘汰能耗高、排放大的燃煤小锅炉,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内每小时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基本清零。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散煤治理,截至2021年底,完成该区域散煤治理2700万户左右,减少散煤消费量6000多万吨,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散煤基本清零。2022年我国散煤治理稳中有进。在工业散煤治理方面,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的锅炉容量和煤耗量分别较2021年下降21.8%和13.4%;建材行业小窑炉2022年散煤消费量较2021年下降14.4%。在民用散煤治理方面,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相比2021年提升了1.4%,可再生能源供热规模持续扩大。随着重点区域清洁取暖改造基本完成,西北和东北地区热源清洁低碳化技术路线初步形成:西北地区以“太阳能+”为主,以“煤改气”和“煤改电”为辅;东北地区以生物质为主,以太阳能和电采暖等为辅。
煤电清洁高效转型成效显著。火电厂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烧、燃煤烟气治理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成全球最大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全国80%以上的煤电机组实施了节能改造,90%以上的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近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灵活性改造,50%以上的煤电机组具备深度调节能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规模持续提升,“十四五”前三年,全国完成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7亿千瓦,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低0.9%。
油品质量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深入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自2023年1月1日起全国推广实施国六B车用汽油质量标准。我国自成品油质量升级专项行动实施以来,用不到1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30多年成品油质量升级之路,成品油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减少了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
(三)推动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
电力消费增速超过国民经济增速。2023年,我国电力消费增速攀升,全社会用电量达到9.22万亿千瓦时,比2022年增加57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人均用电量达到6539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分产业看,2023年,第一产业用电量12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延续增长势头;第二产业用电量6.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呈现明显回升态势;第三产业用电量1.6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恢复快速增长势头。各产业用电量规模持续增长,拉动用电量增速超过GDP增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速发展推动用能替代,新兴产业用电量保持增长势头。2023年,光伏设备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76.8%,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8.8%,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8.1%,展现出极强的增长态势。
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重点领域电能替代持续推进。其中,工业部门电气化率达到27.6%,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电高速增长;建筑部门电气化率达到48.1%,热泵、电制冷、供暖的应用场景不断深化;交通部门电气化率达到4.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当前,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约28%,处于国际前列。
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广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截至2023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859.6万台,同比增长65%;全国共有6328个服务区配建了充电设施,占服务区总数的95%,北京、上海、河北、安徽等15个省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全部具备充电能力。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布局充电设施,助力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截至2023年底,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湖北等12个省份已经实现了充电站的“县县全覆盖”、充电桩的“乡乡全覆盖”。
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的比重超过6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售量比重达31.6%,较2022年提升6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为6.1%,较202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
“获得电力”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居民用户和低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高压用户用电报装“省力、省时、省钱”服务。经过各方努力,有关主要目标任务已在2022年底前全部完成,全国基本实现用电报装“三零”“三省”服务全覆盖。通过推广“三零”“三省”服务,2023年全国电力用户节省办电投资600亿元,截至目前累计节省超2600亿元。
三、扎实开展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
工业、建筑、交通是能源消费的三大领域,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十年来,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扎实开展节能降碳工作,推动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持续优化用能结构,加强清洁能源供应,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一)推进工业领域能源高效利用
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碳排放量占比70%左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领域。十年来,我国推动工业领域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建设。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运行的项目。进一步退出钢铁、电解铝、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中的落后产能。“十三五”期间,累计退出钢铁过剩产能1.5亿吨以上、水泥过剩产能3亿吨,地条钢全部出清,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基本出清。2023年,78家钢铁企业、3.9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大先进典型培育力度,2023年,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过9700亿元,截至2023年底,累计在国家层面创建了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
工业领域能源资源利用更加高效。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持续提升,乙烯等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已经超过30%。信息基础设施能效不断优化,全国规划在建的大型以上数据中心平均设计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3,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电力平均利用率提升至30%以上。截至2023年底,累计培育196家绿色数据中心。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2023年,遴选239家废钢铁、废纸、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全年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22.5万吨,基本实现应收尽收。
(二)持续优化建筑领域用能结构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费的另一大重要领域,建筑碳排放是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的重点。十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实施既有建筑节能降碳改造,建筑用能结构持续优化。
加快推进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形成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第一本国家全文强制性规范。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0亿平方米,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90%左右。
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陆续开展各气候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工作,相继发布《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等相关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工作,稳步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303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4%;北方地区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过18亿平方米,惠及超过2400万户居民,室内舒适度显著改善。“十四五”前三年,完成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3亿平方米。
(三)加强交通领域清洁能源供应
