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技术访谈正文

创新照亮“找铀”路——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铀矿成矿理论与深部找矿技术研发团队

2017-08-31 10:28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卢彬关键词:核电项目铀矿核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铀矿成矿理论与深部找矿技术研发团队”被国土资源部授予了“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团队负责人、核地研院院长、铀矿地质领域专家、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级高工李子颖获评优秀“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称号,水文地质专家、研究员级高工苏锐获“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称号。三项荣誉俱齐,这在此次获颁荣誉称号的全国国土资源行业36个创新团队中也不多见。荣誉的获得,无疑是对该团队深耕铀矿地质科技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充分肯定,而支撑团队不断建功立业的,正是每位成员心中永不熄灭的创新之魂。

创新破解“入地难”

“铀矿是核工业发展的基础,铀矿地质工作是核工业的先锋。”李子颖这样阐述铀矿地质工作的重大意义。

1955年,在那个各项工业项目仍在依靠苏联专家的时代,经过技术人员的研究探索,在被传统观点认为没有铀矿分布的花岗岩体中发现了铀矿,这一创新成果对我国乃至世界铀矿地质领域研究都是一个重大突破。

对“创新”这一光荣历史的传承,成为李子颖和他的团队的不懈追求:首次在自然界发现金属铀、新铀矿物的发现、“叠合复成因铀成矿理论”“构造活动带成矿”“热点铀成矿理论”以及我国各类铀矿床成矿模式……2012年该团队正式成立以来,取得多项重大基础性研究和成矿理论成果,不仅创新发展了铀矿成矿理论,推动了铀矿地质学科发展,引领了核地质、矿产地质行业科技进步,而且也推动了铀矿资源的重大突破。

李子颖介绍,“叠合复成因砂岩铀成矿”揭示了我国铀矿形成的复杂过程,摆脱了传统“卷状铀成矿理论”“水成铀矿理论”的束缚;“构造活动带”成矿作用则首次系统揭示了我国北方产铀盆地构造活动带铀成矿的先决条件、成矿特点,突破了“构造活动带不能成矿”的传统观点。“寻求创新与突破,是铀矿地质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和历史担当。”李子颖说。

目前,我国核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和平利用核能、发展核电的需求,对铀矿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表的、埋藏较浅的铀矿资源,目前已基本探明。对更深深度铀矿资源的勘探、攻深找盲,成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正所谓“上天容易入地难”,随着地下深度的提高,勘探工作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成矿信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也变得极难观测。该团队迎难而上,建立了由地质评价、高分辨高光谱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攻深找盲四大技术方法组成的砂岩型铀矿快速评价和热液型铀矿攻深找盲技术体系,提高了成矿远景靶区的预测速度、找矿探测深度和精度,现已将热液型铀矿的探测深度提高到1500米以上。

“小核心”推动“大协作”

铀矿地质工作涉及专业领域十分广泛,是一项系统性又兼具特殊性的工作。项目的开展,离不开该团队21名成员的团结凝聚与系统协作。

2012年至2016年,核地研院开展了“准噶尔大型叠合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预测技术研究”项目。核地研院总工程师秦明宽作为该项目负责人,回想起项目初期的艰辛,仍感触颇多:“李院长坚持到现场勘查,野外工作直至当地九十点钟太阳下山。那时道路状况极其恶劣,沿途随处可见乱石与陡坡,回程中经常要下来推车,直到深夜凌晨,才找到一处驿站休息。”

“核地研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需要自己‘找活干’。无论是研究工作推进、研究成果验证,都需要依托项目来完成。”秦明宽向记者解释,“为了保证项目推进,加班加点工作已成了团队的常态。”

据介绍,“五加二,白加黑”几乎贯穿每个重大项目始终,李子颖作为团队的领头人,也不例外。“院长‘身先士卒’,为了项目推进主动加班,这也激励着其他成员更加努力认真地完成工作。”多位团队成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辛劳的付出,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如今,准噶尔那段曾经举步维艰的勘查路线已修好了公路,一个小时即可通过,而该团队准噶尔盆地铀矿预测等相关研究工作也已开花结果:落实大型铀矿产地1处,新增铀资源近万吨,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四种砂岩铀矿成矿模式,相关研究成果在《地质学报》发表。

“每一个团队成员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小团队’。”核地研院人事教育处处长张杰林告诉记者,“团队里有14个博士,有多位在学术领域、项目实践上经验丰富的专家,这些‘领路人’对年轻人才的培养,有力支撑着团队运作。”据了解,核地研院年轻人很多,该团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人才成长支撑着团队发展壮大,小团队的项目推进保障着大团队目标的达成。

铀矿成矿理论与深部找矿技术研发团队继承了铀矿事业的光荣传统,期待在不远的未来,正埋头工作的年轻地质工作者能接过“创新”这面大旗,续写铀矿事业新篇章。

原标题:创新照亮“找铀”路——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铀矿成矿理论与深部找矿技术研发团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项目查看更多>铀矿查看更多>核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