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珍藏30年】衣食住行的见证

2008-09-27 15:49来源:安徽太湖供电公司关键词:30年珍藏30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家乡的变化确实太大了。我感受最深的是衣、食、住、行。
                                                                            衣
      回想用布票买布做衣的年月,每人一年1.3尺布票,在我的脑海中太深刻了。小时候每逢过年能穿上新衣服,会高兴得睡不着觉。50年代中,我家兄妹多,一件衣服总是不分男孩、女孩反复穿。姐姐穿小了妹妹穿,哥哥穿小了弟弟穿。我记得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一家大小永远有补不完的破旧衣服。等到衣服补丁多了、小了,实在不能穿了,母亲和大姐就把它洗干净,撕成一块块展开,用来纳鞋底。我小时候陪同父亲到望江县,用家中产的上等茶叶去换“老布”。换回来以后,把白布用自制的染料染成青色,再为全家人做衣服,我们穿条单裤过冬是常有的事。生活条件稍好一点,父亲给母亲做了一件蓝毛士林褂子,母亲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在走亲戚时才穿,回家后连忙洗干净叠好珍藏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活跃起来,小摊小贩到处摆起摊点。整匹的颜色各异的布料上市,比“国营”的便宜,而且不用凭票购买,吸引了大伙的目光。从那时起,人们对穿着有了自己的选择。印象最深的是年轻人率先穿起了喇叭裤,宽大的裤脚成了展示自我,追求时尚的标志。姑娘们则穿起时髦的连衣裙、大摆裙、一步裙,配上高跟鞋,身姿显得很轻盈。各色的牛仔服挂满街头,西装革履进入寻常百姓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衣着有了令人惊奇的变化。不仅追求式样新颖,还有更多的品牌讲究。“杉杉”、“报喜鸟”、“梦特娇”等品牌毛料服装出现在大街小巷。各色服装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任何年龄段的都有。孩子们喜欢运动服装,张口就要“安踏”、“乔丹”的,老年人则相反,他们需要的是全棉的。
到了改革开放已是30年的今天,穿名牌已不再视为奢侈行为。特别是今年时逢奥运之年,穿运动系列服装成为时尚,穿“adidas”“nike”的人随处可见。
                                                                                       食
      小时候,我家特别穷,家中兄妹多,其实吃了上顿无下顿,山芋土豆成了我们的主食,平时鱼肉更不谈了。只有过大年时,父亲才大方的买回几斤猪肉来改善全家人的生活。那段艰苦的日子,我是永远忘不了的。
78年我转业到供电部门工作,当时国家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国家干部每月27市斤,城市居民23市斤,而供电一线工人有34市斤,实行粮证、粮票制。我们统一在供电食堂就餐。青年工人一餐要吃八两饭还不饱。他们工作量大,肠胃油水太少。一个星期只能吃上一回猪肉。有的工人还舍不得吃。每月供应粮自然就不够吃了。我记得79年的冬天,我正好回农村老家,当地有一名电工请我去吃年猪饭,盛菜的碗是直径差不多一尺深的粗瓷盆,八大盆,八个人一桌。七十年代末,人的肠胃里都少油,哪家不是牵一个抱一个来的,坐不下,桌脚边放个暖火桶,两三岁的孩子站在里面,小嘴吃得油光光的,全然不管两条鼻涕已挂到唇边,另有一桌摆在厅堂里,坐着的都是生产队长和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如若大队书记、公社文书来了,主人就会拿出一二元钱一瓶的“濉溪大曲”,摸出一包“东海”牌香烟,另加几盘炒肉片,猪肝汤什么的。
      去年腊月,我再次回到家乡,现在家乡的年猪饭,档次提高了。白酒几十元钱一瓶,随便喝。十元一包的香烟随便抽。桌上除了红烧肉外,大多数都是各式各样的炒菜。我感觉是现在的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差距。不凭粮票,不限供应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现市场的物质相当丰富,只要你有钱就可以随便挑选。现在的人们讲究的是精是少。我能赶上现在的幸福生活心里就是爽。
                                                                                    住
      刚解放不久,我家只有二间破旧的小瓦房子,遇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家中所有能接漏的东西全用上了。全家人挤在一起,想着那日子真是难熬啊!
      70年代,我们兄弟都大了,各自另立门户,各家都盖起新屋。前几年,大哥、二哥都盖起了楼房,楼房一家比一家漂亮。我每次回到家乡,都有新的感觉。看见一幢幢美观大方漂亮的新楼房如雨后春笋,展示在我眼前,确实感到家乡变化太大了。78年我从部队转业到供电部门,那时供电部门也没有像样的房子,只有十几间破旧的平瓦房,土地面而且没有天花板。到80年代初,职工的住房条件改善了,由平房改造为楼房。单位五层的电力办公大楼建成了。那时太湖的电力发展突飞猛进。全县相继建成10座35KV变电站,全县通电率达100%。2000年初供电十一层调度大楼拔地而起,员工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网络管理,电脑办公,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职工的福利待遇提高了。私人购房购车如雨后春笋。我家连儿女就有三套私房。面积均在百平米左右。现在家用电器齐全,电话、手机、大彩电、电脑、喜来健理疗床、空调、冰箱、电磁炉等等,应有尽有,哪有不舒服之理呢?
                                                                                     行
      我65年参军时,家乡没有通公路,要步行50多公里才能到达太湖县城。78年我转业到地方,各乡镇通了公路,但全是土路面,路窄且急弯多。90年代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我回家再也不需要步行了。几年后,山区的主干线路开始铺设柏油路面。2000年开始全县山区道路拓宽,且铺设水泥路面。路面宽了,私人购车也越来越多了,从太湖县城乘汽车到合肥经高速只需2个小时。我由原来骑的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了、儿子则将摩托车换成了小轿车。
     衣、食、住、行的变化,见证着我们祖国的富强,见证着她的发展历程。现真正是楼房变高了,公路变宽了,衣着更漂亮了,电灯变亮了,交通越来越发达了。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