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访谈正文

孙勤:绷紧的核链条 中国核电如何抉择

2013-01-07 13:57来源:英才关键词:核工业福岛核电站核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央一号文件将水电定格在2011年电力行业投资的焦点,“十二五”期间4万亿的投资计划,也足以说明国家推进水电的决心和力度。但受制于客观条件,国内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仅为4亿千瓦左右,目前已经开发2.3亿千瓦左右,增长空间有限。

而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开发始终不能突破技术瓶颈,使用成本过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成为主力能源的条件,这也是行业内的共识。

“中国能源发展就靠两条:一是清洁煤,二是核能。清洁煤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就能解决问题的来说,只有核能。从资源禀性,从能源利用率上来说,核能发展前景最大。”

孙勤向记者罗列出一组数字:就全年发电能力来说,核电是7000多小时,火电是5000小时,水电是3000-4000小时,风能和太阳能大约2000小时。

除了全年发电时间上的高效外,随着技术的提升,核电在储能、上网、环保等方面也展露优势,而在核电大省浙江、广东等地,核电电价已经低于火电电价,经济性更为突出。

似乎这一切,都已经为中国核电的必然发展,铺垫出新局,只等大规模投资建设的不断展开了。

但有了政策的定调和市场的需求,是否意味着核电就此踏上坦途?显然,作为中国核工业发展最为核心力量的中核集团的领导者,孙勤并不那么乐观,毕竟横亘在前路上的任何阻碍都不可小看。

比如,如何在安全性与经济性中找到平衡点,并引导整个产业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如何在肩负国家战略安全使命与创造企业利润的责任间,找到共同的价值点?

再如,作为中国唯一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集团企业,中核集团能否创造出具有国际标准和品牌的自主技术?未来以核能强国走出去的同时,要怎样解决铀资源的束缚?

甚至放在更大范围内考量,未来国际政治环境变化是否给中国核工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工业制造方面技术的提升速度不及核工业发展速度所造成的短板效应等。

作为国资委的1号央企,中核集团是否有足够的内力与智慧去平衡国家战略、产业调整、企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与关系?

绷紧的核链条

倘若没有遭遇福岛“黑天鹅事件”,中国核电建设将会以怎样的速度跃进,难以说清,但无法绕开的核安全问题,始终摆在中国核工业发展的道路正中。

“现在,核能遇到了问题,不可怕。因为,停下来检查整顿,总比出了问题再检查要好,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另一方面,这些年国内核电发展速度很快,也提醒了我们对核能、核安全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孙勤认为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好事。

回到日本福岛核电事故本身,核电专家向记者表示,“事故有时发生的很偶然,也很必然。”

事发时间点是一个关键因素。福岛第一核电厂1967年动工,1971年代投产,至今服役40年,已经到达了设计寿命。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也恰在地震前向日本核安全管理当局提出延寿20年,并获批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工业查看更多>福岛核电站查看更多>核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