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江苏淮安十三五规划:建设大型高效环保煤电项目 推进天然气发电项目与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全文)

2016-07-18 08:1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江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篇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和全民创业,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淮商崛起,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积极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创业高地。

第九章 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加快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竞争前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战略产品开发,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推进今世缘酒业、井神盐化等龙头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天士力药业、金石集团等有条件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60%左右,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企业“两站三中心”1200家。

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大力招引和集聚创新型企业。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和中小企业创新工程,扶持汉邦科技等民营科技企业、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壮大。到2020年,力争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2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中小型科技企业2000家以上。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强化技术创新源头支持,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增强企业创新源动力。鼓励企业承担重大科技专项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研发和推广应用创新产品。针对重点行业和技术领域需求,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

第二节 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全力打造淮安智慧谷。发挥智慧谷科技创新新引擎、人才集聚核心区、科技服务示范区功能,强化特钢产业研究院、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等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引进建设东南大学淮安研究院,建成淮安科技广场、淮安市大学科技园等重大平台载体。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实施创新型园区升级工程,推进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盐化新材料产业园区、淮安(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争创省级高新区,提升盱眙凹土、清河动漫创意、洪泽软件等省级科技产业园建设水平,促进金湖智能仪表、清浦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园区争创省级科技产业园区。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业园建设,着力完善配套服务,强化孵化功能,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管理新模式。到2020年,确保实现国家级高新区零的突破,力争建成省级高新区2家以上、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5-6个、省级科技产业园区15个左右。

促进科技成果在淮转化应用。进一步加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支持、推进北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院所在淮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加快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技术市场建设。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支持由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主导、组织的产业或行业关键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重点建设盐化新材料产业等一批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

第三节 健全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围绕产业转型发展,重点建设一批支撑产业升级的研发设计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各类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落户淮安,将淮安科技广场建成苏北首家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到2020年,科技广场集聚各类科技服务机构30家以上,建成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家以上。

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投入方式、科技项目组织方式、科技资金绩效管理等改革,推进以产业链配置创新链、以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激励和市场配置导向作用。鼓励扩大天使投资规模,引导放大创投基金作用,发展私人股权投资,积极拓展债权融资,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继续用好淮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担保等金融机构。到2020年,建成科技支行6家以上,科技小贷公司12家以上,创投等机构10家以上。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坚持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应用相结合,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络和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投融资等服务体系,建设淮安知识产权展示交易与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活动,优化专利资助政策,提高企业专利在全社会专利中的占比。到2020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件,新增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60家以上,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第十章 打造苏北人才高地

第一节 加速优质人才集聚

打造“淮上英才计划”升级版。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双创计划”,实施“淮上英才”第二季。以“4+1”现代农业、“4+2”优势特色产业、“4+3”特色服务业为重点,借助大院名校合作平台,加大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到2020年,资助、引进能够突破全市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带动产业加快发展的人才团队30个,符合城市发展方向、具有自主创新成果的领军人才300人,能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急需人才2000人,让淮安成为精英人才汇聚的高地。

大力引进名校优生。深度挖掘淮安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资源,建立淮安籍在外优秀学子信息库,通过政策倾斜和经济支持,鼓励更多的淮安籍优秀毕业生回淮工作。推进高校院所来淮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促进与园区、企业对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专项引才活动,组织重点企事业单位集中赴相关高校院所、引才基地进行专场招聘。健全海外人才工作站,深化与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合作。到2020年,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3万名以上。

柔性引进高端智力。深入对接顶级人才智力资源,举办“海聚千人˙智汇淮安”活动,助推淮安主导产业升级发展。充分发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作为人才引进的“蓄水池”作用,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外脑。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采取咨询、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人才智力。继续从高校院所选派教授博士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努力扩大省科技镇长团选派范围和规模,到2020年,实现省、市级科技镇长团乡镇全覆盖,成员超100人。

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健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推进苏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搭建辐射周边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等5个国家级和盐化新材料、精密机械、凹土等8个省级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有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活服务、科技助推、融资保障、司法援助、人力招募、企业策划等各类平台。到2020年,引进高校院所科研机构50家。

