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评论正文

案例分析:解构水电站的资产盈利模式

2012-03-26 14:38来源:证券市场周刊关键词:水电水电站发电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般水电开发具有初期投资巨大、建设周期漫长、以贷款资金为主的高杠杆、运行成本低、投资回收期长、强大的现金流等特点,水电站建成投入后其营运就相对简单。

水电站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发电量(机组利用率)、电量结构(丰枯峰谷之间的分布)及上网价格,作为公共事业,上网价格虽然近年有不断上涨的趋势,但总体上仍受严格管制。而机组利用率及电量结构基本靠天吃饭,但对那些具有年或多年调节能力的梯度水电来说,经过有效调度,不仅能够提高机组利用率,而且能够在电力紧张、电价较高的枯期分配更多的电量,这类水电站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比如澜沧江上具有调节能力的小湾电站投入运营后就给下游的漫湾、大朝山和景洪电站带来巨大的补偿调节效益。

水电站的成本结构中,税金及附加大概占主营收入1%—2%,营业成本主要是折价及待摊费用,其他有库区基金、水资源费等。销售费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管理费用约占主营收入5%。最关键的费用是财务费用,由于投资中80%是贷款投入,这笔费用庞大而且对利率的敏感度较高。

靠天吃饭

水电站的收入在客观上依赖上游来水,主观上则依赖自身的调节能力。

成本结构中,固定成本主要是折旧待摊及财务费用占比庞大,而变动成本极其有限,这使水电站的盈利能力对收入变化极度敏感(边际效益极高)。当收入出现增长(发电量增加或枯期电量占比提升),这部分新增的收入对应的成本基本为零,毛利被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营业利润,促成了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当收入出现下降,水电站的成本也基本不变,收入下跌的部分也将被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利润的下跌或亏损的增加。

有两个案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是二滩电站2008年由于来水较好,发电量增加,导致公司收入增长11%,而营业成本仅微幅上升不到1%。

二是2011年长江电力以120亿元收购三峡地下电站6台机组,按照年均发电量35.11亿千瓦时计算,公司每年将增加净利润96万元,在此发电量基础上每超发1亿千瓦时电量,可增加公司净利润约1700万元。也就是说,发电量增加不到3%而净利润增加17.7倍。但是长电的管理层并未提及,在此发电量基础上,当少发1亿千瓦时电量时,那么这个花费120亿元收购的地下电站就将面临亏损。

一般水电站的收入主要靠天吃饭,收入特征不仅具有季度波动性,而且也具有年度波动性,这导致水电站的盈利能力也随之大幅波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