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从福岛核事故开始 沉思核电!

2011-09-13 11:27来源:山东科技大学学报关键词:核电福岛核事故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月1日:中国内地除西藏外,均监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的微量放射性核素碘-131。

4月4日:福岛第1核电站开始向太平洋排放总量1.15万吨的“低放射性污水”,

以便为更多“高放射性污水”腾出储藏空间。

超标1万倍放射性污水以每小时7吨流量进入太平洋。

日本排污引起韩国、俄罗斯等国强烈抗议。

4月6日:日本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会长服部郁弘前往东京电力公司总部,抗议向大海排放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水。

4月9日:中国内地除云南外都在蔬菜中发现微量碘-131。

4月12日:日本官方将福岛第1核电站核泄漏等级由5级提高到最高的7级。

菲律宾启动撤侨行动。

岛第1核电站30公里外的福岛县土壤和植物中检测出微量放射性核素锶。

4月16日:福岛第1核电站附近海水放射性物质含量激增,碘-131含量超标6500倍,

铯-134和铯-137含量也超标4倍以上。

4月29日:茨城县近海超过200米深处海水中检测出微量放射性碘和铯。

5月2日:未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敦贺核电站2号机也发现放射性碘含量超过1周前检测数值133倍。

5月3日:距福岛县南相马市岩泽海岸约3公里海底海泥中,检测出高于正常值1000倍的放射性碘和放射性铯,

福岛第1核电站附近海域海泥受到严重的核污染。

5月6日:日本原子能发电公司宣布敦贺核电站2号机将停止运转。

6月6日: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发布评估结果,福岛核事故最初1周向大气释放的辐射物质活度

上调至77万万亿贝克勒尔。

6月7日: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团发布调查报告,福岛第1核电站反应堆燃料棒可能已经熔穿压力容器,

外围安全壳面临遭熔穿的严重风险。

6月10日:远离受损福岛第1核电站的地方出现污染加剧的新“辐射热点”,

日本政府下令疏散更多受辐射影响居民。

……

二、中国的核电站能让人安心吗?

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之既成事实无法否认的情况下,中国核电专家又就中国核电问题“安抚”公众:

据中广网3月12日报道,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的技术专家认为,本次日本强震对建设中的红沿河核电站没有丝毫影响。我国核电站选址充分考虑了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因素,在工程设计和建设时,采取了防抗强地震方面的有效措施,具备较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同时,红沿河核电站充分考虑了预防海啸等灾害因素,可抵御6.5米左右的海浪。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已编制针对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辽宁红沿河核电基地总体应急预案》。公司建立健全了应急准备体系,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快速响应”的应急工作方针,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坚持预防、预警、应急救援与处置相结合,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已做好应对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自然灾害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2]

当日中广网又报道,日本地震未对中广核在运核电站安全造成影响。中广核充分考虑了地震等灾害因素,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执行,并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严格的厂址安全评审。各厂址附近地壳安全稳定,发生强震概率非常低。中广核建立了完善的核应急体系,对专设安全设施严格按照法规要求进行定期试验,以确保处于良好状态;定期举行应急演习,以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确保核电站安全及周边环境不受影响。[3]

上面就中国核电所给出的安全理由主要包括3个方面:中国核电站充分考虑了地震因素,采取了避震、防震或抗震的有效措施;中国核电站充分考虑了海啸因素,红沿河核电站可抵御6.5米左右的海浪;中国核电站编制或建立了严格的安全法规和完善的应急体系,做好了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工作。

但是,日本核电站难道就没有具备这3个方面的安全措施吗?

日本核电站已经充分考虑了应付强震的问题,地震发生后核电站已经自动停机。但是,在核电站已经停机的情况下,还是发生了核泄露。

当然,后来的情况表明,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露主要是由于海啸导致的。但问题是,日本福岛核电站当初设计的时候同样也考虑到了海啸因素,为什么没有避免海啸所导致的核电事故呢?

原来,福岛第1核电站当初设计时,假想海啸为5米,没有想到3.11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啸远远超出了当初的假想,至少达到14米。实际上,不仅福岛第1核电站预防海啸的标准过低,3.11特大地震后日本对全国54座商用核电站进行风险调查的结果显示,所有核电站都无法抵御10米以上的海啸袭击。

看来,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按照设计,红沿河核电站可抵御6.5米的海浪,但是,有谁能够保证它不会遭到高于6.5米的海浪呢?中广核所处位置地壳稳定,但是,又有谁能够保证那里一定不会发生强震呢?

当然,还有最后一招“撒手锏”,即,当灾害真的来临时,启动应急体系,展开救灾工作。但在谈论救灾工作时,核灾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这种最后的“撒手锏”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撒手锏”。另外,在救灾过程中,还会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问题。

以这次日本福岛核事故为例,所面临的问题包括:

其一,收集、监测和评估核辐射及污染基准数据既急迫又艰难。

其二,日本核电监管复杂而低效。在事故初期,日本政府发布信息混乱,前后矛盾,协调能力不足,错过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其三,在救灾过程中,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遵守规则。比如,在日本政府要求停止出售千叶县香取市所产菠菜之后,仍有部分农户无视政府规定而向蔬果批发市场出货。

其四,东京电力公司因担心核电机组报废,致使长年投资化为泡影,没有及时向反应器喷注海水,错失遏阻灾变的黄金时间。即使及时向反应堆内注入海水,这种措施也是一种铤而走险,会导致严重后果。

其五,当反应堆失灵时,要控制释放出来的能量极其困难。在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尝试多种方法屡屡受挫之后,有人提议仿效前苏联应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做法,用混凝土封存整个机组。但贸然封堆可能使状况恶化。向反应堆倾倒大量混凝土或其他材料可能破坏反应堆压力容器,致使更多放射物质泄漏;封堆还可能使机组内的乏燃料棒水池加速升温,所积聚的热量可能破坏水池混凝土底板,以致泄漏更多放射物质。

其六,在救灾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要暴露于核辐射之下。

其七,核事故一旦发生,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将是长期的。

其八,核事故本身更是非常复杂,需要长期处理。单单消除和清理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料就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要想使其核燃料棒完全恢复安全状态,甚至可能需要1个世纪的时间。

其九,严重的核事故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并严重影响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

其十,核事故就像恐怖袭击那样,会触及公众意识深处的恐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