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三门峡水利”相关结果335

      2006-05-30

        黄河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重要基地,从解放初期的三门开始,黄河上的水电站建设一直受到世人关注。...黑等总装机容量约为900万千瓦的14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占黄河上游流域可开发总量的27%)。

      2006-05-22

      俄水电专家亚·托洛什诺夫曾多次到包括在内的世界各大水电站进行考察,他对记者表示:“在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们帮助中国建设了三门水电站。

      2005-12-06

      全省技术可开发的大中小型水电站共214+3×1/2座,其中大中型水电站只有小浪底、西霞院、故县及跨省的三门。专家们简单称之为“3座半”。   ...对我省河段来说,虽然水力资源开发条件并不是特别优越,但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其开发对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别必要和迫切,所以需要尽快建设一批以防洪为主的水利枢纽工程

      2005-09-13

      事实上,论证十年的长江工程、渭河洪灾与黄河三门水利枢纽汛期发电影响、紫坪铺和杨柳湖与都江堰互扰、虎跳峡工程与“三江并流”景观不协调等影响,再加上某些发达国家近年拆除水电站大坝已让国人对大型水电开发产生心颤

      2005-03-24

      联想到2003年作为紫坪铺水利枢纽配套工程的都江堰杨柳湖工程,因环保界与文物界的反对而被四川省政府宣布停建的先例以及三门水电站的弃留争论,可以感到,我国对于水电开发方式的反思已经越来越深入。   

      2005-02-21

      因为三门水利枢纽工程在此开工建设而改的名字。流经三门的河流有34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黄河、洛河、宏农涧河3条河流。

      2005-02-04

      相同的历史   三门市,1957年诞生,前身是陕州。因为三门水利枢纽工程在此开工建设而改的名字。...1978年,三门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历经40余年的建设,水电总装机容量41万千瓦,截至2003年底,累计发电300亿千瓦时。

      2004-10-28

      建库蓄水后,水深增加,流速减缓,泥沙必然要沉积在库里,因此很多人认为水库寿命有限,迟早会淤满“死亡”,后果极坏,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三门水库。...如水库在冲淤平衡后仍有80%~90%的有效库容能长期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水库的“寿命”是永久的。

      2003-08-06

      面对电力供应紧张的形势,河南省积极采取内部挖潜,强化直调火电机组及地方小火 电机组的管理与维护等多项措施,充分利用小浪底水电站、三门水电厂的水力发电资源,同时,对大工业企业在尖峰时段避峰限电。

      2003-08-05

      以黄河三门水电厂为例,水轮机运行15000小时必须检修,其中4号机运行2年过流部件严重损坏,效率下降8.7%,而一般水电站大修期在5年左右。...据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专家介绍的情况和资料,我国大中型水轮机有泥沙磨蚀的约132台,计1200万千瓦以上(不包括);中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约2200万千瓦,有泥沙磨蚀的电站占30%,约660万千瓦

      2003-07-10

      水机磨蚀破坏主要表现在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作量增加,以黄河三门水电厂为例,水轮机运行15000h必须扩修,其中4号机运行2年过流部件严重损坏,效率下降8.7%而一般水电站大修期在5年左右。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7-12-05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以下河段唯一具有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于2001年底竣工,隶属于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07-11-28

      自1955年12月建局以来,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先后承建了黄河三门水利枢纽、伊河陆浑水库、濮阳渠村分洪闸、洛河故县水利枢纽、石漫滩水库复建工程、汉江王甫洲水利枢纽泄水闸、小浪底水利枢纽进水口工程、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10-09

      特别是一些曾经被反对修水坝的舆论作为水坝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的拉斯旺、三门等等也同样创造出了极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为了进一步调查我国国内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实际影响,日前,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水利报、中国电力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对我国水电开发程度相对最高的乌江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2007-02-12

      水电工程的兴起有力地驯服了黄河水患,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兴建的三门、盐锅峡、青铜峡、李家峡、八盘峡、龙羊峡、小浪底、公伯峡等水利枢纽使黄河变“害”为“利”,有力地推动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