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江苏淮安十三五规划:建设大型高效环保煤电项目 推进天然气发电项目与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全文)

2016-07-18 08:1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江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节 建设现代能源基地

切实增强能源保障能力。依托京杭大运河等航道岸线规划火电厂选址,建设大型高效环保燃煤发电项目。有序推进天然气发电项目与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推进天然气合理利用,积极开发外部气源,强化储运基础设施,推动中石油中俄东线、中石化青宁线以及滨海LNG外输管线等长输管线淮安段建设,推进中石油淮安盐穴储气库项目实施。加强天然气利用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保障煤炭、油品及热力供应,完善由铁路和内河航道构成的煤炭运输体系,拓展全市煤炭来源,有序保障全市煤炭供应。推进国家石油储备淮安地下盐穴储油库项目建设。统筹安排热网线路,促进热网联通,提高整体供热的安全、稳定和经济性。

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深化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推动太阳能光伏应用,鼓励具有大型屋顶的区域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有序推进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光伏项目,推进开发大型集中光伏发电项目。积极申报、建设内陆低风速风力发电项目,推进风力发电提速发展。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程度,推广秸秆成型化燃料技术,抓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建设大型生物质制天然气项目。提高光热和地热能的利用,推进绿色建筑建设。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提高工业余能资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规模400MW、风电并网规模300MW,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机组装机规模达到130MW。

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推动电网智能化发展,注重新能源发电与电网的协调,提升电网接纳新能源发电的能力。全力推进农村电网智能化改造,提升农村电网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实现县区电气化全覆盖。推进特高压电网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通500千伏安澜变与特高压交直流站的连接,加快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建设,大幅提升淮安电网整体供电能力,到2020年,建成“三位一体、六环互济”的现代化淮安电网。

第七篇 坚持民生共享,增强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

坚持共享发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实施民生共享行动,完善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安排,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

第十九章 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切实转变增收方式,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人民群众拥有更满意更可靠的收入。

第一节 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

努力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重点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动企业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确保全社会平均工资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发展速度。稳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标准,优化工资结构。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形成与职工之间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关系。

着力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大力推动创业致富,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来源。完善终生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实施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提升职业素质和生产效率,实现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联动提升。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实现经营性收入大幅提高。

不断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健全资本、产权、债券以及房屋租赁等各类市场,丰富拓展租金、股息、红利等有效投资渠道。有序引导居民参股办企业或投资经营项目,稳步推进员工持股、岗位分红权激励,提高股权红利收入。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加快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扩大社区股份合作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赋予农民更有保障的财产性收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增强就业和转岗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

第二节 实现更加充分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各级政府切实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优先发展目标,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就业评估机制以及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配套出台更加有利于各类人群就业的产业、财政和金融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实现人人都有就业机会。

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实施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工程,推行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培养造就新型技能型劳动大军。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与城市落户挂钩做法。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失业监测和发布制度。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加强危机情况下失业风险的预防。完善运用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稳岗补贴等政策和措施,切实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和重点群体就业。实施城乡统一的用工制度、同工同酬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城乡基层建立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就业代理、政策咨询、用工信息查询等服务,搭建城乡就业绿色通道。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确保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率和接受服务率两个100%。对“4050”人员开展结对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当月动态清零。建立健全就业困难人员申报、认定、退出制度。

优化服务促进就业。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搭建涵盖各类人群和辐射周边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基层平台建设为着力点,构建一体化、全方位、网络化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劳动力在县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加大对基层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投入,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平台服务水平和能力。

第二十章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创新提供方式,扩大供给范围,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让全市人民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第一节 高标准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

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优化学前教育结构,加强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老旧小区补建配套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建设,深化城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完善学前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面。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协调的幼儿园布局结构,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省优质园比例达90%。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根据学龄人口分布,新建一批小学和初中。完善义务教育施教区划分调整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城乡对口帮扶、结对共建、学区管理等方式扶持薄弱学校,加强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乡镇辐射,缩小校际办学差距。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强化对财力困难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完善县域内校长、教师培训与交流机制,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协调配置。

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优化调整高中学校布局,在生态新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涟水县等地新建6-7所优质普通高中。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完善课程内容结构,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重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

推进职业教育和特殊群体教育升级发展。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保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推动淮阴商校、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有条件的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化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建成10所左右省市级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所以上省市级优质特色中职学校、2-3所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班,探索医教结合教育模式,全面实现全纳教育,完善残障儿童随班就读保障体系。

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加强内涵建设,以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协同创新、特聘教授工程等建设为基础,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升淮安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办好开放型大学,构建市级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

推动公平教育普惠均等发展。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差距,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探索实施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大幅提升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大对教育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少年儿童、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等受教育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进一步打响“学在淮安”品牌。

第二节 加快建设健康淮安

提升公共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序拓展城乡居民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通过组建区域医联体等模式,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应急救治、精神卫生、采供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构建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医保经办机构互联互通。健全妇幼保健和老年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疗设施建设,强化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加强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推动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为育龄群众免费提供优质生殖健康服务。

强化疾病防控与健康教育。全面开展健康素养干预及监测,强化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支持既有医疗机构向前端延伸提供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吸引优质国际医疗康体机构落户淮安。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完善城乡一体化15分钟健康圈,强化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倡导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城乡居民自我保健能力。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举办沿洪泽湖古堰、环白马湖品牌体育赛事和城市国际马拉松赛。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推动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加强足球特色学校建设,严格保障中小学学生在校体育运动时间。加快发展农民、社区、职工、老年人、残疾人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延伸,推进社区综合健身俱乐部建设。健全基层全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将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2020年,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8平方米。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促进体育领域资源全面开放,推动体育资源市场化运作,培育具有淮安地域特色的产业项目。

第三节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多渠道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着眼于化解风险、增进福利、兜住底线,以稳步提升待遇水平和强化制度衔接为重点,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不同层次保障制度的合理保障梯度,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建立统筹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增强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在实现社保费应收尽收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建立健全养老保险财政兜底机制。发展以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为重点的补充保障,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促进人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为重点,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扩面征缴质量。巩固和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果,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化解养老保险双轨制矛盾。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工作,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稳步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有序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让退休人员共享发展成果。建立养老保险财政兜底制度,按一定比例增加对城乡养老保障的财政投入,适度增加对参保人员的缴费补贴,调动参保人员积极性。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平稳过渡。发挥医保控费作用,完善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分值结算办法,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减轻城乡居民大病负担;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做好职工医保二次补偿工作,拓展特药的实施范围,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进一步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推进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疗保险与医疗机构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

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建设,健全失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强化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探索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工程项目为单位,在项目所在地参加工伤保险;探索建立淮安市退休返聘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办法。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制定出台市级统筹办法,改革生育保险结算办法,全面实施生育费用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不断提高生育职工保障水平。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创新社会救助管理运行机制,打造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阳光大救助平台,构建大救助体系和救急难体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灾害保险,完善巨灾保险救助体系。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综合帮扶,实施困境人群心理关爱,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救助。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困难退役士兵群体基本生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江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