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海上风电评论正文

从降价空间看海上风电的红海与蓝海

2018-11-23 10:21来源:能见APP关键词:风能设备年会海上风电中国海装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主持人:刘总,您同意吴总的价格会比贺总和高总的价格贵吗?

赵生校:假设有机会的话,我们选择的时候,肯定要分析度电成本。

主持人:前一段,我也看到有一些专业的人员在研究未来面对竞价、平价趋势的时候,我们如何对产业链条里面做价格分解?到底每一部分承担什么样的价格下降责任?其中涉及到产业链条里面的一些基础,包括部件等等,正好白总和袁总在这里,面对未来的竞价和平价,你们有没有一个感觉说还没有壮大,现在又开始降价了,有这样的压力吗?面对这样的压力,你们打算怎么办?

白建明:压力是有的,虽然现在没有走到平价的时代,但是我们已经感觉到产业竞争的激烈。刚才几位是主机厂的,我们从事基础塔筒施工方面,这几年价格竞争程度非常激烈,价格持续下降。虽然这个行业在发展,但是进入的门槛也是很高。在我们国家启动这个行业之初,开始都是以海装施工平台为基础的一个企业来做,慢慢慢慢的有很多人看到了海上风电发展的前景和蓝图,很多人就开始投入到这个蓝海里面去。华电重工7、8年前就看到了这个蓝海,没有做这个业务的时候就已经进来,我们进入这个平台以后真的闲前三年,等到了竞争的时刻。现在竞争已经是非常激烈,价格持续下降。反过来说,我们认为这样有好处。随着海上风电的发展,竞争激烈,倒逼我们进行技术的不断创新,工艺的不断改进。我们应对这种基础和塔筒制造、安装技术,已经在跟国际上很多公司进行合作,包括设计院有深度的合作。现在随着福建、广东海域的地质情况,安装施工设备竞争也已经开始了,谁有这样的平台,谁有这样的设备,谁会占领先机,尽管我们的价格是持续的下降,通过我们的下降会给产业带来促进作用。

主持人:那您还觉得现在是蓝海吗?

白建明:我们还是有信心,价格竞争到一定程度,谁技术先进谁可以得到,我们认为还是有利可图。

主持人:在座的同意海上风电是蓝海的举手?只有一位,大家都可以感觉到竞争的压力,整个行业被社会环境推动着往前走的时候,必须符合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只有二位说是蓝海,六位说红海。袁总,谈谈叶片企业在红海里面的感受。

袁炜:我在整个产业链体会到不同阶段的经历,特别是发电企业,可能发电企业是最好过的,现在最不好过的可能是下游的部件厂家。特别是海上风电对我们来说是更大的压力。刚刚各位领导说了,海上风电整机的技术,现在对海上供电要有一个心态去认识。我跟国内的整机厂商,国内国外,陆上都做过交流,我们陆上很多认识与国外有差距。海上从事的时间更短,运行环境有些东西没有认识到位的。同时我们在整个产品的制造控制过程还欠缺。

说到供应链,现在国内国外很多整机厂商发布了很多大部件的基础,国内10兆瓦,12兆瓦,国外也有10兆瓦,12兆瓦,样机基本上是明年后年出来,我们有这么大直径,7、10米以上,到8兆瓦以上。国内很多基础没有打好,从一个台阶跳上另外一个台阶也很难说。行业需求,我们的产能和投入是不相匹配的,我们做海上一套模具的时候接近3000万,我们的产能15套。

主持人:在现有成本的基础上,你还能满足他们什么价格下降的比例?因为到年底了,各个整机厂企业谈这个谈那个。给我一个直接的区间。

袁炜:从我们公司来说基本上没有空间。

主持人:三位听见了没有,部件已经没有降价的空间,明年部件的采购怎么办?其实有一个问题,我想问赵总,海洋局归为自然资源部了,这样体制性的变化会对未来海建的开发有没有什么变化?是更便于我们用海的申请呢还是会减低我们的难度?

