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农电报道正文

把电送到电杆到不了的地方--遵义供电局绥阳局85户“无电户”太阳能发电重访录

2011-11-22 15:28来源:遵义供电局作者:李畅关键词:遵义供电局供电服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73台设备投资296万

15年寿命,终身维护

两年前,实现户户通电

过去的“无电户”今日用上多媒体

大山深处开出幸福花

贵州遵义地区绥阳县有85户人家祖祖辈辈分散的居住在原始的深山中,两年前一直与煤油灯为伴,为了让这片连电杆都不能立足的土地上亮起璀璨的灯火,供电人安装了73台太阳能发电设备,无偿对村民供电。在这茫茫的大山中,人们的生活犹如这点亮的灯火,温暖而亮堂。两年后,记者再次深入大山,真切感受太阳能给这些偏远村民们带来的欣喜变化。

安装设备,5个月,走了6000里

时间追溯到2008年,为实现供电“村村通,户户通”的目标,绥阳供电局当时计规工程部的主任程肃、副主任梁广和工作人员李定强在那段时间里就奔忙于绥阳地区电网建设的各个现场。

他们来到青杠塘镇上湾村,这里每一户之间都相隔至少两三公里,从一户走到另一户天气好的化要走上两三个小时。因为没有路,随处是齐腰深的灌木,山坡及其陡峭,一座连着一座,全是如铁般坚硬的巨石堆砌着,这里山坡壁纸,险峻。有的坡度达到7、80度。一边是石壁,另一边则是几十米深的山崖子。“这个鬼地方走路都困难,整么立杆架线啊!”这是程肃和他的同事们在现场的第一感受。

后来经过实际勘查,绥阳县有风华、蒲场等5个乡镇、7个自然村73处,85户人家平均海拔都是1300米,由于分散居住、地形陡峭、山高偏远,在当时电网建设中立杆架线、工程施工及其困难。为了彻底让这85户296名村民用上电。遵义供电局核查统计了绥阳地区“无电户”的情况向上级申请安装太阳能供电系统工程。给每户无偿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以自给自足的方式,通过太阳能发电,将电送到电杆到不了的偏远山区,彻底改变那里世世代代煤油灯度日的日子。整个贵州总共安装90套,绥阳县就占了73套。

整个工程陆续从2009年3月动工到7月全部竣工通电。整整5个月,在这大山里长大的李定强就没日没夜的奔走在这大山里“光是协调村民和厂家安装、调试设备,他就差点没走断魂儿,跑断腿儿,当时每户都是用我的双脚去丈量过的。来回整个路程加起来少说也有6000里!为此我还专门买了经久耐用的解放帆布鞋,结果5个月下来,鞋底都走烂好几双。”皮肤黝黑,身体结实的李定强回忆着当时的情形感慨的说道。

大年三十前夕电来了,老人流下激动的眼泪

还记得2009年还有十几天就过除夕了,记者当时也跟随太阳能安装人员来到绥阳县风华镇连丰村尖山二组,这里有紧挨着的三户人家,是83户中距离县城最近的地方,也是最先安装好太阳能设备的地点。

记得那天,气温是零下2度。70岁的老党员周洪亮老人和他的老伴儿在家围着炉火剥着炒熟的花生,家里依旧和往年一样黑区区的。远远的看见施工队来了后,两老口和隔壁周琪家的两个小孩早早的就站在田埂边欣喜的张望着。连丰村村支书王显华、梁广和风华供电所所长王小玉、供电所工作人员以及太阳能设备厂家人员。扛着几大箱设备,气喘嘘嘘的来到农户家门口。刚把箱子打开,老乡们就围过来看这个,摸那个。

特别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深蓝色的光滑、平整的太阳能接收板时,四十来岁的村民王福生皱着眉说道:“就这玩意儿,能把灯泡点亮?”梁广笑着说:“对,不光能点亮灯泡,还能让大家通过电视收看到春节联欢晚会呢!”

在接下来的五天里,工作人员们驻守在这大山里的农户家中,为这三户村民安装三台太阳能发电设备,屋里屋外忙着布线、装灯、安设备。。。。。。当一切安装、调试完毕后,大家把第一家通电的地点选在了有40年党龄的老党员周洪亮家里。

记得当时是下午5点,老老小小就直盯着尚未亮起来的刚刚掉在屋顶的40瓦白炽灯。王所长拉动旁边的开关。在灰暗的木屋里,微黄的灯光第一次在这里亮起来了“亮了!亮了!小孩子们笑着、喊着、跳着。周洪亮老人的老伴儿邓家英激动的凑上前去吹,她把这灯光当着煤油灯去吹,可整么也吹不息,激动的泪光在老人的眼眶里闪烁着。坐在旁边的周洪亮老人用手心擦拭着湿润的双眼,颤抖着对王小玉所长说道:感谢你们啊,祖祖辈辈,我们都是用油灯,今天,终于用上电灯了,感谢啊”

记者当时还特意为他们在太阳能接收器前照了一张全家福。那个冬夜格外通明,王福生村民杀了老母鸡,邓家英老人煎着土鸡蛋,周琪拿来包谷烧酒,大伙儿围坐在火炉前,那情景真比大年三十还热闹、还高兴。。。。。。

