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荆门农电服务助推新农村文化建设

2008-04-21 14:09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农电新农村文化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本网记者熊威通讯员雷鹏报道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舞台上,许多地方都在不断探索由谁来扮演“主角”和“推手”。政府投资建设的农村文化设施不算少,但实际利用率却不高;而民间社团限于种种条件,由其投资建设农村文化设施难以形成常态。湖北省荆门供电公司以农电服务新模式助推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村安全用电水平,节约了企业成本,还为农村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
      4月12日,荆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天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荆门供电公司培养“用电明白人”、建立“爱心驿站”,既完善了企业服务体系,又促进了农户学文化、学技术,一举多得。

      培养“用电明白人”
      门市有70多万农村用电户,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后,从事一线抢修服务的农电工仅1500多名,平均每位农电工分管500户左右。服务范围广而农电工人手少,农电优质服务压力重重,基层供电企业普遍陷入了“1:500”的服务困境。更加困扰供电企业的是,由于农村住户分散,点多面广,大到修一台变压器,小到更换一个灯泡,且不说服务难以令客户满意,控制企业成本也很难。
      对此,荆门供电公司自2005年起逐步实施“用电明白人”计划,通过培养“用电明白人”,为广大农村用电户输送安全用电知识。
京山县新市镇荷花堰村支部书记熊保忠说:“全镇10个组251户,企业派一名农电工和我们结对,一年内就帮助每个组培养了4名技术员。今年年初雪灾期间,由于这些农户身边的技术员可以及时抢修小故障,避免了多起大的安全用电事故。”

     “用电明白人”鄢爱华说:“供电所每月开展一次业务学习,都会让我们参加培训。乡亲们常常留住老师反复请教。和过去相比,各村用电方面的投诉少多了。”
       京山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朱荣华认为,在农村培养“用电明白人”,传授用电技能就是培养农村安全用电的“文化明白人”,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播。
     目前,荆门市已培养了6560名“用电明白人”。未来3年内,全市力争实现每家农户培养一名“用电明白人”。

      建设“爱心驿站”
      农电工陈星潮负责614家农户的农电维护及抄核收工作。培养“用电明白人”前,他平均每月接到求助电话30次左右,电话费100元左右,每月行程600千米,油耗160元左右。如今,他每月接到的求助电话仅有6次左右,电话费20元,每月行程平均120千米,油耗30多元,一年节约成本费用2520元。现在小故障服务几乎没有了,大都由“用电明白人”解决,大故障他才亲自出马。
      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荆门市供电公司建设“爱心驿站”恰好适应了这一要求。在培养“用电明白人”的基础上,荆门市供电公司2007年开始建设“爱心驿站”,逐步覆盖到每一个村。农电工利用空闲时间,在驿站设立讲坛传授知识,使广大农户掌握电力常识和电力技能,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一个“爱心驿站”,硬件配置需1000元,按荆门市每村建设一个站的标准计算,3年内需投入建设资金150万元。驿站建成发挥效用后,按1500名农电工计算,每年节约成本378万元。荆门供电公司党委书记王晓刚说:“1:500过去是我们服务的难点,现在转变思路后却成了优势,不仅节约了服务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广大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供电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钟祥市供电公司总经理陈永忠说:“‘爱心驿站’让农电工服务深入田间地头,农电工随时随地和农户交流沟通,农户用电欠费减少了,守法意识增强了。一些农户过去抗旱使用潜水泵,是违规用电,现在都按供电所要求安装临时用电设施,还请农电工到现场指导。”

      形成村级共建新模式
     4月中旬,记者在几个乡镇的“爱心驿站”采访时发现,供电企业把驿站当课堂,一方面传播电力企业服务理念、用电知识、电力技能;另一方面传递农户急需的农时农艺信息,共建新农村书屋,送知识下乡,传播平安与文化。
      荆门农电服务新模式的探索,引发了如何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荆门市委宣传部要求该市各级宣传部门从今年起将“爱心驿站”建设与“文化中心户援建”、“农家书屋”捆绑推进,形成共建平台。目前,荆门市各村支部书记积极担任“爱心驿站”站长,与供电公司签订共建承诺书,约定共建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了村级共建新模式。
      王晓刚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同时要体现“共建共享”原则。“用电明白人”和“爱心驿站”的优势在于:参与广泛,融入人民群众生活,易于被客户接受。

       湖北省人大代表、钟祥市磷矿镇陈安村书记夏德福还呼吁,企业的社会责任也需要全社会支持,像供电企业推行的“企办文化”服务模式,单靠一家基层供电企业肯定是相当艰难的,应该由政府、企业和农户一起来构建品牌。
      武汉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范明华分析说,荆门供电公司在农村探索服务转型的重要启示还在于,文化建设只要和农民的经济生活紧密结合,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评论:
      农电服务模式需与时俱进
      本网记者熊威
      电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电力企业在发展农电事业、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农村电网改造和“户户通电”工程完成后,农村电网进一步坚强,如何为农民兄弟提供更加优质服务已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新课题。荆门供电公司通过创新农电服务新模式,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促进了企业自身效益的提升,丰富了企业勇担社会责任的内涵,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

      我们党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农电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优质的电力服务,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荆门供电公司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探索的培养“用电明白人”、建设“爱心驿站”等举措顺应了这一要求,这种探索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农电查看更多>新农村查看更多>文化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