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顾毓琇电机工程奖获得者
勤奋耕耘 名扬海外
顾毓琇电机工程奖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与能源分会联合设立,旨在纪念顾毓琇先生并表彰在电力、电机、电力系统工程及相关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专业人士。
顾毓琇(1902~2002)
顾毓琇先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提出了“顾氏变数”理论,与美国科学家维纳等人开创了现代自动控制理论体系。1972年,国际电机工程学会(IEEE)授予顾毓琇先生“兰姆”金质奖章。1999年,他获得国际电路及系统学会50周年纪念金奖。
顾毓琇先生,出生于江苏无锡,14岁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被选派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该校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929年学成回国后担任浙江大学电机系主任,并创办《电工》杂志。1934年10月14日,他与一批从事电机工程科技、教育事业的爱国人士在上海市八仙桥新青年会成立了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顾毓琇先生曾任会长。
历届获奖者
贺家李 2010 AWARD WINNER
天津大学贺家李教授,1925年6月出生于陕西西安。1948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电机系,1961年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继电保护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历任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副主任、电力及自动化工程研究所所长,是我国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继电保护学科的开拓者、中国电机工程教育奠基人之一。为表彰他为中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授予2010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楼家法 2011 AWARD WINNER
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楼家法先生,1926年出生,浙江诸暨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西安高压开关厂副厂长、总工程师和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总工程师等。他长期从事输电设备研究事业,是中国断路器设计领域杰出的领导者和技术权威。为表彰他在中国高压开关设计与制造领域的重要先驱作用,授予2011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于尔铿 2012 AWARD WINNER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于尔铿教授,1938年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力学院电力系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1962年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他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科研工作,并作出了系统性和开创性的贡献。为表彰他在经济调度、状态估计、能量管理系统等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授予2012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王祥珩 2013 AWARD WINNER
清华大学王祥珩教授,1940年出生,安徽淮南人。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86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电机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电机理论,电气传动和控制,电机故障分析及保护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为表彰他在交流电机动态分析领域学术研究及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授予2013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马伟明 2014 AWARD WINNER
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1960年出生,江苏扬中人。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现任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主任。他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为表彰他在独立发供电系统研究和机电能量转换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授予2014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张伯明 2015 AWARD WINNER
清华大学张伯明教授,1948年出生,197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198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电机系发电教研室主任,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和调度自动化科研。为表彰他在中国电力系统控制中心能量管理系统研发方面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授予2015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孙光辉 2016 AWARD WINNER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公司孙光辉先生,1938年出生,山东潍县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电力学院电力系统专业。先后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所、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所、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教授级高工,2001年起任南京南瑞继保电气公司技术顾问。他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出中国首套电力系统稳定控制装置,电力系统第二、第三道防线的全套设备,极大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稳定水平。为表彰他在中国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技术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授予2016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陈德树 2017 AWARD WINNER
华中科技大学陈德树教授,1930年出生于广东。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电机系,195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电力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和安全控制新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提出了自适应式距离保护、母线保护等,并主持研制保护装置。为表彰他在电力系统自适应保护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和教学成就,授予2017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危师让 2018 AWARD WINNER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危师让先生,1940年出生于江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他长期从事大型汽轮机、燃气轮机和常规联合循环、IGCC等燃煤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工作。为表彰他在清洁高效发电技术,特别是先进凝汽器胶球清洗技术、老旧机组改造、煤气化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流程设计和优化方面的杰出贡献,授予2018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葛耀中 2019 AWARD WINNER
西安交通大学葛耀中教授,1929年出生于辽宁铁岭,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葛耀中教授为继电保护基本理论、实现方法及保护性能提出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阐述微机保护的优势与发展趋势,推动了微机继电保护发展,开展了自适应继电保护理论及其实现方法研究;提出了永久性故障判别的概念,开辟了自适应重合闸研究领域;提出了反应正序故障分量的方向元件,倡导并推进了行波故障定位与保护的研究工作。为表彰他在故障分析和电力系统保护方面的杰出贡献,授予2019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陈陈 2020 AWARD WINNER
上海交通大学陈陈教授,1938年出生于上海,1990年起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负责人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站长、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开创性地运用多变量频域法研究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并在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电力系统稳定分析用模型研究、电力系统串联补偿和次同步振荡研究、电力系统动态分析和建模、大型交直流互联电力系统低频振荡以及大型汽轮发电机机网耦合和次同步振荡的分析、抑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了表彰她在中国励磁系统标准化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和电力系统振荡分析方面的贡献,授予2020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贺仁睦 2021 AWARD WINNER
华北电力大学贺仁睦教授,1944年2月出生。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电力系统动态仿真与稳定性分析工作,在电力负荷建模技术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贺仁睦是中国电力负荷模型的领导者,从1980年开始研究基于量测的负荷建模,推动了基于量测的负荷模型在我国电力领域的应用。贺仁睦教授积极推动同步相量测量装置(PMU)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强烈建议电网公司重视动态负荷模型,将基于测量的负荷模型纳入时域仿真程序,大大提高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为了表彰她在基于测量的电力系统负荷建模中的贡献,授予2021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
吴维韩 2022 AWARD WINNER
清华大学吴维韩教授,1931年出生于浙江。1953年起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工作,1983年晋升为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电工研究所所长、系学位委员会主任。吴维韩教授是我国电力系统过电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电磁暂态数值分析、过电压防护和绝缘配合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我国最早研究电力系统电磁暂态数值计算方法的学者之一,尤其是在电缆和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的建模、冲击电晕特性和铁磁谐振过电压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为了表彰他在电磁暂态数值计算和电力系统防雷保护方面的开创性贡献,授予2022年顾毓秀电机工程奖。
陈慈萱 2023 AWARD WINNER
武汉大学陈慈萱教授。1933年出生,上海人。陈慈萱是我国电力系统接地技术和过电压保护的开拓者之一,在交直流电力系统接地技术基础理论、电力系统过电压基础理论、接地系统数值计算方法、避雷器保护装置研制以及电气工程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表彰她在电力系统接地技术和过电压保护,以及电机工程教育方面的重要贡献,授予2023年顾毓秀电机工程奖。
