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光通信市场正文

从光通信市场看集采机制下的设备商生存之道:超越底层利润

2012-10-17 09:12关键词:光通信光纤入户光纤光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而对于光纤、光缆、ODN这些无源产品来说,产业链的定位则相对尴尬。除去光纤之外,光缆、ODN产品的入门门槛低,产业链厂商众多,相对于设备商而言该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在FTTH工程中,入户光缆、ODN产业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厂商对于产品的了解依然不够深入,产业规范也不够成熟,了解ODN行业的专家给目前的产业定位于“混沌”状态:在2011年的联通ODN集采中,报价600~800的3M、长飞等企业已无利可图,而报价200元的企业却仍然可以盈利,成本控制依赖于在材料、生产工艺、质量把关等处下功夫,小企业能够在“细节上”打败大公司。

在此种产业背景下集采,运营商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来把关,需要有详尽的标准规范控制产业成熟,但目前各省ODN规范自成一体、产品质量问题严重。“运营商的集采体系过于粗放,作为主导者却没能主导产业向更成熟、优化的方向发展。”国内一专业从事ODN的厂商专家如是指出运营商的失误。

当然,及时反应过来的运营商也在慢慢纠正,韦乐平强调今后冷接子、分路器和光纤入户的质量需要严格把关;中国联通北京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雄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今年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出台全国性质的ODN产品、施工标准,提升网络质量,并在今后的集采中将在价格与质量中找到平衡点。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运营商都在追求低价。“在这种产品差异化不大的条件下,运营商拥有绝对的话语权”,Gartner分析师杨敬宇指出,“运营商主导下,价格竞争一直是主旋律。”

寻找新空间

对于集采是与非仁者见仁,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集采模式下,厂商的利润不断被压低,缺乏利润支撑的产业链是否能一如既往的发展?

光器件行业不久前举行了一次小规模聚会,大家都讨论:“微薄利润下,我们该如何创新?”事实上,产业链都在寻找答案。

但我们不妨从光纤光缆行业做些分析。从1970年康宁公司研制第一根光纤以来,光纤光缆行业42年时光,产业已经十分成熟。1976年,武汉邮科院赵梓森院士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光纤,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光纤光缆产业开始起步,至今为此光纤光缆产业历经数次跃迁与蜕变。

1991年~1994年,光缆需求大幅上涨,大量资金的流入带来了第一次规模扩张,光缆产能达到100万芯公里/年;1999~2001年,光缆利润达到巅峰,每公里价格过万元,产能再次扩张达到3000万芯公里/年。

2001~2004年,光通信危机爆发,光缆利润一落千丈,大浪淘沙之后,民资企业寻求突破,亨通等企业逆流而上开拓上层利润空间,纷纷上马光纤产业,民资光纤产业由此起步;2008~2009年,受3G建设刺激,光纤需求大幅上涨,但因受困于光棒进口的制约,产能不足,亨通、中天、烽火等企业开始探寻光棒项目,光棒产业开始突破;2011年至今,受困于集采的低利润,几大企业进一步挖掘光棒利润,国产光棒产能大幅上涨,已实现40%自主供应……

2001年之前,光缆利润一路攀升,国内企业一路扩产,并没有居安思危;而2001年之后,光纤光缆利润大跌,而且再无望回复之前风光,光缆企业谋求为求利润而纷纷研发光纤产业链,其后又开辟光棒产业,最终促成了全球最大的集光棒、光纤、光缆一体的产业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形容我国光纤光缆的30年并不过分。

利润产生量变,而危机更容易引发质变。

危机比利润更容易促进产业变革,穷则思变:华为等GPON厂商推出的新款ONU体积更小、功耗更低,成本还降低了至少3美元;ODN厂商也开始谋求上层利润,杭州天野等公司开发了分路器的核心芯片,瓜分本应流入韩国企业的利润;亨通、烽火等企业陆续开拓国际市场,寻觅跨国利润……

当前市场的困难局面同时还是一个淘汰过剩产能的好机会,甲方主导下的低利润模式难以变革,必然会逼迫厂商探寻新的盈利空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通信查看更多>光纤入户查看更多>光纤光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