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访谈正文

孙勤:绷紧的核链条 中国核电如何抉择

2013-01-07 13:57来源:英才关键词:核工业福岛核电站核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偶发的地震并没有给获延寿审批的福岛留出多少“改错”的时间。况且,40年前设计的核电机组,安全标准较低,许多老旧设备又不可更新,但从经济角度考虑,却很难让这些老旧机组退役。

“现在的奥拓在某些配备方面比40年前的奔驰强。就安全技术而言,现在的低档车也都有气囊、ABS等等技术配备了,40年前,再好的车也没有这些东西,设计理念没到这儿。”在国内核电专家看来,中国最早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要比福岛核电站安全。

秦山核电站,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1991年12月投产,比福岛晚了20年。20年时间,核电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秦山和福岛的技术基础完全不同。但秦山核电站安全服役20年,核电安全技术又提升了很多。

“核能经济最大化,必须要建立在核安全的前提上”,这是孙勤认为福岛事故对中国核电发展带来的最大警示。

相比技术的提升,要补足的是对核安全认识的深化。

“比如秦山核电站,当初设计的时候只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设计基准事故,比如能够抵御多少级台风,多少级地震和海啸,但对于超设计基准事故就不像现在要考虑的那么多了。还有就是对超设计基准事故的叠加考虑的更少。”孙勤说。

福岛事故正是在超设计基准事故的叠加下造成严重后果的。

2006和2008年,东京电力公司虽然两次提高了地震的最大响应地面加速度设计,但却没有在延寿申请和审批中提高海堤的设防高度,致使震后14米高的海啸轻松越过不到6米的海堤,造成全厂断电。

别人的惨痛教训也是自己的镜子。在国家组织检查的核电防固以及中核集团自我检查中,的确发现了“十几个必须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核电发展速度较快,单从规模上已是全球最大的核电在建国家。颇有“赶超意味”的速度也将整个核工业链条“绷得很紧”,持续紧绷之下,风险概率随之增加。

仅仅建造的过程就涉及装备制造、建筑质量、安装质量、调试质量等等环节。核电是一个资金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领域,如果只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势必会在诸多方面出现能力的“摊薄”。

“从人力资源、技术、装备等等方面积累的越来越少,摊薄的越来越多,就变成了隐患。都说厚积薄发,所以,控制速度,限制产量,提高能力,增加积累都是有好处的。”资深核电人士认为,现在有必要思考的是,对于核电领域巨大资金投向的调整,“过多的资金投入在项目上,那么技术开发就一定会受到影响。”

对于核电的发展,政府政策并无转向之虞,只是更加强调安全性的基础。在2011年9月2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重申了五中全会的方针,“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工业查看更多>福岛核电站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