交通运输是全社会能源消费的第三大领域,也是全社会重点关注的碳减排领域。十年来,我国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清洁能源供应保障,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
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2023年,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3.78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比2013年减少0.88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下降18.9%;单位运输工作量主营综合能耗3.76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比2013年减少0.12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下降3.1%。推动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深入开展多式联运。2023年,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50.4亿吨、同比增长1%,水路货运发送量93.7亿吨、同比增长9.5%,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进一步畅通。
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清洁能源供应保障。鼓励重载卡车、船舶领域使用LNG等清洁燃料替代,在城市公交、出租、环卫、物流配送、民航、机场以及党政机关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截至2023年12月,我国新能源营运汽车规模达到164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约54万辆,新能源出租车约30万辆,新能源城市配送车约80万辆。提升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岸电受电设施改造,加快老旧车船改造淘汰,累计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截至2023年底,我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3.8%。
四、不断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
绿色发展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以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十年来,我国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全民持续提升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节能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一)实施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
公共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特殊重要位置,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中发挥着示范表率作用,是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工作的倡导者和管理者。近年来,各地政府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节能减排方面积极作为,开展绿色低碳引领行动,稳步推进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实效。2022年,全国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321.27千克标准煤,单位建筑面积能耗18.03千克标准煤,与2020年相比分别下降2.52%、2.44%,较好地完成了“十四五”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阶段性目标。
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2022年全国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比为13.13%,相比2020年减少了12.55%。同时,节能降碳改造有序推进,组织开展中央空调、数据中心等重点用能部位绿色化改造,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
加快创建节约型机关。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5114家公共机构建成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376家公共机构被评为能效领跑者。
(二)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把强化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和生活习惯。持续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连续多年组织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生活理念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把绿色发展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生态环境保护读本,在中小学校开展各种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
(三)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产品消费日益扩大。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用电器等节能低碳产品。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广泛涉及100多个行业,年节能2亿吨标准煤。强制性能效标准涉及家用电器、商用设备、办公设备,照明器具、工业设备五个领域,基本覆盖工业和建筑领域主要用能对象。不断完善绿色产品认证采信推广机制,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实施能效水效标识制度,引导促进绿色产品消费。
绿色生活创建广泛开展。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将绿色生活理念普及推广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方面面。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低碳化。2023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长至17.9%,煤炭消费占比从2013年的67.4%降至55.3%。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过半。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的40
能源转型和一些安全利益相悖,这才是步履维艰的核心原因。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新媒”作者:王海滨作者系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经济师2024年11月11日至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将在阿塞拜疆举行。大会将聚焦于气候融资新目标。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取
10月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为贯彻落实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策部署,加强要素配置保障,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明确了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的具体举措。一是有效拓展增量用能空间。“十四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完善能源消耗总量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9月27日,浙江人大网发布《浙江省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条例》,其中提到,浙江省人民政府及其发展改革、能源等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区域电网范围,统筹资源和市场、电力发展规划和新能源发展规划、电力系统运行需要和经济性,合理规划抽水蓄能电站站点布置、建设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国家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供电企业、售电企业、相关电力用户和使用自备电厂供电的企业等应当按照
近日,中共国家能源局党组在《人民日报》发表《以能源转型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出: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替代转变,推动主要用能领域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行动,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加强新能源
12年前,当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浙江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到了95.82%,高于全国12.27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三。3年前,当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时,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57541元,是全国唯一一个省内所有区市居民收入都超
世界气候治理热潮方兴未艾。因为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0%以上来自化石能源燃烧,所以对于气候治理来说能源低碳转型是关键。而气候变化问题既严峻又迫切,因此不仅低碳转型的最终结果很重要,其过程有多长也很重要。(来源:能源新媒作者:王海滨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经济师)一、为什么低碳转型不
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碳达峰行动,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强化项目全周期监管,严
能源逐“绿”阔步前行——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为生态蓄能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让绿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和趋势。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如今“两山”理论已成
近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上半年能源形势和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介绍新型储能发展和绿证核发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就今年上半年全国能源形势作简要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增长,供应能力稳步提升,能源供需平衡。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
