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人物正文

徐銤与中国实验快中子反应堆

2013-05-24 11:51来源:新华网关键词:核电站核反应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生只需要做好一件事”

中国实验快堆反应堆大厅(资料照片)

相关研究始于1965年。48年间,中国自主完成了“快堆”概念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及建筑、安装调试工作。徐銤说,这一过程漫长而艰辛,更多的时候需要一份耐得住寂寞与孤独的守候心态。

1937年,徐銤出生在扬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年抗日战争爆发,徐銤的父亲原本是搞化学的,由于担心受日本人逼迫去制造炸药而改行教了数学。若干年后,当时痴迷于数学不可自拔的徐銤收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还有些不大乐意。但父亲告诉他,核工业是国防工程,“为了国家的安全与强大,你应该去学”。

这个简单的信念,如同种子一般种在徐銤心里,生根发芽。

1961年大学毕业后,徐銤进入北京原子能所(原子能院的前身)工作,当时相关工作属于保密的范畴。在徐銤的印象中,父亲始终没有过问过一句关于工作的事,父亲相信在他几十年的言传身教之后,已经不需要再对徐銤说些什么。

徐銤说自己忘不了初到原子能所时钱三强所长的一次报告会,他对着台下懵懂的年轻人说:“你们这些新同志,5年内一定要成长为能领导师弟师妹的人才,10年就必须全面搞懂这个专业,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在这里继续工作了。”

徐銤听完后感觉压力很大,在随后的日子里总是担心自己达不到这个要求,他更刻苦了。住在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徐銤和舍友们极少早归,每天的话题总是三句不离本行。这份执著延续到今天,未曾改变。

这样的日子单调吗?徐銤对记者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他直言自己从一开始就习惯了这种生活。

1965年,徐銤正式加入“快堆”研究。他清晰地记得提出“快堆”概念的美国物理学家、反应堆之父费米于上世纪40年代说过的两句话:“首先发展增殖堆的国家,将在原子能事业中得到巨大的竞争利益;会建增殖堆的国家,将永远解决其能源问题。”

这点燃了徐銤的热情。1970年,“快堆”的零功率装置在原子能所建成,临界实验也随后成功进行,但命运的吊诡就在此时演绎在了徐銤和“快堆”上。

一年后,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快堆”研究组集体搬迁到了四川夹江,300多名原子能所的研究人员携家带口走进大山。物质匮乏,经费欠缺,加之随后国家没有了对“快堆”研究的整体规划,同事们的积极性慢慢消减下来。

或许是认为“快堆”已经没有希望,继续耽误大好青春年华只怕会一生默默无闻,几年后,研究所里的人走了大半,只剩下徐銤等100多人。

徐銤有很多机会跳槽,当时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亚湾核电站以及其他研究机构都曾向他抛去橄榄枝,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你个人或许能有更好的前途,但你的专业大多时候却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国家辛辛苦苦培养你,不是为了你个人能挣大钱,有好的前途。”面对记者,76岁的徐銤眼中流露的更多的是坦诚与直率。

原子能院里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们也很喜欢这个说话没有架子的老人,不时找他聊工作,有时也谈到个人前途,徐銤总是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回答:“你学什么专业,今后就做什么,一生只需要做好一件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