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尔尼2022-04-20
这其中,绿氢是唯一具有全链路零碳排放的核心优势的氢气。可再生能源制氢未来将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有望成为最主要的制氢方式,市场前景广阔。...这其中,氢能具有零碳、高效、可储能、安全可控等显著优势,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来源:中信集团2022-04-15
;同时对剩余碳排放引入抵消计划,最终实现整体净零碳排放。...坚定推动绿色增长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在碳中和路径下,一家绿色低碳企业应具备以下特征:生产过程中实现低碳甚至净零碳运行;经营模式兼顾环境与经济效益,通过产业链助力全社会碳减排。
来源:现代汽车集团2022-04-14
如今nexo中国版已取得新能源汽车牌照,并将于今年正式在中国上市,不仅会积极参与到中国氢能示范项目中,还将为中国消费者带来真正“零碳排放”环保出行新体验,致力为中国氢能环保出行贡献一己之力。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2022-04-13
稳妥实施“风光火(储)一体化”,鼓励“风光水(储)一体化”“风光储一体化”,利用综合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有力推进区域能源消费的低碳化。
稳妥实施"风光火(储)一体化",鼓励"风光水(储)一体化""风光储一体化",利用综合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有力推进区域能源消费的低碳化。
新能源条件好的地区,支持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和就近接入消纳,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稳妥实施“风光火(储)一体化”,鼓励“风光水(储)一体化”“风光储一体化”,利用综合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来源:华陆2022-04-13
氢能冶金化工综合示范项目以零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为切入点,围绕可再生能源全部就地消纳模式,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500万千瓦风力发电、150万千瓦光伏发电和30万吨电解水制绿氢项目;围绕以绿氢作为还原剂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2-04-12
在迎峰度夏期间,克州电力供应可实现零碳排放。”“留住”太阳照亮戈壁地处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坡之间的克州,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却拥有广袤的戈壁荒滩。
来源:宏春观察2022-04-11
例如,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到2050年中国绿色投资需求约为139万亿元人民币;到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清洁能源技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预计达到16万亿美元。...在《行动方案》中专门提出人才问题,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
来源:北极星氢能网整理2022-04-08
、智能电池管理等相关领域,实现全产业链零碳排放。...2022年3月2日,海马汽车与三峡海南投资战略合作,双方拟共同推进零碳排放氢能产业链合作,共同探索在海南推进“制、储、运、加、用”一体化的氢能汽车示范运营项目,包括链接双方绿电资源、储能设施设备、供应链金融服务
来源:揭阳市人民政府2022-04-08
推进新能源示范乡镇建设,建设好揭东埔田“近零碳排放”全国特色小镇。...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第七章 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第一节 太阳能产业壮大工程第二节 生物质综合利用工程第三节 储能装备研发应用工程第四节 氢能产业链培育工程第八章 强化规划引领,推进完善成品油零售体系第一节
来源:山东省生态环境厅2022-04-07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平台建设(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三)加大关键核心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四)强化科技集成推广应用(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六、实施试点示范和重大工程(一)深化低碳试点示范(二)推动建设近零碳排放试点和工程
来源:北极星大气网2022-04-07
来源:港华智慧能源2022-04-07
“港华智慧能源2021年正式更名并宣布未来重点投资再生能源业务,在中国内地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及储能系统,预计到2025年协助200个工业园区达致零碳排放。...港华智慧能源执行董事暨行政总裁黄维义表示,全球各国对esg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逾130个国家已订立净零排放目标,而单靠政府推动节能减排并不足够,还须商界企业共同努力落实执行。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2-04-07
全过程“零碳排放”有待加力“随着关键装备技术不断突破,完整的技术设备供应链和完善的煤气化商业服务模式将逐步得以构建,最终将推动形成高效、环保、经济、安全的国际领先煤气化系统,为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出新示范
“实际上,所谓近零碳排放区并不是指严格要求实现近零碳排放或零碳排放,一些建筑区、工业区、城市密度较大的园区实现零碳排放难度非常大,所以近零碳排放区常以区域内能耗下降或碳排放量稳步下降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