赵生校:原来海洋局里面管用海的部门主要的领导都平移到了自然资源部,今后管海上风电场,用海的领导,还是海洋局原班的领导。从政策到对海上风电的认识是一致的,中间调整的时候稍微有一点点停顿也很正常。海上风电海洋环评,按照国家制度调整,把海洋环评的内容统一拿到了环保部去了。我相信机构改革也把海洋局管环评的领导平移到环保局了。这块跟省里面的情况是一样的,因为海上风电已经全部下放给省一级,甚至有些下放给地区一级的海洋主管部门。这次机构改革对海上风电的政策延续没有影响。

主持人:陆院长不仅在做前期的规划,也在做后评估,对已建成的项目做回看,你对我们现在做海上开发的开发商们,通过你们前期工作的经验,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我们面对未来竞价和平价时代,我们更加关注的核心点是什么?

陆忠民:目前一些海上风电场陆陆续续建成,长期运行还不太多。从目前总的运行来看,没有达到原来预期的指标要求。我们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采用的一些基础,我们当时也缺乏长期的测试和验证的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故障和问题,运行中我们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们对下一步新推出的机器进行提升。海上风电场目前存在的问题,整个场内的测试和现场海试的试验还是偏多,相对来讲,这个工作国内做得比较多,新的技术出来,来不及更多验证的工作就要推向市场。海上风电场后续在开发的时候,这方面要学习欧洲的方法。出现的毛病本身制造、试验中解决掉,为后期的长期运行提供可靠性。

主持人:高总,今天上午,时总讲的,未来三年电价(补贴需求)降低5分到7分,再保守一些,下一个三年度电补贴需求降低一毛钱。这样价格的下降,又提出了对风电机组的测试认证培训整个链条要加强,很多配套的成本要增,你想想,如果真的到了那天,你觉得哪三个方面是最需要快速的降低成本?比如设备,基础,给我举三个,排前面的。

高宏飙:风机那块,投入和产出要结合起来,采购的价格要降低。我们同时会分析产出那块,利用小时或者捕捉风能力结合起来的。还有一块,运维的费用,现在运维用比较昂贵,大部件如果出现了更换,一次维护费用相当相当高,都是几百万的量级,这个也要关注。另外造价这块,度电成本,对工程配套的价格也要降低,包括风机机组和安装。有几块比较乐观的地方,风机机组。很多厂家,我接触的几家,每家都在考虑一体化设计,应该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风机机组的讲价。还有风机机组结构优化。

前三除外,包括海上升压的投资,有关单价的控制。

主持人:在座来自整机企业的举手?来自于运维企业的请举手?刚才高总说的第一条就是整机企业要降价,第二运维企业要降价。今天上午两位专家对海上投资有一个分析比例,海上机组所占的比例连50%都没有到,高总提的第一条是40%要降价。高总刚刚提到了整个基础优化排到了第三位、第四位,我就理解了为什么海上风电对他来说是蓝海。高总说了,要降价你们三位先降,你们响应一下降还是不降,怎么降?

贺小兵:目前风电和风电的造价成本达不到50%,还是40%左右。我看了一下,还是海上主机的成本跟陆上占的成本比已经很低,现在陆上机组已经40-50%了,内部风场可以达到这样的比例,这样看,我的主机价格已经足够低了。我同意高总降价的最大空间,除了海空成本,还有施工成本这块,这个空间非常大的。有很大一块,其他行业产能没有释放到海上风电里面来,尤其是海洋装备、石油装备等等大型装备,把它过剩产能释放到海上风电施工里面来,成本下降空间比主机成本下降更大。

主持人:何总,你怎么说?

何利志:我看还是有降价的空间,但是要理智,为什么蓝海不举手?因为这几个月从市场了解的情况来看,海上风电的人很疯狂,疯狂的人没有什么好果子吃,降价有空间?我们有很多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空间,技术创新是可以降成本的。现在的陆地风电不管什么情况就是降,海上风电为了拿订单为了什么目的像陆地风电整,海上风电就非常非常弱。