27个月,无偿供电6.8万度,为85户村民节约近31000元

今年10月中旬,记者再次跟随现在是绥阳供电局计划建设部专职的李定强、风华供电所的员工胡杰冬、刘昆一起到风华镇连丰村尖山二组去做客户回访工作。一下车,发现前方多了一条一米见宽的石板小路一直通到山里。李定强说这是连丰村委为民服务做的一件实事,专门为老党员周洪亮修护的石板路。小路用一块块简单的水泥板铺设而成,比两年前乱石嶙峋,无路我自开的情景好上了很多倍。

来到熟悉的田埂边,屋檐下,三个明晃晃的太阳能接收板依旧崭新的斜立在地上。来到已是尖山二组组长的周琦家里,只见桌上摆着一个32寸的台式彩电,一家老小正围着炉火看着综艺节目。墙上五六个孔的双排插座上三个手机充电器依次闪着红光。抬头一看,以前的白炽灯已换成的30瓦的节能灯。记者随即问周琪:“两年不见屋内的电器新增了不少啊!”周琪得意的笑着说:“可不是啊,上次你们来,家里能亮的就是个灯泡,去年有点积蓄就买了台彩电。”激动之情,喜于言表。

来到周洪亮老人家,厨房里,记者发现在那个当时第一时间通电的位置,灯泡上多了一层薄薄的塑料纸。老伴儿邓家英忙解释说:“这里油烟多,我给它穿了件‘衣服’,怕熏坏了这宝贝啊!”时隔两年,老人当时流泪的情形还在眼前,对光明的向往何止是邓家英老人,山里的村民们珍惜着光明的日子,其实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供电所员工胡杰忠熟练的拿着电筒在太阳能设备前一边检查线路,一边问周洪亮:“大伯,这个设备平时好用不?”“我一直都按照你们讲的来操作,设备上都有明显的开关,好使着呢,这玩意儿不管打雷、下雨,啥时候开都有电。白天用不完的,还能蓄着晚上用,挺方便的。”“现在我可以在家里,随时通过电视机了解国家大事了,我这个老党员,不与时俱进学习就会落后呀。”老人笑着说道。

李定强是全程参与太阳能设备安装的,熟悉他们的用电情况。他颇为感慨的对记者说:“当时安装的时候确实把我们折腾坏了,但是看到这些村民因为电,日子越过越好,我心里真是觉得那些苦不算啥呀!”他随即拿出手机,算出了几组数据:83户农户用电量每个月平均按30度算,27个月,这73台设备供电68850度;10月份以来,为83户农户共节约了31368元。

这些数字对城市里用户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这些个人年平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的村民来说确实是天文数字。随着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数字还会继续的增加,户户通电只是基本的,让电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照亮他们的梦想才更加有意义。

村民用上了多媒体小伙子取上了新媳妇

尖山二组组长周琪家有两个读小学的孩子,没通电的时候,他们往往放了学,还要在山下的同学家做作业、看电视。晚上9点才相约上山,10点过才到家,这一直是周琪和他妻子所担心的。通了电后,两个小伙伴能按时放学回家了,去年买了电视机、影碟机,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现在,孩子们每学期都会发课外光碟读物。在家里就可以随时放,随时学了。周琪还说:“孩子这一代真幸福,赶上了好时光,要是时间能倒退,我都想好好去考个大学。”

王福生也有切身体会,他说:过去没有电视看,不了解国家政策,只知道闷起头来干活。比如今年吧,我看新闻得知今年的花生市场不错,就叫媳妇儿种了几亩花生,结果果然卖了好价钱。”他还琢磨着等网络覆盖了,配一台电脑,学习种植技术,他梦想着能像城里那样上网交易谈生意。

一路下山,来到连丰村村委会,村支书王显华正在打电话忙个不停,他正响应上级要求,在忙于推进“四在农家”的工作(即学在农家、富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对太阳能发电的事他记得很清楚:连丰村是整个绥阳县安装“无电户”太阳能设备最多的,一共有28户,共20台,当时第一户通电的时候我都在的。在谈到这两年的变化时,王支书打开了话匣子:通电不仅让这些偏远的村户电灯亮了、有电视看了,有的小伙子还真因为这个娶上了媳妇咧,过去,家里黑灯瞎火,点的是煤油灯,媒人一说,都把姑娘吓跑了。现在不同了,姑娘到家一看,用的是太阳能,买起了DVD、功放音响,还真把人留住了,现在我们村当年的“无电户”里有好几个小伙子都已结了婚。还有,这些村民现在也能在家里通过多媒体,逐步接收和感受外界的信息了,我们目前正在搞“四在农家”,我还准备把“学、富、乐、美”的工作向他们延伸呢,让这些过去世世代代贫穷的村户们也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噢!

电能象种子,如果2009年的通电是一次希望的播种,如今这幸福的树正在绥阳县风华、蒲场、青杠塘、太白、枧坝5个乡镇,73处,85户,296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

这生的渴求和灯的璀璨将穿过寒冷的冬,在来年的春里,点亮出一片希望的田野。

作者: 李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遵义供电局查看更多>供电服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