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光通信市场正文

从光通信市场看集采机制下的设备商生存之道:超越底层利润

2012-10-17 09:12关键词:光通信光纤入户光纤光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们已经习惯于把集采看做电信业的头等大事,从集采规模中我们可以了解运营商每年的规划、产业的成熟度,根据中标份额产业可以判断出各厂商的实力分布,以及厂商最新的商业模式……

然而,几多欢喜几多愁。集采中充斥着一举夺魁的喜悦、也有因为“压价”而流失的利润而惋惜,有规模经济推动产业成熟的崇敬、也有对低价竞争引发产业链恶性循环的担忧……

作为甲方的运营商要通过集采进行全国部署规划,谋取低价降低成本以实现更高能力的网络覆盖;作为乙方的厂商则希望能获取更多的份额、利润,以及更健康的产业环境。甲乙双方该如何博弈?

乙方的不同定位

2010年,中国联通集采GPON惊现1元报价,虽然当时此报价让其他厂商瞠目结舌,甚至运营商也感觉不可思议,今天来看当时这种“破坏产业链”的行为似乎没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在2011、2012年的PON集采中价格回归理性,PON产业链并未遭受“预计”的打击。相反,由于2010年的低价入围,GPON得以首次大规模部署,迎来第一次规模经济,因此也推动了上游的模块、芯片等产品的大幅降价。GPON与EPON的价格差距由原来的20~30%降低至10~15%左右。

以此来看,当时1元报价的目的在于:低价入围创造规模效应,人为地催熟产业链。虽然低于成本的1元报价属于违法行为,但在主导者默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视为一步险棋。

而同一年的中国移动RF缆招标时,有厂商报价低至8元,据记者了解,该产品的成本至少在18元以上,而以低价中标的厂商有一部分因为难堪低价最后只能以违约收场,支付一定数量的违约金以避免更高额的损失。2011年,另一家运营商招标RF缆,最终招标价为定格28元,价格回归理性。

同样的低价策略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厂商手中发挥着不同的功效。明智的厂商会很清晰自己的定位:华为、中兴已经陆续表明不再采用激进的手段拿单,几大光纤巨头也渐渐表态在利润与份额中优先份额。

当然,需要低价入围时乙方也毫不犹豫:2012年联通IPRAN集采,厂商激烈竞价,最终本计划耗资30亿的规模以13亿收盘;2012年电信PON集采,某设备商即便赔10~20元/台也要入围。低价策略不会消失,甲乙双方各取所需。

甲方责任

对于运营商而言,不同集采中同样的低价策略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核心设备方面,甲方从来不用担心价格问题。历年采购核心设备时,厂商都会在初期进行低价入围,抢占初期份额,因为后期的扩容、维护是一个更长久、可持续的利润田。“前期低价圈地,后期扩容盈利”的模式依然稳定。

对于目前火热的PON设备,情况则略有不同:每年2000多万线的部署规模使得运营商不得不“斤斤计较”,尽可能低促使厂商之间“充分竞争”,但PON产品因为没有后期的扩容、维护利润,所以对于这种压价行为,厂商视同割肉。

从近几年的集采轨迹可以看出,PON的价格每经一次集采便会下降15%~20%,而即便如此,运营商仍然不堪高基数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几乎每个省份运营商都提出:“每个用户需要配备一个ONU终端,成本太高,仍需进一步降价。”为了能降低价格,运营商也在帮设备商出谋划策,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指出:“目前ONU开发了成千上万种功能脚本,但实际需要的只有几十种,可以说厂商浪费了很大一部分的开发成本,需要简化ONU。”运营商用这种方式提出产业发展的方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通信查看更多>光纤入户查看更多>光纤光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