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人物正文

徐銤与中国实验快中子反应堆

2013-05-24 11:51来源:新华网关键词:核电站核反应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当年当选的“最老”院士

1986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为了让国家了解“快堆”的重要性,徐銤只身北上,凭着个人几十年的经历以及对“快堆”战略规划的认识,他在会议上介绍了快堆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国外的“快堆”发展情况,得到了专家们的支持,此行直接推动了国家相关部门将“快堆”纳入“863”计划。

沉寂了16年后,徐銤和“快堆”终于得以走出大山——当时他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在“快堆”事业中度过了自己整个青年时代。

重回北京后的徐銤,依旧是在科研中坚守,直到20多年后“快堆”临界、并网发电的那一刻。

2011年中国工程院遴选院士,原子能院的同事们觉得徐銤挺有希望的,但徐銤却摆摆手说自己已经太老了——2011年的工程院院士增选政策中规定,相关候选人原则上年龄不超过70岁,而那一年徐銤已经74岁了。

他并非没有机会,因为在政策中还注明,年龄超过70周岁的被提名人,须经其专业所属学部至少6位院士提名,即可有效。

有6位院士的联合提名——这已经是对科研工作者的最高肯定,而且在“快堆”临界、联网发电之前,你能找到的关于徐銤的信息少得可怜。

面对这个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徐銤说当时只有一些很简单的念头,比如“要诚实,要实事求是”。“‘快堆’建成了有自己的一份贡献,我就写一笔,其他的绝不多加。”

虽然担任“快堆”项目总工程师30余年,但他极少为个人荣誉而报奖,以至于那张院士候选人提名书的初稿中,报奖一栏全是空着的。同事急在心里,觉得这样就选不上院士了,建议他多写一些成就,但徐銤还是坚持己见,有什么就写什么。

“我当时心里没什么底,只是想着别把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都写上了,就算因为写得很多而当选了院士,之后我也不安心。”2011年底,徐銤正式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也是当年新当选院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回忆起那段日子,徐銤却说成为院士后压力更大了,他觉得更多的时候院士的荣誉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他甚至变得更加“谨小慎微”起来,徐銤说自己从不对自己不懂的领域随便发言,他认为,“讲话应当更慎重,尤其不要对别人的领域说三道四,科学技术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当了院士后,外面的任务也多了起来,有时徐銤也要帮助评审一些文章,但他还是坚持一个理念:永远把“快堆”相关工作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领域研究好了,心里才最踏实”。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