主持人:吴总呢?你的价格比他们两个高。

刘琦: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说海上风电是蓝海?陆上还有二十多个家,海上需要技术实力非常雄厚,资本实力非常雄厚的厂家才能参与,目前就五六家参与竞争,这不是蓝海吗?从现阶段来说,海上风电还是蓝海的。第二关于能不能降价,刚刚高总也分析绝大部分同意,少部分有另外的想法,贺总和何总提了观点,我也部分认同。海上风电一定有降价空间,而且一定要降价。等下肯定会竞价上网的问题,平价上网的问题,海上风电有降价的空间。现在上海电气的价格比国内其他主机厂的价格略高一些,因为度电成本能够做得更低,能够给业主创造价值。我们现在着力培育国内本土化的供应链。现在海上风电空间还小,一年赚几十万一百多万,我们现在才320的装机,明年的量就上来了,地方肯定是200-300万的,以后会增加每年400-500万。我们现在1700万,大概4-5年全部建,这一笔不需要上门的,业主已经定了的。算一下400万左右的量,当我有这么大的量,我明年一个订单,一个机型给你200套,600个叶片能降价吗?未来在主机这块,除了大家协同创新以外,就是规模化,海上风电的规模上来了一定有降价空间。海上风电,开发商大大去开发,但是速度要有所控制。第三整个风机不到40%,欧洲大概33-35%,主机这块一定有降价空间,但降价空间在30%几的基础上,降10%几,造价只有3%点几,不解渴,一定要整个产业链。华电老总也说,海上工程在蓝海里面,未来海上风电跟陆上一样变成红海,蓝海变红海对他们压力也大,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这些都要跟着一起来创新降价。

主持人:大家可能都想降,但是不降不可能,风机只占了38-42%,就降10%,对全部风电场的投资起到的作用也仅仅是一部分。你二位也要跟着降,你们怎么响应他们?降还是不降?

白建明:我们占风电链条中做塔筒、施工,这是风电的关键环节,我们的上游是钢材,我们的产业资本密集、产业集群、规模化,这三个优势决定了我们不降价。从去产能来看,价格一路飙升。华电产业非常大,我们通过钢材的规模化效益跟钢材厂进行竞价,如果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规模上来了,我拿到订单更多,我的议价能力更强,成本就下降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资本,我是7-8年造了一台海上安装船,随着海上风电的发展,造很多艘船来装风电,这需要资本。三产业集群,规模化的集群效应,比如塔筒的生产线可以上到产业集中的,整个产业链降价就下来了。

主持人:给你600台套,降还是不降?

袁炜:在这个基础上肯定是降了,降价是有前提条件和边界条件,不降是新产品开发出来的时候需求量比较少,投入和产出不能支撑我正常发展。当规模达到边界条件的时候可以降价。如果有多种的融资渠道,有股权合作,有技术产业联盟,给我300-400套,这个价格就下来了,生产效率、质量控制、原材料的议价能力就上来了。

主持人:大家是不是都注意到了,今天上午金风科技吴总在这里讲,他觉得风电行业跟光伏行业相比,我们有一种未来会被光伏行业所颠覆的风险。当国家每出台一个政策或者整个行业发生每个变化的时候,不管这个变化的大小,多数企业都是非常团结的,一定会集整个行业之力把市场做大,做稳定,让大家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生存空间。通过在座几位的讨论,未来降还是不降,有的人坚持说降,有的说不降,虽然这是一个市场行为,其实也看到了,当面对风电行业这么大变化的时候,整个产业链条的思想都统一,技术都协调合作,其实还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方式。我们说万事之初,一定起于始端的努力。风电场的第一步就是规划、设计、咨询等等,我现在其实非常想知道,不管是赵总,还是陆院长,从前期设计、可研这个阶段还有哪些努力可以协调联动整个链条,形成一个良性的、稳定的态势。先请赵总说说,你给整个产业链条的建议是什么?

赵生校:某种意义上说,江苏的规划做了四轮规划,2008年的时候就开始做,2010年国家下了一个文,说要停止,各个省要做规划,我们2010年开始做规划,到2012年12月份江苏的第一个规划得到国家批准的规划才真正得以实现。我们很多政策不断变化,我们的海上风电2010年实实在在行业关注度增加以后,我们这个过程中不断做微调。后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了一个文,要求规划作为重要的前置条件,规划的严肃性要求就更高。去年我们对江苏的规划进行了修编,10月30号国家能源局给规划修编做了正式批复。每个项目都反复征求了从地方到省级主管部门,到国家部门,甚至征求了南部战区的意见,这个意见有操作性,按照陆海边境的限制,严格按照最新颁布的生态红线,航口航道等等规划,反复进行梳理。这样的规划使得我们做前期工作的时候少出现一些颠覆性的错误,使得我们投入尽可能减少。我们通过十年的努力,把全社会跟海上风电相关联的整个产业链的共识加深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能设备年会查看更多>海上风电查看更多>中国海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