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物联网市场正文

物联网市场还未成熟 需要各厂家强强联合

2013-07-10 09:18来源:计世网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曾经在电表箱中的传统机械电表已经基本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智能电表。“智能设备”的到来有效地解决上门抄表和收电费难的问题。“您现在只需拿着这张类似身份证的智能IC卡,只要往电表中一插就有电了。它具备电量查询、低电量报警和透支使用等多项功能。以后我也不用定期上门查电表字了。”这是供电公司员工在智能电表改造中,常对居民们说的话。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智能电表案例,也是物联网概念落地的具体应用。

自从我国在2009年兴起物联网概念之后,连续几年时间,物联网从概念走向应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中。在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实现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部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

在这种要求下,物联网的应用将呈现什么样的局面?在行业的推广应用中,还应跨越哪些障碍?

增长迅速

2011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2627。4亿元,同比增长30。2%;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预计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4896亿元,到2015年,这一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发展前景将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传统IT领域。

由此可见,2013年将是物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一年,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等各个细分产业融合将深入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物联网产业链分布广,具有很强的行业带领作用,结合国家出台的指导意见看,物联网产业链上的行业从无线通信、有线通信,到设备、芯片等领域都将受益。基于此,工业用传感器、工业无线网络技术、智能仪表、工控机以及SCADA等工业软件产品都将迎来新的市场机遇。

尤其是在工控领域,这是物联网产业中被“忽略”的领域。其实,这个领域中的市场应用前景更为广泛。例如,在一些离散工业中,利用RFID和WSN技术配合完成物流的跟踪与追溯,为MES系统提供准确信息源,就属于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制造业两化融合的典型应用案例。这样的案例如能得到普及,其意义是非常大的。

神经末梢“智能电网

指导意见提出,“对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重要领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围绕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物流配送和经营管理流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

结合实践看,物联网传感器及传感网络主要应用在公共管理、行业、个人(大众)市场三大领域。其中,城市应急(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会安全、资源环境管理、智能城市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卫生是近期公共管理领域的重点细分市场。

以智能电网方为例。智能电网是最早利用物联网技术的行业之一,正在普遍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并且,智能电网建设得到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这表明智能电网建设已作为国家战略推进实施。有专家提出,我国实施智能电网改造对变压器、智能终端、网络管理技术等行业拉动巨大,每年至少可拉升国民经济1-2个百分点。

资深调查分析师AndyBae表示:“中国的智能电网发展迅速。一直到2015年,中国未来5年的计划中,在众多省份和城市建设智能电网成为主要目标之一。”

但智能电网需要解决一些行业性的难题。例如,南方电网配网运行类业务虽以有线建设为主,但在具体建设中也面临一些极为困难的挑战。如,部分区域有线不可达,无线成为必然选择;租用公网无线成本高,业务承载质量差,效果未达预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带宽低,受环境影响大,无法大规模推广等。

针对南网珠海电力配网自动化业务需求,华为提出了超宽带无线智能电网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基于第四代(4G)无线通信技术(TD-LTE),根据配电自动化、计量自动化以及配电网视频监控业务等需要进行研发的。这种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在非视距的条件下为用户提供固定及移动应用场景下的高带宽无线数据接入业务,以及应急通信、视频监控等多种增值业务。

在智能电网这张大网中,作为末端设备的接入路由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相当于一个复杂神经系统中成千上万个神经末梢,是支持所有电力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设备。智能电网涉及到电力系统的每个环节,其网络应用极为丰富,且未来具有无限扩展空间。

建设智能电网可以在发电、输变电、配用电以及电网运行控制等各个环节实现全面的技术跨越,在不断提升电网输配电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先进技术的高度融合,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提高大电网运行控制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电网输电及供电能力、抵御重大故障及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供电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我国电网的跨越式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物联网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信息化建设查看更多>