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论述脉络探析

2024-08-06 11:33来源:中国能源观察作者:徐进关键词:能源安全中国能建能源转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论述脉络探析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济师 徐进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能源观察”

伟大的实践源自科学理论的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敏锐的眼光洞察世界能源发展潮流,以超前的视角总揽全球能源发展格局,围绕国家能源安全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这些系列重要论述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源转型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概括,是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我国新时代能源工作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开启了我国能源事业奋力变革的新篇章,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的新道路,奏响了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也为世界和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新时期能源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在2014年6月1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五点总体要求,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就我国能源发展作出的全面系统科学论断,被准确地概括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成为我国能源改革发展的总体方略和行动纲领。

十年来,在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度调整、能源安全保障任务依然艰巨的大背景下,我国能源改革和转型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指明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我国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向和成长路径,具有深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科学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能源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能源发展理论的重大飞跃,深刻揭示了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大潮流,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总体要求,对切实做好我国新时代能源工作、推动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指导和战略实践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能源发展思想彰显了我国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根本立场和性质宗旨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为中心的能源发展思想,始终贯穿于党领导能源发展的奋斗历程中。早在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深刻指出,“光伏发电扶贫,一举两得,既扶了贫,又发展了新能源,要加大支持力度”,还特别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能源转型和改革的重大问题,坚决破除已形成的利益藩篱,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用能条件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这些高屋建瓴的论述蕴含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推动能源发展的根本目的、内在动力、价值取向,科学回答了我国能源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实践证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能源开发建设、生产经营的各领域、全过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一定能让我国能源的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双碳”目标确立了我国新时期能源发展的行动方略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一提出,就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以煤炭为主的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而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在50—70年之间。由此可见,我国设定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在碳减排上需要付出几倍于发达国家的努力,这既充分表明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上需要付出更为艰苦卓绝的努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国将破立并举、稳扎稳打,在推进新能源可靠替代过程中逐步有序减少传统能源,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统筹做好‘双控’‘双碳’工作,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这些精辟的论述站在经济建设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哲学高度,不但阐释了“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还为我国更好地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方法指导,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更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能源保障和安全是“国之大者”点明了我国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本质要求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明确提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实际上,能源安全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常常提及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着眼现实的深刻洞察,更是面向未来的有力昭示。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近年来对油气煤等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的大宗能源资源需求持续攀升,尤其是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真正确保将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切实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古人曰,“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发展和安全本质上宛如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这是形势使然也是现实需要,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亦是自立自强的关键之要,有助于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加自信从容地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的挑战。

“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指出了我国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正确道路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加快发展面临更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这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表明我国能源发展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能源发展基本实情,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考虑把握,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呈现“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北多南少,西富东贫”的资源逆向分布特点,这同我国能源消费特征正好相反;另一方面我国是典型的“一煤独大”能源结构,煤炭作为我国能源供应“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主体地位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因此,做好能源转型发展重点就是既要立足于我国以煤为主的特殊性,首先要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之路,不能脱离我国国情而盲目地为“转”而转;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当前能源转型的迫切性和普遍性,能源绿色低碳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能源低碳转型关乎人类未来”擘画了我国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时代使命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致贺信指出:“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中国高度重视能源低碳发展,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全方位加强能源合作,维护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高瞻远瞩阐述了能源低碳转型的重大意义,集中体现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能源利用史:人类文明起源于火的利用,人类社会由此演化为农耕文明;第一次能源转型,蒸汽机的发明让煤炭成为主导能源,人类社会迈入工业文明;第二次能源转型,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发明让油气成为主导能源,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第三次能源转型,非化石能源将占据主导地位,人类社会步入生态文明。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变化正广泛影响着人类生存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全球能源体系调整迫在眉睫,“降碳减排”、向绿而行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更是国家竞争格局的大洗牌。根据国际能源署《2021年世界能源展望》,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比重将由2020年的12%提高到67%,核能比重由5%提高到11%,化石能源占比由79%降至23%,全球终端能源电气化率由20%上升至49%,氢能从零上升至6%。

“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宣告了我国新时期能源发展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这是继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之后的又一重大能源战略部署,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能源领域理论创新的具体成果,科学确立了新征程我国能源事业的新使命新任务。客观上讲,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是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理论延伸与实践拓展,双方在内涵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均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特色能源发展道路,遵循了现代能源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但又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与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我国建立现代能源强国的最终奋斗目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是新型能源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是能源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顺之者昌。”面对能源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全面谋划好能源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快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既是切实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分依赖的现实之需,也是确保“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应有之策;既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先立后破,稳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我国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根本遵循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先立后破”是解决能源发展稳定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方法论,因为推进能源绿色转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切实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聚焦重点关键,坚持稳中求进、有序进退、加减并用,切实解决好“立什么”“破什么”,才能确保绿色低碳转型做到“蹄疾而步稳”:首先要立足当前,仍要充分发挥好煤炭煤电的能源主体地位,同时加快进行清洁高效和灵活性的改造,使其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有力支撑;其次要立足未来,加大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发展力度,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步伐,确保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再者要建立起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现代能源体系,让清洁低碳能源成为我国未来的主体能源;最后要破除传统化石能源结构,最终用低碳能源和零碳能源完全替代高碳化石能源。实际上,“立”和“破”并非对立,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立”给“破”打下基础,“破”为“立”提供升华,如果“立”的起点地基不牢,“破”的过程就会地动山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一言以蔽之,在新房子没有盖好之前,老房子千万不要轻易拆掉,否则就会遭受雨淋日晒。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我国新时期能源发展的关键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十年间,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进入持续高度活跃期,新一轮能源革命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全球最大煤炭清洁利用体系基本成型,煤电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全球领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高转换效率光伏组件、深远海风机、超深层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技术相继刷新世界纪录;氢能、新型储能、多能转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扎实推进;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大电网安全、新能源并网消纳等关键核心技术连续攻克;全球首个商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已经并网发电,可控核聚变接连取得突破;“互联网+”智慧能源等新型能源业态风起云涌,已成为我国创新创造的优势领域,这些成就充分表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体现了我国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

202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主题明确指出:“注意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系,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四对关系作出的系统论述,既阐明了能源发展的基本原理,又厘清了许多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蕴含着深邃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意蕴,使我们能够站在全局角度科学看待和理性思考能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和棘手问题,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源建设的实践内涵,深化和创新了我国能源发展的理论指南,是做好新时代能源工作的“总抓手”和根本遵循:在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关系上,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建立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在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能源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全局性,同时也要注重局部地区的特殊性;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在处理好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的关系上,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安全查看更多>中国能建查看更多>能源转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