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南株洲十三五规划:建成湘东南部煤电能源基地 稳定火电煤气油等传统能源生产供应(全文)

2016-06-30 08:1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湖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增强县域综合实力

提高县城首位度。加快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县城发展提速升级,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提高县城首位度。强化产城互动,大力发展县城二、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形成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带动性大的高端化产业格局,形成县域产业主导地位。发挥既有优势,改造提升陶瓷、烟花、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有序推进市区产业向县域转移,发展建筑建材、化工、电子及配套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信息消费等新兴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向县域延伸,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科技、金融、就业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功能。

增强县域园区整体实力。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培育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园区规模和功能,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以渌口经济开发区、醴陵经济开发区、攸县工业集中区、茶陵经济开发区、炎陵工业集中区等产业园区为依托,将县域园区建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全民创业的活跃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

打造特色城镇。按照分类引导、择优培育、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以多样化、专业化和特色化为方向,规划和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特色中心城镇,把特色中心城镇建设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重点推进白兔潭镇、水口镇等15个省、市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

专栏23 县域特色城镇示范镇

建设“美丽乡村”。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村民集中居住,强化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美丽乡村“一廊十片百村”示范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拓展、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民俗文化向乡村传播,着力打造“五色九郎”、“荷塘月色”、云田-龙头铺镇、网岭-酒埠江镇、渌口-南阳桥镇等1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成云龙示范区龙头铺镇蛟龙村、天元区三门镇响水村、芦淞区百井村、荷塘区荷塘月色示范区蝶屏村、炎陵县霞阳镇石子坝村、茶陵县枣市镇曹柏村、攸县网岭镇里旺村、醴陵市枫林镇枫林市村、隆兴坳村、株洲县渌口镇快山村等10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初步形成106国道沿线美丽乡村示范长廊。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保持农村环境治理常态长效。

第三节 大力推进脱贫攻坚

健全脱贫攻坚机制。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精准施策,集中攻坚,确保到 2017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强化脱贫工作责任,实施年度脱贫计划,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完善扶贫工作考核、监督和评价机制,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大指标体系,完善扶贫考核办法;加强扶贫工作绩效社会监督,开展贫困地区群众扶贫满意度调查;开展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统计监测,实施扶贫对象退出制度,制定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整合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等各类资金形成互补,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广泛参与机制,整合扶贫资源与力量,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

扶持发展产业脱贫。积极推进产业扶贫,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支持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工程,促进每个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一项优势主导产业。加强对贫困户的点对点帮扶,设立贷款风险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家庭经济。大力推广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新扶贫开发模式,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落实资源开发收益分享机制,使贫困人口更多分享开发收益。

实施易地搬迁脱贫。按照群众自愿、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小城镇、工业园区安置搬迁群众,帮助其尽快实现转移就业,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整合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林业生态等支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安置区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和迁出区生态修复。到2017年,完成5200户1.8万人易地搬迁脱贫任务。

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救助力度,确保贫困村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0%以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充分利用株洲职业教育优势,整合培训资源,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实现培训、就业、脱贫良性循环。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加强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统筹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对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扩大大病保险覆盖面,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扩大大病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和劳动力就业帮扶机制,免费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加强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有针对性地组织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加强贫困人口住房保障,落实贫困无房户、居住危旧土坯房无能力建房贫困户补助资金和贷款贴息等政策,实施贫困村、贫困户危房改造“百村示范”工程。

结合生态保护脱贫。推进耕地综合整治、水生态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安排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推行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支持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

基础设施建设脱贫。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末端建设力度,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公路建设、饮水安全、公共文化服务、电力、通信、互联网、物流配送、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大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力度,加强贫困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切实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专栏24 精准扶贫工程

产业扶贫工程: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商贸物流、特色工业,到 2017年,6.2万名贫困农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到2020年,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3个主导产业,1个特色产业园区,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基地,扶贫对象一户实施一个增收项目。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集中搬迁安置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人口,重点建设住宅、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配套设施和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17年,全面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到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户生产发展、生活稳定。

基础设施“末端”工程: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末端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到2017年,贫困地区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到2020年,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教育扶贫工程:全面落实“营养餐”计划、住宿生生活补贴等义务教育助学项目,加大中高职免费等职业教育助学力度,增加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指标等高等教育助学项目。大力推进“雨露计划”,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和适用技术培训,到2017年,帮助1.0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新生劳动力接受中、高职业教育,到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贫困“两后生”技能培训比例达到100%。

金融扶贫工程:探索设立扶贫投资公司和扶贫开发基金,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探索推广贫困地区综合产权抵质押贷款模式,支持村级、企业和政府建立贷款担保平台和风险化解基金,发展资金互助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扶贫小额保险。到 2017年,贫困户使用小额信贷比例达到70%以上,到2020年,每个贫困县小额贷款余额达到2亿元以上。

驻村帮扶工程:选派优秀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驻村驻户,关爱留守家庭到村到户。194个贫困村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县市按照每个贫困村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安排帮扶资金,每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不少于100万元。

第十三章 加快推进共建共享,建设幸福新株洲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实施民生共享工程,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创新提供方式,增加公共服务,保障基本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一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按照普及普惠要求,建立以义务教育为核心、涵盖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基本公共教育体系。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格局,实施公办幼儿园达标工程,提高学前教育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到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科学规划与调整学校和师资布局,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逐步消除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大通铺”问题,到2020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优质高中建设工程,提升全市普通高中整体办学品质,提前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促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两头延伸,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2020年建立优质教育资源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教育保障体系,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促进中高职有效衔接。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育一批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引导职业学校建好特色专业群。围绕轨道交通、航空、陶瓷、服饰等产业,重点建设好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方航空职业学校、湖南陶瓷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及相关专业,筹建中南职业技术大学,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做好职高对口高考、毕业生对口就业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探索与企业开展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及联合招生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积极探索普职融通、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扶持中职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建设教育强市,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活力。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探索九年一贯制学区管理新模式。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建立公办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推行督学责任区制度,督促学校规范办学。加强学校管理,构建学校依法办学,政府、社会、师生广泛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意识,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加快推进学校去行政化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协同推进管办评分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探索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分类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专栏25 教育发展重大工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湖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