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南株洲十三五规划:建成湘东南部煤电能源基地 稳定火电煤气油等传统能源生产供应(全文)

2016-06-30 08:1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湖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14 行政区划调整

株洲县撤县设区。争取将株洲县改设为渌口区,合理撤并设置乡镇、街道、建制村、居委会,划分为渌口片区、龙船片区、淦田片区、朱亭片区四大功能区,建设成为株洲市新城区、国家“两型”示范区、装备制造配套基地。

攸县撤县设市。争取攸县改设为攸州市,保持原有行政区域,构建“一主一次,三副两轴”(一主:中心城区;一次:网岭镇;三副:渌田镇、酒埠江镇、皇图岭镇;两轴:沿G106纵向发展轴和沿S340横向发展轴)的空间结构,建设成湘东南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湘东南部煤电能源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商贸物流基地。

第二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完善城市交通网。加快株洲火车站改造、湘江大道、铁东路、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段及配套工程、湘江六桥、七桥等一批市政交通设施建设。实施交通堵点畅通工程三年行动。强化公交优先,科学规划城市有轨电车、地铁、公交线路,以公共交通节点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的基础,逐步实施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完善城市公园、大型广场、湘江风光带沿线的公交站场、停车场及多层智能泊车位建设,建立人性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创建全国“公交都市”。

专栏15 城市交通配套工程

市政道路:重点建设和升级改造栗雨新城路网、武广新城路网、职教科技园路网、枫溪生态新城路网、服饰大道、千亿大道、S105、迎新路(铁东路—南华路)、清水塘环保大道、南洲新区骨干路网、中环大道、湘江大道、西站南路(滨江南路-湘潭界)、北环路、铁东路、金达路、金塘大道、金荷大道、新塘路四期、金城东路、荷塘大道延伸段、金桥路、白云路、金精路、铜板路(清霞路-马家河互通)、渌枫大道等市政道路,完善市政交通体系。

城市有轨电车:交通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两条有轨电车线路,总投资40亿左右,串联市区内各客流集散点,承担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的骨干作用。

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工程:在株洲城区范围内规划建设一批社会公共停车场、路内停车泊位、公共立体停车库和智能化公共立体停车库泊位,满足市民停车需求。到2018年,新建停车泊位14720个,实现总投资12.38亿元。

公共自行车系统提质改造工程:升级现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扩大站点覆盖面,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求。

完善能源保障网。稳定火力发电、煤炭、天然气、燃油等传统能源生产和供应。全面改造升级城乡电网,规划新建、扩建11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15座,35千伏变电站5座,满足株洲地区负荷增长的需求。分批完成1742个村组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理顺农网管理体制。加快“气化株洲”进程。扩建改造天然气管网,加快推进醴陵至炎陵天然气长输管线项目建设。加快煤矿重组和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逐步提高新能源比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

专栏16 能源保障工程

完善水利设施网。重点实施防洪治涝减灾、水资源利用及城乡水源建设、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等重点水利保障工程,对全市468座病险水库和46座病险水闸进行除险加固,新建、改扩建水库199座,完成官庄、酒埠江等2个大型、苏洲坝等12个重点中型、510个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5.5万亩。加快城市应急水源建设,规划实施洮水、官庄、阳升观等第二水源供水工程,提高城市居民供水质量和供水保障。实施农村供水提质工程,供水管网通村率达到90%,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增强全市防洪能力,力争中心城区、县(市)城区、乡(镇)防洪能力分别达到100年、20年、1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善全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专栏17 水利保障工程

防洪治涝减灾工程: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全面推动重点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重点治理湘江株洲段、洣水、渌水、攸水、铁水等主要支流、中小河流重要河段以及流经小城镇、人口稠密地区、大片农田地区的农村河道和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确保防洪安全。

水资源利用及城乡水源建设工程:实施城镇第二水源、抗旱应急水源和灌溉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村水电开发建设,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河湖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入河排污口整治、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等工程项目建设,确保水生态安全。

完善城乡信息网。落实“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光网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通信设施建设。推动城区家庭光纤入户工程,实现株洲城区全光纤网络覆盖,构建先进泛在的无线宽带网;促进城市骨干信息网向农村延伸,实现乡镇以上地区网络深度覆盖;实施农村建制村“宽带通”工程,加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力度,到2020年,实现行政村光缆通达率达到100%。深入推进“三网融合”,促进互联网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强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电子商务融合应用。

完善市政配套设施网。加快城镇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提质改造。做好全市地下综合管廊整体规划,整合水、电、气、通信等管网布局,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线动态管理。到2020年,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县城以上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95%和80%。

第三节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以政府大数据挖掘和应用为导向,以网上无纸化行政审批服务系统为切入点,统一搭建覆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智慧株洲”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智慧株洲”城市云计算中心。加快完善电子政务应用体系,稳步推进市政府门户网站群、政府协同办公及公文交换、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信访业务综合处理、政务视频会议等系统建设,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网上办事服务。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政务、新闻资讯、便民信息等可移动化的城市门户综合应用平台。