第二节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

实施第二期“533英才工程”。对接国家“万人计划”、省“333工程”,突出基础性、本土化、高端化,继续推进淮安市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创新培养思路和方式,注重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加大项目资助力度,加强学术技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大淮安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到2020年,选拔培养国家、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50名左右、全市一流的中青年学术技术拔尖人才300名左右、全市行业内知名的学术技术骨干人才3000名左右。

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着力培养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企业家,重点选拔培养一批企业主营项目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引领作用强的高层次科技型企业家。通过定期组织赴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进行高端培训,持续给予项目、金融、财税支持等综合服务,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等对科技企业家进行个性化培育和扶持。到2020年,培养集聚企业年销售超亿元的科技企业家100名左右,其他科技企业家不少于400名。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依托本地高校在培训职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新建10个左右省、市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培训基地,选派1000名高技能人才到海内外知名院校、企业培训。以淮安技能状元大赛为龙头、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定期开展淮安市名师名匠评选等活动。通过政府购买高水平培训课程,开展农民工和农民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培训,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达14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到60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32%。

第三节 构建人尽其才环境

营造尊才爱才社会环境。加大宣传、考核、激励力度,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才重才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健全与驻淮高校院所间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考核奖励,鼓励广大师生在淮创新创业。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职能,确保全市主要行业在“十三五”期间都有专门人才规划(计划、工程),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行业专业队伍。树立全社会尊重人才、理解人才、爱护人才、帮助人才的正确导向,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构筑宽松灵活政策环境。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和壁垒,以101%的服务、更优厚的待遇、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探索知识、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办法,切实保护创新成果,使创新者按照创新贡献享受创新收益。加强人才智库建设,依托驻淮高校组建淮安市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为园区、企业、高校院所等用人单位提供智力服务。

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政府人才公共服务职能,加大“1+15”等服务高层次人才系列文件落实力度,进一步改进提升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建立覆盖全面、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证符合条件的人才能够享受到生活补助、购房补贴、居留落户、医疗保健、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公共餐饮、园林旅游、城市交通等方面服务措施。

第十一章 推进全民创业、淮商崛起

第一节 激励大众创业

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大力支持初始创业,抓好初始创业补贴、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政策的落实,扶持资金重点向大学生、农民等群体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倾斜。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城镇失业人员、引进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创办实体满足一定条件的,给予创业补助和社会保险补贴。

加快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和后续跟踪等创业服务平台,促进服务资源与创业群体的有效对接。建立面向创业企业的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实现大型仪器、工程文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跨平台、一站式检索。开展创业搭把手行动,鼓励全社会创新平台为大众创业提供支撑服务。继续办好全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为具有创客精神的青年搭建展示平台。

优化创业体制机制。进一步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营造鼓励创业良好环境,激活全民创业热情、释放全民创业能量。落实和完善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的税收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清理妨碍创业的制度障碍。推动高校普及创业教育,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培训,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形成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

第二节 推进万众创新

加快众创载体建设。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鼓励淮安软件园、留创园、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园区建设众创集聚区。推进“互联网+”与传统创业载体融合,发展线上虚拟空间与线下实体空间相结合的新型众创平台。到2020年,力争建成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的众创空间。

建设省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鼓励淮安高新技术创新中心等孵化器开展“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探索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机制,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扩大天使投资(种子)引导基金规模,开展持股孵化,加速在孵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成长。对纳入省级以上试点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众创集聚区等,予以后补助资金支持,到2020年,力争建成5家省级众创集聚区。

提升万众创新服务能力。应用“共享”、“众智”、“众包”、“众筹”等新理念,提供多元化的大众创新创业服务。建立创业导师队伍,发展“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器+天使投资”的孵化模式,与其他城市形成联动的创业导师网络。鼓励众创空间采用自建、合作共建或引进等方式,在空间内设立研发、设计、试验、工艺流程、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和标准化等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创业服务”,打通创业服务中间环节,提供线上服务。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江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