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寻找电力行业信息化藏宝图

2009-02-20 15:12来源:北极星电力新闻网关键词:电力行业信息化电力行业信息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众所周知,2009年电力行业“十一五”信息化规划实施步入攻坚阶段。应该说,中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在近十年的建设中得到了高速发展,仅仅2007年中国电力行业的IT投资规模更是高达10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2%。
    对此,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林庆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化在电力企业创造优秀绩效方面的支撑作用日趋显着,大力、持续和深入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级电力企业发展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对于电力行业的SI和ISV而言,其中蕴藏着的商机是不言而喻的。”
    电力信息化的路径转变
    实际上,国内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早,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展了生产自动化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开展了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由于电力生产特别强调安全性和稳定性,电力企业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而忽视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
    不过,随着参与市场竞争程度的加深,电力企业,特别是发电企业,已经开始从建设传统的办公自动化(OA)、管理信息系统(MIS)等逐步转向重视业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建设企业资源计划 (ERP)、企业资产管理(EAM)等系统的阶段。
    但由于电力行业一直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加之变革频繁,电力行业的关注点一直处于如何贯彻体制改革和如何提高产能方面,所以整个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整个行业缺乏统一性标准。
    据安徽继远电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强介绍,自2002年国家提出“厂网分离”之后,电力行业在发、配、输、售链条中,粗略地分成两大信息化领域--电厂信息化(侧重电力生产控制的自动化等),以及电网信息化(如电网调度自动化、需求侧管理智能化等)。
    资料显示,煤炭发电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部分,而煤电在电网输送中的热能损耗达70,因此,改善电网布局、提高电网调度自动化能力,即提高电网企业信息化水平,对整个电力行业的节能与能源管理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电网企业中的信息化规划方式上,过去是由下而上的规划,往往一个区级电力公司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业务特点自主规划,这样做虽然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各局域电网的个性化管理要求,但对整个电网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电力系统的日趋复杂对全网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日趋紧迫,因此,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不约而同地对信息化提出了由上而下,统一管理的要求。
    与此同时,一些信息系统的深入应用使得电力系统由低层次现场管理转向面向高层次综合管理。而由电力运行的数据也开始转向社会数据共享,向着与气象、交通、通信等部门联动发展,原有的单系统引用开始向多专业系统的整合。
    存在三大结构性问题
    不仅如此,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林庆农认为,目前电力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三大结构性问题:一是基础硬件投入偏多,软件投入相对不足。据他介绍,我国电力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还处在大规模基础硬件投入阶段,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够。
    “很多电力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误区,倾向于买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中硬件投入占到总投入的60%,软件服务仅占40%左右。”他说。
    二是专业系统众多,系统管理软件缺乏。国内的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由于存在行业垄断,电力行业的主要注意力多放在如何提高产能和安全生产上,因此,虽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整个电力行业仍处于专业系统众多而系统管理软件缺乏的局面,生产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仍然是电力行业软件应用的主体,对于电力行业的产、输、配、售环节的过程监控有余,但对于电力企业的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则严重不足。
    三是系统孤立,信息无法集中为资源。由于整个电力行业一直处于变革之中,所以,虽然有诸如《区域及省电力公司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等文件的出台,但在整个行业,大多数电力集团公司所属电厂的信息系统千差万别,由于没有采用统一的信息编码,致使集团内部各信息系统数据和信息的直接共享和交换十分困难,信息化系统孤立,各环节信息无法集中成为可共享使用的资源。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看来,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路还需要走很长一段时间,面对变革,电力行业需要勇气,抓住变革的时机,利用流程优化来促进自身信息化的建设,为迎接整个电力行业的市场化和规范化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寻找电力信息化藏宝图
    今年2月4日,中电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王永干指出,预计2009年全年全国电源投资在3000亿元左右,其中水电、核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投资比例特别是核电投资比例将继续提高。电网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电网投资(包括各类技改投资)预计在3500亿元左右。
    显然,这种现状及发展趋势将对中国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及管理体系、甚至中国电力信息化建设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此,电力行业着名的研究机构凯捷大中华区副总裁彭军告诉本报记者,近几年来,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特点也在发生着显着的改变。
    一方面,过去很多电力企业主要只是财务系统的信息化,但是从财务系统然后逐渐转向于把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进行协同整合成为新的趋势;不仅如此,过去很多电力企业都是进行零散的软硬件采购,现在基本上转到了整体解决方案的采购,尽管硬件依然占了采购大头,但软件和服务的比重也在逐渐上升。
    “2005年之前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财务这一块。从2006年开始,一个特别明显的改变是,业务和财务一体化的概念已经得到所有发电企业的高度认同。因为他们发现,目前的财务系统解决不了财务信息的准确与否,也就是说,财务信息必须源于电厂的设备管理、运营管理、物流管理等各业务部门实时产生的真实数据。然而现在,他们从管理层各个方面看不到,或者说无法判断说是不是准确。所以目前,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或者说整个业务的协同信息化才是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彭军说。
    另一方面,电力企业集团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大部分中国电力企业正逐渐从区域走向全国,这也意味着必须改变原有的物流、物资、设备、生产、人力及财务等管理结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相适应的、全新的集团运作管理模式。
    目前,不少中国电力集团不仅在国内加大扩张的力度,同时他们在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都有新的扩张策略。另外,如果未来的电力管制完全放松,象国外那样出现发电企业进入电网侧的情况的话,就有可能出现涵盖从发电、输电、配电到售电整个电力价值链,甚至会向上游产业如煤、气生产及物流等领域扩张的纵向性、综合性电力集团,那么这对企业管理的要求无疑将会更高。
    由此可见,“协同”和“管理”将成为电力行业信息化下一阶段的关键词。那么,处于电力行业信息化最前沿的SI和ISV该如何把握这次机会呢?
    林庆农告诉本报记者,可以肯定的是,电力信息化的下一步的重点之一就是信息技术的集成和综合利用。首先,为了保障电力行业在信息、网络方面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应该对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数据网、信息网进行整合与统一。
    其次是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内部的整合。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建设,电力行业内部各个子系统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平台和管理软件,这不利于使用操作、管理维护和整体效果的发挥,因此要进行平台整合,再就是各信息化应用系统间的整合。
    最后是电力信息化集成的基础是电力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没有流程优化,就无法从根本上明确电力企业各系统之间的运作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系统的集成。
    “抓住了上述电力信息化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就不愁找不到相关的机会了。”林庆农最后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行业信息化查看更多>电力行业查看更多>信息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