曾南超 2024 AWARD WINNER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南超先生,1941年出生,四川自贡人。他长期从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及工程建设工作。曾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分委会直流输电技术专委会秘书长、电力部高压直流输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网建设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直流输电技术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电力电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能源行业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等职务。为了表彰他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特别是控制保护技术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对推动中国高压直流输电发展的重要贡献,授予2024年顾毓秀电机工程奖。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一代代电力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中,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得以涵育发展、发扬光大。这一精神引领着广大电力科技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汲取奋进力量,让科学家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来源|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正式揭晓。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商运投产上榜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位列榜首。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均披露了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83人,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55人。经北极星电力网梳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盛万兴被确认为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清华大学何金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11月18日,202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最终增选结果公布!其中能源领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院长饶宏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为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孙焕泉,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国家能源水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宗亮,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勘探部总经理谢玉洪等。
11月18日,202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最终增选结果公布!其中能源领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院长饶宏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为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孙焕泉,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国家能源水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宗亮,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勘探部总经理谢玉洪等。
11月18日,202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最终增选结果公布!其中能源领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院长饶宏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为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孙焕泉,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国家能源水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宗亮,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勘探部总经理谢玉洪等。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已于1月1日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自1997年以后每2年增选一次,中国科学院院士自1995年开始每2年增选一次。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总名额为7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88名。在2019年两院院士的增选活动中,华能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成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正式启动了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中国科学院2021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为73名,其中支持新兴和交叉学科与数学领域7名,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特别名额6名。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88名。近日,又有多个单位公布拟推选院士候选人名单,总名单已超过97人次,候选人中包含
2月7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发布关于推选2021年两院院士候选人的公示,拟向中国科协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9名,分别为于云江、王爱杰、宁平、李爱民、李海生、吴振斌、陈冠益、顾行发、曹宏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关于推选2021年两院院士候选人的公示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
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为进一步探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随着风电和光伏快速发展,今年年底新能源将成
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随着风电和光伏快速发展,今年年底新能源将成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将能源消费革命放在工作首要位置。2020年9月,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庄严承诺,对推动全社会各领域节能降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近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国发〔2024〕12号,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一行莅临优特科技考察指导。优特科技董事长田伟云携公司管理层全程陪同接待并作相关情况汇报。刘吉臻院士一行首先参观了优特科技数字化展厅,听取了企业概况、技术优势等介绍后,对公司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公司今年重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集体学习,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教授就发展清洁能源问题提出工作建议。而就是这位刘吉臻院士,曾在2023年9月16日的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发表重要观点:我们对储能一定要有个清醒的
今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灵魂拷问”:“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装机达到7.5亿kW,发电量为1.2万亿kWh。据此判断,到2030年,即便风、光装机翻一番,也只能增加1万亿多千瓦时的电量,届时也还有约2万亿kWh的电量供应空缺。这个难题该怎么解?”“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装机达到7.5亿kW,发电量为1.2万亿
新型电力系统就是要构建起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和多种能源综合化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既是三大任务、又是一个整体。----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2023年4月13日上午,2023年新型电力系统产学研融合发展大会在华北电力大学顺利召开。会议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对中国新能源形势、市场分析解读,促进新
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期间,“碳中和与煤炭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十二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作主旨发言。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正主动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落实“双碳”目标,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和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来源:微信公众号“能见”作者:李洋)11月8日,酝酿近20年中国首部《能源法》正式通过,强调国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电源电网协同建设,推进电网基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7日,2024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宁德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先生发表了主旨演讲。舒印彪院士指出,安全高效储能在源网荷侧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他表示,在电源侧,储能与新能源相结合,可以平移风光发电的功率波动,提升新能源并网的友好型和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目前,核电在我国发电量中的占比为4.8%,低于全球10%的平均水平,与OECD国家18%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明显。随着“双碳”战略实施,我国核电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持续壮大核电产业,充分利用核电产能,“十四五”“十五五”期间保持较大规模、稳定的建设节奏。到2035年,核电发电量
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为进一步探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强化系统本质安全持续保障稳定运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中央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各行各业迅速行动,积极推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生产结构、运行机理、功
5月31日,由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2024)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15周年活动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为主题,吸引了行业主管部门、行业权威组织和能源企业代表、专家学者、高校智库等,围绕“双碳”目标
“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电力系统保持实时连续可靠供电的技术要求不会改变。因此,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新型储能强有力的支撑。我们要遵循电力系统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适应系统不同发展阶段和运行场景的需求,分步骤差异化发展新型储能,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4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
“核能是低碳能源,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仅约12克/千瓦时,同时具有装机容量大,运行稳定可靠、换料周期长等特点,具备较强的频率和电压调节能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4月15日,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举办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顾问、中
4月15日,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举办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顾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特邀顾问舒印彪表示,“核电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不同阶段都是清洁电力的重要来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要核电提供坚强支撑。”在碳达峰阶段(目前~2030年)
【亚太电协大会】国际电工委员会第36届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再电气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选择再电气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选择—亚太电协大会主旨演讲电力是能源系统的核心,实施再电气化,以电为中心、新型电力系统为平台、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将在实现“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