推进城市智能管理。加快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推进道路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和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管理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升级改造现有“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和完善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等系统,增强数字市政、数字图标等管理功能。强化资源整合,依托智能路灯综合网络系统,整合和建设城市电子眼、智能路侧停车收费、充电桩、智能交通、无线WIFI、网格化管理等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系统。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网络,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企业资质和产品质量全程电子监管。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药品电子监管网络,实现药品全品种、全过程的电子跟踪和监管。融合有线通讯、无线通讯、数据库、全球定位、计算机辅助调度、信息技术网络等多种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手段,搭建株洲智慧公共安全平台。建立统一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督、验收、交付、维护管理数字网络系统,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智慧化。对供水、排水、节水等涉水管理开展智能化、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进智能水务管理。基于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新需求,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等,依托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和城市管网信息,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化。整合和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公用事业服务等智能化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市的“市民一卡通”服务体系。借助通信网、互联网、传感网等先进技术,建立智慧社区系统,实现社区安全防范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家居智能化。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完善全市大医保系统,构建全市统一的民生健康融合服务平台和综合应用系统,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档案馆和数字美术馆,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共享。建立教育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智慧教学、移动学习、数字化实验、家校通、校车安全智能管理等方面的建设。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两型”示范,建设“两型”社会引领区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两型”示范工程,推进以湘江流域保护治理为重点的“蓝天碧水净土” 工程,加快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率先建成全国“两型”社会引领区。

第一节 推进湘江流域保护治理

全面完成“一江四港”保护治理。全面启动湘江保护与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湘江风光带河东段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霞湾港、白石港、建宁港、枫溪港部分河段河道整治。完成枫溪港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洗水工业园建设及全市洗水企业关停搬迁。逐步开展黑臭水体整治,2018年前,完成霞湾港、白石港、建宁港、枫溪港等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到2020年,基本恢复原有生态功能,实现“水清、堤固、岸美”目标。

加快清水塘工业区绿色搬迁改造。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完成综合治理、十年建成生态科技新城”的总体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先难后易、搬大带小,到2018年,基本完成企业绿色搬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企业职工、区内居民的搬迁安置。全面推进历史遗留污染物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的实施,彻底解决重金属污染环境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开发、城市建设、居民搬迁,同步推进道路、管网、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土地整理开发。采取产城融合、项目推动的方式,探索建立部分老工业遗址保护和开发机制,积极导入绿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等替代产业,打造生态环保之城、科技创新之城、创业活力之城。

专栏18 清水塘搬迁改造工程

企业绿色搬迁工程:对清水塘老工业区172家企业实行绿色搬迁,企业绿色搬迁补偿总投资达160亿元。

职工和居民安置工程:对约2.01万人企业职工进行妥善安置;分区域、分步实施约2.62万人居民搬迁安置与约1.36万人棚户区改造。

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开展清水塘老工业区的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重点推进历史遗留污染物治理、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攻关项目的实施。主要包括非厂区污染土壤治理、厂区污染土壤治理、保留厂房修复治理以及生态修复。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生态新城的发展定位和规划标准,组织市政基础设施重建与改造,在老工业区改造12条主次干道及给排水,电力、信号等管网,建设主次干道、干管里程151公里,全面提升该区域的城市功能。

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工程:围绕“工业遗产保护”,以株洲厚重的工业发展史为主线,按照“尊重本土工业文明特色、深挖各产业发展脉络”的思路,在中部地区率先打造一个集工业历史展示、科学知识普及、旅游休闲结合、观光体验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业遗址公园。

推进渌水、洣水综合治理。加强渌水、洣水的源头保护,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渌水、洣水域内工业企业和规模畜禽养殖企业的排污监管,2018年前完成两岸城镇生活污水直排口的纳网改造工程,实现排污全面达标。加强河道保洁,确保渌水、洣水岸清水洁。结合炎陵、茶陵、攸县、醴陵、渌口的城镇开发建设,做好防洪提、撇洪渠建设,提升防洪泄洪能力,完成渌水、洣水防洪工程和风光带建设,提升城镇品质,建成水体人文相得益彰、相映交辉的生态城镇。

加大湘江水系污染治理。坚持“县为主导、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市场驱动、村民参与”,整治垃圾、污水污染,加强耕地和饮用水源保护。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规模化养猪场治理,到202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处理达标率达到95%。全面完成全市禁养区和湘江干流一公里范围内畜禽养殖场关闭退出。积极推广城乡环境同治、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引导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加强农膜和农业用品包装物的管理。到2020年,全面完成区域内湘江水系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第二节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抓好清洁能源推广、工业废气治理、建筑施工扬尘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加强电力、水泥、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治理。强化施工工地扬尘环境监管,清理整治城市周边采矿、采石和采砂企业。加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严格治理餐饮业排污,推广餐饮油烟净化设施。提升燃油品质,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十三五”期,全市PM2.5、PM10在2015年的基础上下降15%以上。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农村千人以上乡镇集中饮用水源区划、工业园区和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水质动态监测网工程。到2020年,全市水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污染严重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灭,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主要水库生态环境稳中趋好。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净化农产品产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重点抓好清水塘老工业区、县域矿区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加大对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力度。实施“沃土工程”、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

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加强源头治理,强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最严格的管控,以管控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把工业污染源减排作为总量控制重点,提高工业源污染防治水平。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削减城镇化过程带来的新增污染物。

强化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科学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制性措施。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湖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