11月20日,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在集团总部与中国大唐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张传江举行工作会谈,双方围绕强化能源领域合作、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刘国跃对张传江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对中国大唐近年来改革发展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他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能源电力保障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我国能源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作出重大
2023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义重大,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是长远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能源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油气对外依存度过高仍是我国能源安全的“痛点”。2023年,我国原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72.99%和41.11%,凸显出国家能源安全形势的严峻性。为了提升能源安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2024年煤电规划建设,确保我省能源安全可靠供应,按照国家能源局工作安排,山西能源监管办于10月下旬赴大同、朔州、忻州等地对纳入监管的2个外送输电通道配套电源项目和2个支撑性保障性电煤项目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组摸清了项目的投资建设现状和拟投产计划,分析了项目投产滞后的原因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这部法律共九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能源规划、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市场体系、能源储备和应急、能源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来源:电联新媒作者:陈敏曦)能源法规定,为了推动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2024年11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能源规划第三章能源开发利用第四章能源市场体系第五章能源储备和应急第六章能源科技创新第七章监督管理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
Dr.MatthewSlavin在RenewableEnergyWorld发表文章,讨论如果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对《通货膨胀减少法案》(InflationReductionAct,简称IRA)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分析了经济和政治因素,探讨了IRA被废除的可能性。(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作者:ESmallData)背景:•自2022年拜登总统签署IRA以来,美国
11月6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在上海与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磊举行会谈。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共赢发展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中国大唐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曲波,上海电气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市场部部长金孝龙参加会谈。邹磊对上海电气长期以来给予中国大唐的
截至11月3日,国家能源集团疆煤出区年累总量完成2006万吨,同比增加792万吨、增幅65%,年发运总量3年跨越式增长两倍,一举跨入两千万吨级规模化运输新阶段,能源保供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2024年以来,集团公司扎实践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使命,全面落实疆煤出区战略布局,锚定月均200万吨高标
能源法草案11月4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为适应保障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草案三审稿增加规定,“国家建立健全能源标准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能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能源法草案二审稿于今年9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二审稿
长期以来,煤电一直是我国的主体性电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七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随之而来,煤电的角色也必然将在推进该目标实现的进程中而改变。(来源:能源新媒文/秦旗作者系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
11月19日,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刘明胜在总部与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会谈,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进行交流。中交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杨志超参加会谈。王彤宙感谢国家电投一直以来给予中交集团的信任和支持,介绍了中交集团总体情况。王彤宙表示,国家电投是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的领军企业,肩负
核电已成为破解科学降碳和用能成本难题的重要选项——2024第三届深圳核博会观察“核能作为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关键力量,承载着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核电已成为破解科学降碳和用能成本难题的重要选项,也成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前召开的2024年第三届中国核能高质量发
电力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和先导产业,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近年来,在大力践行“双碳”目标和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背景下,我国能源绿色转型加速推进,电力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电源结构持续优化,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尤其是《能源法》正式出台,为
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篇大文章,要坚持先立后破,使清洁能源平稳有序替代传统能源,加快世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中方愿同各方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矿产、绿色交通等领域国际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二阶
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是篇大文章,要坚持先立后破,使清洁能源平稳有序替代传统能源,加快世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中方愿同各方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矿产、绿色交通等领域国际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携手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执行摘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发布。《执行摘要》指出,能源转型能为中国实现2060年前经济社会系统的碳中和作出决定性贡献。中国应从五个方面推进能源转型,探索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分析了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发布《2024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利用碳市场促进发展》碳市场为最不发达国家开辟绿色转型之路近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贸发组织”)发布了《2024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利用碳市场促进发展》(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碳市场对于促进最不发达国家的绿色结构
当地时间11月11日至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此次大会聚焦于如何公平、有效地分配气候融资资源,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效用,助力各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和气候韧性提升。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时刻,作为全球清洁能源领域可持续发
日前,日立能源与国家能源集团展开合作,帮助减少该公司运营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根据双方协议,日立能源将为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北仑电厂提供创新的EconiQRetrofill解决方案,以替换其现有550kV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中的SF气体。日立能源与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北仑电厂签署EconiQRetrofill合作协议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当地时间11月13日,《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4》执行摘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上发布。根据预测,为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将带动相关领域的投资需求超过100万亿元。根据这份报告,中国电力占终端能源需求的比重将从2023年的28%左右,提高到206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