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综合正文

葛洲坝,中国二十世纪的水电丰碑-记“万里长江第一坝”运行30周年之际

2011-07-30 16:45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关键词:葛洲坝水电站水电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创新发展枢纽工程平稳运行30年

资料图片:这是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

1981年,葛洲坝建设者迎来一连串喜事:元月4日,葛洲坝实现大江截流;5月23日下闸蓄水;6月27日,2号船闸试航成功;7月30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

当人们还沉浸在喜悦中时,陆续投产的发电机组,开始暴露出一连串的严重问题:

机组部件推力轴瓦多次烧毁,须重新刮瓦处理,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损失;励磁系统屡现故障,严重影响电站运行,仅从1981年到1983年,就发生了8次严重事故;水轮机屡次漏油,威胁安全运行,造成污染……

“葛洲坝机组需在低水头下运行,制造起来有难度。那个年代,能单靠计算器和计算尺研制出这样的机组是很非常了不起的。但因无经验可循,运行初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运行中进行了整改,应该说也是件好事,这为我国水电技术装备制造业积累实战经验。”长江电力总经理张诚说。

为攻克难题,葛洲坝电厂组织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集中攻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第一套性能优良的弹性金属塑料瓦问世,彻底解决了大型水电机组烧瓦的难题。随后,又与国内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出了大型机组励磁系统灭磁新技术,为大型水电厂励磁系统的改进提供成功经验。此项技术为此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通过大量的实验、论证工作,科研人员改进了转轮叶片密封装置,一举攻克了当时被列为水电十大科技之首的“转桨式水轮机转轮漏油问题”。

曾任葛洲坝电厂厂长、现任三峡电厂厂长的李平诗介绍说,三十年来,葛洲坝枢纽逐步焕发出青春,机组运行工况也比原先设计要好,21台机组原额定功率271.5万千瓦,目前可安全达到291万千瓦的最大出力。

记者在葛洲坝电厂中控室的电脑屏幕上看到了各机组的运行状况。值班人员介绍说,如今通过先进技术,结合准确的水情信息,就能够实现机组的自动化运行。整个电站当值人员仅有10人,是1989年全部机组投产时值班人数的1/10,真正实现了少人值守。 “

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全是煤和油。”这句话道出了水资源的巨大利用价值。截至今年7月30日,葛洲坝已累计发电超过4160亿千瓦时,相当于从长江中捞起了1.6亿吨标准煤。跟同等发电量的火电站相比,减少CO2排放超过4亿吨,减少SO2排放量约38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约170万吨。

葛洲坝船闸运行30年,有力促进了长江航运的发展。葛洲坝船闸通航之初,年货运量不足400万吨。2010年9月,船闸单月货运量就达到764.3万吨,刷新了自运行以来的最高月度货运通过量的历史记录。在长江上修葛洲坝将导致断航的历史预言终成乌有。

为让“老船闸”永葆青春,葛洲坝三座船闸也即将通过换“脑”而连为一体,统一在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上监控运行,从而大大提高船闸运行的先进性、安全性、可靠性和控制方便性,使其更好适应三峡蓄水之后与日俱增的航运需求。

通航保证了,而长江截流后“水中熊猫”中华鲟曾一时成为生态保护关注的焦点。中华鲟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亿4千万年,被称为鱼类“活化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生在长江,长在大海。每年夏秋季节,成鱼要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长江上修建葛洲坝后,中华鲟的洄游通道受到阻碍。

为了让中华鲟繁衍生息,1976年首次提出了以人工增殖放流作为保护中华鲟的主要方法。2009年,中华鲟研究所成功实现了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获得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子二代中华鲟种群,极大地促进了中华鲟的物种保护工作。到2010年,中华鲟研究所共向长江、珠江放流多种规格中华鲟近450万尾。经过大量的观测,发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中华鲟已经适应新的水坝环境,在葛洲坝大坝和宜昌市下游附近,形成了三个自然产卵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葛洲坝查看更多>水电站查看更多>水电建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